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逢盛旺反成殃
,陰虛盜汗肌消甚
。浮洪嘔血夢遺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瑪?shù)昏花耳聾癥。遲緩多緣下部寒
。女子旺時應(yīng)有孕
。(命門脈)
胃脘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人體部位名·胃脘5經(jīng)穴別名·胃脘 5.1中脘穴的別名·胃脘 5.1.1中脘穴的別名5.1.2出處5.1.3穴名解5.1.4特異性5.1.5所屬部位5.1.6中脘穴的定位5.1.7中脘穴的取法5.1.8中脘穴穴位解剖 5.1.8.1層次解剖5.1.8.2穴區(qū)神經(jīng)
、血管 5.1.9中脘穴的功效與作用5.1.10中脘穴主治病證5.1.11刺灸法 5.1.11.1刺法5.1.11.2灸法 5.1.12中脘穴的配伍5.1.13文獻(xiàn)摘要5.1.14中脘穴研究進(jìn)展 5.1.14.1對胃腸功能的調(diào)整作用5.1.14.2對肺功能的影響5.1.14.3對血液的影響5.1.14.4對機(jī)體免疫功能的影響5.1.14.5對膀胱張力的作用5.1.14.6治療膽絞痛5.1.14.7解除幽門痙攣5.1.14.8對小腸的蠕動的影響5.1.14.9治療糖尿病5.2上脘穴的別名·胃脘 5.2.1上脘穴的別名5.2.2出處5.2.3穴名解5.2.4特異性5.2.5所屬部位5.2.6上脘穴的定位5.2.7上脘穴的取法5.2.8上脘穴穴位解剖 5.2.8.1層次解剖5.2.8.2穴區(qū)神經(jīng)
、血管 5.2.9上脘穴的功效與作用5.2.10上脘穴主治病證5.2.11刺灸法 5.2.11.1刺法5.2.11.2灸法 5.2.12上脘穴的配伍5.2.13文獻(xiàn)摘要5.2.14上脘穴研究進(jìn)展 5.2.14.1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6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胃脘*胃脘藥品說明書 1拼音 wèi wǎn
2英文參考 gastric cavity [21世紀(jì)雙語科技詞典]
middle region of the upper abdomen
gastric cavity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Zhōngwǎn CV12 [中國針灸學(xué)詞典]
3概述 胃脘:1.人體部位名;2.經(jīng)穴別名
。[1]
4人體部位名·胃脘 胃脘為人體部位名,指胃腔[1]
。上口賁門部為上脘
,中部為中脘
,下口幽門部為下脘[1]
。見《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四時氣》。
5經(jīng)穴別名·胃脘
5.1中脘穴的別名·胃脘
胃脘為經(jīng)穴別名
,即中脘穴[1]。《圣濟(jì)總錄》:“胃脘穴
,主中惡
,《針灸甲乙經(jīng)》云:一名太倉
。在上脘下一寸。”“脘”
,《脈經(jīng)》作“管”
;《經(jīng)穴匯解》作“腕”[1]
。
穴位 中脘 漢語拼音 Zhongwan 羅馬拼音 Chungwan 美國英譯名 Middle Epigastrium 各
國
代
號 中國 CV12 日本 12 法
國 莫蘭特氏 VC12 富耶氏 VC12 德國 KG12 英國 Cv12 美國 Co12
中脘為經(jīng)穴名(Zhōngwǎn CV12
,RN12)[2][3]
。出《脈經(jīng)》?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睹}經(jīng)》名中管[4]。別名上紀(j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氣穴論》)
、胃脘(《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氣穴論》)、太倉(《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根結(jié)》)
、大倉(《西方子明堂灸經(jīng)》)
、胃管(《脈經(jīng)》)
、中管(《備急千金要方》[5]《脈經(jīng)》[6])
、胃募(《千金翼方》)
。屬任脈[2]
。中脘是胃的募穴
,八會穴之腑會
,手太陽小腸經(jīng)
、手少陽三焦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任脈的交會穴[2][7][4]。中即中間
,脘即胃脘,此穴當(dāng)胃脘之中部
,故名中脘[2]
。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
,腹脹
,胃脘痛,急慢性胃炎
,胃擴(kuò)張,胃痙攣
,胃下垂,消化性潰瘍
,急性腸梗阻
,消化不良
,腸鳴
,泄瀉,痢疾
,便秘,失眠
,精神病
,高血壓
,黃疸
,疳積
,虛勞吐血
,胃痛
,嘔吐
,吞酸,呃逆
,癲狂,納呆
,反胃
,食不化
,霍亂
,吐血
,便血
,腸癰,臟躁
,驚悸,怔忡
,癲癇,產(chǎn)后血暈
,陰挺
,哮喘
,痰多
,中風(fēng),尸厥
,急驚風(fēng),真心痛
,鼓脹,虛勞
,痿證
,蕁麻疹,奔豚
,頭痛
,中暑
,疳疾
,水腫,脅下堅(jiān)痛
,喘息不止,胃炎
,胃潰瘍
,子宮脫垂
,食物中毒等
。
5.1.1中脘穴的別名 上紀(j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氣穴論》)
胃脘(《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氣穴論》)
太倉(《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根結(jié)》)
大倉(《西方子明堂灸經(jīng)》)
胃管(《脈經(jīng)》)
中管(《備急千金要方》[5]《脈經(jīng)》[6])
胃募(《千金翼方》)
5.1.2出處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氣穴論》:背與心相控而痛
,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jì)
。上紀(jì)者
,胃脘也
,下紀(jì)者,關(guān)元也
。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根結(jié)》:太陰根于隱白,結(jié)于太倉
