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胃竇炎等。)為西醫(yī)學病名,中醫(yī)學無有相對應之疾病名稱。且本病缺乏特異性癥狀,甚至不少患者竟毫無癥狀可見。中醫(yī)治病,不如西醫(yī)須經(jīng)理化檢驗,中醫(yī)每以癥狀體征為其主要依據(jù),故無癥狀患者易被忽略。部分病人出現(xiàn)消化不良癥狀,可見中皖飽脹、噯氣等癥,稍重者則有食欲減退,伴嘔吐之患者,余所見不多,但泛惡者亦常有之。余臨證所見之慢性胃炎患者中
,最多氣陰兩虛而兼肝胃郁熱證候,故其舌體較薄較小,舌色淡紅中略偏于紅,苔則薄白稍干。脈象細小本病辨證略如上述,而其治法宜兩調(diào)氣陰
古方“橘皮竹茹湯”傳有兩方:一見于仲景之《金匱要略》
汪讱庵曰:“此是陽明胃藥也
。胃火上沖青年周某
黨參9g 炙甘草3g 陳皮6g 竹茹9g 麥門冬9g 姜半夏9g 茯苓9g 枇杷葉9g (包) 生姜二片 大棗7枚
后即以此方隨證加入黃連、石斛等味
按:此例患者
至1988年3月于甲肝流行病中
患者愈后胃病及肝炎均未復發(fā),且感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29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