拼音注音 : Jīn Jī Wěi Bɑ Cǎo Gēn
出處 : 《浙江天舢藥植志》
來源 : 為金星蕨科植物針毛蕨或延羽卵果蕨的根莖。
原形態(tài) : ①針毛蕨又名:金雞尾巴草。多年生草本,高80~150厘米。根莖短而斜上。葉近簇生;葉柄粗壯,長40~60厘米,黃綠色?;渴璞击[片;葉片長橢圓狀卵形,3回羽狀分裂,長50~100厘米,寬30~40厘米,先端長尖;羽片12~13對,披針形,長12~20厘米,寬5~8(~10)厘米,具短柄;小羽片狹披針形至長矩圓形,基部截形至楔形,常下延作狹翼狀,無柄或有短柄,羽狀深裂,裂片長4~8毫米,寬1~2毫米,先端圓,幾全緣;草質(zhì),鮮綠色,沿葉脈多少有毛,下面脈上有極少長毛。孢子囊群圓形,每裂片上有1~2個;囊群蓋圓腎形,在淺彎缺處著生,無毛。孢子期6~11月。生于山谷陰處或山坡潮濕的林下。分布長江中下游及福建、貴州、河南南部。變種植物稀毛針毛蕨亦同等入藥。②延羽卵果蕨,又名:小葉金雞尾巴草、延羽針毛蕨。多年生草本,高達(dá)50厘米以上。根莖短,直立,密被金褐色線狀披針形鱗片。葉叢生;葉柄長5~15厘米,褐色,與中軸均被鱗片,鱗片直立,長2~4毫米;葉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1回羽狀分裂,羽片披針形,長4~6厘米,寬7~25毫米,長漸尖,中裂至深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鈍,全緣;下部的羽片漸短,相鄰兩羽片的基部有耳狀的小裂片連接,使中軸呈特有的翼狀;羽軸具狹披針形鱗片。孢子囊群多少為圓形,中雜以硬毛,著生于小裂片背面中肋與葉緣之間,每裂片1~6個,無囊群蓋。孢子期5~6月。生于溪邊陰濕的巖石旁。分布長江流域中下游,北到河南和陜西南部,南至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功能主治 : 治水濕膨脹,癤毒。
復(fù)方 : ①治水濕膨脹:鮮金雞尾巴草根三兩,醉魚草、羊蹄各一兩。水煎沖適量燒酒,早晚空腹服。②治癤毒潰爛、久不收口:鮮金雞尾巴草根加白糖搗爛敷患處。每日二次。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Jīn Jī Wěi Bɑ Cǎo Gēn
別名 : 光葉金星蕨
英文名 : Few-vein Maiden Fern
出處 :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針毛蕨或延羽卵果蕨的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rothelypteris oligophlebia (Bak.) Ching[Nephrodium oligophlebia Bak.;Thelyteris oligophlebia(Bak.)Ching];Phegopteris decursive-pinnata Fee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針毛蕨生于山谷陰處或山坡潮濕的林下。2.延羽卵果蕨生于溪邊陰濕的巖石旁。資源分布:1.針毛蕨分布于華東(山東除外)、中南及貴州、云南等地。2.延羽卵果蕨分布長江流域中下游,北到河南和陜西南部,南至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1.針毛蕨,多年生草本,高80-150cm。根莖短而斜上。葉近簇生;葉柄粗壯,長40-60cm,黃綠色,基部疏被鱗片;葉片長橢圓狀卵形,3回羽狀分裂,長50-100cm,寬30-40cm,先端長尖;羽片12-13對,披針形,長12-20cm,寬5-8(-10)cm,具短柄;小羽片狹披針形至長矩圓形,基部截形至楔形,常下延作狹翼狀,無柄或有短柄,羽狀深裂,裂片長4-8mm,寬1-2mm,先端圓,幾全緣:草質(zhì),鮮綠色,沿葉脈多少有毛,下面脈上有極少長毛。孢子囊群圓形,每裂片上有1-2個;囊群蓋圓腎形,在淺彎缺處著生,無毛。孢子期6-11月。2.延羽卵果蕨,多年生草本,高達(dá)50cm以上。根莖短,直立,密被金褐色線狀披針形鱗片。葉叢生;葉柄長5-15cm,褐色,與中軸均被鱗片,鱗片直立,長2-4mm;葉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1回羽狀分裂,羽片披針形,長4-6cm,寬7-25mm,長漸尖,中裂至深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鈍,全緣;下部的羽片漸短,相鄰兩羽片的基部有耳狀的小裂片連接,使中軸呈特有的翼狀;羽軸具狹披針形鱗片。孢子囊群多少為圓形,中雜以硬毛,著生于小裂片背面中肋與葉緣之間,每裂片1-6個,無囊群蓋。孢子期5-6月。
性狀 : 含麥芽醇(maltol),麥芽醇-3-O-β-D葡萄糖甙(maltol-3-O-β-D-glucoside),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蕓香糖甙(kaempferol3-O-β-rutinoside),蕓香甙(rutin),7-羥基4-異丙基-6-甲基香豆精(7-hydroxy-4-isopropyl-6-methycoumarin),7-羥基-4-異丙基-3-甲氧基-6-甲基香豆精(7-hydroxy-4-ispropyl-3-methoxy-6-methylcomarin)。
歸經(jīng) : 心;膀胱經(jīng)
性味 : 微苦;平
功能主治 : 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止血;殺蟲。主水腫;瘡癤;燙火傷;外傷出血;蛔蟲癥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或搗敷。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889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金銀花子
下一篇: 金雞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