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夫人稟天地而生,故內有五臟六腑、精氣骨髓、筋脈;外有四肢九竅、皮毛爪齒、咽喉唇舌、肛門胞囊。以此總而成軀。故將息得理,則百脈安和;役用非宜,即為五勞、七 傷、六極之患。有方可救,雖病無他;無法可憑,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帙卷。卷皆備述五臟六腑等血脈根源,循環(huán)流注,與九竅應會處所。并論五臟六腑等輕重、大小、長短、闊狹、受盛多少。仍列對治方法,丸散酒煎湯膏摩熨及灸針孔穴并窮于此矣。其能留心于醫(yī)術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熱、虛實、風氣、準藥性而用之,則內外百 無所逃矣。凡五臟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岳,約時為五行,在人為五藏,五藏者,精神魂魄意也。論陰陽,察虛實,知病源,用補瀉,應稟三百六十五節(jié),終會通十二經焉。
論曰:肝主魂,為郎官,隨神往來,謂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氣通 于目,目和則能辨五色矣;左目甲,右目乙,循環(huán)紫宮,榮華于爪;外主筋,內主血;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有六童子、三玉女守之;神名藍藍,主藏魂,號為魂臟,隨節(jié)應會。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氣為語,在液為淚;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肝氣虛則夢見園苑生草得其時,夢伏樹下不敢起;肝氣盛則夢怒,厥氣客于肝則夢山林樹木。
凡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凡肝臟象木,與膽合為腑,其經足厥陰,與少陽為表里,其脈弦。相于冬,旺于春。春時萬物始生,其氣來濡而弱,寬而虛,故脈為弦,濡即不可發(fā)汗,弱則不可下,寬者開,開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寬而虛。
春脈如弦,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實而弦,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兩脅 滿。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作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
春以胃真肝脈至內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巢源》作賾賾然),如按琴瑟弦(《巢源》作如新張弓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其精不守(一作狂妄不精,不敢正當人),令人陰縮而攣筋,兩脅肋骨舉(一作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脈絡于舌本,故脈弗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中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春肝木旺,其脈弦細而長曰平,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微澀而短(《千金翼》云微浮而短澀)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左手關上陰絕者,無肝脈也,若癃遺溺難言,脅下有邪氣,善吐,刺足少陽,治陽。
左手關上陰實者,肝實也??嗳庵型矗瑒由妻D筋,吐,刺足厥陰治陰。
肝脈來濯濯如倚竿,如琴瑟弦,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厥陰脈也。
肝脈急甚為惡言(一作妄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如覆杯,緩甚為嘔,微緩為水瘕痹,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縮,咳引少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頹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淡飲,微澀為螈 筋攣。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濡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入肌膚腸胃之外也(《素問》溢入作易入)。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扁鵲云:肝有病則目奪精,虛則寒,寒則陰氣壯,壯則夢山樹等,實則熱,熱則陽氣壯,壯則夢怒。
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精氣并于肝則憂,肝虛則恐,實則怒,怒而不已,亦生憂矣。
色主春,病變于色者,取之滎。
病先發(fā)于肝者,頭目眩,脅痛支滿;一日至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至胃而腹脹 ;三日至腎,少腹腰脊痛,脛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假令肝病,西行若食雞肉得之,當以秋時發(fā)病,以庚辛日也。
