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療血.管性暈厥。
【 配伍應用 】
配白僵蠶:白薇苦咸性寒,入血分,涼血退熱,透邪外出,并能涼肝安神;白僵蠶祛風解痙,清熱止痛。二藥合用,清熱平肝、涼血安神、祛風止痛效強。
配地骨皮:地骨皮涼血除蒸,白薇清熱涼血、利尿通淋。二藥合用,益陰除熱、涼血除蒸,治骨蒸潮熱、血虛發(fā)熱。
配竹葉竹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白薇清熱涼血、利尿通淋。二藥合用,滋陰清熱、利尿除淋,治陰虛血熱、小便淋漓。
(三)白薇的性味歸經(jīng)
【性味】 苦咸,寒。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別錄》:"咸,大寒,無毒。"
③《本草匯言》:"味苦咸,氣溫,無毒。"
④《本草備要》:"苦咸,寒。"
【歸經(jīng)】 入肺、胃、腎經(jīng)。
①《綱目》:"陽明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腎二經(jīng)。"
③《本草新編》:"入心、脾二經(jīng)。"
白薇附方
治體虛低燒,夜眠出汗:白薇、地骨皮各四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治肺結(jié)核潮熱:白薇三錢,葎草果實三錢,地骨皮四錢,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治尿道感染:白薇五錢,車前草一兩,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匱要略》竹皮大丸)
治郁冒血厥,居常無苦,忽然如死,身不動,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語,又或似有知,而惡聞人聲,或但如眩冒,移時乃寤:白薇一兩,當歸一兩,人參半兩。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全生指迷方》白薇湯)
治婦人遺尿,不知出時:白薇、芍藥各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治火眼:白薇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治肺實鼻塞,不知香臭:百部二兩,款冬花、貝母(去心)、白薇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普濟方》)
治金瘡血不止:白薇末貼之。(《儒門事親》)
治瘰疬:鮮白薇、鮮天冬各等分,搗絨敷患處。(《貴州草藥》)
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白薇、臭山羊、大鵝兒腸根各五錢,泡酒服。(《貴州草藥》)
治傷寒二日不解者方:白薇十二銖,苦杏仁、川貝母各十八銖,麻黃一兩八銖。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自覆臥,汗出即愈。(《千金要方》白薇散)
治風驚恐,四肢牽掣,神志不寧,或發(fā)邪狂叫妄走,見鬼若癲癇狀 白薇(焙干)、細辛(去苗葉)各一兩半,龍齒(搗末)三兩,苦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八十枚。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二盞,煮取八分,去滓溫服, 空心午時夜臥各一。風熱盛實,即入竹瀝少許,攪勻服。(《圣濟總錄》)
治小便不禁 白薇一兩,白蘞一兩,白芍藥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白薇散)
