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醫(yī)書籍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第69章,憂患無言在線閱讀

      中藥大全 2023-09-21 13:14:29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第69章 憂患無言


      黃帝問于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

      ,何道之塞?何氣出行
      ?使音不彰?愿聞其方

      少師答曰:咽喉者

      ,水谷之道也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者
      ,聲音之戶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诖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聲音之扇也。舌者
      ,聲音之機也
      。懸壅垂者,聲音之關(guān)者
      。頏顙者
      ,分氣之所泄也
      。橫骨者
      ,神氣所使,主發(fā)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
      ,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
      ,分氣失也
      。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fā)氣疾
      ,其開闔利
      ,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
      ,則開闔難
      ,其氣出遲,故重言也
      。人卒然無音者
      ,寒氣客于厭,則厭不能發(fā)
      ,發(fā)下能下
      ,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

      歧伯曰:足之少陰,上系于舌

      ,絡于橫骨
      ,終于會厭
      。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
      。會厭之脈
      ,上絡任脈,取之天突
      ,其厭乃發(fā)也


      Www.

      黃帝內(nèi)經(jīng)
      ,教你通過穿衣服來養(yǎng)生!

      《黃帝內(nèi)經(jīng)》是現(xiàn)代人們談養(yǎng)生的主要理論來源

      ,其中的養(yǎng)生理論指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包括飲食養(yǎng)生、運動養(yǎng)生以及服飾養(yǎng)生等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有關(guān)服飾養(yǎng)生的論述包含據(jù)四季穿衣,據(jù)不同疾病狀態(tài)穿衣以及淡泊的著裝觀念等幾個方面

      、據(jù)四季穿衣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主要養(yǎng)生理論是天人合一思想,人處在天地氣交之中
      ,人與天地相參
      ,人的生長規(guī)律和天地的運化是相應的,人的衣著
      、勞作等生活須參照天地自然的生長收藏規(guī)律
      。《靈樞?本神》言:“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人類要順應天地四時陰陽
      ,就要從日常生活做起
      ,其中,衣字當先
      ,必不可少
      。《黃帝內(nèi)經(jīng)》關(guān)于順應四時穿衣的觀點主要有服飾的色彩
      、款式和穿著方式等要順應四時陰陽生長收藏的特性
      ,防寒防暑,四時皆需謹防風邪等。

      1

      、順應四時陽氣的生長收藏穿衣 《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篇》曰:“春三月
      ,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
      ,……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
      ,養(yǎng)生之道也
      。……夏三月
      ,此謂蕃秀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夜臥早起
      ,無厭于日,使志無怒
      ,使華英成秀
      ,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此夏氣之應
      ,養(yǎng)長之道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锶拢酥^容平
      ,天氣以急
      ,地氣以明,……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
      ,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
      ,養(yǎng)收之道也
      。……冬三月
      ,此謂閉藏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去寒就溫
      ,無泄面板
      ,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
      ,養(yǎng)藏之道也
      。”

      從此話可以看出

      ,春季是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人體陽氣生發(fā)的季節(jié)
      ,在這個季節(jié)人的服飾要有利于陽氣的生發(fā)
      ,這就要求服飾的款式寬松,衣帶勿緊
      ,對面板和經(jīng)絡沒有壓迫
      ,利于氣機的執(zhí)行。面料柔軟溫和
      ,特別是內(nèi)衣
      ,更要對面板沒有 *** 和壓力。春季服飾不宜太薄
      ,要使體表處于溫暖
      、微欲其汗的感覺,使腠理呈微開的狀態(tài)
      ,利于陽氣的外行

      夏季是天地氣交的季節(jié),人的陽氣布于體表

      ,夏季的服飾要款式寬松
      ,面料柔軟,無礙陽氣在體表的執(zhí)行
      。夏季不宜 *** 身體尤其是胸背處
      ,以防虛邪賊風襲體表陽氣,傷人一身之陽
      ,此謂夏為寒變
      。《老老恒言》曰:“夏雖極熱時
      ,必著葛布短半臂
      ,以護其胸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绷硗庀募疽獰o厭于日
      ,使氣得泄,如果裸體當風取涼,肌膚受風邪之襲而收引閉塞
      ,不利氣的外泄
      ,此為暑氣內(nèi)閉。

