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性:(論三首、方二首
、擇乳母法)論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養(yǎng)小為大
,若無于小,卒不成大
。故《易》稱積小以成大
。
《詩》有厥初生民
,《傳》曰聲子生隱公,此之一義
,即是從微至著,自少及長
,人情共見,不待經(jīng)史
,故今斯方先婦人小兒
,而后丈夫耆老者
,則是崇本之義也。然小兒氣勢微弱
,醫(yī)士欲留心救療
,立功瘥難
,今之學(xué)人,多不存意
,良由嬰兒在于襁褓之內(nèi)
,乳氣腥臊
,醫(yī)者操行英雄,詎肯瞻視
,靜言思之
,可為太息者矣
。《短劇方》云∶凡人年六歲以上為小
,十六歲以上為少
,(《巢源》
、《外臺》作十八以上為少),三十以上為壯(《巢源》
、《外臺》作二十以上為壯)
,五十以上為老
。其六歲以下
,經(jīng)所不載
,所以乳下嬰兒有病難治者皆為無所承據(jù)也
。中古有巫妨(《巢源》作巫方)者
,立小兒《顱囟經(jīng)》
,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
,世相傳授
,始有小兒方
。逮于晉宋,江左推諸蘇家
,傳習(xí)有驗(yàn)
,流于人間
。齊有徐王者
,也有《小兒方》三卷
,故今之學(xué)人,頗得傳授
。然徐氏位望隆重
,何暇留心于少小
,詳其方意,不甚深細(xì)
,少有可采
,未為至秘
。今博采諸家及自經(jīng)用有效者
,以為此篇,凡百居家,皆宜達(dá)茲又曰∶小兒病與大人不殊
,惟用藥有多少為異
。其驚癇客忤解顱不行等八九篇合為此卷
,下痢等余方并散在諸篇,可披而得之
。
凡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應(yīng)和人
。百日任脈成,能自反復(fù)
,(一作百五十日)。百八十日尻骨成
,能獨(dú)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
,能匍匐。三百日臏骨成
,能獨(dú)立
。三百六十日膝骨成
,能行
。此其定法
,若不能根據(jù)期,必有不平之處
。
凡兒生三十二日一變
。六十四日再變
,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
。一百二十八日四變
,變且蒸
。一百六十日五變
。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
。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
,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
。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
。積三百二十日小蒸畢后,六十四日大蒸
,蒸后六十四日復(fù)大蒸
,蒸后一百二十八日復(fù)大蒸
。凡小兒自生三十二日一變
,再變?yōu)橐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凡十變而五小蒸,又三大蒸
,積五百七十六日
,大小蒸都畢
,乃成人
。小兒所以變蒸者
,是榮其血脈,改其五臟
,故一變
,竟輒覺情態(tài)有異
。其變蒸之候
,變者上氣,蒸者體熱
,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
,耳冷尻冷,上唇頭白泡起如魚目珠子
,微汗出,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
,或汗或不汗,不欲食
,食輒吐,目白睛微赤
,黑睛微白。又云∶目者重
,赤黑者微。變蒸畢
,目睛明矣,此其證也
。單變小微,兼蒸小劇
,凡蒸平者五日而衰
,遠(yuǎn)者十日而衰
,先期五日后之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耳
。兒生三十二日一變
,二十九日先期而熱
,便治之如法
,至三十六七日蒸乃畢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植唤饬耍手卣f之
。且變蒸之時,不欲驚動
,勿令旁多人,兒變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
。又初變之時或熱甚者
,違日數(shù)不歇
,審計變蒸之日,當(dāng)其時有熱微驚
,慎不可治及灸刺
,但和視之
。若良久熱不可已
,少與紫丸微下
,熱歇便止。若于變蒸之中
,加以時行溫病
,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者
,其診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熱
,口上無白泡耳
。當(dāng)先服黑散以發(fā)其汗
,汗出,溫粉粉之
,熱當(dāng)歇
,便就瘥。若猶不都除
,乃與紫丸下之
。兒變蒸時若有寒加之,即寒熱交爭
,腰腹夭糾,啼不止者
,熨之則愈也
。(熨法出下編炙粉絮熨者是)
。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
,身熱耳熱尻亦熱
,此乃為他病
,可作余治
,審是
,變蒸不得為余治也
。
又一法
,凡兒生三十二日始變
,變者身熱也
。至六十四日再變
,變且蒸
,其狀臥端正也
。至九十六日三變,定者候丹孔出而泄
。至一百二十八日四變
