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脆蛇
拼音注音 : Cuì Shé
別名 : 碎蛇、銀蛇
來源 : 蛇蜥科動物蛇蜥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的干燥全體。春秋捕捉。
炮制 : 放入瓦缸中用酒醉死,或放在鍋內用微火燒死,取出將頭朝內
,尾朝外
,盤成圓盤狀
,以竹簽插住
,即時微火炕干
。
性味 : 甘、咸
,溫
。
功能主治 : 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用于風濕疼痛,頭暈目眩
。
用法用量 : 每次3~5錢,干品研末,開水沖服,亦可泡酒服
。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脆蛇
拼音注音 : Cuì Shé
別名 : 金蛇(《本草拾遺》),地鮮、蝎蛇(《嶺表錄異》)
,銀蛇(《開寶本草》)
,金星地鱔(《本草圖經》)
,金星鱔(《圣濟總錄》)
,片蛇(《滇略》)
,蛇蜥
、無腳蜥(《動物學大辭典》)
,碎蛇(《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
出處 : 《綱目拾遺》
來源 : 為蛇蜥科動物脆蛇蜥的全體。春、秋捕捉
,捕得后用酒醉死
,或置鍋內用微火炕死
,然后盤成圈,以竹簽插住
,再用微火炕干。云南蛇蜥與上種形狀相似
,主要特征為吻鱗與單片前額鱗之間有鱗片3枚
。同等入藥
。
生境分布 : 生活于竹林和草叢中,多穴居
,冬季多筑巢冬眠;以蝸牛
、蚯蚓等為食
。8~9月間產卵
。分布四川
、貴州
、廣東
、廣西
、福建
、臺灣
、浙江
、江西等地
。產四川
、云南等地
。
原形態(tài) : 外形似蛇 ,全長約40厘米
,長者可達60厘米以上
。全身被覆瓦狀鱗片;體兩側自頸部至肛門間各有1縱溝
。四肢退化,僅有肢帶殘跡
。頭部背面覆有大形鱗片
,頰上鱗大小相似
;吻端鈍
,吻鱗與單片的前額鱗之間有鱗片2枚
;眼小
,形長
,有能動的眼瞼
,耳孔小
,幾與鼻孔等大
。背鱗14~16行
,中央的8~10行具棱
,相連成明顯的縱直棱延至尾部
;腹鱗10行
,光滑
;尾極長
,約為體長的2倍
;尾易斷
,斷后能再生
。尾部腹面的鱗具棱
。雌性背面正中10余行一般為棕色
,頭部色深
,體尾兩側為紫色
,愈向外色愈淺,直達尾端
;腹面色淺
。雄性及幼體或有黑色斑點
,或有藍色橫斑
。
性狀 : 干燥的脆蛇多已盤成圈狀 ,直徑約6~10厘米
。蛇的背面棕黃色或緝褐色
,有光澤
;鱗片不太明顯
。具有方格形的網紋,并有黑色橫紋:腹面黃白色
,帶有篾片夾持時遺留下的痕跡
,腹側面各有1條凹溝
。頭部呈三角形
,尾部細尖
,或短促
。體輕
、干脆
、氣微腥
。大者身短粗壯
,色澤較深:小者瘦長
,尾部尖
,背面色澤較淡
。以條勻
、無碎斷
、氣腥不臭
、有光澤者為佳。
炮制 : 去頭,切段,焙干用。
歸經 : 《四川中藥志》:"入肝、脾、腎三經
。"
性味 : 咸,平
。①《本草拾遺》:"味咸
,半
。"②《開寶本草》:"無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辛咸
,有小毒。"
注意 : 《四川中藥志》:"無風濕瘀血凝滯及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 : 散瘀,祛風,消腫,解毒。治跌損折傷,大麻風,癰疽腫毒。①《開寶本草》:"解生金毒。人中金藥毒者,取金蛇四寸,炙令黃,煮汁飲,頻服之,以瘥為度。銀蛇解銀藥毒。"②《本草圖經》
;"能解眾毒
,止瀉泄及邪熱
。"③《綱目》:"療久痢
。"④《滇略》:"治惡疽
,腰以上用首
,腰以下用尾
;又治大麻風及痢
。"⑤《滇黔記游》:"接斷骨
。"⑥《綱目拾遺》:"肉熬膏
,箍癰疽
,去風癘
。其骨醋磨
,圍腫毒
。"⑦《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治關節(jié)痛
,神經痛
,惡瘡腫瘍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3錢;浸酒或入散劑。外用:熬膏涂。
復方 : ①治跌傷、骨折:脆蛇、乳香、沒藥、自然銅
。研末服
。(《四川中藥志》)②治大麻風:脆蛇
、干蟾蜍
、全蝎
、苦參
、蒼耳草
、萆薢
。泡酒服
。(《四川中藥志》)③治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航鹦趋X(醋炙)
、白礬
、鉛丹各半兩
。上三味