      秋季是收斂的季節(jié)

      ,宜收斂神氣
      ,無外其志,服飾的款式可適當收斂一些
      ,貼身但對身體無壓迫
      。秋季服飾不宜太厚,使體表處于稍稍有些涼的狀態(tài)
      ,使腠理閉合
      ,以利于陽氣內(nèi)收。

      冬季是閉藏的季節(jié)

      ,此季要無擾乎陽
      ,去寒就溫,因此服飾要溫暖厚實
      ,包裹陽氣
      ,但此季又無泄面板,否則使氣亟奪
      ,所以冬季服飾宜溫暖但不宜過熱
      ,更不宜使身體出汗,《攝生要義?四時篇》云:“冬月天地閉
      ,血氣藏
      ,伏陽在內(nèi),心膈多熱
      ,切忌發(fā)汗以泄陽氣
      。”陽加于陰謂之汗
      ,汗是陰陽二氣的合體,所以汗出則傷陽又損陰
      ,此違背了冬季無擾乎陽的養(yǎng)生之道
      ,又犯了秋冬養(yǎng)陰的忠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蹲裆斯{》也發(fā)展了《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此觀點
      ,在論述十二月修養(yǎng)法時曰:“勿泄面板病大汗,惟助胃氣
      。勿甚溫暖
      ,勿犯大雪”。

      2、穿衣須防六氣之亢 《黃帝內(nèi)經(jīng)》云

      ,天有四時
      ,地有五氣,春季多風
      ,夏季多暑
      ,長夏多濕,秋季多燥
      ,冬季多寒
      。大氣舉之也,燥以干之
      ,暑以蒸之
      ,風以動之,濕以潤之
      ,寒以堅之
      ,火以溫之。

      對服飾的要求為春天要防風

      ,服飾面料和款式要檔風厚實挺括
      ,可戴風帽。夏季要防暑
      ,服飾宜寬松透氣涼爽
      ,但不宜 *** ,以防貪暑而感寒
      。長夏要防濕
      ,服飾面料的吸濕透濕效能要好,款式寬松
      ,夏季不宜光腳
      ,鞋底不可過薄,因夏有暑熱和濕氣由地蒸騰而上
      ,腳底易感暑濕之氣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筯脈。秋季要防燥
      ,服飾面料防燥防靜電
      。冬季要防寒防風,服飾面料和款式要防寒防風

      《理虛元鑒?知防》也有關(guān)于防四時邪氣的論述

      ,“虛人再經(jīng)不得一番傷寒,或一番痢疾
      ,或半年幾月瘧疾
      ,輕傷風感冒
      ,亦不宜輒受。所以一年之內(nèi)
      ,春防風又防寒
      ;夏防暑熱,又防因暑熱取涼而致感寒
      ;長夏防濕
      ;秋防燥;冬防寒
      ,又防風
      。此八者,病者與調(diào)理病人者皆所當知
      。即醫(yī)師亦須深明五運六氣之理
      。每當時序推遷,氣候偏重
      ,即宜預為調(diào)攝挽救
      ,以補陰陽造化之偏
      ,而制其太過,扶其不足。經(jīng)云:毋翼其勝
      ,毋贊其復
      ,閑其未然
      ,謹其將然
      ,修其已然。即此之謂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3、四時穿衣皆需防風邪 根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對四時之氣的論述

      ,四時均有風
      ,皆需避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貑?上古天真論篇》云:“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就要求四時之服飾皆應注意避風的問題
      。然四季之風邪各有其易趨之所,各有其易感之處
      。《素問?風論篇》說:“風中五臟六腑之俞
      ,亦為臟腑之風
      ,各入其門戶
      ,所中則為偏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說明五臟六腑各有其俞

      ,其俞為邪氣感傳臟腑之地。對服飾的要求是據(jù)四時風邪的特性有針對性的設計款式和選擇面料
      ,以分別重點保護易感之臟
      。《素問?風論篇》交待了四時風邪易襲之臟:“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
      ,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
      ,以季夏戊己傷于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
      ,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
      。”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亦言:“東風生于春

      ,病在肝
      ,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
      ,病在心
      ,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
      ,病在肺
      ,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
      ,病在腎
      ,俞在腰股;中央為土
      ,病在脾
      ,俞在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說明春天風生于東

