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癰疽第五
七法,論一首
卒疽著五指
,急不得屈伸
,灸踝尖上數壯
,亦可至百壯。
凡卒患腰腫
,附骨腫
,癰疽癤腫風,游毒熱腫
,此等諸疾
,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
,立愈
。遇之腫成
,不須灸,從手掌后第一橫紋后兩筋間當度頭
,灸五壯立愈
。患左灸右
,患右灸左
,當心胸中者灸兩手,俱下之
。
疔腫在左
,灸左臂曲肘紋前
,取病患三指外手于臂上處中灸之
。兩筋間從不痛至痛,腫在右從右炙
,不過三四日
,瘥。
又
,灸掌后橫紋從五指
,男左女右,七壯即驗
,已用得效
。
論曰∶疔腫灸法稍多,然此一法亦甚效驗
,出于意表也
。
癮疹,灸曲池二穴
,隨年壯
,神良。
頭痛
、癮疹
,灸天窗七壯。
白癜
、白
、浸淫、瀝瘍著頭及胸前
,灸兩乳間
,隨年壯,立瘥
。
在閱讀《千金方》過程中哪些問題值得注意?
孫思邈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yī)學、衛(wèi)生學相結合
,把養(yǎng)生學也作為醫(yī)療內容
。認為人到暮年,體態(tài)特征和生理
、病理都有變化
。欲求長壽,須注意飲食起居等養(yǎng)生之道
。他 在《千金要方·養(yǎng)性序第一》中特別強調老年人“唾不至遠
,行不疾步,耳不極聽
,目不極視
,坐不久處,立不至疲
,臥不至懻
。先寒而衣,先熱而解
。不欲極饑而食
,食不 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
,飲不欲過多”
,并“兼之以導引、行氣”及“房中補益”之術
。他對人之衰老過程和表現
,心理特征和變化,以及老年疾病
、保健
、醫(yī)療等都有全面的 觀察和深透的分析。認為老年人當從事諸如調氣
、按摩
、導引、行氣以及散步等適合老人特點的活動
, 從而豐富了道教內修的內容與方法
,并對煉丹服食以求長生成仙的道教方術作了探索。認為服食金丹而成仙是“神道懸邈
,云跡疏絕
,徒望青天,莫知升舉”。但他把煉丹作為制藥的手段
,其目的在于救急濟危
。他煉制的“太一神精丹”,即 “主客忤霍亂
,腹病脹滿
,尸餫e惡風,癲狂鬼語
,盅毒妖魅
,溫癥”。史載其著作計三十余種
,唯多亡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國著名醫(yī)學著作
。其他如《攝養(yǎng)論》《太清丹經要訣》《枕中方》等數種
,尚有部分佚文可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肚Ы鹨健吩谑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養(yǎng)生
、養(yǎng)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
,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藥王”
,“真人”
,“藥圣”,隋
、唐兩代都很器重他
,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后
,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
,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云:“鑒山香火
,于關中為盛
,雖華岳吳鎮(zhèn)弗逮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睂O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
,尤其是日本名醫(y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古代醫(yī)學著作都有什么?
