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病有結(jié)胸,有藏結(jié),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guān)脈沉,名曰結(jié)胸也。何謂藏結(jié)?答曰:如結(jié)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guān)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jié)。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藏結(jié)無陽證,不往來寒熱(一云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jié)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結(jié)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結(jié)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黃半斤(味苦寒) 葶藶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溫)
右四味,搗篩二味,內(nèi)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結(jié)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結(jié)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浮則為風,數(shù)則為熱,動則為痛,數(shù)則為虛,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一云:頭痛即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nèi)陷,心下因硬,則為結(jié)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jié)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也。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苦寒)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錢(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煮一兩沸,內(nèi)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傷寒六七日,結(jié)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jié)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jié)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太陽病,重發(fā)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一云:日晡所發(fā)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陷胸湯方
黃連一兩(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溫) 栝蔞實大者一個(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jié),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jié)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xié)熱利也。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jié)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jié)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shù)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xié)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jié)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味咸寒)
右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錢匕眼,湯用五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溫) 芭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溫) 貝母三分(味辛苦平)
右件三味為末,內(nèi)芭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jié)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jié)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柴胡半斤(苦平)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干姜三兩(辛熱) 栝蔞根四兩(苦寒)黃芩三兩(苦寒)牡蠣二兩(熬,咸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shè)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辛平)黃芩(苦寒)干姜(辛熱) 人參(以上)各三兩(甘溫) 黃連一兩(苦寒) 大棗十二枚(掰,溫甘) 甘草三兩(炙,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jié)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熬,味辛苦)甘遂(苦寒)大戟(苦寒)大棗十枚(掰,甘溫)
右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目閏 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味苦寒) 黃連一兩(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溫)禹余糧一斤(碎,味甘平)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傷寒吐下后發(fā)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jīng)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主之。
旋復代赭石湯方
旋復花三兩(味咸溫)人參二兩(味甘溫)生姜五兩(切,味辛溫) 代赭石一兩(味苦寒) 大棗十二枚(掰,甘溫) 甘草三兩(炙,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甘草四兩(炙,味甘平)白術(shù)三兩(味甘平) 人參三兩(味甘溫) 干姜三兩(味辛熱)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nèi)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味苦寒)赤小豆一分(味酸溫)
