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1.《中醫(yī)眼科備讀》原著卷三附錄為眼科常用基礎(chǔ)方劑歌訣,所謂“基礎(chǔ)方劑”,即中醫(yī)臨床各科通用方劑,方劑的原方主治不是針對某一眼病,但其治則適合某一眼病的病機,其針對性不如眼科專用方劑強,但其應(yīng)用范圍廣,而且都是一些著名方劑,有好的療效。
2.本篇對原著卷三附錄所列方劑進行詳細論述,每則方劑包括“組成”、“用法”、“功用”、“原方主治”、“眼科臨床應(yīng)用”、“方解”、“附方”等條目,以供閱讀原著時參考。
3.方劑的排列,按原著順序。
【組成】石膏30g(碎),知母10g,甘草3g(炙),粳米15g。
【用法】水煎,至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功用】清熱生津。
【原方主治】陽明氣分熱盛,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或滑數(shù)。
【眼科臨床應(yīng)用】用于化膿性角膜炎、急性葡萄膜炎等病伴前房積膿者,常合入清肝、通腑方中。亦用于深層鞏膜炎、交感性眼炎、眼瞼丹毒等病里熱癥狀重者,常與清熱解毒藥物合用。
【方解】白虎湯是治療陽明經(jīng)熱的方劑。石膏清泄里熱,知母清熱潤燥,甘草、粳米養(yǎng)胃和中。眼科臨床常使用本方治療前房積膿,按經(jīng)筋在眼部的分布,足陽明之經(jīng)為目下網(wǎng),膿液從下而上者,為陽明經(jīng)熱毒熾盛,方中石膏、知母能清陽明獨勝之熱,用之正為適宜。石膏、知母且能入手太陰肺經(jīng),故本方亦用于肺熱深重而致的白睛病變。白虎湯有很好的清泄氣分之熱的功效,眼科臨床應(yīng)用不能只拘泥于經(jīng)絡(luò)和五輪所屬,必須結(jié)合全身證狀,從而擴大本方的應(yīng)用范圍。
【組成】犀角1.5g(現(xiàn)用水牛角60g代) ,生地黃30g,芍藥(白芍藥)12g,牡丹皮10g。
【用法】水煎,犀角磨汁入煎液中和服。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原方主治】熱傷血絡(luò),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
【眼科臨床應(yīng)用】(1)用于視網(wǎng)膜靜脈周圍炎、視盤血管炎、高血壓病眼底出血等病,出血量多,色鮮紅,或伴視網(wǎng)膜滲出、水腫,屬血熱妄行及血熱滲出者;亦用于出血性虹膜炎,常合入清熱、涼血、止血的復方中。
(2)用于前房積膿、化學傷等癥,充血腫痛嚴重,瘀熱甚者。
【方解】本方治邪熱入血動血之證。方中四味藥物均具清熱涼血功效,其中犀角重于解毒,生地黃重于養(yǎng)陰,牡丹皮重于散瘀,芍藥重于斂營。本方瀉火以寧血,涼血而散瘀,眼科主要用于熱毒熾盛,迫血妄行的內(nèi)眼出血及血熱瘀結(jié)者。因犀牛為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方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近年來經(jīng)廣東、天津、江西等省、市八十個單位共同協(xié)作研究,認為水牛角和犀角的化學成分基本相似,臨床實踐也證明水牛角完全可以使用于犀角的適應(yīng)證,常用作煎服,如研末吞服,每次1.5—3g。
【組成】犀角2g(磨汁和服)(現(xiàn)用水牛角60g代),玄參10g,竹葉心3g,麥門冬10g,丹參10g,黃連5g,金銀花10g,連翹10g(連心),生地黃15g。
【用法】水煎,日三服。
【功用】清營解毒,養(yǎng)陰活血。
【原方主治】邪熱傳營,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目常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隱隱,脈數(shù),舌絳而干。
【眼科臨床應(yīng)用】(1)常用于急性葡萄膜炎,前房或視網(wǎng)膜大量滲出,屬血熱瘀結(jié)或血熱滲出者.。
(2)用于視網(wǎng)膜靜脈周圍炎、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高血壓病眼底出血、出血性虹膜炎等病屬血熱妄行者。
【方解】清營湯是治療溫邪初入營分而未入血動血的方劑,意在透熱轉(zhuǎn)氣。本方在眼科的應(yīng)用,營、血概念沒有溫病那樣嚴格,本方清熱解毒與涼血滋陰并行,故眼病因于熱瘀互結(jié),血熱滲出及熱毒迫血妄行者皆可使用。方中犀角、生地黃以涼血,丹參以活血,金銀花、連翹、黃連、竹葉心以清熱,玄參、麥門冬以滋陰。本方和犀角地黃湯相比,清熱解毒作用強于彼。
【組成】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15g,陳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參、柴胡、桔梗各6g,連翹、板蘭根、馬勃、牛蒡子、薄荷各3g,白僵蠶、升麻各2.1g。
