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醫(yī)書籍

      橘皮竹茹消胃炎在線閱讀

      中藥大全 2023-09-22 02:36:58

      橘皮竹茹消胃炎


      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
      、肥厚性胃炎、糜爛性胃炎
      、胃竇炎等
      。)為西醫(yī)學病名,中醫(yī)學無有相對應之疾病名稱
      。且本病缺乏特異性癥狀
      ,甚至不少患者竟毫無癥狀可見。中醫(yī)治病
      ,不如西醫(yī)須經(jīng)理化檢驗
      ,中醫(yī)每以癥狀體征為其主要依據(jù),故無癥狀患者易被忽略
      。部分病人出現(xiàn)消化不良癥狀
      ,可見中皖飽脹、噯氣等癥
      ,稍重者則有食欲減退
      ,伴嘔吐之患者,余所見不多
      ,但泛惡者亦常有之

      余臨證所見之慢性胃炎患者中

      ,最多氣陰兩虛而兼肝胃郁熱證候,故其舌體較薄較小
      ,舌色淡紅中略偏于紅
      ,苔則薄白稍干。脈象細小
      ,或弦細
      ,或細澀
      ,偶可見細而帶數(shù)者。

      本病辨證略如上述,而其治法宜兩調(diào)氣陰

      ,兼和肝胃。余抉擇諸方
      ,選用嚴用和之“橘皮竹茹湯”
      ,隨證加減,常常得心應手

      古方“橘皮竹茹湯”傳有兩方:一見于仲景之《金匱要略》

      ,由橘皮、竹茹
      、人參
      、甘草、生姜
      、大棗六味組成
      ,為治噦逆之劑。另有一首見于嚴用和之《濟生方》
      ,藥味較前方多
      ,實由前方加味而成。方由橘皮
      、竹茹
      、人參、甘草
      、半夏
      、麥冬、赤茯苓
      、枇杷葉
      、姜棗組成。以治久病虛贏
      ,嘔逆不已
      ;或吐瀉之后,胃虛呃逆

      汪讱庵曰:“此是陽明胃藥也

      。胃火上沖
      ,肝膽之火助之,肺金之氣不得下降
      ,故嘔
      。竹茹、枇杷葉
      、麥門冬
      ,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則肝氣亦平矣
      。二陳所以散逆氣
      ;赤茯苓所以降心火;生姜嘔家之圣藥
      ;久病虛贏
      ,故人參、甘草
      、大棗扶其胃氣也
      。”汪氏對此方之釋義
      ,尚能符合今時胃炎中之氣陰兩虛兼見肺、肝
      、胃稍有郁熱者之病機
      ,故余見此證,每以此方加減投之
      ,獲效甚佳
      。且此方運用時,不必泥于嘔吐一證
      ,只須辨證明確
      ,無嘔吐者用之同樣有效。惟不嘔者可去姜棗
      ,加入所需藥物
      。方中赤茯苓余每以白茯苓易之,取其和中也
      。胃陰不足者
      ,人參(或黨參)改用太子參。胃津虧損者
      ,去人參
      、半夏,而北沙參
      、川石斛
      、玉竹
      、白芍之類均可加入,或合入葉氏養(yǎng)胃湯
      ,或參酌沙參麥冬湯意亦可
      ,總在契合病機,藥隨證用則得矣

      下附 病例一則:

      青年周某

      ,1980年前后應征入伍,繼因胃病退役回滬
      。自覺胃脘時痛
      ,納食不振,形瘦面黑
      ,深以為慮
      。1984年11月在區(qū)中心醫(yī)院攝片,確診為“胃小彎潰瘍”及“胃竇炎”
      。屢服西藥及中成藥
      ,終未獲得可靠療效,且咽痛
      、感冒
      、牙齦炎等癥常與脘痛錯雜而見。至1987年1月病情加重:脘痛而外
      ,常作頭暈嘔吐
      ,所吐之物為飲食及粘痰,時帶血絲
      。痛時胃中有似翻江倒海
      ,自覺攪動不已。大便不實
      ,泛惡而不泛酸
      。至此始來余處就診。余診得脈弦?guī)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舌質(zhì)紅苔薄凈
      。予《濟生方》之橘皮竹茹湯:

      黨參9g 炙甘草3g 陳皮6g 竹茹9g 麥門冬9g 姜半夏9g 茯苓9g 枇杷葉9g (包)  生姜二片 大棗7枚

      后即以此方隨證加入黃連、石斛等味

      ,服三十帖
      ,諸癥漸解。

      按:此例患者

      ,初起證情并不復雜
      ,因循失治,漸至痰熱孳生于胃脘
      ,上逆則頭暈嘔吐
      ,下行則大便不實
      。胃熱上熏,則咽痛
      、齦腫
      ,蓋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而“齒為腎之余
      ,齦為胃之絡”也
      。故以橘皮竹茹湯清消脘中痰熱,佐以益氣扶中
      ,藥病相當
      ,故諸證漸蠲。胃火亢盛時
      ,稍參黃連之苦泄
      ,即得其平。

      至1988年3月于甲肝流行病中

      ,復患傳染性肝炎
      ,GPT高達400U,服中藥七帖后降至50u
      ,又服七帖恢復正常
      。(所服方見“肝炎雜說”篇)

      患者愈后胃病及肝炎均未復發(fā),且感冒

      、咽痛等癥亦少見
      。二年后攝片復查,僅有輕度胃炎
      ,胃竇炎及胃小彎潰瘍皆已消失。


      道醫(yī)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29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guān)上脈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 診關(guān)上脈第五關(guān)上浮而數(shù)
      ,胃中熱。關(guān)上浮大
      ,風在胃中
      ,腹脹急,心下澹澹然
      ,羸瘦不能食
      。(《千金》云關(guān)上浮大,風有胃中
      ,弱口肩息
      ,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guān)上細微而絕者
      ,腹中癖,少氣
      ,不能食
      。關(guān)上微而芤,唾血亦吐血
      。關(guān)
      2023-09-21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guān)上脈第五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氣府論在線閱讀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 氣府論足太陽脈氣所發(fā)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
      ,入發(fā)至項三寸半
      ,傍五,相去三寸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候癰疽色法第三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候癰疽色法第三論曰∶夫癰疽初發(fā)如微
      ,人多不以為急
      ,此實奇患,唯宜速治之
      ,治之不速
      ,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
      。且述所懷以悟后賢
      道醫(yī)中醫(yī)傷科按摩學編寫說明
      《中醫(yī)傷科按摩學》編寫說明本書是根據(jù)三年制教學計劃及全國中等按摩專業(yè)統(tǒng)編教材編審委員會討論制定的教學大綱編寫的
      。供中醫(yī)按摩醫(yī)士專業(y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