右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jié)。死。
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味苦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芍藥二兩(味酸平)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兩。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黃連湯方
黃連(味苦寒)甘草(炙,味甘平)干姜(味辛熱)桂枝(去皮,味辛熱)各三兩 人參二兩(味甘溫)半夏半升(洗,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術(shù)湯主之·
棱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 生姜三兩(切,辛溫)甘草二兩(炙,味甘溫)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風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熱)白術(shù)二兩(味甘溫)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兩(甘溫)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生姜三兩(切,味辛溫)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人參二兩(味甘渴)生地黃一斤(味甘寒)阿膠二兩(味溫甘)麥門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jié)。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shù),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jié)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卷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七
(合三十九法,方三十首)
128. 問曰:病有結(jié)胸,有臟結(jié),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guān)脈沉,名曰結(jié)胸也。
129. 何謂臟結(jié)?答曰:如結(jié)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guān)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jié)。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130. 臟結(jié)無陽證,不往來寒熱,(一云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131. 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jié)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jié)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jié)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方。方一
132. 結(jié)胸癥,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133. 結(jié)胸癥悉具,煩躁者亦死。
134.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浮則為風,數(shù)則為熱,動則為痛,數(shù)則為虛。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一云頭痛即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nèi)陷,心下因硬,則為結(jié)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jié)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大陷胸湯,方二
135. 傷寒六七日,結(jié)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三
136. 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jié)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jié)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四
137. 太陽病,重發(fā)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一云日晡所發(fā)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五
138. 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方六
139.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jié),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jié)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xié)熱利也。
140.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jié)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jié)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shù)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xié)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141.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jié)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七。(一云與三物小白散。)
142.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jié)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八。
143. 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jié)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九
144.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十。
145. 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十一。
