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十七首
治產(chǎn)后下痢。
阿膠 當(dāng)歸 黃柏 黃連(各一兩) 陳稟米(一升) 蠟(如棋子三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米蟹目沸,去米納藥,煮取二升,去滓,納膠蠟令烊。分四服,一日令盡。
治產(chǎn)后余寒,下痢便膿血赤白,日數(shù)十行,腹痛時(shí)時(shí)下血。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白蜜(一升) 干姜(二兩) 當(dāng)歸(三兩) 赤石脂(十兩,綿裹)附子(一兩,炮去皮,破)
上七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納蜜再沸。分三服,日三。
治產(chǎn)后下痢諸療不斷。
羊脂(五兩) 當(dāng)歸 干姜 黃柏 黃連(各三兩)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脂令烊。分三服。
治產(chǎn)后下痢虛乏羸瘦方∶黃雌雞(一只,冶如食注去臟,勿中水) 赤小豆(二升) 吳茱萸 獨(dú)活 人參 黃連甘草(各二兩) 黃 麥門冬(去心) 當(dāng)歸(各三兩) 大棗(三十枚,擘)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雞豆,令余一斗,去雞豆澄清,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雞買成死者,勿殺。
治產(chǎn)后寒熱下痢方∶鹿肉(三斤) 蔥白(一把) 人參 當(dāng)歸 黃芩 桂心 甘草(各一兩) 芍藥(二兩) 豉(一升) 生姜(切) 干地黃(各三兩)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產(chǎn)后下痢腹痛。
當(dāng)歸 龍骨(各三兩) 干姜 白術(shù)(各二兩) 芎 (二兩半) 熟艾 附子(炮去皮)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八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
治產(chǎn)后下痢,兼虛極白頭翁加阿膠。
白頭翁(二兩) 黃連 秦皮 黃柏(各三兩) 加阿膠 甘草(各二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
治產(chǎn)后早起中風(fēng),冷瀉痢及帶下。
鱉甲(如手大,炙令黃) 白頭翁一兩 當(dāng)歸 黃連 干姜(各二兩) 黃柏(長一尺,廣三寸)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無白頭翁。)
治產(chǎn)后下痢。
干地黃(一兩) 白頭翁 干姜 黃連(各一兩) 蜜蠟(方寸) 阿膠(如手掌大,一枚)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膠蠟令烊。分三服,相去一炊頃。(《千金》無干姜。)
治產(chǎn)后忽著寒熱下痢。
生地黃(五兩) 黃連 桂心 甘草(各一兩) 淡竹皮(二升) 大棗(二十枚,擘)赤石脂(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取七升,去滓納藥,煮取二升五合。分為三服。
治產(chǎn)后下痢。
藍(lán)青(熬) 鬼臼(各一兩半) 附子(炮,一兩) 蜀椒(汗,一兩半) 黃連(五兩,去毛)艾甘草(炙,各二兩)一方用赤石脂四兩。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崭挂燥嫹?。
治產(chǎn)后下痢。
赤石脂(三兩) 當(dāng)歸 黃連 干姜 秦皮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二兩) 蜀椒(汗) 附子(各一兩,炮去皮)
上九味,搗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丸,日三服。
治產(chǎn)后下痢赤散方∶赤石脂(三兩) 桂心(一兩) 代赭(二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十日當(dāng)愈。
治產(chǎn)后下痢黑散方∶麻黃(去節(jié)) 貫眾 桂心(各一兩) 干漆(熬) 細(xì)辛(各二兩) 甘草(三兩,炙)
上六味,搗篩為散。麥粥服五指撮,日再,五日當(dāng)愈。
治產(chǎn)后下痢黃散方∶黃連 大黃(各二兩) 黃芩 蟲(熬) 干地黃(各一兩)
上五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十日愈。(《千金》無大黃。)治妊娠及產(chǎn)后寒熱下痢方∶黃柏(一斤) 黃連(一升) 梔子(二十枚)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漬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盡,嘔者,加橘皮一把,生姜二兩。
治婦人痢,欲痢輒先心痛腹脹滿,日夜五六十行方∶神曲(熬) 石榴皮(各八兩) 黃柏(切) 黃連(切) 烏梅肉 艾葉(各一升) 防己(二兩) 附子(五兩,炮) 干姜 阿膠(各三兩,炙)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二十丸,日三,漸加至三十四十丸。
目錄1拼音2概述3《傷寒論》方之桃花湯 3.1方名3.2桃花湯的別名3.3組成3.4功效主治3.5桃花湯的用法用量3.6使用注意3.7方解3.8臨床運(yùn)用3.9各家論述3.10附注3.11歌訣3.12摘錄 4唐·孫思邈《千金翼方》之桃花湯 4.1處方4.2功能主治4.3桃花湯的用法用量4.4摘錄 5《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七方之桃花湯 5.1處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桃花湯的用法用量5.5摘錄 6《醫(yī)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之桃花湯 6.1方名6.2組成6.3主治6.4桃花湯的用法用量6.5摘錄 7《家塾方》之桃花湯 7.1方名7.2組成7.3主治7.4桃花湯的用法用量7.5摘錄 8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桃花湯 1拼音 táo huā tāng
