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即指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它是通過調節(jié)機體寒熱變化來糾正人體陰陽盛衰的,為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藥性理論。
對于四氣的認識,起源甚早。《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曰:“經(jīng)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笨芍幮苑趾疁?,不晚于西漢時代。文中還指出藥性之寒熱,是“因氣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經(jīng)》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梢娮钤缢幮缘乃臍猓且运臅r氣候特征來概括藥物性能的。然而宋代寇宗奭為了避免與藥物的香臭之氣相混淆,主張將“四氣”改為“四性”。李時珍亦從其說,謂“寇氏言寒熱溫涼是性,香臭腥燥是氣,其說與《禮記》文合。但自《素問》以來,只以氣味言,卒能改易,故從舊爾?!????、李之論,雖然亦有其理,然而未能說明四氣的原始含義。
四氣藥性也和五味一樣,寓有陰陽屬性,即寒涼屬陰,溫熱屬陽。寒涼與溫熱是相對立的兩種藥性,而寒涼與溫熱之間則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涼次于寒”、“溫次于熱”。有些本草文獻對藥物的四性還用“大熱”、“大寒”、“微溫”、“微涼”加以描述,這是對中藥四氣程度不同的進一步區(qū)分,示以斟酌使用。此外,四性以外還有一類平性藥,它是指寒熱之性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較緩和的一類藥。一般平性藥物的功效主要通過五味和其他藥性來反映出來。
藥性的寒熱溫涼是由藥物作用于人體所產(chǎn)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而總結出來的,這與所治療疾病的性質是相對而言的。如病人表現(xiàn)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shù),這屬于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后,上述癥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病人表現(xiàn)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這屬于陰寒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藥物治療后,上述癥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一般來講,寒涼藥分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水、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而溫熱藥則分別具有溫里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jīng)通絡、引火歸源、回陽救逆等作用
《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本經(jīng)》序例“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指出了如何掌握藥物的四氣理論以指導臨床用藥的原則。具體來說,溫熱藥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陽痿不舉、宮冷不孕、陰寒水腫、風寒痹證、血寒經(jīng)閉、虛陽上越、亡陽虛脫等一系列陰寒證;而寒涼藥是主要用于實熱煩渴、溫毒發(fā)斑、血熱吐衄、火毒瘡瘍、熱結便秘、熱淋澀痛、黃疸水腫、痰熱喘咳、高熱神昏、熱極生風等一系列陽熱證??傊?,寒涼藥用治陽盛熱證,溫熱藥用治陰盛寒證,這是臨床必須遵循的用藥原則。反之,如果陰寒證用寒涼藥,陽熱證用溫熱藥必然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引起死亡。故李中梓《醫(yī)宗必讀》謂:“寒熱溫涼,一匕之謬,復水難收?!?/p>
由于寒與涼、熱之溫之間具有程序上的差異,因而在用藥時也要注意。如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而用熱藥則反傷其陰,當用涼藥反用寒藥則易損其陽。至于寒熱錯雜的復雜病證,則當寒、熱之藥并用,使寒熱并調。尤其要辨清寒熱的真假,如遇真寒假熱之證,則當用熱藥治療;真熱假寒之證,又當選用寒藥以治之。切不可真假混淆。
由于每種藥物都同時具有性和味,因此必須將兩者綜合起來??娤S褐^:“物有味必有氣,有氣斯有性”,強調了藥性是由氣和味共同組成的。換言之,必須把四氣和五味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地辨別藥物的作用。一般來講,氣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類藥物大都如此,如辛溫的藥物多具有發(fā)散風寒的作用,甘溫的藥物多具有補氣助陽的作用。有時氣味同、又有主次之別,如黃芪甘溫,偏于甘以補氣,鎖陽甘溫,偏于溫以助陽。氣味不同,作用有別,如黃連苦寒,黨參甘溫,黃連功能清熱燥濕,黨參則補中益氣。而氣同味異,味同氣異者其所代表藥物的作用則各有不同。如麻黃、杏仁、大棗、烏梅、肉蓯蓉同屬溫性,由于其味不同,而作用各異,如麻黃辛溫散寒解表,杏仁苦溫下氣止咳,大棗甘溫補脾益氣,烏梅酸溫斂肺澀腸,肉蓯蓉咸溫補腎助陽;再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為辛味,因四氣不同,又有桂枝辛溫解表散寒,薄荷辛涼疏散風熱,附子辛熱補火助陽,石膏辛寒清熱降火等不同作用。又有一藥兼有數(shù)味者,則標志其治療范圍較大。如當歸辛甘溫,甘以補血、辛以活血行氣、溫以祛寒,故有補血、活血、行氣止痛、溫經(jīng)散寒等作用,可用治血虛、血滯、血寒所引起的多種疾病。