治婦人白帶不止 白薇(揀)一兩,赤芍藥、海螵蛸(去甲)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末,煉醋一盞,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熱水下,日再。(《圣濟總錄》白薇丸)
治漏睛膿出 白薇五錢,防風、蒺藜、石榴皮、羌活各三錢。上末,米粉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證治準繩·類方》)
治熱淋,血淋:白薇、白芍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diào)下立效。或加檳榔。(《世醫(yī)得效方》白薇散)
治虛熱盜汗 白薇、地骨皮各12g,銀柴胡、鱉甲各9g。水煎服。(《河北中草藥》)
本藥常用于以下傳統(tǒng)方劑
白薇湯(《本事方》):白薇、人參、當歸、甘草,治療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暈厥,亦治一般虛熱。②竹皮大丸(《金匱要略》):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治療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有熱者,倍白薇。
驗方(《普濟方》):白薇、貝母、款冬花,治療肺實鼻塞,不知香臭。
白薇的副作用
【 副作用 】
傳統(tǒng)文獻
《本草綱目》:無毒。
毒理試驗
(1)LD50:直立和蔓生白薇的醇提物小鼠灌服的LD50分別為7.5g/kg和12.3g/kg;水提物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26.7g/kg和8.5g/kg。
(2)毒性反應:水提物小鼠灌服均無明顯毒性,l20g/kg仍未引起小鼠毒性反應。
以上說明毒性很小,安全范圍很大。
臨床觀察
無毒。在常規(guī)劑量內(nèi)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或大劑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
不良反應
白薇素有較強的強心作用,內(nèi)服過量,已引起強心苷樣中毒反應,中毒量為30—45g,可出現(xiàn)心悸、惡心、嘔吐、頭暈,頭痛,腹瀉、流涎等中毒癥狀,臨床用藥應予以注意。
【 劑量與用法 】
藥典用量:4.5—9g。
臨床常用劑量:6—12g。
大劑量:l5—30g。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注意】
《本草經(jīng)集注》:"惡黃芪、大黃、大戟、干姜、干漆、大棗、山茱萸。"
《本草經(jīng)疏》:"凡傷寒及天行熱病,或汗多亡陽過甚,或內(nèi)虛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后內(nèi)虛,腹中覺冷,或因下過甚,泄瀉不止,皆不可服。"
《本草從新》:"血熱相宜,血虛則忌。"
識別真假白薇
在藥材市場上,有以同科植物竹靈消的干燥根冒充白薇。使用時要注意鑒別。
真品白薇 干燥根莖呈圓柱形,略橫向彎曲,呈結(jié)節(jié)狀,長約1.5—5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顏色為灰棕色或棕色;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類白色。根呈細長圓柱形,有時彎曲或卷曲,叢生于根莖上,形如馬尾,長約10—20厘米,直徑約1—2.5毫米,表面黃棕色,有細縱皺;質(zh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飛出,斷面略平坦,類白色呈淺黃棕色,皮部發(fā)達,木質(zhì)部很小,僅占直徑的1/3;聞之氣微,口嘗味苦。
