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ì Zi
別名 : 板栗(《唐本草》),栗果(《滇南本草》),大栗(《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出處 : 《千金·食治》
來源 : 為殼斗科植物栗的種仁。
生境分布 : 分布遼寧、山東、山西、河北、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栗(《詩經(jīng)》),又名:瑰栗(《西京雜記》),毛板栗、瓦栗子樹、風(fēng)栗、家栗。落葉喬木,高15~20米。樹皮暗灰色,不規(guī)則深裂,枝條灰褐色,有縱溝,皮上有許多黃灰色的圓形皮孔。冬芽短,闊卵形,被茸毛。單葉互生,薄革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2~15厘米,寬5.5~7厘米,基部楔形或兩側(cè)不相等,先端尖尾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羽狀側(cè)脈10~17對,中脈上有毛;下面淡綠色,有白色絨毛,邊緣有疏鋸齒,齒端為內(nèi)彎的刺毛狀;葉柄短,有長毛和短絨毛?;▎涡?,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狀,生于新枝下部的葉腋,長約15~20厘米,淡黃褐色,雄蕊8~10;雌花無梗,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殼斗狀總苞,子房下位,花柱5~9??偘蛐危睆?~5厘米,外面生尖銳被毛的刺,內(nèi)藏堅果2~3,成熟時裂為4瓣。堅果深褐色,直徑2~3厘米?;ㄆ?~7月。果期8~10月。
化學(xué)成分 : 果實含蛋白質(zhì)5.7%,脂肪2.0%,碳水化物62%,灰分1.3%,淀粉25%及維生素B、脂肪酶。
歸經(jīng) : 入脾、胃、腎經(jīng)。①《玉楸藥解》:"入足太陰脾、足少陰腎經(jīng)。"②《本草求真》:"入腎、腸、胃。"③《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jīng)。"
性味 : 甘,溫。①《別錄):"味咸,溫,無毒。"②陶弘景:"甜。"③《滇南本草》:"味甘,平。"
注意 : ①孟詵:"栗子蒸炒食之令氣擁,患風(fēng)水氣不宜食。"②《本草衍義》:"小兒不可多食,生者難化,熟即滯氣隔食,往往致小兒病。"③《得配本草》:"多食滯脾戀膈,風(fēng)濕病者禁用。"④《隨息居飲食譜》:"外感來去,痞滿,疳積,瘧痢,產(chǎn)后,小兒,病人不饑、便秘者并忌之。"
功能主治 : 養(yǎng)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治反胃,泄瀉,腰腳軟弱,吐、衄、便血,金瘡、折傷腫痛,瘰疬。①《別錄》:"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忍饑。"②《千金·食治》:"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③《唐本草》:"嚼生者涂病上,療筋骨斷碎、疼痛、腫瘀。"④《食性本草》:"理筋骨風(fēng)痛。"⑤《日華子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七個。生嚼罯惡刺,并敷瘰疬腫毒痛。"⑥《本草圖經(jīng)》:"活血。"⑦《滇南本草》:"治山嵐嶂氣,瘧疾,或水瀉不止,或紅白痢疾。用火煅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癥俱可用。"⑧《滇南本草圖說》:"治反胃。"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治腎虛腰膝無力:栗楔風(fēng)干,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豬腎粥。(《經(jīng)驗方》)②治小兒腳弱無力,三、四歲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與食。(姚可成《食物本草》)③治氣管炎:板栗肉半斤。煮瘦肉服。(江西《草藥手冊》)④治筋骨腫痛:板栗果搗爛敷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⑤治小兒疳瘡:搗栗子涂之。(《備急方》)⑥治金刃斧傷:獨殼大栗研敷,或倉卒搗敷亦可。(《瀕湖集簡方》)
各家論述 : ①《本草圖經(jīng)》:"栗房當心一子謂之栗楔,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腳宜生食之,仍略暴干,去其水氣,惟患風(fēng)水氣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②《綱目》:"有人內(nèi)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腎主大便,栗能通腎,于此可驗?!督?jīng)驗方》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干,每旦吃十余顆,次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蓋風(fēng)干之栗,勝于日曝,而火煨油炒,勝于煮蒸,仍須細嚼,連液吞咽,則有益,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③《玉楸藥解》:"栗子,補中助氣,充虛益餒,培土實脾,諸物莫逮。但多食則氣滯難消,少啖則氣達易克耳。"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ì Zi
別名 : 板栗、 栗果、木巽)子、(木奄)子、栗果、大栗
出處 : 出自《千金·食治》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栗的種仁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stanea mollissima Bl.采收和儲藏:總苞由青色轉(zhuǎn)黃色,微裂時采收,放冷涼處散熱,反搭棚遮蔭,棚四周夾墻,地面鋪河砂,堆栗高30cm,覆蓋混砂,經(jīng)常灑水保濕。10月下旬至11月入窖貯藏;或剝出種子,曬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常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緩坡及河灘等地帶。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華北、西南和長江流域各地栽培最為集中,產(chǎn)量最大。