【用法】為末,湯調(diào),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F(xiàn)代臨床常改作湯劑:陳皮、生甘草、桔梗、馬勃各5g,余藥各10g,水煎服。
【原方主治】大頭瘟。風熱疫毒之邪,壅于上焦,發(fā)于頭面,惡寒發(fā)熱,頭面紅腫焮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眼科臨床應(yīng)用】用于眼瞼丹毒、帶狀皰疹、熱性皰疹及咽—結(jié)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角膜實質(zhì)炎等病,屬風熱毒邪壅盛者。
【方解】本方為治療大頭瘟的著名方劑,用于眼病因于風熱毒邪壅盛者最為適宜。方中黃連、黃芩苦寒直折邪火,配以連翹、板蘭根、馬勃、玄參、生甘草等大隊清熱解毒之品以助其力。升麻、柴胡,薄荷、牛蒡子、白僵蠶、桔梗疏散風熱。陳皮理氣疏壅。方中馬勃、玄參、桔梗、甘草有良好的清利咽喉功效,用于眼病伴咽痛者尤宜。
【組成】生石膏30g,小生地15g,烏犀角3g(現(xiàn)用水牛角60g代),川連10g,梔子10g,桔梗10g,玄參10g,連翹10g,甘草5g,丹皮10g,鮮竹葉15g。
【用法】先煮石膏浸透十沸,后下諸藥,犀角磨汁和服。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瀉火。
【原方主治】瘟疫熱毒,充斥內(nèi)外,氣血兩燔。大熱渴飲,頭痛如劈,干嘔狂躁,譫語神糊,視物昏瞀等,脈沉數(shù),或沉細而數(shù),或浮大而數(shù),舌絳唇焦。
【眼科臨床應(yīng)用】主要用于眼內(nèi)膜炎、全眼球炎、眼眶蜂窩織炎、急性葡萄膜炎、化膿性角膜炎等病熱毒深重者,可與五味消毒飲合用,便秘者加大黃、芒硝。
【方解】本方綜合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三方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陽明經(jīng)大熱。犀角、生地黃、牡丹皮、赤芍藥、玄參清熱涼血。黃連、黃芩、梔子、連翹、竹葉、生甘草瀉火解毒。桔梗載藥上行。本方具有強烈的瀉火解毒涼血功效,故眼科多用于治療火毒極盛,眼內(nèi)化膿之重證。本方中重用石膏,意在著重清泄陽明之熱。胃為十二經(jīng)之海,石膏直入胃經(jīng),而能敷布于其它各經(jīng),胃熱一清,則他經(jīng)之火皆可下降。
【組成】金銀花20g,蒲公英15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0g。
【用法】水煎,去渣,酌加少量黃酒,熱服,被蓋出汗為度。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
【原方主治】各種疔毒,舌紅苔黃,脈數(shù)。
【眼科臨床應(yīng)用】常用于眼瞼化膿性感染,急性淚囊炎,眼眶蜂窩織炎,化膿性角膜炎,眼內(nèi)膜炎,全眼球炎等病熱毒熾盛者,常與黃連解毒湯、瀉心湯合用,或合入各主治方中。
【方解】本方五味藥物均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功效,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本方可視為一張消炎方劑,廣泛應(yīng)用于眼部各種感染性疾病,與具體辨證方劑配伍,能夠增強抗炎效果。
【組成】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一方不用甘草,用黃芩;一方多燈心草),竹葉15g。
【用法】前三味為末,每次9g ,入竹葉,水煎,食后溫服。臨床常改作湯劑:生地黃、竹葉各15g,余藥各5g ,水煎服。
【功用】清熱,滋陰,利水。
【原方主治】心經(jīng)熱盛,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冷飲,口舌生瘡。或心移熱于小腸,癥見小便赤澀,剌痛。
【眼科臨床應(yīng)用】(1)眥角性結(jié)膜炎,常與清熱疏風藥物合用,如黃連、黃芩、蟬蛻、荊芥、防風、車前子等。
(2)用于皰疹性結(jié)膜炎、鞏膜炎、翼狀胬肉炎癥、大小眥赤脈傳睛等病。
【方解】方中生地黃涼心血、滋陰液,竹葉清心氣、除煩熱,木通降心火、利小便,生甘草瀉火緩痛。本方和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均為治療心火上炎的方劑,常用于大、小眥部熱性病變的治療,但本方治療心經(jīng)虛火,瀉心湯治療心經(jīng)實火。本方養(yǎng)陰清熱,導熱從前陰出;瀉心湯苦寒瀉火,導熱從后陰出。二方在治療上有輕重緩急之別。然而,臨床上常于本方中加入黃連、黃芩、梔子等藥以治心經(jīng)實火。本方亦可與瀉心湯合用,具有瀉火不傷陰的特點。
【組成】龍膽草5g(酒炒),黃芩10g(炒),梔子10g(酒炒),澤瀉10g,木通5g,車前子10g(布包),當歸10g(酒洗),柴胡5g,甘草5g(生用),生地黃15g(酒炒)。