      ,病在肝,易感之俞在頸項
      ,這就決定了春天的服飾要固護頸項
      ,尤其是頭頸部的風府穴、風池穴和腦后部位
      ,風池
      、風府二穴是祛風之所亦是最易受風之處,首需固護
      。腦后受風最傷人
      ,《唐宋衛(wèi)生歌》曰:“坐臥防風來腦后
      ,腦后受風人不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独侠虾阊浴分幸噍d:“腦后為風門穴
      ,脊梁第三節(jié)為肺俞穴,易于受風
      ,辦風兜如氈雨帽以遮護之
      。”所以
      ,春季服飾款式要求為高領(lǐng)或者脖頸圍圍巾或戴風帽之類保護頸部免受風邪
      ,而且春天的服飾面料要厚實挺括檔風防寒為要。

      夏季受風病在心

      ,俞在胸脅
      ,所以夏季雖然炎熱,但不宜穿袒胸露背之服飾
      ,以防風邪襲擊胸脅而心受病

      秋季病在肺,俞在肩背

      ,秋季之風邪易襲肩背而肺受病
      ,所以秋季不宜穿露肩背的服飾,秋季服裝適合穿如坎肩一樣的款式
      ,在我國古代叫做裲襠(liǎng dāng)
      ,即“擋胸又擋背”。

      冬季風襲病在腎

      ,俞在腰股
      ,王冰注:“腰為腎府,股接次之
      ,以氣相連
      ,故兼言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笨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腰股”指腰部兼臀部。說明冬季之風邪易襲腰和臀部而腎受病
      ,所以冬季服飾要長過臀部
      ,且腰部和臀部設計要厚實檔風防寒。在我國古代有種護腰的服飾叫“主腰”
      ,這種服飾從前面腹部至腰部
      ,環(huán)圍一周,為的是腰部和腹部的保暖

      4

      、衣適寒溫 服飾有防寒的功能也有防暑的功能
      ,但防寒防暑均應適度,防寒不宜汗出
      ,防暑不宜感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鹅`樞?師傳》云:“便此者
      ,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
      ,寒無凄愴
      ,暑無出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夏天穿衣講究涼爽吸濕防暑

      ,但也不是一味追求涼爽,夏天更要防止因貪涼而受寒
      ,而且夏季腠理疏松
      ,最易受風著寒,并且因為夏季陽氣在表
      ,伏陰在內(nèi)
      ,受寒之后邪氣更易長驅(qū)直入,傷及臟腑
      。冬季服飾以溫暖為要
      ,但不宜暖至動輒汗出的地步,有些涼意無防
      ,只要不覺寒冷戰(zhàn)栗即可
      。故《靈樞?師傳》曰:“寒溫適中,故氣將持
      ,乃不致邪僻也
      。”

      、據(jù)不同疾病狀態(tài)穿衣 《黃帝內(nèi)經(jīng)》論述了不同疾病狀態(tài)的人衣著有所不同
      ,五臟本身各有所惡,穿衣偏頗會傷及五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貑?宣明五氣篇》曰:“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
      ,肝惡風
      ,脾惡濕,腎惡燥
      ,是謂五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端貑?臟氣法時論篇》又云:“病在肝,……禁當風
      。病在心
      ,……禁溫食熱衣。病在脾
      ,……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病在肺,……禁寒飲食寒衣
      。病在腎
      ,……禁犯粹(火矣)熱食溫灸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所以心病者不宜穿衣太暖

      ,肝病者衣宜檔風,脾病者不可穿濕衣
      ,肺病者不可衣之過寒
      ,腎病者不可穿熱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蹲裆斯{》亦云:“腎病
      ,無犯熱食,無著暖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毙魏嬂鋭t傷肺,且肺病者多咳
      ,對于咳者要溫衣
      ,所以《素問?繆刺論篇》亦有“咳者溫衣飲食”,也就是說病咳嗽者穿衣要溫暖
      ,不食冷食

      對于患寒證者,宜溫衣

      ,《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曰:“五臟陽以竭也
      ,……微動四極,溫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睂τ诨紵嶙C者,宜寒衣
      ,《素問?刺熱論篇》“諸治熱病
      ,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
      ,居止寒處
      ,身寒而止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睂τ谝撕钩龆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適宜厚衣令汗出,《靈樞?癰疽》曰:“則強飲厚衣
      ,坐于釜上
      ,令汗出至足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三、衣飾淡泊 《黃帝內(nèi)經(jīng)》指導人們對服飾的追求要少欲