146.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方十二。
147.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方十三。
148.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shè)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十四。
149.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方十五。
150. 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jié)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151.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152.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方十六。
153. 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方十七。
155.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方十八。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57.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方二十。
158. 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方二十一。
159.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方二十二。
160. 傷寒吐下后,發(fā)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jīng)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161. 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方二十三。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二十四。
163.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方二十五。
164. 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二十六。
165.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二十七。
166.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方二十八。
167.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jié),死。二十九。
168. 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三十。
169.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三十一。
170.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三十二。
171. 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三十三。
172.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三十四。
173.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174.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三十六。
175. 風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方三十七。
176.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177. 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方三十九。
178. 脈按之來緩,時而一止復來者,名曰結(jié)。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shù),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jié),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辨陰陽易闡煮勞復病證并治原文作者:張仲景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燒裩散方
右取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裩當燒灰。
大病差后,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三枚(炙,苦寒) 梔子十四枚(掰,苦寒) 豉一升(綿裹,苦寒)
右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nèi)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復令微似汗。
傷寒差已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咸平,熬) 澤瀉(咸寒) 栝蔞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藶(苦寒,熬) 商陸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咸寒,洗去咸) 以上各等分
右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溫) 麥門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參三兩(甘溫) 甘草二兩(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譯文傷寒病后因男女交接而發(fā)生的陰陽易病,表現(xiàn)為身體沉重,氣少不足以息,小腹攣急疼痛,甚或牽引陰部攣急疼痛,熱氣上沖至胸部,頭重不能抬起,眼睛發(fā)花,膝與小腿肚拘急痙攣,用燒褲散主治。
燒褲散方
婦人內(nèi)褲,在靠隱蔽處剪取一塊,燒成灰以上一味藥,用水沖服一藥匙,一日服三次。服后小便很快通暢、陰莖頭部稍腫的,這是疾病將要痊愈之兆。如果是婦女患病,則剪取男人內(nèi)褲燒灰服用。
傷寒大病初愈,因勞累過度而復發(fā),癥見發(fā)熱、心煩、脘腹脹滿的,用枳實梔子豉湯主治。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剖開豆豉一升,布包取淘米水七升,空煮至四升,加入枳實、梔子,煎煮成二升,再加入豆豉,煮五、六滾,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服藥后,應復蓋衣被,使病人微微出汗。如果內(nèi)有宿食、大便不通的,可加圍棋子大小的大黃五六顆,服藥后就會痊愈。
傷寒病,病已痊愈,又再發(fā)熱,如果兼見少陽脈證的,用小柴胡湯主治;如果兼見脈浮的,用發(fā)汗法以解表祛邪;如果兼見脈沉實有力的,用攻下法祛除里實。