家有血腥死,女子見之以明要為災,不者,若感金銀物得之。
凡肝病之狀,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若欲治之,當取其經足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目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痛,足為寒時癃,女人月事不來,時亡時有,得之少時有所墮墜。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其脈弦長,此為可治,宜服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季夏刺太沖,秋刺中 ,皆瀉之。
又當灸期門百壯,背第九椎五十壯。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 善 ,節(jié)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 。
凡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能下,積于左脅下,則傷肝。
肝中風者,頭目 ,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如阻婦狀。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惡寒,翕翕發(fā)熱,面翕然赤,涔涔有汗,胸中煩熱。
肝中寒者,其人兩臂不舉,舌本(又作大)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沉,胸中又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肝傷,其人脫肉 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仁痛,此為肝臟傷所致也。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轉側,而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xù)通。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
肝著,其病患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氣走心下,足脛寒,脅痛引少腹,男子積疝,女子瘕淋,身無膏澤,善轉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劇,色青也。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久不愈,發(fā)咳逆 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適以季夏旺,旺者不受邪,肝復欲 還肺,肺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得之。
肝病胸滿脅脹,善恚怒叫呼,身體有熱而復惡寒,四肢不舉,面白,身體滑,其脈當弦 長而急,今反短澀,其色當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克木,襄公問扁鵲曰:吾欲不診脈,察其音,觀其色,知其病生死,可得聞乎?答曰:乃圣道 之大要,師所不傳,黃帝貴之,過于金玉。入門見病,觀其色、聞其呼吸,則知往來出入,吉兇之相。角音人者,主肝聲也,肝聲呼,其音琴,其志怒,其經足厥陰。厥逆少陽則營衛(wèi)不通,陰陽交雜,陰氣外傷,陽氣內擊,擊則寒,寒則虛,虛則猝然喑啞不聲,此為厲風入肝,續(xù)命湯主之(方在第八卷中)。但踞坐不得低頭,面目青黑,四肢緩弱,遺矢便利,甚則不可治,賒則旬月之內,桂枝酒主之(方在第八卷中)。又呼而哭,哭而反吟,此為金克木,陰擊陽,陰氣起而陽氣伏,伏則實,實則熱,熱則喘,喘則逆,逆則悶,悶則恐畏,目視不明,語聲切急,謬說有人,此為邪熱傷肝,甚則不可治。若唇色雖青,向眼不應可治,地黃 煎主之(方在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烏梅丸主之(方在第十卷中)。若其人本來少于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畏,若不即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候也。若其人虛,則為寒風所傷;若實,則為熱氣所損。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青為肝,肝合筋,青如翠羽者吉。肝主目,目是肝之余,其人木形相比,于上角蒼色,小頭長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有材好勞,心小力多,憂勞于事,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陰。佗佗然脅廣合堅脆傾正,則肝應之。正青色小理者,則肝小,小則臟安,無脅下之?。淮掷碚邉t肝大,大則虛,虛則寒,逼胃迫咽,善膈中,且脅下痛。廣脅反者則肝高,高則實,實則肝熱,上支賁加脅下急為息賁,合脅危(一作兔)。 者則肝下,下則逼胃,脅下空,空則易受邪。脅骨堅者,則肝堅,堅則臟安難傷;脅骨弱者,則肝脆,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脅腹好相者,則肝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脅骨偏舉者則肝偏傾,偏傾則脅下偏痛。