      ,且適合自己的身份
      ,提示人們“嗜欲無窮則憂患不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貑?上古天真論篇》云:“故美其食
      ,任其服,樂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苏Z是示后人
      ,圣人的無欲無求,以其食為美
      ,享用自己的服飾
      ,喜愛自己的民俗,不相互攀比

      也是說明圣人接受且喜歡自己所擁有的服飾

      ,不去刻意追求衣飾的華美和高貴,這是一種樸素的美德
      ,有此種樸素美德之人無衣飾美丑的閑擾
      ,當然能獲身心的愉悅。另外
      ,《黃帝內(nèi)經(jīng)》也告訴后人服飾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在古時是按當時社會的章服制度選擇服飾的色彩和等級。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說:“無恚嗔之心

      ,行不欲離于世
      ,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
      ,內(nèi)無思想之患
      ,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
      ,形體不敝
      ,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shù)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逼渲小氨环隆本褪前串敃r的章服制度穿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鞍凑路贫鹊囊?guī)定穿著服裝既包含了衣著不離世俗
      、人事,又包含著衣著要順應自然之氣
      ,反映了其中天人合一的養(yǎng)生思想
      。”《弟子規(guī)》早告訴我們“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下襯家”
      ,也是說衣服不在于華麗與否
      ,重要的是服飾要干凈整潔,與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家庭經(jīng)濟狀況相符

      、小結(jié) 《黃帝內(nèi)經(jīng)》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巨著,其養(yǎng)生理論指導人們?nèi)绾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分別從季節(jié)
      、身體狀態(tài)、病證和情志等方面論及了有益于養(yǎng)生的服飾的選擇

      【王洪圖】黃帝內(nèi)經(jīng)80講-第2講《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成書、流傳

      第2課《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成書

      、流傳

      我們講課的順序基本上是按《講義》上面來的
      ,有的時候就要離開一些,反正書本這兒
      ,大家可以自己來看
      。《講義》第1頁首先講的就是《內(nèi)經(jīng)》的成書年代及作者
      ,然后就是流傳
      ,到第5頁才講了《內(nèi)經(jīng)》的書名的問題,我下面就先從書名講起,我想這樣更便于大家的學習
      。所以我先講第5頁
      ,《內(nèi)經(jīng)》書名的含義問題,也就是《內(nèi)經(jīng)》書是怎么來的
      、為什么這么叫
      。你看、我拿的這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是很舊的
      ,這是我念破的至少是第4本
      ,這一本叫《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

      這些書名為什么這么叫呢
      ?它首先是要叫“黃帝”
      ,其實它不是黃帝寫的書,這里有一個托名的問題
      ,假托于黃帝
      ,假托有什么好處呢?因為黃帝是中國文化的始祖
      ,起碼中國人是這樣,外國人我沒有調(diào)查過
      ,我們對祖先都是非常崇拜的嘛
      ,對不對,中國人都特別認祖宗
      ,是不是
      ,這是優(yōu)點。那黃帝是我們文化的祖先
      ,所以作為文化界的很多東西就加上黃帝二字
      ,大伙信任、好流傳


      黃帝是怎么回事兒啊
      ,據(jù)現(xiàn)代的研究,黃帝是中國古代氏族社會的一個氏族
      ,叫黃帝族
      。黃帝作為一個人來看是怎么看的呢?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第一》
      、第一帝說的就是黃帝
      ,說他是“少典之子,姓公孫
      ,名軒轅”
      ,所以我們大伙常說軒轅黃帝。司馬遷說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徇齊是說想總量很周到
      。那《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篇是怎么描寫怕呢?只有最后一句話不同
      ,說“昔在黃帝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登天是登天子位
      ,這個作者在寫這幾句話的時候,可能是從《史記》那兒抄來的
      ,因為就最后一句不同


      還有一說黃帝姓“姬”,因為他長時間地居住在姬水這個地方
      ,過去人們住在哪兒就姓什么嘛
      。后來又傳說黃帝、炎帝與蚩尤戰(zhàn)于阪泉
      ,把蚩尤打敗后融合兩個氏族融合在了一起
      ,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叫炎黃子孫就是這么下來的


