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énɡ Qīnɡ
別名 : 樸青(《石藥爾雅》),層青(《造化指南》) 出處 : 《本經(jīng)》 來源 : 為碳酸鹽類礦物藍(lán)銅礦的礦石成層狀者 原形態(tài) : 礦物形態(tài)詳"扁青"條。 炮制 : 《雷公炮炙論》:"凡使曾青 歸經(jīng) : 《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 性味 : ①《本經(jīng)》:"味酸,小寒 注意 : 《本草經(jīng)集注》:"畏菟絲子。" 功能主治 : 明目 用法用量 : 外用:為末點眼或調(diào)敷。內(nèi)服:入丸、散。 復(fù)方 : ①治目生眵蔑:曾青、水精各一兩,龍腦、真珠各等分,琥珀半兩。上五味研如粉,以銅器收盛,臨臥用銅箸點如黍米許。(《圣濟(jì)總錄》曾青散)②治兩眼多生眵淚,怕日羞明,眶爛赤腫癢痛,及時行暴赤眼,睛昏澀痛:曾青四兩,蔓荊子(去皮)二兩,防風(fēng)(去蘆)、白姜(炮)各一兩。上為細(xì)末,每用少許末,搐入鼻中。(《局方》曾青散)③治耳內(nèi)有惡瘡:曾青五錢,雄黃七錢半,黃芩二錢半。上為末,每用少許納耳中,如有膿汁,以棉杖子拭干用之。(《衛(wèi)生寶鑒》曾青散)④治癲癇,驚風(fēng),壓熱鎮(zhèn)心:曾青四兩,黃丹一兩,白錫二兩。上研曾青、黃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Cénɡ Qīnɡ 別名 : 樸青 英文名 : Azurite 出處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名醫(yī)別錄》:曾青,采無時。2.陶弘景:(曾青)說與空青同山,療體亦相似,今銅官更無曾青,惟出始興,形累累如黃連相綴,色理小類空青,甚難得而貴。3.《唐本草》:曾青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lán)銅礦的礦石成層狀者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分面于含銅礦床氧化帶,于鐵帽下的淋濾帶與空青 原形態(tài) : 單斜晶系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為扁平塊狀 化學(xué)成分 : 主要為堿式碳酸銅[Cu3(CO3)2(OH)2] 炮制 : 《雷公炮炙論》:凡使曾青,勿用夾石及銅青,若修事一兩,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干濕各一鎰,并細(xì)銼,放于一瓷堝內(nèi),將曾青于中,以水二鎰緩緩煮之五晝夜,勿令水火失,時足取出,以水浴過,卻入乳缽中研如粉用。 鑒別 : (1)本品用強火焰燒之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性味 : 酸;寒;小毒 注意 : 《本草經(jīng)集注》:畏菟絲子。 功能主治 : 涼肝明目;祛風(fēng)定驚。主目赤疼痛;澀癢;眵多赤爛;頭風(fēng);驚癇;風(fēng)痹 用法用量 : 外用:為末點眼或調(diào)敷。內(nèi)服:入丸、散。 復(fù)方 : ①治目生眵MIE:曾青、水精各一兩,龍腦、真珠各等分,琥珀半兩。上五味研如粉,以銅器收盛,臨臥用銅箸點如黍米許。 (《圣濟(jì)總錄》曾青散)②治兩眼多生眵淚,怕日羞明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主目痛,止淚出 摘錄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95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