一般臨床用藥是既用其氣,又用其味,但有時在配伍其他藥物復方用藥時,就可能出現(xiàn)或用其氣,或用其味的不同情況。如升麻辛甘微寒,與黃芪同用治中氣下陷時,則取其味甘升舉陽氣的作用;若與葛根同用治麻疹不透時,則取其味辛以解表透疹;若與石膏同用治胃火牙痛,則取其寒性以清熱降火。此即王好古《湯液本草》所謂:“藥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熱、溫、涼,氣也。味則五,氣則四,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四氣,有使氣者,有使味者,有氣味俱使者……所用不一也?!庇纱丝梢姡幬锏臍馕端硎镜乃幬镒饔靡约皻馕杜浜系囊?guī)律是比較復雜的,因此,既要熟悉四氣五味的一般規(guī)律,又要掌握每一藥物氣味的特殊治療作用以及氣味配合的規(guī)律,這樣才能很好地掌握藥性,指導臨床用藥。
本大綱對應教材版本為:《中藥炮制學》第2版,陸兔林、金傳山主編,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8年8月。
高綱1783
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
03042 中藥炮制學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2019年)
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
一、 課程性質及其設置目的與要求
(一) 課程性質和特點
中藥炮制是是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根據(jù)藥材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和臨床應用的不同要求,將中藥材制成中藥飲片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中藥炮制學是專門研究中藥炮制理論、工藝、規(guī)格、質量標準、歷史沿革及其發(fā)展方向的一門學科。其任務是在繼承中藥傳統(tǒng)炮制技術和理論的同時,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對其進行研究、整理,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進炮制工藝,制訂質量標準,提高飲片質量,提高中醫(yī)臨床治療效果。
中藥炮制學是中藥學科的一門專業(yè)課,是在學習中醫(y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藥用植物學、藥理學、分析化學以及中藥化學等課程后進行本課程學習的。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應使學生掌握中藥炮制基本理論和技能,并能運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加以整理提高。
(二)本課程的基本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達到以下要求:
1.能運用中醫(yī)中藥理論闡述炮制原理,明確炮制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掌握炮制基本理論。了解炮制對藥物主要成分和藥性的影響;
2.掌握各類傳統(tǒng)炮制方法和技能,以及藥典炮制品的質量規(guī)格;
3.熟悉藥物炮制前后變化的一般測定方法;
4.了解歷代炮制著述,能在中醫(yī)中藥理論基礎上,運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初步從事炮制整理研究工作;
5.能辨認常用中藥各種炮制品。
(三)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lián)系
本課程的先修課程是中醫(y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藥用植物學、藥理學、分析化學以及中藥化學。其中中藥化學是介紹中藥中各類化學成分的結構及性質,藥理學是介紹藥物發(fā)揮治療作用的各種原理,這兩門課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藥炮制的目的以及對藥物理化性質方面的影響等問題,更好地掌握炮制基本理論。
二、 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緒論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中藥炮制及中藥炮制學概念,中藥炮制學的任務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掌握炮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fā)展狀況,了解歷代炮制著述,及建國以來本學科取得的成就,當前在教學、科研、生產(chǎn)等方面的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發(fā)展趨向等;系統(tǒng)介紹傳統(tǒng)指導具體品種炮制的各類型炮制理論;現(xiàn)行的中藥炮制法規(guī)。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領會中藥炮制與中藥炮制學的要領及其任務、炮制的基礎理論及現(xiàn)行法規(guī),明確中藥炮制的起源、發(fā)展概況、發(fā)展方向以及科學研究的內容與途徑。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炮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fā)展狀況;歷代炮制著述。
2.熟悉:中藥炮制及中藥炮制學含義,歷代中藥炮制專著及其特點;中藥炮制基礎理論。
3.掌握:中藥炮制及中藥炮制學基本概念;中藥炮制法規(guī)。