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膽少陽為肝之部,而肝氣通于內外,部亦隨而應之。沉濁為內,浮清為外,若色從外走內者,病從外生,部處起;若色從內出外者,病從內生,部處陷。納病前治陰后治陽,外病前治陽后治陰。陽主外,陰主內,凡人死生休否,則臟神前變形于外,人肝前病,目則為之無色,若肝前死,目則為之脫精,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磻鰮p斟酌賒促,賒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延旬月之間,肝病少愈而猝死。何以知之?曰:青白色如拇指大, 點見顏頰上,此必猝死。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赤,但欲伏眠,視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面黑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吉兇之色在于分部。順順而見,青白入目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應,三年之中,禍必應春、木、肝、脈、色青,主足少陽脈也,春取絡脈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之間,其脈根本并在竅陰之間,應在窗籠之其筋,起于小趾次趾之上,結外踝,上循 外廉;結于膝外廉,其支者別起于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伏兔之上;后者結于尻,其直者上 乘季脅,上走腋前廉,挾于膺乳,結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后,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于鼽,其支者結于目外 為外維。
其脈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銳 后。其支者別銳 ,下大迎,合手少陽于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 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趾次趾之端。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歧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合足厥陰為表里。厥 寸,應在背俞,同會于手太陰。
其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是也,別走厥陰,下絡足趺。主肝生病,病實則膽熱,熱則厥,厥則陽病,陽脈反逆大于寸口一倍,病則胸中有熱,心脅頭頷痛,缺盆腋下腫,虛則膽寒,寒則痿 , 則陰病,陰脈反小于寸口,病則胸中有寒,少氣口苦,身體無膏澤,外至 絕骨外踝前及諸節(jié)皆痛,若陰陽俱靜與其俱動,如引繩俱頓者病也(此盡是足少陽膽 經筋脈支別為病,今取足厥陰肝經附于后)。
足厥陰之脈起于大趾聚毛之際,上循足趺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 上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huán)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一本云其支者從少腹與太陰少陽結于腰髁下第三第四骨空中);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huán)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是動則病 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 逆,洞泄狐疝,遺溺閉癃。盛者則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經上睪結于莖。其病氣逆 則睪腫猝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足厥陰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結于內踝之前,上循 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結絡諸筋。
春三月者,主肝膽青筋牽病也,其源從少陰而涉足少陽,少陽之氣始發(fā),少陰之氣始衰,陰陽怫郁于腠理,皮毛之病俱生,表里之 因起,從少陽發(fā)動反少陰,氣則臟腑受癘而生,其病相反。若腑虛則為陰邪所傷,腰背強急,腳縮不伸, 中欲折,目中生花,若臟實則為 陽毒所損,澀澀前寒而后熱,頸外雙筋牽不得屈伸,頸直背強,眼赤黃,若欲轉動稱身回側,故曰青筋牽?。ǚ皆趥暇恚?。
扁鵲曰:灸肝肺二俞,主治丹毒牽病,當依源處治,調其陽,理其陰,臟腑之疾不生矣。
(脈四條,方十一首,灸法一首) 肝實熱:
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息忿忿如怒狀,名曰肝實 熱也。
治肝實熱,陽氣伏邪熱,喘逆悶恐,目視物無明,狂悸非意而言,竹瀝泄熱湯方。
竹瀝(一升) 麻黃(三分) 石膏(八分) 生姜 芍藥(各四分) 大青 梔子仁 升 麻 茯苓 玄參 知母(各三分) 生葛(八分)
上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瀝,煮兩三沸,分三服。須利,下芒硝三分,去芍藥,加生地黃五分(《刪繁方》無石膏、生姜、芍