,變且蒸
,以能咳笑也
。至一百六十日五變,以成機(jī)關(guān)也
。至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
,五機(jī)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變
,以能匍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變
,變且蒸
,以知欲學(xué)語也
。至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以亭亭然也
。凡小兒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變四蒸也
,當(dāng)其變之日
,慎不可妄治之,則加其疾
。
變且蒸者是兒送迎月也
,蒸者甚熱而脈亂
,汗出是也
。近者五日歇,遠(yuǎn)者八九日歇也
。當(dāng)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
紫丸屬性:治小兒變蒸
,發(fā)熱不解,并挾傷寒溫壯
,汗后熱不歇
,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進(jìn)
,乳則吐,食癇
,先寒后熱方。
代赭
、赤石脂(各一兩)巴豆(三十枚)杏仁(五十枚)上四味為末,巴豆
、杏仁別研為膏
,相和
,更搗二千杵
,當(dāng)自相得
,若硬,入少蜜同搗之
,密器中收
。三十日兒服如麻子一丸
,與少乳汁令下
,食頃后
,與少乳勿令多
,至日中當(dāng)小下熱除
。若未全除
,明旦更與一丸
。百日兒服如小豆一丸
,以此準(zhǔn)量增減
。夏月多熱
,善令發(fā)疹
,二三十日輒一服佳。紫丸無所不療
,雖下不虛人。
黑散屬性:治小兒變蒸中挾時行溫病
,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者方。
麻黃
、杏仁(各半兩)大黃(六銖)上三味,先搗麻黃大黃為散
,別研杏仁如脂
,乃細(xì)細(xì)納散
,又搗,令調(diào)和納密器中
。一月兒服小豆大一枚
,以乳汁和服
,抱令得汗
,汗出溫粉粉之,勿使見風(fēng)
。百日兒服如棗核
,以兒大小量之
。
擇乳母法屬性:凡乳母者
,其血?dú)鉃槿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五情善惡
,悉是血?dú)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其乳兒者,皆宜慎于喜怒?/p>
夫乳母形色所宜
,其候甚多
,不可求備
。但取不胡臭
、癭、氣嗽
、疥、癡癃
、白禿、瘍
、沈唇
、耳聾、鼻
、癲癇,無此等疾者
,便可飲兒也。師見其故灸瘢
,便知其先疾之源也。
●:.com
黃皮葉簡介
目錄1拼音2《全國中草藥匯編》:黃皮葉 2.1拼音名2.2黃皮葉的別名2.3來源2.4性味2.5功能主治2.6黃皮葉的用法用量2.7摘錄 3《中華本草》:黃皮葉 3.1出處3.2拼音名3.3英文名3.4來源3.5原形態(tài)3.6生境分布3.7性狀3.8化學(xué)成份3.9性味3.10歸經(jīng)3.11功能主治3.12黃皮葉的用法用量3.13附方3.14各家論述3.15摘錄 附:1用到中藥黃皮葉的方劑2用到中藥黃皮葉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黃皮葉 1拼音 huáng pí yè
2《全國中草藥匯編》:黃皮葉
2.1拼音名
Huánɡ Pí Yè
2.2黃皮葉的別名
油皮
、油梅
2.3來源
蕓香科黃皮屬植物黃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以根
、葉、果及種子入藥
。全年采根、葉
;果熟時摘下
,曬干
;收集種子(核)
,曬干
。
2.4性味
葉:苦
、辛
,平。
根
、核:苦、辛
,微溫
。
果:甘
、酸,微溫
。
2.5功能主治
葉:解表散熱
,順氣化痰
。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瘧疾
,治感冒發(fā)熱
。
根
、核:行氣止痛
,健胃消腫。用于胃痛
,腹痛
,疝痛
,風(fēng)濕骨痛
,通經(jīng)
。
果:化痰消食。用于食積脹滿
,痰飲咳嗽
。
2.6黃皮葉的用法用量
葉、根
、核均為3~5錢;果0.5~1兩
。
2.7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3《中華本草》:黃皮葉
3.1出處
出自《嶺南采藥錄》
3.2拼音名
Huánɡ Pí Yè
3.3英文名
Leaf of Chinese Wampee
3.4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黃皮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 [Quinaria lansium Lou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
,鮮用或曬干。
3.5原形態(tài)
黃皮 綠灌木或小喬木
,高可達(dá)12m。幼枝
、花軸
、葉軸
、葉柄及嫩葉下面脈上均有集生成簇的叢狀短毛及長毛
,有香味
。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柄長48mm
;小葉片513
,頂端1枚最大
,向下逐漸變小