【用法】水煎服。市場有丸劑,每服6—9g ,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瀉肝膽實火,清下焦?jié)駸帷?/p>
【原方主治】(1)肝膽實火上擾,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口渴,舌紅苔黃。
(2)肝膽濕熱下注,癥見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淋濁,婦女濕熱帶下等。
【眼科臨床應(yīng)用】廣泛應(yīng)用于肝膽熱毒熾盛的內(nèi)、外眼病。
(1)細菌性或病毒性角膜炎,眼部剌激癥狀重,潰瘍面較大,潰瘍面壞死物復蓋,色灰白或淡黃。常加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赤芍藥、牡丹皮、茺蔚子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藥物。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芒硝,伴前房積膿者合白虎湯;本方亦用于蠶蝕性角膜潰瘍,束狀角膜炎、角膜實質(zhì)炎等病。
(2)急性虹膜睫狀體炎,睫狀壓痛、睫狀充血、前房混濁均重者,常加紫草、牡丹皮、紅花、茺蔚子、青黛、大黃等涼血化瘀藥物。
(3)急性閉角性青光眼急性發(fā)作期,頭眼脹痛,惡心嘔吐,常加羚羊角、大黃及活血化瘀藥物。
(4)急性視神經(jīng)乳頭炎、視神經(jīng)網(wǎng)膜炎、視盤脈管炎等病,伴出血者可加牡丹皮、赤芍藥、側(cè)柏炭等藥。
【方解】本方為治療肝膽實火的主要方劑。方中龍膽草、梔子清瀉肝火。柴胡、黃芩清泄膽熱。木通、車前子、澤瀉清利濕熱。當歸、生地黃滋養(yǎng)肝血。甘草和中護胃。方中柴胡又有引藥入肝膽經(jīng)之用。根據(jù)五輪分屬及經(jīng)絡(luò)循行路徑,風輪為肝膽所屬,足厥陰肝經(jīng)連目系。因此,相當于風輪及目系的角膜、虹膜、視神經(jīng)等組織的急性炎癥或病變,臨床上常從肝火論治,龍膽瀉肝湯為代表方劑。然而目為肝竅,肝火上炎所引起的病變,不只局限于上述部位,臨床上應(yīng)當結(jié)合全身癥狀進行辨證施治,從而使龍膽瀉肝湯的眼科運用范圍更為廣泛。
【組成】地骨皮、桑白皮(炒)各30g,甘草3g(炙)(周學海復刻本曰:“聚珍本甘草作15g”)。
【用法】為末,入粳米一撮,水煎,去渣,食前服。臨床常改作湯劑:炙甘草5 g,粳米一撮,余藥各10g,水煎服。
【功用】瀉肺清熱。
【原方主治】肺熱咳嗽,甚則氣急欲喘,皮膚蒸熱,日晡尤盛,舌紅苔黃,脈數(shù)。
【眼科臨床應(yīng)用】常用于皰疹性結(jié)膜炎,淺、深層鞏膜炎,瞼裂斑炎等病因于肺熱者。常合入清熱散結(jié)活血的復方中。
【方解】方中桑白皮瀉肺清熱,地骨皮瀉肺中伏火,甘草、粳米養(yǎng)胃和中,以扶肺氣。五輪中白睛為肺所主,故本方為治療肺熱而引起的白睛病變的基礎(chǔ)方劑。
【組成】金銀花30g,連翹30g,苦桔梗18g,薄荷18g,竹葉12g,生甘草15g,荊芥穗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
【用法】共杵為散,每服18g,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服,勿過煮,病重者約日三服,夜一服;輕者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現(xiàn)代臨床作湯劑:桔梗、薄荷、竹葉、甘草、荊芥各5g,余藥各10g,水浸泡數(shù)小時,煮沸后即去渣服。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原方主治】溫病初起,發(fā)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眼科臨床應(yīng)用】廣泛應(yīng)用于感受風熱毒邪引起的眼病。
(1)瞼腺炎、熱性皰疹、帶狀皰疹等病初起,及急性結(jié)膜炎、沙眼、瞼緣炎等病癥狀較輕者。
(2)單純皰疹性角膜炎、細菌性角膜炎,病變在角膜淺層,病灶色灰白,或伴感冒者。
(3)急性視神經(jīng)炎而伴上呼吸道感染者。
【方解】本方為治療風溫初起的代表方劑,亦為眼科疏風清熱的理想方劑。方中金銀花、連翹、生甘草、竹葉、蘆根清熱解毒,荊芥、牛蒡子、薄荷、豆豉、桔梗疏風散邪。方中荊芥雖為辛溫之品,但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共奏辛涼疏清之功。荊芥得銀翹,辛而不燥,無礙于熱;銀翹得荊芥,寒而不凝,無礙于風。
根據(jù)河南眼科研究所實驗證明,本方中的金銀花、連翹、薄荷對單純皰疹病毒有抑毒作用,所以本方用于治療單純皰疹性角膜炎屬于風熱型者有較好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40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理血藥_中醫(yī)眼科備讀
下一篇: 溫里藥_中醫(yī)眼科備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