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Jǐ Zǐ Cǎo
別名 : 柄葉石松、石根子、石子草、石松柏、盜汗草、白布草、虱子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石杉科植物華南馬尾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legmariurus fordii(Bak.)Ching[Lycopodium fordii Bak.]采收和儲藏:夏末、秋初采收全草,去凈雜質(zhì)、泥土,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常綠闊葉林區(qū),附生在樹干或巖壁上。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附生植物,莖柔軟下垂,長20-30cm,多回二叉分枝。葉革質(zhì),螺旋狀排列,基部扭曲而呈2列狀;葉片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1.5cm,寬3-4mm,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全緣;主脈明顯。孢子囊穗較營養(yǎng)葉部分略細(xì)瘦,頂生;孢子葉橢圓形或披針形,長4-6mm,寬約1mm,基部楔形,先端漸尖,全緣;孢子囊生于孢子葉腋,圓腎形,黃色。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三萜類:千層塔烯二醇(serratenediol),千層塔三醇(tohogenol),千層塔烯三醇(serratriol),二表-千層塔烯二醇(diepi-serratenediol),21-表千層塔烯二醇(21-episerratenediol); 生物堿:石松靈堿(lycodoline),馬尾杉任堿(phlegmariurine)A、B、C、M及福地明(fordimine)。
性味 : 苦;涼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通絡(luò);消腫止痛;清熱解毒。主關(guān)節(jié)腫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咳喘;熱淋;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889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雞(土從)
下一篇: 寬穗兔耳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