患傷寒大病,痊愈后,自腰以下出現(xiàn)水腫、小便不通暢的,用牡蠣澤瀉散主治。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炒澤瀉蜀漆用溫水洗,去掉腥味葶藶子炒商陸根炒海藻用水洗,去掉咸味瓜萎根各等分以上七味藥,分別搗細過篩為散,再放入藥臼中研治。每次用米湯調(diào)服一方寸匕,每日服三次。服后小便通暢的,停止繼續(xù)服藥。
大病愈后,總愛泛吐唾沫,不能自制,長期遷延不愈的,這是脾虛不能攝津、寒飲停聚胸膈所致,應當用丸藥溫補,可用理中丸。
傷寒熱病,大熱已解,余熱未盡,氣陰兩傷,出現(xiàn)虛弱消瘦、氣少不足以息、氣逆要嘔吐的,用竹葉石膏湯主治。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用水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斤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先加入前六味藥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加入粳米煎煮,待米熟湯成,去掉米,每次溫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病人病脈已解,脈呈平和之象,卻每于傍晚時分出現(xiàn)輕微的心煩,這是疾病剛愈,脾胃機能還很虛弱,消化力差,由于勉強進食,不能消化的緣故。此時,只須適當減少飲食,就會痊愈。
傷寒例原文作者:張仲景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
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 J畈≌?,熱極重于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
九月霜降節(jié)后,宜漸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jié)后,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至驚蟄二月節(jié)后,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
從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九月十月,寒氣尚微,為病則輕;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為病則重;正月二月,寒漸將解,為病亦輕。此以冬時不調(diào),適有傷寒之人,即為病也。
其冬有非節(jié)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后章。
從立春節(jié)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fā)于冬時伏寒,變?yōu)闇夭 ?/p>
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jié)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氣,于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此君子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順天地之剛?cè)嵋病?/p>
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jīng),而發(fā)何病,詳而取之。是以春傷于風,夏必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病瘧;秋傷于濕,冬必咳嗽;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shù)久淹,困乃告醫(yī)。醫(y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cè)?,餐居亦異。?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后賢,開其未悟者。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凡傷于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fā)。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fā)。以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fā)。以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jīng)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fā)。以其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fā)。以其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fā)。以其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jīng)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則榮衛(wèi)不行,府藏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于寒,更不傳經(jīng),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異氣,變?yōu)樗≌?,當依舊壞證病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于寒者,變成溫瘧。
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于風,變?yōu)轱L溫。陽脈洪數(shù),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yōu)闇囟尽囟緸椴∽钪匾?。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yōu)闇匾?一本作瘧)。以此冬傷于寒,發(fā)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
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既巳讨?,數(shù)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若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內(nèi)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內(nèi)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nèi)虛熱入,協(xié)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shù),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fā)?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兇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
況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