治肝實熱、目痛、胸滿、氣急塞,瀉肝。
前胡 秦皮 細辛 梔子仁 黃芩 升麻 蕤仁 決明子(各三兩) 苦竹葉(切,一升) 車前葉(切,一升) 芒硝(三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又一方有柴胡三兩,共十二味。
治肝實熱,夢怒虛驚。
防風 茯苓 葳蕤 白朮 橘皮 丹參(各一兩三分) 細辛(二兩) 甘草(一兩) 升 麻 黃芩(各一兩半) 大棗(三七枚) 射干(一兩) 酸棗仁(三分)
上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方寸兩匕帛裹,以井花水二升煮,時時動裹子,煎取一升,分服之,日二。
治肝邪熱,出言反常,乍寬乍急。
遠志 射干 杏仁 大青(各一兩半) 茯神 葛根 甘草 麥門冬(各一兩) 芍藥 (二兩
上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水二升五合煮竹葉一升,取汁用煮藥一匕半,煎取八合 為一服,日二。以綿裹散煮之。
治邪熱傷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驚恐。
生地黃 淡竹葉 生姜 車前草 干藍(各切一升) 丹參 玄參(各四兩) 茯苓(二兩) 石膏(五兩) 赤蜜(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停冷,下蜜 肝膽俱實: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病苦胃脹嘔逆,食不消,名曰肝膽俱 實 肝虛寒:
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jié)M、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虛寒也。
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發(fā)搶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
甘草 桂心 山茱萸(各一兩(《千金翼》作烏頭) 細辛 桃仁(《千金翼》作蕤仁) 柏 子仁 茯苓 防風(各二兩) 大棗(二十四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治左脅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昏,風淚出,見物不審,而逆風寒偏甚,消 食破氣止淚方。
山茱萸 桂心 薯蕷 天雄 茯苓 人參(各五分) 川芎 白朮 獨活 五加皮 大黃 (各七分) 防風 干姜 丹參 濃樸 細辛 桔梗(各一兩半) 甘菊花 甘草(各一兩) 貫 眾(半兩) 橘皮(三分) 陳麥曲 大麥 (各一升)
上二十三味治下篩,酒下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后服;若止痛,食前服之。
治肝虛寒,或高風眼淚等雜病,釀松膏酒方。
松脂十斤細銼,以水淹浸一周日,煮之,細細接取上膏,水竭,更添之,脂盡更水煮如前,煙盡去,火停冷,脂當沉下,取一斤,釀米一石、水七斗、好曲末二斗,如家常釀酒法,仍冷下飯,封一百日,脂、米、曲并消盡,酒香滿一室,細細飲之
又方 取枸杞子搗碎,先納絹袋中,率一斗枸杞子、二斗酒漬訖,密封泥甕勿泄,曝干,天
治肝虛寒,目□□視物不明,諦視生花。
防風 細辛 川芎 白蘚皮 獨活 甘草(各三兩) 橘皮(二兩) 大棗(三七枚) 甘 竹 葉(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九味,取四升去滓,下蜜更煎兩沸,分四服,日三夜 一,若五六月以燥器貯,冷水藏之。
治肝虛寒,脅下痛、脹滿氣急,目昏濁、視物不明。
檳榔(二十四枚) 母姜(七兩) 附子(七枚) 茯苓 橘皮 桂心(各三兩) 桔 梗白朮 (各四兩) 吳茱萸(五兩)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若氣喘者,加川芎三兩,半夏四兩,甘草二兩。
肝虛目不明,灸肝俞二百壯,小兒斟酌可灸三七壯。
肝膽俱虛: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虛也,病如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名曰肝膽俱虛也。
(論一首,方二首) 論曰:肝勞病者,補心氣以益之,心旺則感于肝矣。人逆春氣則足少陽不生,而肝氣納 變,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治肝勞虛寒,關格勞澀,閉塞不通,毛悴色夭。
豬膏 姜汁(各四升)
上二味,以微火煎取三升,下酒五合和煎,分為三服。
治肝虛寒勞損,口苦,關節(jié)骨疼痛,筋攣縮,煩悶。
虎骨一升(炙焦,碎如雀頭) 丹參(八兩) 干地黃(七兩) 地骨皮 干姜 川芎 (各四兩) 豬椒根 白朮 五加皮 枳實(各五兩)
上十味 咀,絹袋盛,以酒四斗浸四日,初服六七合,漸加至一升,日再服。
(論三首,方七首,灸法七首) 論曰:夫六極者,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咽,風氣應于肝,雷氣動于心,谷氣感于脾,雨氣潤于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所以竅應于五臟,五臟邪傷,則六腑 生極,故曰五臟六極也。
論曰:凡筋極者主肝也,肝應筋,筋與肝合,肝有病從筋生。又曰:以春遇病為筋痹,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則陽氣入于內,陰氣出于外,若陰氣外出,出則虛,虛則筋虛,筋虛則善悲,色青蒼白見于目下,若傷寒則筋不能動,十指爪皆痛,數好轉筋,其源 以春甲乙日得之傷風,風在筋為肝虛風也。若陽氣內發(fā),發(fā)則實,實則筋實,筋實則善怒,嗌干傷熱則咳,咳則脅下痛不能轉側,又腳下滿痛,故曰肝實風也。然則因其輕而揚之,因 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善治病者,病在皮 毛、肌膚、筋脈而治之,次治六腑,若至五臟則半死矣。