第二章 中藥炮制與臨床療效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說明中醫(yī)臨床用藥法則、通過炮制使藥物性味適應辨證施治、靈活用藥的需要;并講明藥物自身屬性多偏或性烈、通過炮制使之達到安全有效的要求。介紹炮制對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jīng)等方面的影響。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明確中藥炮制與中藥藥性的關系,了解炮制是一種手段,遵循用藥法則,才能充分發(fā)揮應有的療效。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炮制與臨床療效的相關性;炮制對制劑的影響。
2.熟悉:炮制對方劑療效的影響。
3.掌握:炮制對藥物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jīng)等方面的影響。
第三章 中藥炮制的目的及對藥物的影響
(一)課程內容
本章從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改變或緩和藥性,增強療效,便于調劑、制劑等方面,講明中藥炮制的目的;中藥對各類中藥化學成分的影響。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掌握中藥炮制目的,明確炮制對藥物理化性質的影響。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炮制對鞣質類、有機酸、油脂類藥物的影響。
2.熟悉:中藥炮制的主要目的;炮制對樹脂類、糖類成分藥物的影響。
3.掌握:炮制對生物堿、苷、揮發(fā)油、無機類成分藥物的影響。
第四章 中藥炮制分類及輔料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三類分類法、五類分類法、藥用部位分類法、工藝與輔料相結合等炮制分類方法;各種輔料的來源、質量要求、成份、性能和炮制作用,熟悉并比較其優(yōu)缺點。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明確中藥炮制的各種分類方法;掌握中藥炮制常用輔料的作用及其一般用量。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熟悉:炮制輔料酒、醋、鹽水、蜂蜜、生姜、甘草、白礬等輔料的來源、別稱、質量要求、成分、性能和炮制作用。
2.掌握:各種炮制分類法;常用各種輔料炮制的藥物。
第五章 中藥飲片質量控制與貯藏養(yǎng)護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從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等角度介紹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及質量控制的過程、方法、新技術;介紹炮制品的不同保管方法,在藥物保管貯藏上的新技術、新方法,從而能對不同炮制品采用更有效的貯藏方法。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明確炮制品的規(guī)格質量明顯影響臨床療效。貯藏對藥物療效的影響尤為密切,須用妥善方法加以保管。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中藥飲片質量現(xiàn)代控制技術。
2.熟悉:炮制品貯藏保管方法,中藥飲片的質量控制。
3.掌握:中藥飲片的質量要求,炮制品貯藏中的變異現(xiàn)象、影響變異的因素。
第六章 中藥飲片生產(chǎn)與管理(不作考試要求)
第七章 中藥炮制的研究(不作考試要求)
第八章 凈制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凈制的意義,凈制的各種操作方法、要點及設備。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明確凈選的目的與意義,掌握各種凈制的操作方法。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凈制的意義。
2.熟悉:藥物清除雜質的方法。
3.掌握:分離和清除根、莖、皮、核等非藥用部位的代表藥物。
第九章 飲片切制
(一)課程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飲片的定義及其發(fā)展史,重點介紹切制飲片的目的、切制原理、飲片類型、軟化要點及干燥方法、包裝。簡介浸潤、切制機械設備的進展情況,浸潤工藝改革以及洗、潤、切、干燥等機械的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項。不良因素對飲片質量的影響。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明確切制飲片的目的,飲片切制前藥材軟化的一般方法及少泡多潤的特點。熟悉飲片軟化、切制、干燥要點,了解切制有關機械工作原理,操作方法。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飲片的發(fā)展史及浸潤工藝改革以及洗、潤、切、干燥等機械的工作原理,飲片的包裝。
2.熟悉:飲片切制前水處理方法及適用范圍。影響飲片質量的不良因素。
3.掌握:飲片類型及選擇原則;飲片干燥溫度。
第十章 炒法
(一)課程內容
炒黃、炒焦、炒炭、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等各種炒法的含義,目的要求,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成品規(guī)格和炮制作用。
炒黃:槐花、牽牛子、芥子、酸棗仁、蒼耳子、王不留行、決明子
炒焦:梔子、山楂、川楝子、檳榔
炒炭:干姜、地榆、蒲黃、烏梅
麩炒:枳殼、蒼術、僵蠶、薏苡仁
米炒:斑蝥、黨參
土炒:白術、山藥
砂炒:馬錢子、龜板、骨碎補、雞內金
蛤粉炒:阿膠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熟悉清炒及各種輔料炒的含義,掌握其操作方法、注意事項、成品標準及炮制作用。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槐花、梔子、蒼術、馬錢子、阿膠、牽牛子、酸棗仁、山楂、川楝子、地榆、蒲黃、干姜、斑蝥、白術、山藥等的炮制研究進展。