偽品竹靈消的干燥根 根雖也呈圓柱形,但根細長,表面為灰黃色或棕褐色;雖也質(zhì)脆易斷,斷面木質(zhì)部細小,但呈淡黃色,折斷時無飛粉現(xiàn)象;聞之氣微臭,口嘗味淡略具辛辣味。
《本草綱目》云:“白薇,古人多用,后世罕能知之。按張仲景治婦人產(chǎn)中虛煩嘔逆,安中益氣……乃陽明經(jīng)藥也。”而偽品竹靈消雖為同科植物,且可入藥,但與白薇功效不同,能補腎、健脾、化毒,而且《中國植物圖譜》中將其收錄為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根的毒性較強。經(jīng)動物試驗,對小鼠腹腔注射氯仿提取物600—1000毫克/公斤,出現(xiàn)行動遲緩、眼瞼下垂、耳廓反射消失、癱瘓,4—24小時內(nèi)相繼死亡。故有毒的竹靈消根不能代替白薇藥用,使用時要慎之又慎。
上一頁全文完(共 15937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去濕化濁完帶湯
完帶深山打柴草,陳嫂借錢買二術(shù)。――完帶參山*柴草,陳芍芥前*二術(shù)。
六 祛風勝濕獨活寄生湯: 秦人地窮要牛耕,種靈心草,當心防毒寄生。 (秦艽,人參,干地黃,川芎,芍藥,牛膝,杜仲,茯苓,肉桂心,當歸,細辛,防風,獨活,桑寄生) 羌活勝濕湯 高兄瘋蠻搶活干(藁本 川芎 防風 蔓荊子 羌活 獨活 炙甘草
)祛痰劑二陳湯: 二陳夏令干紅生妹。 (半夏,茯苓,甘草,橘紅,生姜,烏梅) 溫膽湯: 二陳溫膽只要大棗。 (二陳湯去烏梅,加枳實,竹茹,大棗)
清氣化痰丸: 陳皮杏仁伴黃瓜實難服。――陳皮杏仁半黃瓜實南茯。 (陳皮,杏仁,半夏,瓜蔞仁,枳實,膽南星,茯苓,加黃苓)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白天大早二陳來。 (白術(shù),天麻,大棗 加二陳湯去烏梅)
貝母瓜蔞散 紅花樓桔梗被俘。――紅花,瓜蔞,桔梗,貝母,茯苓
消食劑保和丸: 瞧山神服拌蘿卜皮。 (連翹,山楂,神曲,半夏,蘿卜子,陳皮)
健脾丸--夫人趕豬賣山神,陳香蓮要殺寇(茯苓 人參 甘草 白術(shù) 麥芽 山楂 神曲 陳皮 木香 黃連山藥 砂仁 豆蔻
烏梅丸 富貴新疆人數(shù)著白臉美。――附子,當歸,細辛,干姜,人參,蜀椒,桂枝黃柏黃連 烏梅
血府逐瘀湯: 川牛耕地,當燒柴,只炒紅桃。 (川芎,牛膝,桔梗,生地,當歸,赤芍,柴胡,枳殼,甘草,紅花,桃仁)
補陽還五湯:當?shù)貎慈顺旨t旗(當歸 地龍 川芎 桃仁 赤勺 紅花 黃芪)
溫經(jīng)湯:熊皮貴,無人要,冬將夏,草當澆(川芎 牡丹皮 桂枝 吳茱萸 人參 芍藥 麥冬 生姜 半夏甘草 當歸 阿膠
)生化湯: 蔣干窮逃,當歸。 (炮姜,甘草,川芎,桃仁,當歸。加黃酒,童便) 二 止血咳血方--海帶和瓜子(海粉 青黛 訶子 瓜簍仁 梔子)黃土湯: 夫子在黃土地澆肥勤鋤草。 (附子,灶心黃土,地黃,阿膠,黃芩,白術(shù),甘草) 治風劑一 疏散外風川芎茶調(diào)散: 窮新景,草房紙墻薄。 (川芎,細辛,荊芥,甘草,防風,白芷,羌活,薄荷)消風散--謹防饞牛通倉庫,十畝草地歸胡媽(荊芥 防風 蟬蛻 牛蒡子 木通 蒼術(shù) 苦參 石膏 知母甘草 生地 當歸 胡麻)荊芥 防風 蟬蛻 牛蒡子為君藥。四味小活絡(luò)丹--二烏龍沒乳難活(川烏 草烏 地龍 沒藥 乳香 天南星 **)二 平息內(nèi)風羚角鉤藤湯: -領(lǐng)狗上草地,主婦少背菊(羚羊角 鉤藤 桑葉 甘草 生地 竹茹 茯神 白芍 川貝 菊花) ) 鎮(zhèn)肝熄風湯--天涯少草龍牡戀,牛鬼折姻緣(天冬 麥芽 白芍 甘草 龍骨 牡蠣 川楝子 懷牛膝 龜板生赭石 茵陳 玄參)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教絕技,伏神擒牛眾致意(天麻 鉤藤 夜交藤 石決明 桑寄生 茯神 黃芩 牛膝杜仲 梔子 益母草)治燥劑一 清宣外燥杏蘇散--蘇杏姐將找陳夏領(lǐng)草支前(蘇葉 杏仁桔梗 生姜 大棗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殼 前胡) 清燥救肺湯: 爸媽叫人炒桑杏賣石膏。 (枇杷葉,胡麻仁,阿膠,人參,甘草,桑葉,杏仁,麥冬,石膏)桑杏湯--傻貝母只吃桑杏梨皮(沙參 貝母 梔皮 香豉 桑葉 杏仁 梨皮)二 滋陰潤燥麥門冬湯: 夏大人賣炒米(半夏,大棗,人參,麥冬,甘草,粳米) 祛濕劑一 燥濕和胃平胃散: 生豬肝皮厚。 (生姜,蒼術(shù),炒甘草,陳皮,厚樸) 藿香正氣散: 陳姐服下腹皮草后想找江蘇白蜘蛛(陳皮 桔梗 茯苓 半夏 大腹皮 甘草 厚樸 藿香 大棗生姜 紫蘇 白芷 白術(shù) )二 清熱去濕茵陳蒿湯: 茵陳治黃(茵陳蒿 梔子 大黃) 八正散: 石老通宿等車去黃山。 (滑石,甘草,木通,扁蓄,燈心草,車前子,瞿麥,大黃,山梔子) 三仁湯: 三人后半夜通話(“杏仁、白寇仁、薏苡仁” 厚樸 半夏 竹葉 白通草 滑石)三 利水滲濕五苓散: 澤林白豬貴(澤瀉,茯苓,白術(shù),豬苓,桂枝) 豬苓湯--謝玲玲滑跤(澤瀉 豬苓 茯苓 滑石 阿膠)防已黃芪湯--草房黃找白漿(甘草 防己 黃芪 大棗 白術(shù) 生姜)四 溫化寒濕真武湯: 朱父將服藥。 (白術(shù),炮附子,生姜,茯苓,白芍) 實脾散: 令父煮老姜干姜,瓜果撲鼻香。 (茯苓,附子,白術(shù),甘草,生姜,干姜,木瓜,草果,厚樸,大腹皮,木香) 歸脾湯《濟生方》: 四君歸期早,遠知龍眼香。 (四君:人生,白術(shù),茯苓?茯神,甘草,當歸,黃芪,酸棗仁,遠志,龍眼肉,木香) 三、氣血雙補灸甘草湯--弟清早教草人賣芝麻醬(生地 清酒 大棗 阿膠 甘草 人參 麥冬 桂枝 麻仁 生姜)四、 補陰六味地黃丸: 山山地王,服瀉丹(山藥,山茱肉,熟地黃,茯苓,澤瀉,牡丹皮) 大補陰丸--風致白龜駐地(蜂蜜 知母 黃柏 龜板 豬脊髓 熟地)一貫煎 一貫殺狗當?shù)亓阗u。――一貫 北沙參,枸杞子,當歸身,生地黃,川楝子,麥冬五、 補陽腎氣丸《金匱要略》:腎氣六位家富貴。――腎氣六味加附桂。 貴子腹瀉,單要黃魚。 (桂枝,附子,茯苓,澤瀉,牡丹皮,山藥,干地黃,山茱肉)六陰陽雙補地黃飲子--貴婦從遠東赴滬地,將嘗大巴魚何味(官桂 附子 肉蓯蓉 遠志 賣門冬 茯苓 石斛 熟地生姜 菖蒲 大棗 巴戟天 山茱萸 薄荷 五味子)固澀劑固表止汗牡蠣散--騎馬賣牡蠣(黃芪 麻黃根 小麥牡蠣)澀腸固脫真人養(yǎng)臟湯:穆桂英擋住草蔻要何人(木香 肉桂 罌粟殼 當歸 白術(shù) 甘草 肉豆蔻 白芍藥 訶子 人參)澀精止遺桑螵蛸散--自家人常孤身飄蕩(遠志 龜甲 人參 菖蒲 龍骨 茯神 桑螵蛸 當歸)固崩止帶固沖湯--探騎母龍背,潛航住山海(棕櫚炭 黃芪 煅牡蠣 煅龍骨 五倍子 茜草 白杭芍 白術(shù) 山萸肉海螵蛸)第九章 安神劑重鎮(zhèn)安神朱砂安神丸:朱砂敢當皇帝(朱砂 甘草 當歸 黃連 生地)滋養(yǎng)安神天王補心丹:田夫潔身早跪地,但愿賣豬五百只(天門冬 茯苓 桔梗 人參 酸棗仁 當歸 生地 丹參元參 麥門冬 朱砂 五味子 柏子仁 遠志) 酸棗仁湯--令母熊找草(茯苓 知母 川芎 酸棗仁 甘草)開竅劑安宮牛黃丸,紫雪,至寶丹,蘇合香丸,見書。理氣劑一 行氣越鞠丸--父子唱川曲(香附 梔子 蒼術(shù) 川芎 神曲) 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芍川芎,枳殼陳皮草香附,瓜蔞韮白白酒湯:瓜蔞,韮白,白酒。半夏厚樸湯: 梅核氣 降下后舒服。 (生姜,半夏,厚樸,蘇葉,茯苓) 二 降氣蘇子降氣湯: 蘇大官盛夏前后歸國。 (蘇子,蘇葉,大棗,肉桂,生姜,半夏,前胡,厚樸,當歸,甘草) 定喘湯: 夏天的杏仁黃又黃,冬天的草蘇白又白。 (夏天:半夏;杏仁;黃又黃:麻黃,黃芩;冬天:款冬花;草蘇:甘草,紫蘇子;白又白:白果,桑白皮) 旋覆代赭湯: 戴花老人下大江(代赭石,旋覆花,甘草,人參,半夏,大棗,生姜) 理血劑一 活血祛瘀桃核承氣湯: 大桃貴滯銷。 (大黃,桃仁,桂枝,炙甘草,芒硝) 清營湯《溫病條辨》:瞧皇帝住西單賣銀元(連翹 黃連 生地 竹葉 犀角 丹參 麥冬 銀花 元參)犀角地黃湯--單腳掃地(牡丹皮 犀角 芍藥 生地)三、 清熱解毒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百子練琴。 (黃柏,梔子,黃蓮,黃芩)仙方活命飲--賈母造房,沒花金銀,只要陳甘歸鄉(xiāng)(穿山甲 貝母 皂角刺 防風 沒藥 天花粉 金銀花白芷 赤芍藥 陳皮 甘草 當歸 乳香)五、 清臟腑熱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草地牧豬。 (甘草梢,生地,木通,竹葉) 龍膽瀉肝湯《醫(yī)方集解》:皇帝通知龍龜卸柴草車(黃芩 生地 木通 梔子 龍膽草 當歸 澤瀉 柴胡 甘草 車前子)左金丸-- 昨進黃魚(“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為 6:1”)葦莖湯--冬桃已萎(冬瓜子 桃仁 薏苡仁 葦莖)清肺化飲,逐瘀排膿 肺癰瀉白散--趕白骨精(甘草 桑白皮 地骨皮 粳米)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肺熱咳喘清胃散--生母當皇帝(升麻 牡丹皮 當歸 黃連 生地)白頭翁湯《傷寒論》: 百翁練琴。 (黃柏,白頭翁,黃連,秦皮) 六、 清虛熱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母鱉好生蛋。 (知母,鱉甲,青蒿,生地黃,牡丹皮) 第五章 祛暑劑祛暑解表香薷散--猴想炒扁豆(厚樸 香薷 炒白扁豆)祛暑益氣 清暑益氣湯《溫熱經(jīng)緯》:師母深夜賣黃瓜和糙米(石斛 知母 西洋參 竹葉 麥冬 黃連 西瓜脆衣 荷梗 甘草 粳米)第六章 溫里劑一、 溫中祛寒理中丸《傷寒論》:草人趕豬。 (炙甘草,人參,干姜,白術(shù)) 小建中湯《傷寒論》:姜姨要草棗汁(生姜 飴糖 芍藥 甘草 大棗 桂枝)二、 回陽救逆四逆湯《傷寒論》:將干父子(干姜 甘草 附子)三、 溫經(jīng)散寒當歸四逆湯《傷寒論》:肝大同志要當心(甘草 大棗 通草 桂枝 芍藥 當歸 細辛)陽和湯--皇帝將生貴嬌子(麻黃 熟地 姜炭 生甘草 肉桂 鹿角膠 白芥子)第七章 表里雙解劑一、 解表清理 葛根芩連湯二、 解表攻里大柴胡湯《金匱要略》: 秦將軍只要半壺棗醬。 (黃芩,大黃,枳實,白芍,半夏,柴胡,大棗,生姜)補益劑一、 補氣四君子湯: 白老夫人。 (白術(shù),炙甘草:甘草有國老之稱,茯苓,人參) 參苓白術(shù)散: 參苓白術(shù)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diào)幅益脾神。 (人參,茯苓,白術(shù),白扁豆,山藥,甘草,蓮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大棗。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參術(shù)芪,升柴陳草當歸身。 (人參,白術(shù),黃芪,升麻,柴胡,陳皮,甘草,當歸)生脈散《內(nèi)外傷辨惑論》:生脈散救“無脈人” (五味子 麥冬 人參)二、 補血 四物湯:弟擺船歸(熟地 白芍 川芎 當歸) 解表劑一、辛溫解表劑麻黃湯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湯《傷寒論》: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 大嫂炒姜汁。 (大棗,芍藥,炙甘草,桂枝) 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引張元素方):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秦皇嘗百草,細心防槍刺穿胸(黃芩,生地黃,蒼術(shù),白芷,甘草,細辛,防風,羌活 川芎) 小青龍湯《傷寒論》: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麻桂姜辛五味子,芍藥半夏甘草同。 