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fā)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yī)術(shù)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殞歿,自謂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
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后,發(fā)表攻里,本自不同,而執(zhí)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錯也,常審以慎;愚者之動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變,豈可詭哉!世上之士,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之有焉。
凡發(fā)汗溫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重病者,一日一夜,當日卒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jié)M,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復數(shù)。
凡得病厥,脈動數(shù),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后靜,此皆愈證也。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并中髓也。
凡脈四損,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四損。脈五損,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脈一至,名曰五損。脈六損,一時死。平人六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六損。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疏乍數(shù)者,死。脈至如轉(zhuǎn)索者,其日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也。
譯文四時八節(jié)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立春正月節(jié)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
驚蟄二月節(jié)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節(jié)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節(jié)指巽小滿四月中指巳
芒種五月節(jié)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節(jié)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節(jié)指坤處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節(jié)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節(jié)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節(jié)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節(jié)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節(jié)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陰陽大論》說:春天氣候溫暖,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嚴寒,這是四季正常氣候的變化規(guī)律。冬季嚴寒,自然界各種生物深深地潛藏、伏匿,懂得養(yǎng)生的人能順應自然之性而防護固密,所以不能被寒邪所傷。如果不慎感受了寒邪,這就叫傷寒。四時之氣皆能傷人而致病,但傷寒這種邪氣,是最為凜冽、肅殺的邪氣,所以為害最烈。
感邪后立即發(fā)病的,名叫傷寒。感邪后不立即發(fā)病,寒毒邪氣藏于肌膚之內(nèi),到了春季發(fā)病的,就成為溫病;到夏季發(fā)病的,就成為暑病。所謂暑病,是熱甚而重于溫病的病癥。所以辛苦勞累的人,春夏季之所以多患溫熱病,并不是感受了時行之氣,而是由于冬季觸犯了寒邪,寒邪伏藏所致。
所謂時行之氣,是指時令的反常氣候,如春季天氣應該溫暖卻反而很冷,夏季天氣應該炎熱卻反而很涼爽,秋季天氣應該涼爽卻反而酷熱,冬季天氣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異常。人們?nèi)绻惺芰藭r行邪氣,不論男女老幼,就會患相似的病癥,這就是時行病。
如果要想知道四時正常氣候致病及四時不正常的疫疬之氣致病的規(guī)律,可以按歷法來推算。一般來說,農(nóng)歷九月霜降節(jié)以后,氣候應當逐漸變冷。漸至冬季嚴寒,一直到正月雨水節(jié)前后,寒冷才漸漸解除。之所以叫“雨水節(jié)”,是因為冰雪融化而變?yōu)橛晁木壒?。到了二月驚蟄節(jié)前后,氣候漸漸溫暖,漸至夏季炎熱,到了秋季氣候又變涼爽。從霜降節(jié)以后到春分節(jié)以前,凡是觸犯霜雪霧露,感受寒邪后,立即就病的,叫做傷寒。九月十月間寒氣還較輕,致病也較輕微;十一月十二月間嚴寒凜冽,致病就重;正月二月間寒冷漸漸消退,致病也較輕。這些都是冬季調(diào)攝不當,恰好感受寒邪,立即就病的病癥。如果冬季有反常的溫暖,觸犯而致病的,就叫冬溫。冬溫毒邪與傷寒根本不同。冬溫的發(fā)病有先有后,或交相重疊,病情有輕有重,其治法也就不同,它的癥候表現(xiàn)如后章所述。
在立春節(jié)以后。如果沒有突然出現(xiàn)嚴寒天氣而又沒有結(jié)冰下雪,卻發(fā)生了高熱的疾病,這是春天的陽氣升發(fā),引動了冬季伏藏的寒邪,變成了溫病。
從春分節(jié)以后到秋分以前,氣候突然變冷,因而致病的,都是時行寒疫。三月四月間,有時天氣驟然寒冷,此時人體陽氣還較弱,若被寒邪所傷,患熱病尚較輕。五月六月人體陽氣已經(jīng)旺盛,一旦感受了寒邪,產(chǎn)生的熱病就重。七月八月人體的陽氣已經(jīng)減弱,此時感受寒邪,產(chǎn)生的熱病也輕。這種疾病與溫病、暑病相似,但治療卻有區(qū)別。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為一節(jié)氣,每一季度有六個節(jié)氣,一年共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一般說來,氣候應與節(jié)氣相應。但是氣候的變化異常復雜,有時節(jié)氣已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沒有到;有時節(jié)氣未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提前到來;有時氣候雖應時而至,但表現(xiàn)太過,這些都能成為致病的邪氣。然而,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相互鼓動推進,各自稟受一氣。所以氣候會由春天的溫暖,變?yōu)橄奶斓难谉?由秋天的涼爽,變?yōu)槎镜膰篮?。冬至以后,陰氣最盛,陰極則陽生,所以陽氣開始上升,陰氣開始下降。夏至以后,陽氣最盛,陽極則陰生,所以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上升。這樣,到了冬至夏至,是陰陽二氣相合之時;春分秋分,是陰陽二氣相離之期。當陰陽轉(zhuǎn)換之時,人如果不能適應就會生病。所以,懂養(yǎng)生的人在春夏季養(yǎng)陽、秋冬季養(yǎng)陰,以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不懂養(yǎng)生的人,就不能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觸冒四時邪氣,就會患急性熱病。若要知道這些毒烈的邪氣侵害哪一經(jīng),產(chǎn)生什么病,就必須詳細診察,才能得出正確結(jié)論。所以,春季感受風邪,夏天就發(fā)生泄瀉;夏天感受暑邪,秋冬就會發(fā)瘧疾;秋天感受濕邪,冬天就會發(fā)咳嗽;冬天受寒,春天就會產(chǎn)生溫病。這是正常的規(guī)律,醫(yī)者務須深究明白。