扁鵲云:筋絕不治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黑,呼罵口不息,筋應足厥陰,足厥 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筋先死矣。
治筋實極則咳,咳則兩脅下縮痛,痛甚則不可轉動,橘皮通氣湯方。
橘皮(四兩) 白朮 石膏(各五兩) 細辛 當歸 桂心 茯苓(各二兩) 香豉(一升)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筋實極,則兩腳下滿,滿而痛,不得遠行,腳心如割,筋斷折痛不可忍,丹參煮散方 丹參(三兩) 川芎 杜仲 續(xù)斷 地骨皮(各二兩) 當歸 通草 干地黃 麥門冬 升 麻禹余糧 麻黃(各一兩十八銖) 牛膝(二兩六銖) 生姜(切,炒取焦干) 牡蠣(各二兩)
上十七味治下篩,為粗散,以絹袋子盛散二方寸匕,以井花水二升煮,數動袋子,煮取 一升,頓服,日二。
治筋實極,手足爪甲或青或黃、或黑烏黯,四肢筋急煩滿,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三升) 生葛汁 生玄參汁(各一升) 大黃 升麻(各二兩) 梔子仁 麻 黃 犀角(各三兩) 石膏(五兩) 芍藥(四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七升煮七物,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煎一兩沸,次下葛汁等,煎 取三升,分三服,日再。
治筋虛極、筋痹,好悲思,顏色蒼白,四肢噓吸,腳手拘攣,伸動縮急,腹中轉痛,五加酒方。
五加皮(一斤) 枳刺(二升) 大麻仁(三升) 豬椒根皮 丹參(各八兩) 桂心 當 歸甘草(各三兩) 天雄 秦椒 白蘚 通草(各四兩) 干姜(五兩) 薏苡仁(半升) 川芎(五
上十五味 咀,以絹袋盛,清酒四斗漬,春夏四日,秋冬六七日。初服六七合,稍稍加,以知為度。
治筋虛極,則筋不能轉,十指爪皆痛,數轉筋,或交接過度,或病未平復交接,傷氣,內筋絕,舌卷唇青,引卵縮, 脈疼急,腹中絞痛,或便欲絕,不能飲食,人參酒方。
人參 防風 茯苓 細辛 秦椒 黃耆 當歸 牛膝 桔梗(各一兩半) 干地黃 丹 參 棗(三十枚) 五加皮(一升) 生姜(切,炒干) 烏麻(碎)(各
上二十二味 咀,鐘乳別以小袋子盛,以清酒二斗半浸五宿,溫服三合,日再,無所聞,隨意增進。(一本無烏麻,用杜仲二兩半。
治交接損,卵縮筋攣方。
燒婦人月經衣灰,服方寸匕。
治筋絕方 熬蟹腦足髓納瘡中,筋即續(xù)。
勞冷氣逆,腰髖冷痹,腳屈伸難,灸陽蹺一百壯,在外踝下容爪。
腰背不便,轉筋急痹筋攣,灸第二十一椎,隨年壯。
轉筋,十指筋攣急,不得屈伸,灸腳外踝骨上七壯。
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壯,在內踝前筋里宛宛中。
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灸下滿各五十壯,老人加之,小兒隨年壯。又云,此二穴,喉腫厥逆,五臟所苦,鼓脹,并悉主之。
轉筋脛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橫筋上三壯。
腹脹轉筋,灸臍上一寸二十壯。
(論一首,方四十四首,灸法六首) 論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答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
故積者陰氣也,其始發(fā)有常處,其痛(一作病)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已。
聚 者陽氣也,其始發(fā)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也。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經絡受病,入于腸胃,五臟積聚,發(fā)伏梁、息賁、肥氣、痞氣、奔豚。積聚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止乃成積。人之善病腸中積者,何以候之?曰:
皮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傷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作腸胃之積。寒溫不次,邪氣稍止,至其蓄積留止,大聚乃起病。有身體腰、髀、股、 皆腫,環(huán)臍而痛,是為 何???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不可動,動之為水溺澀之病。少腹盛,左右上下皆有根者,伏梁也,裹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 胃脘生(王冰云當作出)膈,挾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療。居臍上為逆,慎勿動,亟奪其氣溢于大腸
治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腸鳴而噫,食不生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寒瘧已愈,令不復發(fā),食后服五丸,飲多者吞十丸,常服令人大小便調和,長肌肉方。