      當然
      ,在歷史故事當中,涿鹿之戰(zhàn)勝利后
      ,天下諸候就奉黃帝為天子
      ,說他有“土德之瑞”,土色為黃嘛
      ,所以叫黃帝
      ,木火土金水、青赤黃白黑
      ,這不是我們傳統(tǒng)的五行理論嘛
      ,在古代的時候也是這么個觀點啊。

      本來說黃帝是一個氏族
      ,是一個歷史時代
      ,但又把它比喻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
      ,說中國的文化是從那兒開始起源的,這些都傳說了
      。說那個時代造舟船
      、弓失,又有倉頡造字
      ,有嫘祖養(yǎng)蠶
      、繅絲織絹、染五色衣裳
      ,那不是文化就很發(fā)達了嗎
      ,還有隸首算術(shù)、《岐伯內(nèi)經(jīng)》
      ,都傳說是在黃帝那個時代發(fā)明出來的
      ,所以說那個時候是中華民族的起源。

      以上這些是中華民族崇尚祖先
      ,還給我們保留了很多的文化遺產(chǎn)
      。那么醫(yī)學著作、為了讓它更好的流傳
      ,也托名于黃帝
      ,所以就叫《黃帝內(nèi)經(jīng)》。但為什么叫“內(nèi)經(jīng)”呢
      ?剛才我說了
      ,在《黃帝內(nèi)經(jīng)》同時代還有其它一些著作,有《黃帝外經(jīng)》
      、《扁鵲內(nèi)經(jīng)》、《扁鵲外經(jīng)》
      、《旁篇》
      。這個“內(nèi)”和“外”,據(jù)考證
      ,沒有太多的深意
      ,只不過像我們現(xiàn)在寫書分成上下篇,這樣一個分法而已
      ,因為現(xiàn)在的古籍中還有很多的這種分類方法
      。比如說《莊子》有內(nèi)外篇,《韓非子》有內(nèi)外儲
      ,都是以內(nèi)
      、外來分的。但是“經(jīng)”字倒是很重要的
      ,“經(jīng)”的本義是絲織品的縱線
      ,經(jīng)緯嘛
      ,橫的叫緯,但縱線又可以引申為“主干”
      ,再引申就有“基礎”的
      、最原則的、最重要的
      ,所以在文獻上一稱為經(jīng)的
      ,那就說明是最重要的原理,就是大家必須遵循的
      ,這就是經(jīng)
      。也就是說,《黃帝內(nèi)經(jīng)》是研究人體最經(jīng)典的醫(yī)學理論


      《素問》的命名
      。《黃帝內(nèi)經(jīng)》由《素問》
      、《靈樞》兩部書構(gòu)成
      。為什么叫“素問”呢,過去的解釋有很多種
      ,《講義》特別引證了《新校正》的話
      ,《新校正》是宋代校正醫(yī)書的著作,《新校正》關(guān)于“素問”的論述是:引《乾鑿度》云
      ,“夫有形者生于無形
      ,故有太易、太初
      、太始
      、太素。太易者
      ,未見氣也
      ;太初者,氣之始也
      ;太始者
      ,形之始也;太素者
      ,質(zhì)之始也
      。”所以“素”是質(zhì)的意思
      ,“問”字還是學問的意思
      。素問就是研究人體的“質(zhì)”的理論,“質(zhì)”就是體質(zhì)
      、氣質(zhì)
      ,生理
      、病理都有質(zhì)的存在,有了形與質(zhì)的存在
      ,才有其它一切可言
      。說“氣形質(zhì)具,而疴瘵(zhài)由是萌生”
      ,疴瘵就是疾病


      再就是《靈樞》的命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鹅`樞經(jīng)》的命名有個流傳的過程
      ,當然就這兩個字來說,靈就是靈驗
      、樞就是樞紐
      ,就是說經(jīng)絡作為人體的樞紐,用針灸刺激它非常靈驗
      ,它講的主要是針刺經(jīng)絡穴位的問題
      。但《靈樞》共有9卷,一開始并沒有名字
      ,曾經(jīng)就叫“九卷”
      ,所以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序文里就說引用《素問》、《九卷》
      ,這里的《九卷》就是后來的《靈樞》
      。《靈樞》的名字是后人給起的
      ,從名字上看它有道家的意味
      ,所以有是唐代的王冰把《九卷》改為《靈樞》的說法,當然還有其它的名字了
      ,后面我們還要講
      。因為王冰是信道教的,王冰我們一會兒還要說
      。我們現(xiàn)在所讀到的《素問》就是王冰整理的,要不經(jīng)過他整理
      ,說不定我們現(xiàn)在也見不到
      、早已經(jīng)失傳了。