中醫(y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yī)發(fā)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y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
。關于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
。目前學術界一般將《
黃帝內經》、《難經》
、《傷寒雜病論》
、《
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yī)四大經典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也有部分中醫(yī)教材把《黃帝內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當作四大經典
。目前采用前者說法的較多
。
《脈經》全書共十卷,九十七篇
,為西晉·王叔和編撰
。這是我國醫(yī)學史上現存第一部有關脈學的專書,是公元三世紀以前我國有關脈學知識的一次總結
二
、《針灸甲乙經》
全名有時也稱《黃帝甲乙經》(《隋書·經籍志》)
、《黃帝三部針灸經》(《新唐書,藝文志》等)
,現一般通稱《針灸甲乙經》
。各書所載卷數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
三
、《肘后備急方》
本書原名《肘后救卒》,計三卷
,東晉葛洪所著
。今本《肘后備急方》共八卷,其內容主要是一些常見的病證的簡便療法
,包括內服方劑
、外用、推拿按摩
、灸法
、正骨等一些十分實用的內容。這部書雖號“肘后”
,但卻包含相當多寶四
、《名醫(yī)別錄》
原書早佚,但其有關內容仍可從后世的《大觀本草》、《政和本草》中窺知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內容
,365種系陶弘景錄自《名醫(yī)別錄》。
貴的醫(yī)學史料實用的方劑方法
,有不少醫(yī)學史上的重要發(fā)明發(fā)現
,對今天的醫(yī)療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五
、《本草經集注》
梁陶弘景撰
,是根據《神農本草經》、《名醫(yī)別錄》的內容各365種
,共730種編撰而成
,也是本時期本草發(fā)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侗静萁浖ⅰ反嬗袃煞N殘卷
,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殘卷,一是出土于吐魯番的殘卷
。
六
、《劉涓子鬼遺方》
《劉涓子鬼遺方》據說是晉末的劉涓子在丹陽郊外巧遇“黃父鬼”時所遺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專著,又稱《神仙遺論》
。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為十卷
,今本則只存五卷,后劉涓子后人傳與北齊龔慶宣而傳世
,原書又你《癰疽方》
,經龔慶宣整理后,成今本《劉涓子鬼遺方》
。
七、《小品方》
《小品方》又稱《經方小品》
,是本時期一部重要著作
。作者陳延之,生平失考
。據學者考證約著成于公元五世紀下半葉之南朝宋齊間
。
艾灸施灸方法有哪些
摘要:艾灸是中醫(yī)傳統療法之一,適當的艾灸可以起到保健養(yǎng)生
,防治疾病的功效
。艾灸的方法一直在變化著,不同的灸法所起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或多種艾灸方法
。艾灸施灸方法有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溫針灸
、直接灸、間接灸等
。下面
,就具體看看這些艾灸手法是怎樣施灸的。艾灸施灸方法有哪些
一
、根據灸法分
艾灸和發(fā)皰灸(非艾灸
,又叫天灸)。后者用斑蝥
、巴豆
、大蒜泥等任選一種,涂在穴上覆蓋包扎
,讓其局部發(fā)皰
,即為之發(fā)皰灸,現在廣為流行的“冬病夏治”多屬于此
。
二
、根據施灸的形式分
直接灸、間接灸
、溫針灸
、艾卷灸、溫灸器灸
。
1
、直接灸
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就是直接灸
,古人多采用這種方法
。施灸時如果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后留有瘢痕者
,稱為瘢痕灸
;如果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
,稱為無瘢痕灸
。
2、間接灸
間接灸又稱隔物灸
,是指在艾炷與皮膚之間墊上某種介質進行施灸的一種方法
。
間接灸由于刺激溫和,對皮膚不易造成損傷
,所以歷來深受患者歡迎
,特別適合自我家庭灸治保健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以來人們還認為
,因其所隔之物多為中藥
,施灸時既可以發(fā)揮灸療作用,又能發(fā)揮藥物功效
,臨床觀察對很多病證均有良好的效果
。
常見的間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
,隔鹽灸和隔附子灸等等
。
(1)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用薄薄的姜片作為介質進行艾灸的方法,由于取材方便
,操作簡單
,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隔姜灸古已有之
。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記載:“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
,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之后的名醫(yī)張景岳在《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姜切薄片
,放痔痛處,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壯