大黃(熬) 前胡(各二兩) 硝石 葶藶 杏仁(各一升) 濃樸 附子 細辛 半 夏(各一兩) 茯苓(半兩)
上十味,末之,蜜和,搗五千杵,服如梧子五丸,稍加至十丸,以知為度。
治男子女人百病虛弱勞冷,宿寒久癖,及癥瘕積聚,或嘔逆不下食,并風濕諸病,無不治之者。
鐘乳(煉) 紫石英 硫黃 赤石脂 礬石 枳實 甘草 白朮 紫菀 山茱萸 防風白薇 桔梗 天雄 皂莢 細辛 蓯蓉 人參 附子 藜蘆(各一兩六銖) 干姜 吳茱萸 蜀椒 桂心 麥門冬(各二兩半) 烏頭(三兩) 濃樸 遠志 茯苓(各一兩半) 當歸 (二兩) 棗
上三十二味末之,蜜和,搗五千杵,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
治男子女人寒冷,腹內積聚,邪氣往來,厥逆搶心,心痛痹悶。吐下不止,婦人產后羸 瘦。
烏頭(十五枚) 吳茱萸 蜀椒 干姜 桂心(各二兩半) 前胡 細辛 人參 川芎 白 術(各一兩六銖) 皂莢 紫菀 白薇 芍藥(各十八銖) 干地黃(一兩半)
上十五味末之,蜜丸,酒下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以知為度。
治心腹疝瘕,脅下及小腹?jié)M,堅痛有積,寒氣入腹,使人腹中冷,發(fā)甚則上搶心氣滿,食飲喜嘔方。
大黃 茯苓(各一兩半) 吳茱萸 桂心 黃芩 細辛 人參 蜀椒 干姜(各一兩六 銖) 牡丹 甘草 川芎 蓯蓉 蟲(各十八銖) 芍藥 防葵 虻蟲 濃樸 半夏(各一兩) 男發(fā)灰(半兩)
上二十味,末之,以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再,漸加之。
治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方。
恒山 蜀漆 白薇 桂心 甲 白朮 附子 鱉甲 蟲 貝齒(各一兩半) 蜚虻 (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以米汁服五丸,日三。
又方 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腹中切痛,炒鹽半升令焦,納湯中飲之,大吐瘥。若手 足痛者,燒青布,納小口器中,熏痛處。
治久患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服之甚 大黃 芍藥(各二兩)
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
治萬病積聚方 七八月收蒺藜子,不限多少,以水煮過熟,取滓曝令干,搗篩,蜜丸,酒服如梧子七丸,以知為度。其汁煎如飴服之。
治胸中心下結積,食飲不消。
大黃 栝蔞實 黃連(各二兩) 甘遂(一兩)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諸疾,破積聚,心下支滿,寒熱鬼注,長病咳逆唾噫,辟除眾惡,殺鬼逐邪氣,鬼擊 客忤中惡,胸中結氣、咽中閉塞,有進有退,繞臍惻惻,隨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慍慍,如有蟲狀,毒注相染滅門方。
雄黃(油煮一日) 丹砂 石 當歸 大黃(各二兩) 巴豆(一兩) 芫青(五枚) 桂心(三兩) 真珠 附子(各一兩半) 蜈蚣(一枚) 烏頭(八枚) 犀角 鬼臼 射罔 黎 蘆(各一兩) 麝香 牛黃 人參(各半兩) 杏仁(四十枚) 蜥蜴(一枚) 斑蝥(七枚) 樗 雞(三七 枚) 地膽(三七枚)
上二十四味,末之,蜜和,搗三萬杵,丸如小豆先食飲,服二丸,日二,不知,稍加 之,以藥二丸安門戶上,令眾惡不近,傷寒服之無不即瘥。若至病家及視病患,夜行獨宿,服二丸,眾惡不敢近。(此方與第十七卷尸疰篇方重)
治癥堅水腫、蜚尸、遁尸、百注、尸注、骨血相注。惡氣鬼忤,蠱毒、邪氣往來,夢寤 存亡,留飲結積,虎野狼所嚙, 犬所咋,鴆毒入人五臟,服藥已消殺其毒,食不消,婦人邪 鬼忤,亦能遣之方。
蜥蜴(二枚) 蜈蚣(二枚) 地膽(五十枚) 蟲(三十枚) 杏仁(三十枚) 蜣 螂(十四枚) 虻蟲(三十枚) 樸硝(一兩十八銖) 澤漆 桃奴 犀角 鬼督郵 桑赤雞(各十八銖) 芍藥 虎骨(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巴豆(一兩十八銖) 款冬花(十八銖) 甘遂 (一兩六 銖) 干姜(一兩)
上二十味,末之,別制巴豆、杏仁如膏,納藥末研調,下蜜,搗二萬杵,丸如麻子。先 食飲,服三丸,日一,不知加之。不敢吐下者,一丸,日一服。有人風冷注,癖堅二十年者得瘥。(此方與第十七
治堅癖痞在人胸脅,或在心腹方。
野狼毒 干地黃(各四兩) 附子 大黃 蓯蓉 人參 當歸(各一兩) 半夏(二兩) 干 姜 樸防 己旋復花(各半兩) 巴豆(二十四枚) 杏仁(三十枚)
上二十一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二丸,日二夜一,以知為度。
治病與前同方。
野狼毒(三兩) 旋復花(二兩) 附子 半夏 白附子 茹(各二兩)
上六味,末之,蜜和,搗五千杵,飲服如梧子三丸,加至十丸,日三。(《肘后方》無 半夏、白附子、 茹,只三味)。
治堅癖方 野狼毒(五兩) 半夏 杏仁(各三兩) 桂心(四兩) 附子 蜀椒 細辛(各二兩)
上七味,末之,別搗杏仁蜜和飲服,如大豆二丸。
治暴堅久痞腹有堅。
甘遂 黃芩 芒硝 桂心 細辛(各一兩) 大黃(三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卒暴癥,腹中有物堅如石,痛如斫刺,晝夜啼呼,不治,百日必死方。
牛膝二斤 咀,曝之令干,以酒一斗浸之,密塞器口,煎取半,服半升,一服便吐去宿 食,神效。
治卒暴癥方。
取商陸根搗碎,蒸之,以新布籍腹上,以藥鋪著布上,以衣物覆其上,冷復易之,數日用之,旦夕勿息。
又方 蒜(十片,取五月五日戶上者,去皮) 桂(一尺二寸) 灶中黃土(如雞子大一枚)
上三味合搗,以淳苦酒和,涂布上以掩病處,不過三日消。凡蒜亦佳(《肘后方》不用
治暴癥方。