      《素問》
      、《靈樞》為什么各有81篇文章呢
      ,因為九九八十一,從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上說
      ,九為數(shù)之極
      ,沒有再大的了
      ,表示我這個醫(yī)學理論是天、地
      、人無所不包
      ,是最完善的理論,恐怕各定為81篇文章有這種意思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成書年代及作者的問題
      ,成書年代有3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就是黃帝寫的書
      ,別人寫不了這么高明的著作出來
      ,當然這種說法不太可靠,因為那個時候是文化創(chuàng)始階段
      ,不太可能寫出這樣完善的醫(yī)學著作
      。第二種說法說是春秋戰(zhàn)國時候的著作,這種說法有可能
      ,因為我們讀《黃帝內(nèi)經(jīng)》162篇文章里
      ,確實有些篇章的文字、語言
      、用詞以及涉及的社會背景
      ,確實涉及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了。但話說回來
      ,文章可能是那個時候的文章
      ,因為春秋戰(zhàn)國本身就有幾百年,可是從有一些
      、比如甲篇和乙篇在學術(shù)觀點不同
      ,在用詞考據(jù)上前后可能差幾百年,甲篇是春秋早期的東西
      ,乙篇用的話是后幾百年的話
      ,間隔時間很長,所以說春秋戰(zhàn)國形成系列篇章是可能的
      。但是
      ,這些篇章還沒有成為一部書,換句話說這么多篇章不可能是一個人寫的
      ,所以有一個最簡單的結(jié)論:“非一時一人之作”
      。那么何時匯編成冊的呢?這個就是要重點研究的問題了
      ,古籍中最早能見到《黃帝內(nèi)經(jīng)》名字的
      ,是班固所著的《漢書·藝文志》,他是根據(jù)《七略》這部書“簡其要”而成的
      ,而《七略》是劉向和劉歆父子作為圖書分類目錄來做的
      ,是他們領(lǐng)導
      、由一個叫李柱國的人來分管校正醫(yī)技類時的東西,李柱國校正的具體時間是西漢成帝河平三年
      ,也就是公元前26年
      。我們從以上的推論可以看出,《黃帝內(nèi)經(jīng)》最晚也得在公元前26年就成書了
      ,不然的話
      ,《七略》上不可能寫《黃帝內(nèi)經(jīng)》的名字,《七略》不寫《漢書·藝文志》也就不會寫


      上面說的是成書下限的問題
      ,而下限是什么時候呢?《講義》第3頁認為最早也早不過司馬遷寫《史記》那個時候
      ,因為《史記》作為皇家的收錄
      ,它記述得非常詳細,《史記》關(guān)于醫(yī)學家的內(nèi)容也記了不少
      ,什么公乘
      、陽慶、倉公
      、扁鵲
      ,可唯獨沒有《黃帝內(nèi)經(jīng)》的名字,如果《黃帝內(nèi)經(jīng)》已經(jīng)成書
      ,我們想
      ,司馬遷肯定要把它寫進《史記》里面去。司馬遷是公元前99年入獄并開始著述《史記》
      ,因此《黃帝內(nèi)經(jīng)》成書的下限是公元前99年
      。因此,主流的看法是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之間成書
      ,中醫(yī)學成為一個單獨的學科


      當然了,成書的上下限問題
      ,還有些專家另有看法
      ,還有從別的角度來研究的,比如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14部醫(yī)學文獻
      ,墓主是西漢初年被封于長沙的轪(dài)侯利倉之子
      ,下葬的年限是漢文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68年
      。但是這些文獻很簡略,就只從經(jīng)脈來說
      ,它是《足臂十一經(jīng)脈炙經(jīng)》
      、《陰陽十一脈炙經(jīng)》
      ,而《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十二經(jīng)的理論,最完善的是《靈樞經(jīng)》的第十篇-《經(jīng)脈篇》
      ,這十二經(jīng)既分了陰陽
      ,又分了手足,陰陽
      、手足同時又和臟腑聯(lián)系
      ,可是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沒有這么完善的名稱,而且只有十一條經(jīng)脈
      。因此從醫(yī)學理論粗略與完善來看
      ,十一經(jīng)肯定要早于十二經(jīng)的理論,學術(shù)的發(fā)展總是從不完善到完善
      ,十二經(jīng)是很完善的理論
      ,我們一直延用到今天啊。