,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
,米飲調下,食前
。(《圣濟總錄》金星鱔散)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脆蛇
拼音注音 : Cuì Shé
別名 : 金蛇、地鮮、蜴蛇、銀蛇
、金星地鱔
、金星鱔
、片蛇
、蛇蜥、無腳蜥
、碎蛇
英文名 : Glass lizard
出處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開寶本草》:金蛇,大如中指 ,長尺許,常登木飲露
,身作金黃色
,照日有光
。生賓
、澄州
。2.陳鼎《蛇譜》:脆蛇
,產貴州
,長尺有二寸
,圍如錢
,嘴尖尾禿
,背黑腹自
,暗鱗點點可玩
。出入往來恒有度
。捕之者置竹筒于其徑側
,則不知而入其中
,急持之方可完
,稍緩則碎矣
,故名曰脆
。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蛇蜥科動物脆蛇蜥的全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采收和儲藏:春、秋季捕捉 ,捕后放入瓦缸中用酒碎死
;或放在鍋內用微火烘死,以頭為中心
,盤成圓盤形
,用竹簽固定
,烘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草叢中或大石塊下 ,營穴居生活
。以蝸牛
、蚯蚓等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
、浙江
、福建
、臺灣
、廣西
、四川
、云南
、貴州
。
原形態(tài) : 脆蛇蜥 ,全長50cm左右
,尾長約占3/5以上
。背面催色,兩側略偏紫
,雄性還有長短不一的翡翠色橫斑,腹面黃白色
。頭被以單枚的前額鱗,額鱗及間頂鱗較大
。吻鱗與前額鱗間相隔23枚小鱗
,眼小
,眼徑約為吻長的1/3
;耳孔小
,幾乎與鼻孔等大
,軀干兩側有縱樂觀
,縱溝上方的背鱗14-16行
,中央8-10行具棱
,縱溝以下的腹鱗10行
,尾腹面鱗片具鱗
,受驚擾時
,尾易自截為數段
,自斷處再生一部分
。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呈圓盤形
,頭居中尾在外
,盤徑6-10cm
。背面棕黃色或綠褐色
,有光澤
,腹面呈黃白色,帶有竹簽痕跡
。腹側各有1條凹溝。頭三角形
,尾細長,體輕
,質脆
。氣微腥。
炮制 : 去頭,切段,焙干用。
歸經 : 肝;脾;腎經
性味 : 味辛;咸;性平;小毒
注意 : 孕婦禁服。無風濕瘀血帶滯及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 : 活血祛風;解毒消腫。主跌打損傷;骨折
;大麻風
;風濕痛
;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疳積
;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0-15g
;研末
,3-9g
;或浸酒。外用:適量
,膏涂或研末撒
。
復方 : ①治跌傷、骨折:脆蛇、乳香、沒藥、自然銅。研末服。(《四川中藥志》)②治大麻風;脆蛇、干蟾蜍、全蝎、苦參、蒼耳草、萆xIE
。泡酒服
。(《四川中藥志》)③治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航鹦趋X(醋炙)
、白礬
、鉛丹各半兩
。上三味
,搗羅為散
。每服三錢匕
,米飲調下,食前
。(《圣濟總錄》金星鱔散)
各家論述 : 1.《開寶本草》:解生金毒。人中金藥毒者,取金蛇四寸,炙令黃,煮汁飲
,頻服之,以瘥為度
。銀蛇解銀藥毒。2.《本草圖經》:能解眾毒
,止瀉泄及邪熱
。3.《綱目》:療久痢
。4.《滇略》:治惡疽
,腰以上用首
,腰以下用尾
;又治大麻風及痢
。5.《滇黔記游》:接斷骨
。6.《綱目拾遺》:肉熬膏
,箍癰疽
,去風疬
。其骨醋磨
,圍腫毒
。7.《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治關節(jié)痛
,神經痛,惡瘡腫瘍
。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ai/99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翠鳥
下一篇:
脆骨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