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Chái Hú
英文名 : RADIX BUPLEURI
來(lái)源 :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 性狀 : 北柴胡:呈圓柱形或長(zhǎng)圓錐形,長(zhǎng)6~15cm,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個(gè)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南柴胡:根較細(xì),圓錐形,頂端有多數(shù)細(xì)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細(xì)密環(huán)紋。質(zhì)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貯藏 : 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炮制 : 柴胡:除去雜質(zhì)及殘莖,洗凈 鑒別 : (1) 取本品粉末0.5g 歸經(jīng) : 歸肝、膽經(jīng)。 性味 : 苦,微寒 注意 : 大葉柴胡BupleurumlongiradiatumTurcz.的干燥根莖 功能主治 : 和解表里,疏肝 用法用量 : 3~9g。 備注 : (1)治療感冒常與葛根 摘錄 : 《中國(guó)藥典》 拼音注音 : Chái Hú 別名 : 地熏 出處 : 《本經(jīng)》 來(lái)源 : 為傘形科植物北柴胡、狹葉柴胡等的根 原形態(tài) : ①北柴胡 性狀 : ①北柴胡又名:硬柴胡 化學(xué)成分 : 北柴胡根含揮發(fā)油 藥理作用 : ①解熱作用早年證明 炮制 : 柴胡:揀去雜質(zhì) 歸經(jīng) : 入肝、膽經(jīng)。①《珍珠囊》:"入足少陽(yáng)膽、足厥陰肝、手少陽(yáng)三焦、手厥陰心包絡(luò)。"②《本草再新》:"入心、肝 性味 : 苦 注意 : 真陰虧損 功能主治 : 和解表里,疏肝《中藥大辭典》: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