,黃水即出
,自消散矣”。從以上2則隔姜灸的應用來看
,隔姜灸在古代能夠用于一些特殊部位
、特殊疾病的治療,實在是對現代臨床有很大的啟發(fā)
,原來隔姜灸可以這樣使用
。還有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不少關于隔姜灸的記載。
隔姜灸的方法很簡單
,選新鮮老姜
,沿生姜纖維縱向切成厚約~厚的姜片,大小可據施灸部位和選用艾炷的大小而定
,一般略大于施灸部位。姜片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
,便于透熱
。施灸時,把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姜片上
,點燃置于穴位之上
。待艾炷燃盡或患者局部有灼痛感時
,更換艾炷再灸,以局部潮紅而不起泡為度
。灸畢用正紅花油涂于施灸部位
,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
,散寒止痛的功效
。一般每日灸治1次,7次為1個療程
。
生姜性溫
,有溫經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止痛之功
。隔姜灸通過姜汁的辛辣及艾灸的熱效應
,刺激局部皮膚穴位,長于散寒止痛
、溫胃止嘔
,主要用于治療風寒痹痛、因寒而致的嘔吐
、泄瀉
、脘腹隱痛、遺精
、陽痿
、痛經、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等癥
。
使用隔姜灸時應選取新鮮的老姜
,宜現切現用,姜片的厚薄
,宜根椐部位和病證而定
。一般來說,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
,姜片可厚些
;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若姜片烤焦皺縮
,可換姜片。
(2)隔蒜灸
隔蒜灸分為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
古人用隔蒜灸來治療癰疽
,宋代醫(yī)家陳言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復其上
,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大蒜切成片
,安其送上
,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一蒜
,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摃€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
,即隔蒜泥餅灸:“若十數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
,聚艾于餅上灸之”
。可見
,古代醫(yī)家善于應用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治療外科癰疽
。
操作方法是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厘米的薄片
,中間以針刺數孔(或搗蒜如泥亦可)
,置于應灸腧穴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或鋪就的蒜泥)上
,點燃施灸
。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
,直至灸完規(guī)定的壯數
。一般每日灸治1次,達到痊愈為止
。
隔蒜灸有清熱解毒
,殺蟲等作用。多用于癰
、疽
、瘡、癤
、疣及腹中積塊等
。近年來還用于肺結核等的輔助治療。
(3)隔鹽灸
隔鹽灸是用干燥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施灸的治療方法
。隔鹽灸歷史悠久
,是臨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隔鹽灸最早載于《肘后備急方》
,葛洪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
,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癥
。后世的醫(yī)籍《備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及元代危亦林的《世醫(y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再如《本草綱目》第十一卷記載:“霍亂轉筋
,欲死氣絕
,腹有暖氣者,以鹽填臍中
,灸鹽上七壯
,即蘇”,“小兒不尿
,安鹽于臍中
,以艾灸之”。古人以鹽作為介質
,主要在肚臍處施灸
,現代逐漸完善、拓展
,早已不局限于神闕一穴
。隔鹽灸操作時患者仰臥,暴露臍部
。取純凈干燥的食鹽(以青鹽為佳)適量
,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
,使與臍平
。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
,易炷再灸
。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
。
食鹽屬礦物質
,加熱后也可產生熱輻射,透熱持續(xù)均勻
,與中醫(yī)的砭石療法有異曲同工之處
。
施灸時要求患者保持原有體位,呼吸勻稱
。尤其是穴區(qū)覺燙時
,應告知醫(yī)生處理,不可亂動
,以免燙傷
。
(4)隔附子灸
隔附子灸是間接灸法之一,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餅灸兩種
。
此法的應用首見于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
,記載“削附子令如棋子厚
,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
,艾灸附子
,令熱徹以諸癰腫牢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就是隔附子片灸的最早記載