麻子將要甘心下跪。 (麻黃,五味子,干姜,芍藥,炙甘草,細辛,半夏,桂枝) 二、辛涼解表劑桑菊飲《溫病條辨》: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繞,葦根為飲清宣劑,荷葉杏花,草根更俏。 (薄荷,桑葉,杏仁,菊花,甘草,蘆根,桔梗,連翹) 銀翹散《溫病條辨》:銀翹散主溫熱表,竹葉荊牛鼓薄荷,甘桔蘆根清解法,辛涼,豬吃金,牛喝銀,草根更俏。 (竹葉,淡豆豉,荊芥穗,牛蒡子,薄荷,銀花,甘草,蘆根,桔梗,連翹)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 干嘛姓石。 (炙甘草,麻黃,杏仁,石膏) 三、扶正解表劑敗毒散《小兒藥證直訣》: 獨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錢財窮。 (獨活,人參,生姜,羌活,桔梗,茯苓,薄荷,枳殼,前胡,柴胡,川芎) 瀉下劑一、 寒下劑大承氣湯《傷寒論》: 小黃識譜。 (芒硝,大黃,枳實,厚樸) 大黃牡丹湯--大人忙擔冬瓜(大黃桃仁 芒硝 牡丹皮 冬瓜子二、 溫下劑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 黃夫人當家炒姜忙。 (大黃,附子,人參,當歸,XX ,甘草,干姜,芒硝) 三、 潤下劑麻子仁丸《傷寒論》: 布什媽要黃杏蜜。 (厚樸,枳實,火麻仁,芍藥,大黃,杏仁 蜂蜜) 和解劑一、 和解少陽小柴胡湯《傷寒論》: 生芹菜炒大蝦仁。 (生姜,黃芩,柴胡,炙甘草,大棗半夏,人參) 蒿芩清膽湯--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黃芩 茯苓 青蒿 竹茹 半夏 碧玉散 枳殼 陳皮)二、 調(diào)和肝脾劑四逆散《傷寒論》: 柴草制藥。 (柴胡,甘草,枳實,芍藥) 逍遙散《和劑局方》: 齡少才當干,逍遙逐江河。 (茯苓 白芍 柴胡當歸 甘草 ** 白術(shù) 燒生姜 薄荷)三、 調(diào)和腸胃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江大人今夏添草簾。 (干姜,大棗,人參,黃芩,半夏,XX, 甘草,黃連)第四章 清熱劑一、 清氣分熱白虎湯《傷寒論》: 師母干凈
導讀: 中藥瓜蔞的與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瓜蔞的與、瓜蔞圖片、瓜蔞的藥用價值、瓜蔞的副等,要更多瓜蔞的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瓜蔞簡介瓜蔞圖片瓜蔞的功效與作用瓜蔞的藥用價值瓜蔞的藥用偏方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的副作用瓜蔞的 瓜蔞簡介
瓜蔞,別名栝樓、苦瓜、吊瓜,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果實。根狀莖肥厚,圓柱狀,外皮黃色。莖多分枝,無毛;葉互生,近圓形或心形,雌雄異株;雄花數(shù)朵總狀花序,少有單生,花冠裂片倒卵形,雌花單生,子房卵形,果實近球形,熟時橙紅色,花果期7~11月。
瓜蔞有解熱止渴、利尿、鎮(zhèn)咳祛痰等作用。種子含脂花肪油;果實含三萜皂甘、有機酸、樹脂、糖類、色素;根含蛋白質(zhì)、皂甘、酸類。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瓜蔞圖片
瓜蔞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滌痰,寬胸散結(jié),潤腸。
2、肺熱咳嗽,痰濁黃稠。
3、胸痹心痛,乳癰、肺癰、腸癰腫痛。
瓜蔞的藥用價值