原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暗灰色,不規(guī)則深裂,枝條灰褐色,有縱溝,皮上有許多黃灰色的圓形皮孔。冬芽短,闊卵形,被茸毛。單葉互生,葉丙長0.5-2cm,被細絨毛或近無毛;葉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8cm,寬5.5-7cm,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兩?cè)不相等,葉緣有鋸齒,齒端具芒狀尖頭,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羽狀側(cè)脈10-17對,中脈上有毛;下面淡綠色,有白色絨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狀,生于新枝下部的葉腋,長9-20cm,被絨毛,淡黃褐色,雄花著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無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殼斗狀總,2-3(-5)朵生于總苞內(nèi),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殼斗邊刺直徑4-6.5cm,密被緊貼星狀柔毛,刺密生,每殼斗有2-3堅果,成熟時裂為4瓣;堅果直徑1.5-3cm,深褐色,頂端被絨毛?;ㄆ?-6月,果期9-10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和溫潤氣候,耐寒,能耐-30℃低溫,抗旱、耐澇、喜光。以選地勢高燥的陽坡、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zhì)、排水良好的微酸性Ph6.0-6.5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栽培技術(shù) 栗的品種繁多,資源豐富,品種約有300個以上,主要優(yōu)良品種有紅明栗、毛栗、紅光栗等10多種。繁殖方法用種子、嫁接繁殖。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或直播法。選樹齡20-60年生的健壯連年豐產(chǎn)、果粒大、整齊、皮薄、成熟度一致的優(yōu)良植株采種??偘╅_裂時采收果實,堆放陰涼處,待總苞開裂后取出種子,用濕砂貯藏,切忌種子自然干燥而喪失發(fā)芽力。待有少數(shù)栗種露芽后再播種。育苗移栽,播種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或11月下旬為宜。條播,按行距25cm開溝,將種子平臥溝內(nèi),以利出苗和扎根,覆土。秋播宜厚,春播宜薄,稍加鎮(zhèn)壓,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穴播,按行株距25cm×15cm,每穴播8粒。每1hm2用種量1125-1800kg。播后3-4星期出苗。出苗后松土、除草,及時灌水,6-7月追肥1次,促進幼苗生長。培育2年出圃。移栽,行株距2cm×2cm穴栽。嫁接繁殖:芽接或枝接法。嫁接時間,芽接9月上旬至10月下旬;枝接2月上旬。砧木選野栗2-3年生的實生苗;接穗或接芽選板栗優(yōu)良品種了2年生枝條。芽接法,春季在接穗上削取盾形帶木質(zhì)的芽片理進行芽接,在砧木側(cè)面平滑處,離地面3-4cm用刀割“T”字形,將接插入,縛牢。移栽,按行株距2cm×2cm開穴,每隔4-8行配授樹1行。幼樹期可與小麥、花生、豆類、薯類、瓜類、綠肥等間作。幼樹整形多采用自然開心形和主干疏層形,較多豐產(chǎn)。田間管理 結(jié)果期修剪,疏去細弱發(fā)育株,留基部3-4個芽,使基萌發(fā)更新枝代替結(jié)果母株;選留陡長枝,控制改造,使其成為結(jié)果枝組;成年樹修剪的樹皮易開裂、患病蟲害。修剪的同時要刮去樹干及大枝上的老皮,保護樹體健康。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栗干枯病;蟲害有栗癭蜂,栗象鼻蟲、桃蠹螟、赤腰透翅蛾、栗仁蜘蛛、栗粉虱、球堅甲殼蟲、金龜子、大牛等。
性狀 : 性狀鑒別 種仁呈半球形或扁圓形,先端短尖,直徑2-3cm。外表面黃白色,光滑,有時具淺縱溝紋。質(zhì)實稍重,碎斷后內(nèi)部富粉質(zhì)。氣微,味微甜。
化學(xué)成分 : 含蛋白質(zhì)、脂肪、氨基酸及鐵、鎂、磷、銅等元素。
歸經(jīng) : 脾;腎經(jīng)
性味 : 甘;微咸;性平
注意 : 1. 孟詵:栗子蒸炒食之令氣擁,患風(fēng)水氣不宜。2.《本草衍義》:小兒不可多食,生者難化,熟即滯氣隔食,往往致小兒病。3.《得配本草》:多食滯脾戀膈,風(fēng)濕病者禁用。4.《隨息居飲食譜》:外感未去,痞滿疳積,瘧痢產(chǎn)后,小兒病人不饑、便秘者并忌之。
功能主治 : 益氣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消腫,止血。主脾虛泄瀉;反胃嘔吐;腳膝酸軟;筋骨折傷腫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搗敷。
復(fù)方 : ①治腎虛腰膝無力:栗楔風(fēng)干,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豬腎粥。(《經(jīng)驗方》)②治小兒腳弱無力,三、四歲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與食。(姚可成《食物本草》)③治氣管炎:板栗肉半斤。煮瘦肉服。(江西《草藥手冊》)④治筋骨腫痛:板栗果搗爛敷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⑤治小兒疳瘡:搗栗子涂之。(《備急方》)⑥治金刃斧傷:獨殼大栗研敷,或倉卒搗敷亦可。(《瀕湖集簡方》)
各家論述 : 1.《別錄》: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忍饑。2.《千金·食治》:生食之,甚洽腰腳不遂。3.《唐本草》:嚼生者涂病上,療筋骨斷碎、疼痛、腫瘀。4.《食性本草》:理筋骨風(fēng)痛。5.《日華子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七個。生嚼罯惡刺,并敷瘰疬腫毒痛。6.《本草圖經(jīng)》:活血。7.《滇南本草》:治山嵐嶂氣,瘧疾,或水瀉不止,或紅白痢疾。用火煅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癥俱可用。8.《滇南本草圖說》:治反胃。9.《本草圖經(jīng)》:栗房當心一子謂之栗楔,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腳宜生食之,仍略暴干,去其水氣,惟患風(fēng)水氣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10.《綱目》:有人內(nèi)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腎主大便,栗能通腎,于此可驗?!督?jīng)驗方》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干,每旦吃十余顆,次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蓋風(fēng)干之栗,勝于日曝,而火煨油炒,勝于煮蒸,仍須細嚼,連液吞咽,則有益,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11.《玉楸藥解》:栗子,補中助氣,充虛益餒,培土實脾,諸物莫逮。但多食則氣滯難消,少啖則氣達易克耳。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889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柳絮
下一篇: 栗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