2.熟悉:牽牛子、芥子、酸棗仁、蒼耳子、王不留行、決明子、山楂、川楝子、檳榔、地榆、蒲黃、烏梅、枳殼、僵蠶、薏苡仁、斑蝥、黨參、白術、山藥、龜板、骨碎補、雞內金等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
3.掌握:炒法的定義;清炒的目的、加輔料炒的目的;槐花、梔子、干姜、蒼術、馬錢子、阿膠等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第十一章 炙法
(一)課程內容
酒炙、醋炙、鹽炙、姜炙、蜜炙與油炙等各種炙法的含義,目的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及輔料選擇與用量,成品規(guī)格和炮制作用,介紹研究概況。
酒炙:黃連、大黃、當歸、川芎、白芍
醋炙:柴胡、延胡索、乳香、青皮、香附、莪術、三棱、商陸、芫花
鹽炙:黃柏、杜仲、車前子、知母、巴戟天、補骨脂
姜炙:厚樸、竹茹
蜜炙:黃芪、甘草、麻黃、桑白皮、百部、百合
油炙:淫羊藿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各種炙法的定義,明確其炮制目的。掌握其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炮制作用、成品規(guī)格、輔料選擇和一般用量。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黃連、大黃、當歸、柴胡、延胡索、黃柏、黃芪、甘草、麻黃等炮制研究進展。
2.熟悉:川芎、白芍、乳香、青皮、香附、莪術、三棱、商陸、芫花、杜仲、車前子、知母、巴戟天、補骨脂、桑白皮、百部、百合、淫羊藿等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3.掌握:炙法含義,酒炙、醋炙、鹽炙、姜炙、蜜炙與油炙目的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及輔料選擇與用量,成品規(guī)格和炮制作用。黃連、大黃、當歸、柴胡、延胡索、黃柏、厚樸、黃芪、甘草、麻黃等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
第十二章 煅法
(一)課程內容
明煅法、煅淬法、悶煅法三種煅法的含義、目的、特點、操作要點、注意事項、明煅法與悶煅法的區(qū)別,煅淬輔料的選用及用量、成品規(guī)格和炮制作用。
明煅:白礬、石膏、牡蠣、龍骨、陽起石
煅淬:自然銅、赭石、爐甘石、磁石
悶煅:血余炭、棕櫚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各種煅法的含義、特點、明確煅制的目的及明煅法與悶煅法的區(qū)別。掌握各種煅法的操作要點、成品規(guī)格及注意事項。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明礬、爐甘石、自然銅等炮制研究進展。
2.熟悉:石膏、龍骨、牡蠣、陽起石、磁石、赭石、血余炭、棕櫚等炮制方法及注意事項、成品規(guī)格和炮制作用;煅淬輔料的選用及用量、成品規(guī)格和炮制作用。
3.掌握:明煅、煅淬、扣鍋煅等三種煅法的含義、目的、特點、操作要點、注意事項、明煅與扣鍋煅的區(qū)別,白礬、爐甘石、自然銅等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注意事項。
第十三章 蒸、煮、燀法
(一)課程內容
蒸、煮、燀法的含義、目的要求、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項,輔料的選擇與用量,成品規(guī)格和炮制作用。
蒸法:何首烏、黃芩、地黃、黃精、人參、女貞子、五味子
煮法:川烏、草烏、附子、遠志、吳茱萸、藤黃
燀法:苦杏仁、白扁豆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蒸、煮、燀法的含義及其目的。掌握炮制方法、成品規(guī)格和注意事項。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黃精、人參、女貞子、五味子、川烏、遠志、吳茱萸、藤黃等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2.熟悉:蒸、煮、燀法的含義、目的要求、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項,輔料的選擇與用量,成品規(guī)格和炮制作用。
3.掌握:何首烏、黃芩、地黃、草烏、附子、苦杏仁等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炮制原理。
第十四章 復制法
(一)課程內容
復制法的含義、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輔料的選擇與用量,成品規(guī)格和炮制作用。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熟悉復制法的含義,明確復制目的及臨床應用。掌握復制方法、成品規(guī)格及注意事項。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天南星、半夏的炮制研究進展,白附子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2.熟悉:復制法的含義、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輔料的選擇與用量,成品規(guī)格和炮制作用。
3.掌握:天南星、半夏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注意事項。
第十五章 發(fā)酵及發(fā)芽法
(一)課程內容
發(fā)芽法、發(fā)酵法的含義、目的、輔料的作用與用量。重點介紹發(fā)芽法、發(fā)酵法的條件、成品規(guī)格及臨床應用。
六神曲、半夏曲、紅曲、麥芽、稻芽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熟悉發(fā)芽法、發(fā)酵法的含義,明確炮制目的及臨床應用。掌握制備的條件、方法、成品規(guī)格及注意事項。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半夏曲、紅曲、稻芽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2.熟悉:發(fā)芽法、發(fā)酵法的含義、目的、輔料的作用與用量。