      我們再從《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理論體系來看
      ,全書一個重要的學術(shù)特征
      ,是廣泛地運用了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幾乎每篇都涉及到
      。陰陽
      、五行是一種哲學思想,從中國的思想發(fā)展史可以看到
      ,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都有古老的源頭
      ,并且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之內(nèi)各自是獨立發(fā)展的,兩個學說的合流
      、結(jié)合
      ,是始自戰(zhàn)國末期的陰陽家鄒衍,而《內(nèi)經(jīng)》很好地運用了陰陽五行
      ,所以說它肯定成書于戰(zhàn)國末期以后
      。換句話說,《內(nèi)經(jīng)》所運用的正是漢代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
      ,因此我們現(xiàn)在把它匯編成冊的時間定為西漢時期
      ,當然,其中的162篇文章的成文可能要相關(guān)幾百年的時間


      我們下面說《內(nèi)經(jīng)》的流傳
      。東漢張仲景在著述《傷寒》的時候,《素問》
      、《九卷》都是他重要的參考書
      ,但是在流傳過程中,因為古代的傳抄、抄寫
      ,刻在竹簡上
      、或者是用紙張上的條件比較差,傳寫當中經(jīng)常有散失
      、錯亂
      ,所以到唐代的時候就比較亂了,多虧了唐代的王冰
      ,道號叫啟玄子
      ,他在唐代的寶應年間,面對殘缺不全的《素問》
      、《九卷》的流傳本
      ,感到很苦惱,他到自己的老師張公家里去看到一本“秘本”非常好
      ,秘不外傳之本
      ,或者相對來說比其它的流傳本要好,他就以“張公秘本”作為藍本
      ,參校其它的版本作了整理
      、注釋和編次,因為原來的比較亂
      ,有的同一內(nèi)容有兩個篇名
      ,有的是同一篇名但內(nèi)容不同,有的句子也念不通
      ,經(jīng)他整理后書名叫《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王冰次注”
      ,意思是他編排的次序和的注解,你看人民出版社這本書
      ,這一頁上面的就是原文
      ,下面的小字就是王冰對原文的注釋,現(xiàn)在我們所能讀到的《素問》就是經(jīng)王冰整理的
      ,這個版本有相當程度的權(quán)威性
      ,除此之外沒有完整的《素問》了。盡管楊上善的《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比王冰的早
      ,但楊上善是把《內(nèi)經(jīng)》的《素問》
      、《靈樞》根據(jù)內(nèi)容分類了,不是按原篇章下來的
      ,所以我們現(xiàn)在能讀到《素問》
      ,應該感謝王冰。王冰在整理的過程中
      ,有的地方念不通時
      ,原來的字是用的黑筆
      、墨筆,他自己改的地方用朱砂筆寫成紅字
      ,表示說我很負責任
      。但是在后來一千多年的傳抄過程中,紅字也被改為黑字了
      ,盡管我們現(xiàn)在看來有的字可能是王冰改的,那是猜測
      ,有的很明顯知道是改的了
      ,有些就看不出來,所以哪是紅筆王冰改的
      、哪是原文的
      ,一時也分不大清楚。因此《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我們讀到的是王冰的本子
      ,那是最早的。當然了
      ,我們現(xiàn)在讀不到王冰寫的那本了
      ,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本子大概是明代的版本,圖書館有
      ,是線裝書


      《素問》還是一直流傳下來了,但是有一些丟失
      ,王冰把《九卷》改成24卷了
      ,其中第七卷給丟了,到宋代之后又有人補上了兩篇
      ,名叫《素問遺篇·刺法論》
      、《素問遺篇·本病論》,但后人補的就不是《內(nèi)經(jīng)》的原樣了
      ,加上這兩篇一共是現(xiàn)在的81篇