野葛(一尺) 當歸 附子 雄黃(油煮一日) 細辛(各一兩) 烏頭(二兩) 巴 豆(一百枚) 蜀椒(半兩)
上八味 咀,以大醋浸一宿,豬膏二斤煎附子色黃,去滓,納雄黃粉,攪至凝,敷布上,以掩癥上,復以油重布上,復安十重紙
治十二癥瘕,及婦人帶下,絕產無子,并欲服寒食散而腹中有癥瘕實者,當先服大丸下之,硝石(六兩,樸硝亦得) 大黃(八兩) 人參 甘草(各二兩)
上四味,末之,以三年苦酒三升,置銅器中,以竹箸柱器中。一升作一刻,凡三升作三刻,以置火上,先納大黃,常攪不息,使微沸盡一刻,乃納余藥,又盡一刻,有余一刻,極 微火使可丸,如雞子中黃。欲合藥,當先齋戒一宿,勿令小兒、女人、奴婢等見之。欲下病 者,用二丸。若不能服大丸者,可分作小丸,不可過四丸也。欲令大不欲令細,能不分為善。
若人羸者可少食,強者不須食,二十日五度服。其和調半日乃下。若婦人服之下者,或如雞 肝,或如米汁,正赤黑,或一升或三升。下后慎風冷,作一杯粥食之,然后作羹 ,自養(yǎng)如產婦法,六月則有子,禁生魚、豬肉、辛菜,若寒食散者自如藥法,不與此同日一服。
治諸臟寒氣積聚,煩滿熱飲食,中蠱毒,或食生物,及水中蠱卵生,入腹而成蟲蛇,若 為魚鱉留飲宿食;婦人產瘕,帶下百病,陰陽不通利,大小便不節(jié),絕傷墮落,寒熱交結,唇口焦黑,身體消瘦,嗜臥少食、多魘,產乳胞中余疾,股里熱,心腹中急結,痛引陰中方。
土瓜根(末) 桔梗(末各半升) 大黃(一斤蒸二升米下,曝干) 杏仁(一升)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空腹飲服三丸,日三,不知加之,以知為度。
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余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有食桃不消作病者,以時無桃,就樹 間得槁桃燒服之,登時吐,病出,甚良。
治猝食不消,欲成癥積方。
煎艾汁如飴,取半升一服之,便刺吐去宿食,神良(《今古錄驗方》白艾五尺圍一束,薏苡根一大把,二味煎)。
治食魚肉等成癥結在腹內,并諸毒瓦斯方。
狗屎五升,燒末,綿裹之,以酒一斗浸再宿,濾取清,分十服,日三服,三日使盡,隨 所食癥結即便出矣。
治雜中食瘀實不消,心腹堅痛者方。
以水三升煮白鹽一升,令消,分三服,刺吐去食也,并治暴癥。
治癥堅,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食則腹?jié)M、心腹絞痛方。
葶藶子 大黃(各二兩) 澤漆(四兩)
上三味,末之,別研葶藶為膏,下二味搗五百杵,入蜜,更搗千杵,服如梧子五丸,不知加之,日三服。
治少腹堅大如盤,胸中脹,食不消,婦人瘦瘠者方。
暖水服發(fā)灰一方寸匕,日再服,并灸肋端。
又方 飲服上好曲末方寸匕,日三瘥。又灸三焦俞,隨年壯。
治伏梁氣方 白馬尿銅器中承取,旦旦服一升。
治癥瘕方 槲樹白皮煎令可丸,服之,取知病動若下減之。
治患癥結病及爪病似爪形、日月形,或在臍左右,或在臍上下,若鱉在左右脅下,或當 心如合子大,復有手腳。治之法先針其足,以椒熨之方。
取一新盆子受一斗者,盆底鉆一百二十孔,孔上著椒三合,上著一重紙,紙上著冷灰一升,灰上著熱灰半升,上著剛炭火一斤,經一食頃,盆底熱徹,當病上,初安氈一重,即安 火盆,火盆大熱,以漸更加一重,若火更熱不可忍,加至三重,暫歇,食一口冷凍飲料,還上火,消二分許即停,經三日勿著,及至七日決得頓瘥,然后食美食自補。若小不瘥,作露宿丸服 之(方在第十六卷中)。
治腹中積癥方 葶藶子一升(熬),酒五升浸七日,服三合,日三。
治蛇癥方 白馬尾切長五分,以酒服方寸匕,大者自出。更服二分者一方寸匕,中者亦出。更服三分者一方寸匕,小者復出。不可頓作一服,殺人。(馬尾,一本作馬毛)。
治蛇癥 大黃 茯苓(各半兩一本作黃芩) 烏賊骨(二枚) 皂莢(六枚如豬牙者) 甘草(如指大者一尺) 芒硝(如雞子一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六升煮三沸,去滓,納硝,適寒溫,盡服之,十日一劑,作如上法,欲服之,宿無食,平旦服,當下病根也。
治鱉癥腹堅硬腫起大如盤,睡臥不得方。
取藍一斤,搗,水三升,絞取汁,服一升,日二。
又方 蒴 根白皮一握,研取汁,以水和,頓服之。
又方 白馬尿一升,雞子三枚,取白合,煎取二合,空腹頓服之,不移時當吐病出。
治食中得病,為鱉癥在心下,堅強方。
雞屎一升,炒令黃,取五合,以酒一升浸,更取半,搗為末,以所浸酒服方寸匕,日二,三日中作一劑。
治蛟龍病,開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發(fā)似癲癇,面色青黃,因食寒食 餳過多,便吐出蛟龍,有頭及尾。從茲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餳三斗,大驗。
山野人有嚙虱,在腹生長為虱癥病,治之方。
故敗篦子(一枚) 故敗梳(一枚)
上二物各破為兩份,各取一份燒為末,又取一份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以服前燒末,頓 服須斯出矣。
治米癥常欲食米,若不得米則胸中清水出方。
雞屎(一升) 白米(五合)
上二味合炒,令米焦,搗末,以水二升,頓服取盡,須臾吐出病如研米。若無米當出痰,永憎米,不復食。
治肉癥思肉不已,食訖復思者方。
空腹飲白馬尿三升,吐肉出,肉不出必死。
治發(fā)癥,由人因食而入,久即胸間如有蟲,上下去來,惟欲飲油,一日之中乃至三二升,不欲飲食者方。
油一升,以香澤煎之,大 勞貯之,安病患頭邊。令口鼻臨油上,勿令得飲,敷鼻面 令有香氣,當叫喚取飲,不得與之,必當疲極大睡,其發(fā)癥當從口出飲油,人專守視之,并置鍛石一裹,見癥出,以灰粉手捉癥抽出,須臾抽盡,即是發(fā)也。初從腹中出,形如不流水中濃菜,隨發(fā)長短,形亦如之。
又方 酒三升,煮豬脂二升,三沸,一服一升,日二,白馬尿服之亦佳。無馬,白牛亦 得。
癥瘕,灸內踝后宛宛中隨年壯,又灸氣海百壯。
