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川楝子
拼音注音 : Chuān Liàn Zǐ
別名 : 金鈴子、川楝實
英文名 : FRUCTUS TOOSENDAN
來源 : 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
,干燥
。
原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高可達10米。樹皮灰褐色
,有縱溝紋,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
。葉互生
,二至三回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夏季開紫色花
,腋生圓錐狀排列的聚傘花序
。核果大,橢圓形或近圓形
,長約3厘米
,紅色或栗棕色
,有光澤,核堅硬木質(zhì)
,有棱
,6~8室。種子3~5粒
。
性狀 : 本品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shù)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 ,基部凹陷,有果梗痕
。外果皮革質(zhì)
,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松軟
,淡黃色
,遇水潤濕顯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
,質(zhì)堅硬
,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
,內(nèi)分6~8室
,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
,味酸
、苦。
貯藏 :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防蛀
。
炮制 : 川楝子:除去雜質(zhì)。用時搗碎 。炒川楝子:取凈川楝子
,切厚片或碾碎,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黃色
。
歸經(jīng) : 歸肝 、小腸、膀胱經(jīng)
。
性味 :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 舒肝行氣止痛,驅(qū)蟲。用于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用法用量 : 4.5~9g。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川楝子
拼音注音 : Chuān Liàn Zǐ
別名 : 楝實(《本經(jīng)》),練實(《本草經(jīng)集注》),金鈴子。仁棗(侯寧極《藥譜》),苦楝子(《本草圖經(jīng)))。
出處 : 《本草正》
來源 : 為樟科植物川楝的果實。
生境分布 : 生于疏林中潮濕處。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貴州及甘肅南部等地。主產(chǎn)四川、湖北、貴州、河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川楝(《摘元方》)喬木,高達10余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灰黃色。2回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 ,互生
,總?cè)~柄長5~12厘米,羽片4~5對
,各對間距離疏遠;小葉2~5對
,卵形成窄卵形
,長4~7厘米,寬2~3.5厘米
,先端漸尖或長漸尖
,基部圓形
,常不對稱,全緣或有疏鋸齒
。圓錐狀聚傘花序
,腋生,密生短毛及星狀毛
;總花梗長達10厘米
;花淡紫色,直徑6~8毫米
;萼5~6片
,灰綠色;花瓣5~6枚
,狹長倒披針形
;雄蕊2倍于花瓣數(shù),花絲連合成管狀
;子房瓶狀
,6~8室,偶或5室
。核果長圓形或近圓形
,黃色或栗棕色。種子扁平長橢圓形
,黑色
,長約1厘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ê?~4月
。果期9~11月。
性狀 : 干燥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長徑1.5~3厘米,短徑1.5~2.3厘米。表面黃色或黃棕色,微具光譯,具深棕色或黃棕色圓點,微有凹陷或皺縮。一端凹陷
,有果柄脫落痕跡,另一端較平
,有一棕色點狀蒂痕
。果皮革質(zhì),與果肉間常有空隙。果肉厚
,淺黃色
,質(zhì)松軟。果核球形或卵圓形
,兩端平截
,土黃色,表面具6~8條縱棱
,內(nèi)分6~8室
,含黑紫色扁梭形種子6~8枚。種仁乳白色
,有油性
。氣特異,味酸而苦
。以表面金黃色
,肉黃白色,厚而松軟者為佳
。
化學(xué)成分 : 含川楝素(toosendanin)、生物堿、山柰醇、樹脂、鞣質(zhì)。
炮制 : 川楝子:揀去雜質(zhì),洗凈,烘干,軋碎或劈成兩半。炒川楝子:將軋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麩皮拌炒至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独坠谥苏摗罚?(楝實)采得后曬干,酒拌浸令濕