2概述 桃花湯同名方劑約有五首,其中《傷寒論》記載者為常用方,其組成為赤石脂30g、干姜9g、粳米30g,具有溫中澀腸止痢之功效。主治虛寒痢。本方是治療虛寒血痢證的常用方?,F(xiàn)常用于慢性細(xì)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結(jié)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陽虛陰盛,下焦不固者。
3《傷寒論》方之桃花湯
赤石脂30g、干姜9g、粳米30g[1]
固下,散寒,止利。少陰病23日至45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痢無度,脈微細(xì),肢厥,不進(jìn)食。
2.加減法:陽虛陰寒盛者,可加人參、附子、炙甘草,以補(bǔ)虛散寒;腹痛甚者,可加當(dāng)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止痛。[1]
3.本方現(xiàn)常用于慢性細(xì)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結(jié)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陽虛陰盛,下焦不固者。[1]
4.慢性腸炎《浙江中醫(yī)雜志》(1982;8:378):王某,女,52歲。1981年4月21日診?;颊呔糜新阅c炎病史,大便溏薄,腹痛綿綿。今年正月初四因食油膩,下利不止,服土霉素、氯霉素、痢特靈等藥后瀉利稍減,但仍是日十余行,呈白色粘凍狀,兼見小便不利,腹部冷痛,四肢發(fā)涼,面色青黃,精神萎靡,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無力。證屬脾陽虛衰,下元失固。治宜補(bǔ)脾回陽,溫中固澀。方用赤石脂30g,粳米60g,干姜15g。服6劑,腹痛消失,大便已轉(zhuǎn)正常。
5.癃閉《中醫(yī)雜志》(1984;7:18):曾某,女,42歲。1978年4月5日診。1977年10月起即作腹痛,少腹拘急,尿少而頻,日排尿僅100200ml左右。曾經(jīng)雙氫克尿塞、速尿治療,尿量增至15002000ml,腹脹隨減,停藥諸癥又發(fā)。中藥曾服八正散、五苓散、濟(jì)生腎氣丸、滋腎通關(guān)丸等劑,亦僅服藥時(shí)癥狀好轉(zhuǎn),停藥復(fù)如舊,病趨重篤,刻下面色蒼白,形體肥胖,口和納呆,惡心欲嘔,心煩易怒,少腹拘急,腹脹尿少,尿意頻頻,尿色白濁,大便干,34日一行,舌暗淡肥大,脈沉緊。此屬脾腎陽氣衰憊,樞機(jī)不運(yùn),氣化無權(quán)。治宜溫運(yùn)脾腎陽氣,樞轉(zhuǎn)氣機(jī),方擬桃花湯:赤石脂60g,干姜、粳米各30g,清水煎至米爛熟為度,去渣,分晝?nèi)挂粶胤?日后大便通,小便利,色白濁,精神好轉(zhuǎn),寐安,納食稍增,余癥減輕。囑再2劑,煎服法同前。4日后尿量增,腹脹、少腹拘急和心煩欲嘔等證已除,面色轉(zhuǎn)紅潤,納增,舌體肥胖,苔凈,脈沉緊,此中陽已運(yùn),腎氣來復(fù),原方再進(jìn),10日后舌脈復(fù)如常人,小便正常,大便通暢,遂以調(diào)理脾腎之劑善后。
②《醫(yī)方考》:此方用赤石脂,以其性寒而澀,寒可以濟(jì)熱,澀可以固脫;用干姜者,假其熱以從治,猶之白通湯加人尿、豬膽,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用芩、連,彼假其寒,此假其熱,均之假以從治耳;用粳米者,恐石脂性寒損胃,故用粳米以和之。向使少陰有寒,則干姜1兩,豈足以溫?而石脂1斤之多,適足以濟(jì)寒而殺人矣!豈仲景之方乎?
③《古方選注》:桃花湯,非名其色也,腎臟陽虛用之,一若寒谷有陽和之致,故名。石脂入手陽明經(jīng),干姜、粳米入足陽明經(jīng),不及于少陰者,少陰下利便血,是感君火熱化太過,閉藏失職,關(guān)閘盡撤,緩則亡陰矣。故取石脂一半,同干姜、粳米留戀中宮,載住陽明經(jīng)氣,不使其陷下;再納石脂末方寸匕,留藥以沾大腸,截其道路,庶幾利血無源而自止,其腎臟亦安矣。
4唐·孫思邈《千金翼方》之桃花湯
5《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七方之桃花湯
6《醫(yī)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之桃花湯
7《家塾方》之桃花湯
目錄1拼音2《何氏濟(jì)生論》卷三 2.1方名2.2組成2.3主治2.4通天飲子的用法用量2.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通天飲子 1拼音 tōng tiān yǐn zǐ
2《何氏濟(jì)生論》卷三
古籍中的通天飲子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六·針灸上取孔穴法第一]頭上第二行六穴第三 星一寸半。承光在五處后一寸。不灸(一云一寸半)。通天在承光后一寸半。絡(luò)卻在通天后一寸半。玉枕在絡(luò)卻后...
《醫(yī)宗金鑒》:[外科卷下骨度尺寸]頭部主病針灸要穴歌03 條文:上星通天主鼻淵,瘜肉痔塞灸能痊,兼治頭風(fēng)目諸疾,炷如小麥灼相安。注:[1]上星、通天二穴,主治...
《新修本草》:[卷第十五【獸中】]犀角 、交州、寧州諸遠(yuǎn)山。犀有二角,以額上者為勝,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縷,直上至端,此至神驗(yàn)?;蛟剖撬?..
《海藥本草》:[獸部卷第四]100.犀角 屑了,以紙裹于懷中良久,合諸色藥物,絕為易。又按通天犀,胎時(shí)見天上物命過,并形于角上,故云通天犀也。...
《針灸甲乙經(jīng)》:林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11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千金翼方卷第六·婦人二,惡露第四
下一篇: 千金翼方卷第六·婦人二,陰脫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