瓜蔞入藥部分為全果(含瓜蔞)、天花粉(根塊)、蔞皮、蔞籽四部分。對心血管系統(tǒng)具有擴張冠脈、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耐缺氧,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對消化系統(tǒng)有抗?jié)?、瀉下作用?!丁酚涊d:瓜蔞藥性、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胃、大腸徑,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潤燥滑腸、痛瘡腫毒。主治熱口渴,消渴多飲,肺熱燥咳,瘡瘍腫毒。
全瓜蔞:清熱散結(jié)、潤肺化痰,滑腸通便。
瓜蔞皮:清肺化痰,寬胸利氣。目前已開出瓜蔞皮針劑、瓜蔞皮中成藥系列。
瓜蔞根(天花粉):降血脂、防動脈硬化、促進細胞生長、防治貧血、抗輻射,常食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天花粉針劑中對中期妊娠、死胎、過期流產(chǎn)的引產(chǎn)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瓜蔞籽:其味潤綿、催補母乳、滋補美容、健胃潤肺、潤腸通便、利壓、寬胸、安心養(yǎng)神、抗菌強身、對離體絨癌細胞的增殖和艾滋病毒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
現(xiàn)代醫(yī)藥學研究證明:瓜蔞籽含不飽和脂肪酸16.8%,蛋白質(zhì)5.46%,并含17種氨基酸,三貼皂甙,多種維生素以及鈣、鐵、鋅、硒等16種。食用瓜蔞籽,有擴張心臟冠脈,增加冠脈流量作用;對急性心肌缺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離體絨癌細胞增殖和艾滋病毒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對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有輔助療效;能提高肌體免疫功能;并有瘦身美容之功效。
瓜蔞的藥用偏方
1、治痰嗽:黃熟瓜蔞一個。取出子若干枚照還去皮杏仁于內(nèi),火燒存性,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時,白蘿卜湯送下。(《魯府禁方》)
2、治喘:瓜蔞二個,明礬一塊,如棗子大,入瓜蔞內(nèi),燒鍛存性,為末。將蘿卜煮爛,蘸藥末服之,汁過口。(《普濟方》:栝蔞散)
3、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瓜蔞實一枚(搗),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兩升,分溫再服。(《金匱要略》:瓜蔞薤白白酒湯)
4、治肺痿咳血不止:瓜蔞五十個{連瓤,瓦焙},烏梅肉五十個(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個,為末。每用一捻,以豬肺一片切薄,摻末入內(nèi),炙熱,冷嚼咽之,日二服。(《圣濟總錄》)
5、治吐血:瓜蔞取端正者,紙筋和泥通裹,于頂間留一眼子,鍛存性,地坑內(nèi)合一宿,去泥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糯米飲調(diào)下。(《圣濟總錄》:黑神散)
6、治消渴熱或心神煩亂:黃肥瓜蔞一顆,以酒一中盞洗,取瓤,去皮、子,煎成膏,入白礬末50克,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圣惠方》)
7、治小兒黃疸,脾熱眼黃,并治酒黃:瓜蔞青者焙為末。每服5克,水一盞,煎七分,去滓,臨臥服,五更瀉下黃物立可。(《普濟方》:逐黃散)
8、治肺燥熱渴,大腸秘:九月、十月間熟瓜蔞取瓤,以干葛粉拌,焙乾,慢火炒熱,為末。食后、夜臥,以沸湯點三錢服。(《本草衍義》)