,蒸
,待上皮軟,剝?nèi)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取肉去核
,勿單用其核,槌碎
,用漿水煮一伏時用
。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
歸經(jīng) : 入肝、胃、小腸經(jīng)
。①《珍珠囊》:"入心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小腸二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
、手足太陰經(jīng)。"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jīng)
。"
性味 : 苦,寒,有毒
。①《本經(jīng)》:"苦
,寒。"②《別錄》:"有小毒
。"③《珍珠囊》:"酸
,苦。"④《醫(yī)林纂要》:"核:苦辛
;寒
。"
注意 : 脾胃虛寒者忌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毒V目》:"茴香為之使。"
功能主治 : 除濕熱,清肝火 ,止痛
,殺蟲。治熱厥心痛
,脅痛
,疝痛,蟲積腹痛
。①《本經(jīng)》:"主溫疾
、傷寒太熱煩狂,殺三蟲疥竊
,利小便水道
。"②《藥性論》:"主人中大熱,狂
,失心躁悶
,作湯浴。"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④《綱目》:"治諸疝
、蟲、痔
。"⑤《醫(yī)林纂要》:"瀉心火
,堅腎水,清肺金
,清肝火
。核:怡疝,去痼冷
。"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莖痛引脅
,遺精,積聚
,諸逆沖上
,溲下血,頭痛
,牙宣出血
,殺蟲。"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
;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diào)敷
。
復(fù)方 : ①治熱厥心痛,或發(fā)或止 ,久不愈者:金鈴子
、玄胡索各一兩。上為細末
,每服二
、三錢,酒調(diào)下
,溫湯亦得
。(《活法機要》金鈴子散)②治膀胱疝氣,閉塞下元
,大小便不通
,疼痛不可忍者:金鈴子肉四十九枚(銼碎如豆大,不令研細
,用巴豆四十九枚
,去皮不令碎
,與金鈴子肉同炒至金鈴子深黃色,不用巴豆)
,茴香一兩(炒)
。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將二味為細末
,每服二錢
,溫酒調(diào)下
,食前
。(《楊氏家藏方》金鈴子散)③治寒疝,以及偏墜
,小腸廟痛:川楝子三錢
,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錢
,淡吳茱萸一錢
。長流水煎服。(《醫(yī)方簡義》導(dǎo)氣湯)④治臟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黃
。為末
,蜜丸。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
。(《經(jīng)驗方》)⑤治腎消膏淋
,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
。為末
,每溫酒服-錢。(《圣惠方》)⑥治小兒五疳:川楝子肉
、川芎等分
。為末,豬膽汁丸
。米次下
。(《摘元方》)⑦治耳有惡瘡:楝于,搗
,以綿裹塞耳內(nèi)
。(《圣惠方》)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急性乳腺炎將苦楝子連皮和仁,搗碎曬干 ,炒微黃
,研細末。每次以苦楝子末3錢
,紅糖2兩
,用黃酒或開水100~200毫升沖服
,每日1~2次,連服2~5次
。共治43例
,其中初診時未化膿者34例,服藥2~4次
,均在3天內(nèi)治愈
。②治療頭癬苦楝子烤黃研成細末,用熟豬油或凡士林調(diào)成50%油膏
。先將患者頭發(fā)剃光或剪短
,用清水洗凈瘡痂,再以5~10%明礬水洗1遍
,擦干
,涂油膏(約厚2~3毫米),每日1次
,連續(xù)10天為一療程
,一般2~3個療程可愈。上法共治發(fā)癬患者4000余人
,有效率98%以上
。
備注 : 陜西、安徽、江蘇、山東、湖北等地,有時以同屬植物苦楝的果實,作本品使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嚅麑嵭螤钶^小
,直徑1~2厘米。表面紅褐色間有黃棕色
,具光澤
,多皺縮,有多數(shù)棕色小點
。一端可見果柄殘痕
,另一端有一圓形凹點。果皮革質(zhì)
,易剝離
。果核長橢圓形,具5~6條縱棱
,內(nèi)含種子4~6枚
。種子扁梭形
,紫紅色,皮薄
,內(nèi)有子葉2片
,黃白色,富油性
。氣微而特異
,味酸而后苦。原植物洋"苦楝皮"條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川楝子
拼音注音 : Chuān Liàn Zǐ
別名 : 楝實、練實、金鈴子
、仁棗
、苦楝子、楝子
、石茱萸、楝樹果
、川楝樹子
、川楝實。
英文名 : 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