      還不止是這們,《內(nèi)經(jīng)》當中講“五運六氣”的7篇大論
      ,經(jīng)研究也不是《內(nèi)經(jīng)》原來的文章
      ,而是王冰補入的,當然它不是王冰自己的著作
      ,也是古時候研究五運六氣的著述
      。因此《素問》81篇文章是這樣情況,全書是經(jīng)過王冰整理
      ,五運六氣的7篇是王冰采用大概是漢代的古文補入
      ,但在流傳過程中丟失了第7卷的2篇,宋代的人再次補入了《本病論》和《刺法論》。雖然有個別遺失
      ,但是畢竟主要的東西都保留下來了


      關(guān)于《靈樞》的流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鹅`樞》很早的時候叫《九卷》
      、《針經(jīng)》,因為這本書的第一篇就有“針經(jīng)”一詞
      ,在王冰之前還有的叫《九靈》
      ,經(jīng)王冰整理后取名叫《靈樞》,到了宋代的時候
      ,林億等人校正醫(yī)書
      ,《素問》不是他們校正的嗎、叫《新校正》
      ,他們校正的時候《靈樞經(jīng)》已經(jīng)找不到了
      ,我們現(xiàn)在讀到的,是北宋時高麗國換書
      ,換書中就包括《靈樞經(jīng)》
      ,當時高麗國想拿《靈樞經(jīng)》來換中國的《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治國良策啊
      ,有的大臣(蘇東坡)認為不能換
      ,說治國方略不能交給他們,但是皇帝最后還是決定換
      ,把《靈樞經(jīng)》換回來了
      。《靈樞經(jīng)》以針灸為主
      ,當然也有很多中醫(yī)理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看交換對了,否則我們現(xiàn)在就讀不到《靈樞經(jīng)》了
      。當然后來有一段時期我們又找不到了
      ,北宋不是老打仗嗎,因此我們現(xiàn)在讀到的
      ,是南宋時期史崧的家藏本整理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16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道醫(yī)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在線閱讀
      《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人體于60歲以后進入老年期
      。一、生理和心理特點《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說:老年人“精耗血衰
      ,血氣凝泣”
      ,“形體傷憊……百骸疏漏,風邪易乘”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空青
      味甘寒
      。主眚盲,耳聾
      。明目
      ,利九竅
      ,通血脈,養(yǎng)精神
      。久服
      ,輕身延年不老。能化銅鐵鉛錫作金
      。生山谷
      。吳普曰:空青,神農(nóng)甘
      ,一經(jīng)酸
      ,久服,有神仙玉女來時
      ,使人志高(御覽)
      。名醫(yī)曰:生益州及越巂山有銅處,銅精熏則生空青
      自我調(diào)養(yǎng)巧治病類風濕在線閱讀
      《自我調(diào)養(yǎng)巧治病》類風濕本病指一種慢性的具有對稱性多關(guān)節(jié)炎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醫(yī)屬于“痹證”范圍,認為由于年老體虛
      ,氣血不足
      ,外邪乘虛侵入,致筋脈失養(yǎng)所致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眩第四
      屬性:(論一首、方九首
      、灸法一首
      、食禁一首)前卷既有頭面風方,風眩不當分出
      ,蓋以此是徐嗣伯方
      ,不可以余方相雜,故此特立風眩方條
      ,專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業(yè),頗習經(jīng)方名醫(yī)要治
      ,備聞之矣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益,五臟氣虛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益 五臟氣虛第五方九首五補湯主五臟內(nèi)虛竭,短氣咳逆?zhèn)麚p
      ,郁郁不足,下氣復通津液方∶麥門冬(去心) 小麥(各一升) 粳米(三合) 地骨皮 薤白(各一斤) 人參 五味子上一十味
      , 咀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候癰疽色法第三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候癰疽色法第三論曰∶夫癰疽初發(fā)如微
      ,人多不以為急
      ,此實奇患,唯宜速治之
      ,治之不速
      ,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
      。且述所懷以悟后賢
      道醫(yī)中醫(yī)傷科按摩學編寫說明
      《中醫(yī)傷科按摩學》編寫說明本書是根據(jù)三年制教學計劃及全國中等按摩專業(yè)統(tǒng)編教材編審委員會討論制定的教學大綱編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