傷寒這種病,是逐漸由淺向深發(fā)展的,所以應當根據(jù)病情的發(fā)展來施治處方,現(xiàn)今社會上的人患傷寒病,初起時不及時治療,或者治療不對證,或者拖延日久,直到病情危重了才去就醫(yī),醫(yī)生又不按規(guī)律和次序施治,當然就沒有效果。如果醫(yī)生能夠根據(jù)病情變化,隨證處方施治,就沒有不收到效果的?,F(xiàn)在我搜集整理張仲景原著,記錄其癥候和診察疾病的方法,以及有良效的方劑,以備社會急需。
此外,地域有溫涼高低不同,物體屬性有剛有柔的差異,人們的飲食起居也不相同,病癥與治法也應有別。所以黃帝提出四方居民治法不同的問題,岐伯則列舉了砭石、毒藥、微針、灸火芮等四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及其作用,以教誨后代有知識的人,啟發(fā)不知道變通的人,診病的醫(yī)生,必須一一明察。
大凡感受寒邪,則會形成發(fā)熱的疾病。發(fā)熱雖然很甚,也不會導致死亡。但是如果是相表里的兩經(jīng)同時感受寒邪而發(fā)病,就容易死亡。
尺部寸部脈象均浮的,是太陽受邪患病,多在一二天發(fā)病。因為太陽經(jīng)脈上連風府,行于頭項、腰脊部位,所以有頭項疼痛、腰脊拘緊不柔和等癥狀。消濼:消,散也。濼,熱灼津液之謂,又有邪氣留滯難除之意。針此穴可解除上述疾患,故名之。有疏經(jīng)活絡,清三焦熱之功。
尺部寸部脈象都長的,是陽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二三天發(fā)病。因為陽明經(jīng)脈起于鼻旁,行于目下,所以有身體發(fā)熱、目痛、鼻干燥、不能安臥等癥狀。尺部寸部脈象都弦的,是少陽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發(fā)病。因為少陽經(jīng)脈循行胸脅、出入耳中,所以有胸脅疼痛而又耳聾的癥狀。太陽、陽明、少陽這三經(jīng)患病,為病在經(jīng)脈,邪氣尚未傳入腑,可以用發(fā)汗法治愈。尺部寸部脈象都沉細的,是太陰受邪生病,大多在四五天發(fā)病。因為太陰經(jīng)脈絡于胃,循行咽部,所以有腹部脹滿,咽喉干燥的癥狀。尺部寸部脈象都沉的,是少陰受邪生病,大多在五六天發(fā)病。因為少陰經(jīng)脈穿過腎、絡于胸膈,連系舌根,所以少陰病見舌燥、口渴。尺部寸部脈象都微緩的,是厥陰受邪生病,大多在六七天發(fā)病。因為厥陰的經(jīng)脈環(huán)繞陰器,入屬于肝,所以有煩悶、陰囊縮入的癥狀。太陰、少陰、厥陰這三經(jīng)患病,邪氣已經(jīng)傳入胃腑,可用泄下法治愈。
至于說到兩感病,是指互為表里的陰陽兩經(jīng)同時感受寒邪而發(fā)病。例如,第一天太陽受邪,就與少陰同時發(fā)病,出現(xiàn)頭痛、口干、心煩、腹部脹滿而渴等病;第二天陽明受邪,就與太陰同時發(fā)病,出現(xiàn)腹部脹滿、身體發(fā)熱、不想進食,譫語等癥;第三天少陽受邪,就與厥陰同時發(fā)病,出現(xiàn)耳聾、陰囊縮入、四肢冰冷、湯水喝不進、不省人事等癥,大約六天就會死亡。如果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邪患病,導致營衛(wèi)之氣不流行,臟腑不通,則必死無疑。
如果病人不是兩感病,又沒有發(fā)生傳經(jīng),并且未再感受新的致病邪氣的,到第七天,太陽病就會衰退,頭痛就會好轉(zhuǎn);第八天,陽明病衰退,發(fā)熱就會稍退;第九天,少陽病衰退,耳聾漸漸恢復,就能聽得見聲音;第十天,太陰病衰退,腹部脹滿減輕,恢復到正常,并想吃東西;十一天少陰病衰退,口渴就會停止,舌干消失,并且打噴嚏;十二天厥陰病衰退,縮入的陰囊就會松弛復原,少腹拘急緩解,邪氣均去,病人精神爽慧。
如果經(jīng)過了十三天病情仍繼續(xù)發(fā)展,寸關(guān)尺三部脈均沉伏不顯的,則預后險惡。
如果又感受其它邪氣,變成其它疾病的,應當依據(jù)后述壞病癥進行施治。如果尺寸脈都緊而有力,又感受寒邪的,就會轉(zhuǎn)變成溫瘧。如果寸脈浮滑、尺脈濡弱,感受風邪的,就會轉(zhuǎn)變成風溫。如果寸脈洪數(shù)、尺脈實大,再感受溫熱,就會轉(zhuǎn)變成溫毒。溫毒是最嚴重的一種病。如果寸脈濡弱、尺脈弦緊的,又感受溫邪,就會轉(zhuǎn)變成溫疫。這些都是冬季感受寒邪,而變成溫病的疾病??傊仨氃敿釉\察所變之證,因證立法處方,隨證施治。
大凡人們有了疾病,往往不及時就醫(yī),卻隱瞞忍耐,希望能夠僥幸痊愈,結(jié)果成了頑固難治的疾病。小孩及婦女,尤其如此。因此,一旦感受時令不正之氣而身體不適,就應該及早告訴醫(yī)生,及時找出病因,趁邪尚在肌表、病勢尚輕淺時,及時進行治療,多能治愈。如果患病的人隱瞞忍耐,多天后才找醫(yī)生,邪氣已經(jīng)深入臟腑,就難于治療了。這是那些有患病人的人家,應當注意的要點。凡是制作湯藥,要不拘時間,不避早晚,發(fā)覺病后,不論早晨晚上,馬上就煎湯服藥治療,那么疾病就容易痊愈。如果稍有遲誤,疾病就會傳變,雖然想根治,也無能為力了。此外,服藥不遵法度,隨意違反醫(yī)囑,還不如不治療。
大凡傷寒病,多為感受風寒所致。風寒開始侵襲肌表,漸至由表入里,病邪入里就不容易解除了。因此,凡風寒在表,應及時治療,施用發(fā)汗解表,并注意服藥后適當復蓋衣被,使周身溫暖而得汗,病邪就會消散。如果不遵循表里先后的證治規(guī)律,一起病就行攻下,就會引起變證。因此,如果表證尚未解除,還應當先解表,表解后,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表證已解而里證未除,一般可用下法。但若里實未成,未見大滿大實之證,則不可攻下,若過早攻下,則病不能解除,如果表證已解,而里實已甚,腸中燥屎已成,而見大滿大實之證,就應攻下燥屎,燥屎得去,則病可愈。如果不能攻下,而妄行攻下,致正氣損傷,邪熱內(nèi)入,而產(chǎn)生協(xié)熱下利、煩躁等各種變證的,不可勝數(shù),病變輕的就會加重,重的就會死亡。
陽熱熾盛陰液虧虛的癥候,誤用發(fā)汗法治療就會導致死亡,用瀉下法治療就會痊愈。寒邪外盛、衛(wèi)陽被遏的癥候,用發(fā)汗法治療就會痊愈,用瀉下法治療就會導致死亡。如果明白這些道理,那么怎么會誤用神丹來發(fā)汗?又怎么會妄用甘遂來瀉下?虛證與實證的治療,相距千里,疾病吉兇安危的變化,與治療息息相關(guān)。治療得當,就可去邪愈疾;治療不當,反會促使患者死亡。治療得當與否與疾病吉兇的變化,真可以說是如影隨形,如響應聲。由此可見,治病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更何況陽熱盛的人服下桂枝湯,就會斃命;陰寒盛的人服下承氣湯,就會死亡。死亡與生存的關(guān)鍵,發(fā)生在傾刻間,甚至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會眼看著病人死亡。這些陰陽虛實、錯綜復雜的癥候,其表現(xiàn)相差極其微小,如果發(fā)汗、吐下正好顛倒,那么災禍馬上就會到來。而一些醫(yī)術(shù)淺薄、知識狹窄的醫(yī)生,看病懵懵懂懂,不知病的根源,一治療就發(fā)生錯誤,從而導致病人的死亡,還妄稱病人該死。至使冤魂堵塞了陰間的道路,死尸堆滿了曠野。仁慈的人看到這種情況,怎么能不痛心呢?