出處 : 出自《本草正》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采收和儲藏:11-12月果皮呈淺黃色時采摘,曬或烘干。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2100m的雜木林和疏林內(nèi)或平壩、丘陵地帶濕潤處,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邊。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川楝 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二至三回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約35cm;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cm,寬2-4cm,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
,淡紫色
;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
。核果大
,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cm
,黃色或粟棕色
,果皮為堅硬木質(zhì),有棱
,6-8室
,種子長橢圓形,扁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4月,果期9-11月
。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不耐蔭蔽
,在海拔1000m以下均可生長
。以選陽光充足,土層深厚
,疏松肥沃的砂質(zhì)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
。11-12月采摘淺黃色成熟果實作種
,用清水浸泡2-3d,去果肉
,取出果核
,晾干,用濕沙貯藏催芽
。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種
。條播
,按行距30cm開橫溝,深約6cm
,株距12cm
。每穴放果核1枚,隨即施人稀糞水,覆土8-10cm。播后1個月左右出苗
,每枚果核可出苗3-5株
。苗高10-15cm時中耕除草1次
,施人糞尿;苗高18-20cm時,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培育1年
,于冬季或第2年春季發(fā)芽前移栽。按行株距(2.5-3.5)cm ×(2.5-3.5)cm開穴
,每穴栽苗1株
,填上壓實,澆足水
。田間管理 幼樹要加強管理
,以利成活。成年樹每年春
、秋季中耕除草,結(jié)合追肥
;冬季進行修枝
。遇旱及時灌水。
性狀 : 性狀鑒別 核果呈類圓形,直徑2-3.2cm
。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
,皺縮
,或略有凹陷,具深棕色小點
。頂端有花柱殘痕
,基部凹陷,有果梗痕
。外果皮革質(zhì)
,與果肉間常有空隙;果肉松軟
,淡黃色
,遇水潤濕顯粘性
。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zhì)堅硬
,兩端平截
,有6-8條縱校,內(nèi)分6-8室
,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顆
。氣特異,味酸
、苦
。以個大、飽滿
、外皮金黃色
、果肉黃白色者為佳。顯微鑒別 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細胞類方形
,外被厚角質(zhì)層
。中果皮主為薄壁細胞,內(nèi)含淀粉粒
,有的含草酸鈣簇晶
,直徑約16μm;分泌細胞圓形或橢圓形
,長85-197μm
,寬40-127μm;內(nèi)側(cè)散布有細小維管束
。內(nèi)果皮主要為纖維
,亦分布有石細胞,靠近中果皮的纖維多縱向排列
,內(nèi)側(cè)的纖維多橫向排列
;晶纖維的含晶細胞,壁呈不均勻增厚
,常數(shù)個相聯(lián)
,胞腔內(nèi)含草酸鈣棱晶,少數(shù)含簇晶
。粉末特征:黃棕色
。①內(nèi)果皮纖維及晶纖維成束,常上下層交錯排列或排列不整齊
。纖維長短不一
,稍彎曲,末端鈍圓,直徑9-36μm
,壁極厚
,有的不規(guī)則縱裂成須束狀,孔溝不明顯
,有的胞腔含黃棕色顆粒狀物
;含晶細胞壁厚薄不一,木化
,含方晶
,少數(shù)含簇晶。②果皮石細胞不規(guī)則長條形或長多角形
,有瘤狀突起或鈍圓短分枝
,彎曲呈S形,有的石細胞類圓形
、類長圓形
,直徑14-54μm,長約至150μm
,壁厚9-13μm
,孔溝較稀而短,胞腔細窄
,每一短分枝胞腔呈星狀
;也有石細胞壁稍厚,胞腔充滿棕色物
。③果皮孔紋細胞類長多角形或長條形
,壁稍厚,彎曲
,具圓紋孔或斜紋孔
,常可見數(shù)個紋孔集成紋孔域
。④種皮細胞鮮黃色或橙黃色。斷面觀細胞扁平
,壁厚
,有縱紋孔;表面觀多角形
,有較密顆粒狀紋理
。⑤種皮含晶細胞壁厚薄不一,胸腔內(nèi)充滿淡黃色
、黃棕色或紅棕色物
,并含細小草酸鈣方晶。此外,有果皮表皮細胞
、種皮色素細胞
、種皮內(nèi)表皮細胞、草酸鈣方晶及簇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