,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
,長613cm
,寬2.56cm
,先端銳尖或短漸尖
,基部寬楔形
,不對稱
,邊淺波狀或具淺鈍齒
。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
,花枝擴(kuò)展
,多花;萼片5
,廣卵形
;花瓣5,白色
,匙形
,長不超過5mm
,開放時反展
;雄蕊10
,長短互間
;子房上位
,5室
,密被毛
。漿果球形
、扁圓形
,長1.23cm
,淡黃色至暗黃色
,密被毛。種子綠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5月
,果期79月
。
3.6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為栽培
。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臺灣
、廣東
、海南、廣西等 地
。
3.7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513片
,多皺縮,破碎
,黃綠色至深綠色
,完整者呈闊卵形或卵狀橢圓形
,密布細(xì)小半透明油點(diǎn)及疏柔毛,長413cm
,寬25cm
,先端急尖或短漸尖
,基部楔形至圓形
,兩側(cè)不對稱
,葉全緣或淺波狀至淺圓齒狀,略反卷
,葉脈于葉面凹下
,于背面凸起
,小葉柄被短柔毛
,長24mm
,質(zhì)脆。氣香
,味微苦辛
。
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上表皮細(xì)胞呈扁方形或長方形
,被角質(zhì)層
;下表皮細(xì)胞較小
,有多數(shù)氣孔及非腺毛
。柵欄組織為12列細(xì)胞;海綿組織合多數(shù)草酸鈣簇晶及少數(shù)方晶
。主脈紙管束周韌式,中柱鞘纖維束淡黃色
。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狀
。葉肉組織中有大型分泌細(xì)胞(直徑40200μm)散在
。
粉末特征:黃綠色
。①草酸鈣簇晶較多
,棱角稍鈍
,直徑1535μm
;亦有少數(shù)草酸鈣方晶
;②非腺毛指狀至長圓錐形,直徑3050μm
,長70240μm
;③表皮細(xì)胞表面觀呈多角形
,氣孔多為不定式
,少數(shù)為環(huán)式
,副衛(wèi)細(xì)胞46個
;④中柱鞘纖維壁較厚
,直徑3040μm,周圍薄壁細(xì)胞有的含草酸簇晶
;⑤木纖維外壁呈波狀
,胞腔稍大
,直徑4070μm;⑥導(dǎo)管多為網(wǎng)紋及螺紋
,直徑60100μm
。
3.8化學(xué)成份
黃皮葉含新黃皮內(nèi)酸胺(neoclausenamide),異新黃皮內(nèi)酰胺(isoneoclausenamide)
,黃皮內(nèi)酰胺(clausenamide),環(huán)黃皮內(nèi)酰胺(cyclocaausenamide)
,一種新的內(nèi)酰胺及ε戊內(nèi)酰胺(εvalerolactam),高黃皮內(nèi)酰胺(homoclausenamide)和ξ黃皮內(nèi)酰胺(ξclausenamide)
,香豆精類化合物印黃皮內(nèi)酯(indicolactone)
,八角黃皮內(nèi)酯(anisolactone)
,2”,3”環(huán)氧八角黃皮內(nèi)酯(2”
,3”epoxyanisolactone)
。地上部分含三萜醇黃皮萜醇(lansiol)即3β羥基23
,24,24三甲基羊毛甾烷9(11)
,25二烯[3βhydroxy23
,24
,24trimethyllanosta9(11)
,25diene]
,黃皮酰亞胺(lansimide)等
。
3.9性味
辛
;苦;平
3.10歸經(jīng)
肺經(jīng)
3.11功能主治
解表散熱
;行氣化痰
;利尿
;解毒
。主溫病發(fā)熱
;流腦
;瘧疾;咳嗽痰喘
;脘腹疼痛;風(fēng)濕痹痛
;黃腫;小便不利
;熱毒疥癬
;蛇蟲咬傷
3.12黃皮葉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
,1530g(鮮品3060g)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搗爛敷
。
3.13附方
①治流感
,感冒
,瘧疾:黃皮葉五錢至一兩
。水煎服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②治痰濕喘咳: 鮮黃皮葉一至二兩
。水煎服
。 (《福建中草藥》)③治瘧疾: 鮮黃皮葉一兩
,紅糖五錢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④解穢惡
,消風(fēng)腫, 治疥癩
,去熱散毒
; 黃皮葉煎水洗
。(《嶺南采藥錄》)⑤通小便: 黃皮葉四
、五片,酒一
、二兩煎服。(《嶺南采藥錄》)
3.14各家論述
1.《本草求原》: 解穢除垢
,退黃腫。
2.《福建民間草藥》:治痰咳哮喘
。
3.《陸川本草》:疏郁行氣
,止痛退熱
。治氣脹腹痛,溫病身熱
。
4.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fēng)解表
。
3.15摘錄
《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黃皮葉的方劑 貫黃感冒顆粒 uangGanmaoKeli處方:貫眾209g黃皮葉313g路邊青156g三叉苦156g生姜31g...