瓜蔞薤白半夏湯
【藥物組成】
栝蔞實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現(xiàn)代之白酒,實為黃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方歌】
栝蔞薤白半夏湯,祛痰寬胸效顯彰;三味再加酒同煎,寬胸散結(jié)又通陽。
【主治】
痰盛瘀阻胸痹證。癥見胸中滿痛徹背,背痛徹胸,不能安臥者,短氣,或痰多粘而白,舌質(zhì)紫暗或有暗點,苔白或膩,脈遲。
【藥方用法】
水煎分三次溫服(成人常用劑量:5劑)
【臨床運用】
本方現(xiàn)代可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室性心動過速、肋間、乳腺增生、慢性阻塞性肺病、創(chuàng)傷性氣胸、老年咳喘、慢性支氣管肺炎、慢性膽囊炎等屬上述證機者。有報道用本方加丹參、三七、檀香等治療冠心??;。加浙貝母、芥子、乳香、沒藥治療乳腺增生;加紫菀、款冬花等治療老年咳喘;加杏仁、石菖蒲、射干、紫菀等治療;加枳殼、大腹皮、葛根、丹參等膽囊炎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原文】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金匱要略》第九篇第四條)栝蔞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斤、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煎,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瓜蔞的副作用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及寒痰、濕痰者慎服。
瓜蔞的
1、繁殖
分根繁殖:方法3月中下旬挖取3-5年生斷面白色新鮮的健壯雌株的老根,分成7-10cm的小段,穴栽,澆足水,約10余天出苗,每年結(jié)合中耕施追肥2—3次。
種子繁殖:方法9—10月采收果實,待果皮稍軟,取出種子以草木灰拌種擦去果肉,干藏過冬;亦可帶果梗懸掛于通風處。冷床育苗在早春進行,將種子尖頭插入土中,常噴水保持苗床濕潤、待種子萌動時,開始通氣,床溫控制在22℃左右,約10日后出土,見真葉伸出即可上盆或分栽培育。直播在4月進行,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之地,開穴施足基肥,穴距30x40厘米。覆土后點播種子,再蓋厚2厘米泥,約半個月出土,當有真葉2片時每穴留苗1株,待蔓長至50厘米時插引桿。
2、田間管理
栽種后,每年春、冬季各中耕除草1次。每次中耕除草后,均結(jié)合施肥。當莖蔓生長至30cm以上時,需搭棚架引蔓上架。莖蔓上架后,注意修枝打杈,去掉弱蔓、徒長莖蔓,過多腋芽分枝,促使養(yǎng)分集中,以利結(jié)果。開花結(jié)果期應進行人工授粉,重施基肥。
3、病蟲防治
蟲害有黃守瓜,成蟲5月開始咬食葉片,幼蟲蛀食根部。幼期可用30倍煙堿水灌根。瓜蔞透翅蛾,月開始蛀食莖蔓,引起整枝枯死。瓜蚜,為害幼嫩心葉。還有黑足黑守瓜等為害。
4、采收加工
瓜蔞栽后2年~3年開始結(jié)果,因開花期較長,果實成熟不一致,需分批及時采摘。然后將果實懸于通風處晾乾,即為全瓜蔞。將鮮瓜蔞果實用刀切開,將種子取出晾乾,即為瓜蔞種子,皮為瓜蔞皮,將根挖出曬干即為天花粉。
以上就是一些瓜蔞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養(yǎng)生之道網(wǎng)頻道。
【全瓜蔞】【瓜蔞仁】、【瓜蔞籽】、【瓜蔞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09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