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果部(01)
李釋名氣味果實:苦、酸、微溫、無毒。
核仁:苦、平、無毒。
根白皮(樹皮刮去外層皺皮后炙黃入藥):大寒、無毒。主治果實:肝病人宜食。
核仁:利小腸,下水氣,消浮腫。
根白皮:煮汁服,止消渴,治赤白痢及赤白帶;煎水含漱,治齒痛。附方圖片
點擊
放大
杏釋名甜梅。氣味(核仁)甘、苦、溫、冷、利,有小毒。主治咳嗽寒熱。用杏仁半兩,去皮尖,在童便中浸七日,取出,溫水淘洗,研如泥,加童便三升煎如膏。每服一錢,熟水送下。上氣喘急。有杏仁、桃仁各半兩,去皮類,炒研,加水調(diào)生面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姜蜜湯送下。以微瀉為度。喘促浮腫,小便淋瀝。用杏仁一兩,去皮尖,熬后磨細,和米煮粥,空心吃二合。頭面風腫。用杏仁搗成膏,調(diào)雞蛋黃涂布上,包頭面。藥干又涂。七、八次可愈。偏風不遂,失音不語。生吞杏仁七枚,逐日增加至四十九枚,周而復始。食后飲竹瀝,直到病愈。喉痹痰嗽。用杏仁去皮、熬黃,取三分,加桂末一分,研泥裹含咽汁。喉熱生瘡。治方同上。肺病咯血。用杏仁四十個,以黃蠟炒黃,研青黛一錢加入,搗爛,包在切開的柿餅中,外裹濕紙,煨熟吃下。血崩。用甜杏仁上的黃皮,燒存性,研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服熱酒送下。痔瘡下血。用杏仁(去皮類及雙仁者)加水三升,研磨,濾汁,煎至五成,同米煮粥吃。耳出膿汁。用杏仁炒黑,搗成膏,裹棉中塞耳內(nèi)。一天換藥三、四次。鼻中生瘡。用杏仁研為末,調(diào)乳汁敷涂。蟲牙。有杏仁燒存性,研爛納蟲孔中,人殺蟲去風,其痛便止。重者兩次可見效。目中翳遮(但瞳子未破)。用杏仁三升,去皮,面裹作三包,火灰中煨熟,去面,研爛,壓去油。每取一錢,加銅綠一錢,研勻點眼。目生弩肉,或癢或痛,漸掩瞳仁。用杏仁(去皮)二錢半、膩粉半錢,三角勻,以棉裹箸頭蘸藥點弩肉上。又方:用生杏仁七枚,去皮細嚼,吐于掌中,乘熱以棉裹箸頭蘸藥點弩肉上,不過四、五次可見效。又方:用杏仁研膏,人乳化開,一天點三次。小兒臍爛成風。用杏仁去皮研爛敷涂。停食不化,氣滿膨脹。用紅杏仁三百粒、巴豆二十粒,同炒色變,去豆不用,研杏為末,桔皮湯調(diào)下。白癜風。用杏仁連皮尖,每晨嚼幾粒擦患處令發(fā)赤,臨臥時再如法擦一次,諸瘡腫痛。用杏仁去皮,研爛,濾取膏,加輕粉、麻油調(diào)搽,極效。附方圖片
點擊
放大
巴旦杏釋名八擔杏、忽鹿麻。氣味甘、平、溫、無毒。主治止咳下氣,消心腹逆悶。附方圖片
點擊
放大
梅釋名氣味(生梅、青梅)酸、平、無毒。
(烏梅,即青梅熏黑者)酸、溫、平、澀、無毒。
(白梅、鹽梅、霜梅,即青梅用鹽汁漬者,久則上霜)酸、咸、平、無毒。主治癰疸瘡腫。用鹽梅燒存性,研為末,加輕粉少許,以香油涂搽患處四圍。喉痹乳蛾。用青梅二十枚、鹽十二兩,淹五天;另用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皂莢三十個,共研為末,拌梅汁和梅,收存瓶中。每取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風普厥,牙關(guān)不開,用此方擦牙,很有效。泄痢口渴。用烏梅煎湯代茶喝。赤痢腹痛。用陳白梅同茶、蜜水各半煎服。大便下血及久痢不止。用烏梅三兩燒存性,研為末,加醋煮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小便尿血。用烏梅燒存性,研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送下。血崩。用烏梅內(nèi)七枚,燒存性,研末,米湯送服。一天服二次。大便不通。用烏梅十顆,泡熱水中去核,做成棗子大的丸子,塞肛門內(nèi),不久好可通便?;魜y吐瀉。用鹽梅煎湯細細飲服。蛔蟲上行。出于口鼻,用烏梅煎湯頻飲,并含口中好安。主咳 。用烏梅肉微炒,罌粟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diào)下。傷寒。用烏梅十四枚,鹽五合,加水一升煎取半升,一次服下取吐,吐后須避風。附方圖片
點擊
放大
榔梅釋名氣味(實)甘、酸、平、無毒。主治生津止渴,清神下氣,消酒。附方圖片
點擊
放大
道醫(yī)學
本草綱目?果部?栗原文及翻譯,本草綱目?果部?栗原文及翻譯
本草綱目·果部·栗原文及翻譯
果部·栗
作者:李時珍
氣味
(實)咸、溫、無毒。
主治
腰腳無力。取風干的生栗,每晨吃十多粒,再吃豬腎煮粥,必漸轉(zhuǎn)健。
小兒干瘡。生嚼栗子敷涂。
小兒口瘡。每日吃煮熟大栗,甚效。
鼻血不止。用大栗七枚,刺破,連皮燒存性,待火毒出盡,加麝香少許,研勻。每服二錢,溫水送下。
刀斧傷。用大栗研爛敷上。
文言文翻譯
漢書原文及翻譯
本草綱目?果部?馬檳榔原文及翻譯,本草綱目?果部?馬檳榔原文及翻譯
本草綱目·果部·馬檳榔原文及翻譯
果部·馬檳榔
作者:李時珍
釋名
馬金囊、馬金南、紫檳榔。
氣味
(核仁)苦、甘、寒、無毒。
主治
難產(chǎn)。臨時細嚼馬檳榔核仁數(shù)枚,用井華水送服,不久即可分娩。
斷產(chǎn)(絕育)。常嚼馬檳榔二枚,水送服,久之子宮變冷,自不受孕。
惡瘡腫毒。用馬檳榔一枚,冷水送服,另用一、二枚嚼敷患處。
文言文翻譯
漢書原文及翻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25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本草綱目果部(11)在線閱讀_作者:···
下一篇:
本草綱目菜部(03)在線閱讀_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