桑葉方 èfāng《普濟(jì)方》卷三九八:方名:桑葉方組成:黃皮桑葉2升
。主治:小兒脫肛
。用法用量:上用水煎
,帶...
慢肝六味飲 參15g,茯苓15g
,白術(shù)12g
,川萆薢10g
,黃皮樹葉15g
,甘草5g
。功能主治:健脾補(bǔ)氣
,扶土抑...
神仙萬應(yīng)膏
,椿皮3錢,槐枝3錢
,柳枝3錢
,竹枝3錢
,野紫蘇葉3錢
,天南星3錢,續(xù)斷3錢
,荊芥3錢,黃耆3錢
,...
斂瘡口散 內(nèi)補(bǔ)十宣散
,不計服數(shù)。外用四圍散帖
,中間留小孔,不得以藥涂盡
。赤腫,加黃皮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八四...
更多用到中藥黃皮葉的方劑
用到中藥黃皮葉的中成藥 貫黃感冒顆粒 uangGanmaoKeli處方:貫眾209g黃皮葉313g路邊青156g三叉苦156g生姜31g...
更多用到中藥黃皮葉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黃皮葉 《未刻本葉氏醫(yī)案》:[方桉]都?xì)馔?痹氣弱
。右肢不舒
。黃皮片姜黃煨姜于術(shù)當(dāng)歸身海桐皮桂木南棗勞傷挾暑
。歸身半曲扁豆葉木瓜茯苓炙甘草瘧止...
《證類本草》:[卷第三十]白并 臟
,令百病不起
。一名玉簫
,一名箭悍
。葉如小竹
,根黃皮白
。生山陵
。三月
、四月采根
,曝干
。《證類本草》宋...
《千金翼方》:[卷第四·本草下有名未用]白并 臟
,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簫
,一名箭悍。葉如小竹
,根黃皮白
,生山陵
,三月四月采根
,曝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肚Ы鹨矸健诽啤?..
《急救廣生集》:[卷九·外治補(bǔ)遺]治火丹神效方 大黃皮硝(各五錢)研末
。取柏枝葉打汁,調(diào)搽即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都本葟V生集》清程鵬程公元1805年...
《備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少小嬰孺方上傷寒第五]恒山湯
關(guān)于孫思邈的書,孫思邈一生寫過什么書
孫思邈一生寫過什么書 理念與貢獻(xiàn)
孫思邈把醫(yī)為仁術(shù)的精神具體化
。他在其所著的《大醫(y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yī)治病,必當(dāng)安神定志
,無欲無求
,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
,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
,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
,護(hù)借身命。見彼苦惱
,若已有之
,深心凄愴
,勿避險惡
,晝夜寒暑
,饑渴疲勞
,一心赴救
,無作功夫形跡之心
。如此可為蒼生大醫(yī)
,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yī)之體……又到病家
,縱綺羅滿目
,勿左右顧眄
;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
;珍羞迭薦,食如無味
;醞祿兼陳,看有若無
。夫?yàn)獒t(yī)之法
,不得多語調(diào)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
,議論人物,炫耀聲名
,訾毀諸醫(yī),自矜己德
,偶然治瘥一病
,則昂頭戴面
,而有自許之貌
,謂天下無雙
,此醫(yī)人之膏肓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鄙鲜龅牧攘绕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