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于歧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
黃帝曰:高下有度乎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
,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huán)無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陰,或中于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歧伯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黃帝曰:其中于陰
,奈何?歧伯答曰:中于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于風,獨傷其陰黃帝曰:此故傷其藏乎
黃帝曰:邪之中人臟奈何
?歧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黃帝曰:五臟之中風
,奈何?歧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曰:善哉
。黃帝問于歧伯曰:首面與身形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
黃帝曰:善哉。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之
,見其色,知其病黃帝曰:愿卒聞之。歧伯答曰:色青者
黃帝問于歧伯曰: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
黃帝曰:色脈已定
黃帝曰:調之奈何?歧伯答曰:脈急者
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
,小大,滑澀之病形何如?歧伯曰:臣請言五藏之病變也
。心脈急甚者為瘈瘲
;微急,為心痛引背肺脈急甚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
脾脈急甚為瘈瘲
;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后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疝氣,腹里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
,刺之奈何?歧伯答曰:諸急者多寒
;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fā)針,以去其熱黃帝曰:余聞五臟六府之氣
黃帝曰:滎俞與合
黃帝曰:治內府奈何?歧伯曰:取之于合
黃帝曰:合各有名乎
黃帝曰:取之奈何?歧伯答曰:取之三里者
黃帝曰:愿聞六府之病
大腸病者
胃病者
小腸病者,小腹痛
三焦病者,腹氣滿
膀胱病者
膽病者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歧伯答曰:刺此者
,必中氣穴,無中肉節(jié)。中氣穴,則針游于巷;中肉節(jié),即皮膚痛;補瀉反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病因病機5癥狀6辨證論治7參考資料附:1治療陰縮的穴位2治療陰縮的方劑3治療陰縮的中成藥4陰縮相關藥物5古籍中的陰縮 1拼音 yīn suō
2英文參考 shrinkage of external genitals [湘雅醫(yī)學專業(yè)詞典]
shook jong [湘雅醫(yī)學專業(yè)詞典]
3概述 陰縮為病證名[1]
4病因病機 多由足厥陰經受病而致[1]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肝脈……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5癥狀 證見男子 *** 、陰囊內容等縮入少腹
,或婦女 *** 內縮之證等。6辨證論治 因寒入厥陰所致者,宜溫散厥陰寒邪
,用吳萸內消散、當歸四逆湯等方[1]?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因陽明熱邪陷入厥陰所致
,癥見腹?jié)M便秘、煩熱口渴、脈實有力[1]。宜急下存陰,用承氣湯類[1]。因肝膽有熱者
,囊脹莖縮、腹痛、目赤唇燥,脈弦緊[1]。治宜清泄肝膽[1]。用左金丸、溫膽湯等方[1]婦人 *** 急
7
【德學書苑讀經匯報】
時間: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天氣:晴
讀經第 273周 第2天(總1906天)
讀經人:媽媽
昔在黃帝
一方面“情志”是統一的
“情”是外在的表現
《靈樞》:
《靈樞》最早稱《針經》
《靈樞》一名,始見于王冰《素問》序及王冰的《素問》注語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14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黃帝內經-靈樞第24章,厥病在線閱讀
下一篇:
黃帝內經-靈樞第03章,針解在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