。《難經(jīng)·四十五難》:經(jīng)言八會者
,何也
?然腑會太倉
。
《針灸甲乙經(jīng)》:中脘
,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
。
5.1.3穴名解 中即中間
,脘即胃脘,此穴當(dāng)胃脘之中部
,故名中脘[2]
。
中,有方位之義
。脘
,指胃府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饵S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脹論》:“胃者
,太倉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峨y經(jīng)·第四十五難》:“府會太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ⅲ骸疤珎}即中脘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饵S庭內(nèi)景經(jīng)》:“脾長一尺掩太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ⅲ骸疤珎}
,胃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饵S庭外景經(jīng)》:“時念太倉不饑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ⅲ骸拔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又注曰:“太倉肚府
。”又曰:“太倉
,胃管神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a href="/ddjy_100/44.html">老子·中經(jīng)》:“胃為太倉
,三皇五帝之廚府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址褐钙⑽笧樘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悬S經(jīng)》:“太倉
,脾府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饵S庭內(nèi)景經(jīng)》:“是為太倉兩明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ⅲ骸疤珎}
,脾府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止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稘h書·百官表》大司農(nóng)屬官有太倉令丞。故太倉者
,亦即脾胃為倉廩之官之意。中脘
,指穴當(dāng)胃體的中部,相對于上脘及下脘而言
,又是直接指胃而言
,故又名太倉
。[8]
5.1.4特異性 中脘是胃的募穴[2][7][4][5]
。
中脘是八會穴之腑會[2][4]。
中脘是手太陽小腸經(jīng)
、手少陽三焦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任脈的交會穴[2][7][4][5]
。
中脘是手太陽小腸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
、足陽明胃經(jīng)的交會穴[5]
。
5.1.5所屬部位 上腹[9]
5.1.6中脘穴的定位 標(biāo)準(zhǔn)定位:中脘穴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當(dāng)臍中上4寸[7]
。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線
,臍上4寸[4]。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臍中上4寸
,前正中線上
。仰臥取穴[2]
。
中脘穴在任脈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內(nèi)臟)
5.1.7中脘穴的取法 在臍上4寸
,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臍中上4寸
,前正中線上
。仰臥取穴[2]
。
仰臥位
,于胸劍聯(lián)合至臍中連線的中點(diǎn)處取穴[10]
。
5.1.8中脘穴穴位解剖 中脘穴下為皮膚
、皮下組織、腹白線
、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
、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經(jīng)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
。深層有第八胸神經(jīng)前支的分支
。
5.1.8.1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2]。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11]
。
5.1.8.2穴區(qū)神經(jīng)
、血管 淺層有肋間神經(jīng)前皮支分布;深層有肋間神經(jīng)和腹壁上動脈分布
;再深層可及腹腔[11]。
布有第七肋間神經(jīng)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動
、靜脈[4]。
5.1.9中脘穴的功效與作用 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
、降逆利水的功效
。
中脘穴有理氣和胃
、化濕降逆等作用[2]
。
中脘穴治療疾病廣泛。由于胃與多條經(jīng)脈關(guān)系密切
,如手太陽經(jīng)“抵胃,屬小腸”
;手太陰經(jīng)“還循胃口”
;足太陰經(jīng)“屬脾
,絡(luò)胃……復(fù)從胃別
,上膈
,注心中”
,其絡(luò)脈“入絡(luò)腸胃”;足陽明經(jīng)“下膈
,屬胃,絡(luò)脾”
;足厥陰經(jīng)“挾胃
,屬肝
,絡(luò)膽”
。根據(jù)“經(jīng)脈所過
,主治所及”的原則
,取本穴可治與胃有關(guān)的經(jīng)脈病
,也就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