3.掌握:發(fā)芽法、發(fā)酵法的條件、成品規(guī)格及臨床應用。六神曲及麥芽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注意事項。
第十六章 其他制法
(一)課程內容
烘焙法、煨法、提凈法、水飛法、制霜法、干餾法等炮制方法的含義,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成品規(guī)格和炮制作用。
蜈蚣、肉豆蔻、木香、芒硝、朱砂、雄黃、巴豆、西瓜霜、信石、鹿角霜、竹瀝
(二)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烘焙法、煨法、提凈法、水飛法、制霜法、干餾法等的含義;熟悉炮制作用;掌握炮制方法、操作要點、成品規(guī)格及注意事項。
(三)考核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1.了解:蜈蚣、肉豆蔻、朱砂、芒硝、巴豆的炮制研究進展。
2.熟悉:蜈蚣、肉豆蔻、木香、芒硝、朱砂、雄黃、巴豆、西瓜霜、信石、鹿角霜、竹瀝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3.掌握:烘焙法、煨法、提凈法、水飛法、制霜法、干餾法等炮制方法的含義,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第十七章 中藥炮制地方傳統(tǒng)技術概述(不作考試要求)
三、有關說明和實施要求
(一)關于“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中有關提法的說明
在大綱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了解”、“熟悉”、“掌握”等三個能力層次,它們之間是遞進等級關系,后者必須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它們的含義是:
1.了解:要求應考者能夠記憶本課程中規(guī)定的有關知識點的主要內容,并能夠領會和理解本課程中規(guī)定的有關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了解其內容要點和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聯(lián)系,并能根據(jù)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確的解釋、說明和闡述。
2.熟悉:要求應考者應該熟悉的課程中的知識點。如簡答一些藥物的炮制方法。
3.掌握:要求應考者必須掌握的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如一類炮制方法的含義,目的及操作方法。
(二)自學教材
本課程使用教材為:《中藥炮制學》第2版,陸兔林、金傳山主編,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8年8月
(三)自學方法的指導
本課程作為一門專業(yè)課程,內容多,應考者在自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學習前,應仔細閱讀課程大綱的第一部分,了解課程的性質和任務,熟知課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課程與有關課程的聯(lián)系,使以后的學習能緊緊圍繞課程的基本要求。
2.在閱讀某一章教材內容前,應認真閱讀大綱中關于該章的考核知識點、自學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對各知識點的能力層次要求,以便在閱讀教材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
3.閱讀教材時,應根據(jù)大綱要求,要逐段細讀,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個知識點,對基本概念必須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須牢固,在閱讀中遇到個別細節(jié)問題不清楚,在不影響繼續(xù)學習的前提下,可暫時擱置。
(四)對社會助學的要求
1.應熟知考試大綱對課程所提出的總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識點。
2.應掌握各知識點要求達到的層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識點的考核要求。
3.對應考者進行輔導時,應以指定的教材為基礎、以考試大綱為依據(jù),不要隨意增刪內容,以免與考試大綱脫節(jié)。
4.輔導時應對應考者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提倡應考者“認真閱讀教材,刻苦鉆研教材,主動提出問題,依靠自己學懂”的學習方法。
5.輔導時要注意基礎、突出重點,要幫助應考者對課程內容建立一個整體的概念,對自學應考者提出的問題,應以啟發(fā)引導為主。
6.注意對應考者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要引導自學應考者逐步學會獨立學習,在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判斷和解決問題。
7.要使應考者了解試題難易與能力層次高低兩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個能力層次中都存在著不同難度的試題。
(五)關于命題和考試的若干規(guī)定
1.本大綱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條細目都是考試的內容,試題覆蓋到章,適當突出重點章節(jié),加大重點內容的覆蓋密度。
2.試卷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試題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了解”20%:“熟悉”40%:“掌握”為40%.