久冷,及婦人癥瘕,腸鳴泄利,繞臍絞痛,灸天樞百壯,三報之,萬勿針。穴在挾臍兩邊各二寸。
積聚堅滿,灸脾募百壯,穴在章門季肋端。
心下堅,積聚冷脹,灸上脘百壯,三報之。穴在巨闕下一寸許。
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灸胃脘二百壯,三報之,穴在巨闕下二寸。
千金要方序:
作者:孫思邈
夫清濁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 落,萬物淳樸,無得而稱,燧人氏出,觀斗極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畫八卦,立庖廚,滋味既與,疴瘵萌起,大圣神農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嘗百藥以救療之,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chuàng)制九針,與方士歧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后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良醫(y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他,并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藥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無不愈者,晉宋以來,雖復名醫(yī)間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攝養(yǎng)所致耳,余緬尋圣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詭詐,倚圣教而為欺紿,遂令朝野士庶,咸恥醫(y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醫(yī)治之術闕而弗論,吁可怪也,嗟乎,深乖圣賢之本意,吾幼遭風冷,屢造醫(y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常釋卷,至于切脈診候采藥合和服餌節(jié)度將息避慎,一事長于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泱,至于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憐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在身之患,斷絕醫(yī)門故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秩浩博,忽遇倉。卒,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己不救矣,嗚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采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 于此,故以為名也,未可傳于士族,庶以貽厥私門,張仲景曰,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y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yǎng)其生,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卒然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后震栗,身居厄地,蒙蒙昧昧, 若游魂,降志屈節(jié),欽望巫祝,告窮歸天。
束手受敗,赍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yī),恣其所措,咄嗟喑鳴,厥身己斃,神明消滅,變?yōu)楫愇?,?重泉,徒為涕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自育若是,夫何榮勢之棄哉,此之謂也。
《千金方》的作者是孫思邈。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qū))人,唐代醫(yī)藥學家、道士,被后人尊稱為“藥王”。不僅精于內科,而且兼擅外科、婦科、小兒科、五官科、眼科,并對攝生、食療、針灸、預防、煉丹等都有研究,同時具有廣博的藥物學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技術。代表作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內容簡介
《千金要方》成書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全書共30卷。第1卷是總論性質的,包括習業(yè),治病略例、處方、用藥等論述;第2到4卷為敘述婦科病的;第5卷為小兒科?。坏?卷為五官科等疾病。
第7~21卷是內科?。坏?2~23卷為外科疾??;第24、25卷為講述急診方面的;第26卷為食療學;第27卷包括養(yǎng)生,導引、按摩等;第28卷為脈診;第29、30卷為針灸療法。
全書較為系統(tǒng)的總結和反映了唐代以前的醫(yī)學成就,又突出了當時最新的醫(yī)學科學成就。取材豐富,參考價值很高。全書共分232門,合方論5300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27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