凡屬兩感病表里同病的,治療應當有先有后。解表與攻里,本來就屬兩種不同的治法,但固執(zhí)錯誤,主觀臆斷的人,卻說什么神丹甘遂混合服用,既解表邪,又除里邪,言語雖巧,道理卻根本不通。聰明人的舉止行動,常審查周嚴、謹慎從事;而愚蠢人的行為舉止,往往魯莽急躁。醫(yī)生的行為直接關(guān)系到病人的安危,怎么可以置病人安危于不顧,而強行狡辯呢?現(xiàn)今社會上有地位的人,只知追求顯赫的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身體有死亡的危險。只有明白事理的人,才懂得愛護自己的生命,而不為名利所動搖。
凡是溫服發(fā)汗的湯藥,處方后雖然說明一日服三次,但如果病情嚴重,服一次藥后病不能解除的,應當適當縮短服藥間隔時間,可以在半天內(nèi)服完三次。如果藥不對證,服藥后就會有不適的感覺。病情重的,應該晝夜服藥,并嚴密觀察24小時,以防病情變化。如果服完一劑藥后,病癥還在的,應當再煎制湯藥服用。此外,有的病人服藥后不易汗出,直至服完三劑藥后才汗出病解。如果服藥后始終不出汗的,屬于危險的癥候。
凡是患時氣病,到了五六天,病人口渴想飲水,卻又不能多喝的,就不應給病人喝。為什么呢?因為此時病人里熱未甚,飲水后不能消耗掉,就會產(chǎn)生疾病。到了七八天,口渴厲害想要喝水的,應當依病情酌情給與,但不能讓病人喝滿喝足。譬如,病人說要飲一斗水,只給予五升。如果喝水后病人感覺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暢,或氣喘,或呃逆,就不能再給予了,如果喝水后突然大汗出的,這是病要自愈的征兆。
一般說來,虛寒證口多不渴,如果反而出現(xiàn)口渴能飲水的,這是陽氣恢復、陰寒邪去、疾病將愈之兆。如果有不懂醫(yī)道的人,偶聽說患病能喝水,就會痊愈,于是稍見口渴的,就勉強給病人喝水,因而釀成變證,不可勝數(shù)。
大凡患病,病人脈象動數(shù),服湯藥后變成遲脈;或者原來的脈象浮大,現(xiàn)在變成小脈;或者初起神情躁煩不安,后來轉(zhuǎn)為神情安靜,這都是疾病將要痊愈的征象。
大凡治療溫熱病,可以針刺人體的五十九個穴位。人體的穴位共有三百六十五個,其中三十個穴位禁用艾灸,如果誤灸就會對人造成損害;七十九個穴位禁用針刺,如果針刺就會造成災禍,這是因為針刺或艾灸這些穴位,都會損傷骨髓。
凡出現(xiàn)四損之脈的,三天就會死亡。所謂“四損”,是指正常人呼吸四次,病人脈搏來一次。如出現(xiàn)五損之脈的,一天就會死亡。所謂“五損”,是指正常人呼吸五次,病人脈搏來一次。如出現(xiàn)六損之脈的,一個時辰就會死亡。所謂“六損”,是指正常人呼吸六次,病人脈搏來一次。
脈象盛大而身體怕冷,是患的傷寒病;脈象虛軟而身體發(fā)熱,是患的中暑病。
脈象尺寸部都盛大,大汗淋漓而病不解的,為正不勝邪之兆,屬于死亡的癥候。
脈尺部寸部都呈虛象,發(fā)熱不停止的,為正虛邪熱亢極,屬于危險的癥候。
脈搏跳動忽快忽慢的,是心氣將竭、營衛(wèi)之氣斷絕之象,病情危重。
脈搏跳動堅硬搏指,如扭轉(zhuǎn)的繩索的,是真臟脈現(xiàn)之兆,預后不良。
病人神昏譫言妄語,身體輕微發(fā)熱,脈象浮大,手足溫暖的,尚有生機;如果手足厥冷,脈象沉細的,則預后不良。以上所敘述的,是傷寒熱病的癥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22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