3.試題難易程度要理,可分為四檔:易、較易、較難、難,這四檔在各份試卷中所占的比例約為2:3:3:2.
4.本課程考試試卷可能采用的題型有:單項選擇題、改錯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見附錄)。
5.考試方法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評分采用百分制,60分為及格。
附錄 題型舉例
一、單項選擇題
如:提凈法制備芒硝所用輔料為( )
A.蘿卜 B.醋 C.酒 D.鹽水
二、改錯題
如:搶水洗是用清水噴淋或澆淋中藥材的方法。
三、填空題
如:炮制姜炭時,需將干姜塊炒至表面黑色,內部 。
四、名詞解釋
如:炒炭存性
五、簡答題
如:簡述炮制對含生物堿類藥物的影響。
六、論述題
如:試述苦杏仁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炮制原理。
自考/成考有疑問、不知道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當?shù)刈钥?成考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wǎng)老師,免費獲取個人學歷提升方案:/xl/
中醫(yī)學認為,任何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氣)作用于人體,引起機體正邪斗爭,從而導致陰陽氣血偏盛偏衰或臟腑經(jīng)絡機能活動失常的結果。因此,中藥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復臟腑經(jīng)絡的正常生理功能;糾正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現(xiàn)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達到治愈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
藥物之所以能夠針對病情,發(fā)揮作用,是由于藥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將之稱為藥物的偏性,意思是說以藥物的偏性來糾正疾病所表現(xiàn)出來的陰陽氣血偏盛偏衰。中藥的性能是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中醫(yī)藥理論指異下認識和使用中藥,并用以闡明其藥效機制的理論依據(jù)。中藥的性能也稱藥性,它包括藥物發(fā)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作用。臨證諳熟藥性,才能準確用藥,正如孫思邈在《千金翼方·卷第十二·養(yǎng)性》中指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藥性者,不能以除病?!毖芯克幮孕纬傻臋C制及其運用規(guī)律的理論稱為藥性理論,其基本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有毒無毒等。徐靈胎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上品·丹砂》中總結說:“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此外,歷代醫(yī)藥文獻對中藥的補瀉、潤燥、輕重、緩急、動靜等方面也有論述,它們雖也屬于藥性理論的范疇,但相對較為次要,其含義有的相互交叉或包容,故在此不作具體介紹。
藥性理論是我國歷代醫(yī)家在長期醫(yī)療實踐中,以陰陽、臟腑、經(jīng)絡學說為依據(jù),根據(jù)藥物的各種性質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治療作用總結出來的用藥規(guī)律。它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研究、運用中藥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的性能與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藥的性能是對中藥作用性質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據(jù)用藥后的機體反應而歸納出來的,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中藥的性狀是指藥物形狀、顏色、氣味、滋味、質地(包括輕重、疏密、堅軟、潤燥等),是以藥物(藥材)為觀察對象。前人將藥物的性狀和性能相聯(lián)系,并用藥物的性狀,即一般所說的形色、氣味、質地、入藥部位等解釋藥物作用的原理。隨著認識的深入,前人也意識到兩者的含義、認識方法截然不同,不能混淆。
中藥的作用包括治療作用和不良作用(不良反應)。中藥的治療作用又稱為中藥的功效,中藥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應。充分而正確地利用中藥的治療作用,盡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即確保用藥安全、有效,這是臨床用藥的一條基本原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28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