,用隔附子片灸治外科癰腫。后來發(fā)展出隔附子餅灸
,如明代薛已的《外科發(fā)揮》記載
,治瘡口不收斂者“用炮附子去皮臍,研末
,為餅
,置瘡口處,將艾壯于餅上灸之
。每日數次
,但令微熱,勿令痛”
。隔附子灸在古代常用于一些急難雜癥的治療
,往往能夠回陽救逆,起死回生
。隔附子片灸就是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
,切片厚~,中間用針刺數孔
,放于穴區(qū)
,上置艾炷灸之。隔附子餅灸就是將附子切細研末
,以黃酒調和作餅
,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厘米的附子餅
,中間以針刺數孔
,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
。附子辛溫大熱
,有溫腎壯陽之功,多用于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
、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
。
附子有毒,使用時應注意:
a施灸時要注意室內通風。
b附子餅灸須在醫(yī)務人員指導監(jiān)視下進行
。
c應選擇較平坦不易滑落的部位或穴位處施灸
,灸餅灼燙時應及時取下更換以防灼傷皮膚。
d對陰盛火旺及過敏體質者
、孕婦均禁用附子餅灸
。
3、溫針灸
溫針灸是一種將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治療方法
。溫針艾灸的正確方法,先將針刺入腧穴
,得氣后
,將純凈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直接將一段長約2厘米的艾條插在針尾上
,然后從上點燃艾絨或艾條
,進行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
,除去灰燼
,將針起出即可。溫針灸需要專業(yè)的人員進行操作
,個人不建議自行溫針灸
。
4、艾條灸
艾條灸是將艾絨制作成艾條進行施救的方法
。艾條是用棉紙或者桑皮紙將艾絨裹成長條狀(直徑約厘米
,長約26厘米的圓柱形艾卷)而制成的,其中不添加藥粉的稱為清艾條
,摻入某些中藥藥粉的稱為藥艾條
,目前還可以見到無煙艾條。艾條灸最常用的方法是施灸時將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高度上進行熏烤
,不使艾條點燃端直接接觸皮膚
,也稱懸起灸或懸灸。懸起灸主要包括溫和灸
,回旋灸和雀啄灸
。
(1)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或患處
,約距皮肢2~3厘米(一寸)左右
,進行熏烤,使局部產生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度
,一般每處灸5~10分鐘
,至皮膚出現紅暈為止。這種灸法的特點是溫度較恒定和持續(xù),對局部氣血阻滯有溫經散寒的作用
,主要用于風寒痹痛以及慢性病的灸療
。
(2)回旋灸
回旋灸又稱熨熱灸,施灸時使艾條點燃的一端與穴位皮膚保持一定的距離(大約一寸左右)
,但艾條的位置不固定
,而是左右平行移動或反復旋轉移動施灸,以局部出現溫熱紅暈而不灼痛為宜
。這種灸法的特點是溫度呈漸涼漸溫互相轉化
,除對局部病痛的氣血阻滯有消散作用外,還能對經絡氣血的運行起到促進作用
,主要用于治療面積較大的風濕痛
、軟組織損傷以及皮膚病等。
(3)雀啄灸
雀啄灸在施灸時
,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
,而是象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
。頻率多隨呼吸的節(jié)奏進行雀啄
,一般可灸15—20分鐘左右。這種灸法的特點是溫度突涼突溫
,對喚起腧穴和經絡的功能有較強的作用
,適用于灸治急性病、遠端病痛和內臟疾病
。
5
、溫灸器灸
溫灸器又名灸療器,是一種專門用于施灸的器具
,用溫灸器施灸的方法叫做溫灸器灸
。常用的有溫灸盒和溫灸筒兩種,在市面上很容易買到
。
施灸時
,將艾絨、艾條或藥物
,點燃后裝入溫灸器中
,用蓋將溫灸器蓋好,置于腧穴或應灸部位
,即可以來回移動熨灸
,也可以固定在局部進行熨灸,一般灸治15—20分鐘
,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溫熱為度
。此法有調和氣血
、溫中散寒的作用。溫灸器灸使用安全方便
,一切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
,對小兒、婦女及畏懼灸治者最為適宜
,是一種自我及家庭保健的理想方法
。
針灸大成-卷之一-針道源流
《難經》 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黃帝內經》
,設為問答之辭
,以示學者。所引經言
,多非《靈》
、《素》本文,蓋古有其書
,而今亡之耳。隋時有呂博望注本不傳
,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
,而醇疵或相亂,惟虞氏粗為可觀
。紀齊卿注稍密
,乃附辨玄操、呂廣
、王宗正三子之非
;周仲立頗加訂易,而考證明
;李子野亦為句解
,而無所啟發(fā)。近代張潔古注后附藥
,殊非經義
;王少卿演繹其說,目曰重玄
,亦未足以發(fā)前人之蘊
;滑伯仁取長棄短,折衷以己意
,作為
《難經本義》 。
《子午經》 一卷。論針灸之要
,撰成歌訣
,后人依托扁鵲者
。
《銅人針灸圖》 三卷。宋仁宗詔王維德考次針灸之法
,鑄銅人為式
,分腑臟十二經,旁注俞穴所會
,刻題其名
,并為圖法,并主療之術
,刻板傳于世
,夏竦(sǒng)為序。然其髎穴
,比之《靈樞》“本輸”
、“骨空”等篇,頗亦繁雜也
。
《明堂針灸圖》 三卷
。題曰:黃帝論人身腧穴及灼灸禁忌。曰明堂者
,謂雷公問道
,黃帝授之,亦后人所依托者
。
《存真圖》 一卷
。晁公謂楊介編,崇寧間泗州刑賊于市
,郡守李夷行遣醫(yī)并畫工往
,親訣膜摘膏肓,曲折圖之
,盡得纖悉介校以古書
,無少異者,比
《歐希五臟圖》 過之遠矣
,實有益醫(yī)家也
。王莽時,捕得翟義黨王孫慶
,使太醫(yī)尚方與巧屠共刻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