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艾灸哪個部位

">
    •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甲亢艾灸哪個部位

      時間: 閱讀:2577

      甲亢艾灸哪個部位


      最佳回答

      食養(yǎng)人

      食養(yǎng)人

      2023-07-16 23:27:50

      對于患者出現(xiàn)的甲亢

      ,也可以進行一些艾灸的方式
      ,可以起到一些輔助的作用,豐富肺俞穴,風(fēng)池穴
      ,大椎穴。太溪穴,合谷穴,直瀉太沖穴
      ,足三里內(nèi)庭等一些相關(guān)的對癥穴位來緩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叱死懑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同時再服用一些對癥的藥物,可以服用甲疏米唑
      ,或者丙硫氧嘧啶對于甲亢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患者治療期間一定要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不要吃含碘的食物
      ,尤其是海產(chǎn)品。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艾江
        回復(fù)
        2023-07-17 02:02:24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只是指甲狀腺毒癥綜合征

        ,要決定治療方式首先要明確病因
        。常見病因是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結(jié)節(jié)性毒性甲狀腺腫和自主性高功能腺瘤
        。甲亢的治療旨在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釋放
        ,或者減少或破壞甲狀腺組織,阻斷了激素的分泌

        、一般治療
        病情尚未得到控制時,合理安排飲食
        ,需要高熱量高蛋白質(zhì)高維生素和低碘的飲食
        ;精神要放松;適當休息,避免重體力活動
        、藥物治療
        硫脲嘧啶類藥物
        ,這是我國和世界不少國家目前治療甲亢主要采取的治療方法
        。本治療方法的特點:為口服用藥,容易被病人接受
        ;治療后不會引起不可逆的損傷
        ;但用藥療程長,需要定期隨查
        ;復(fù)發(fā)率較高
        。即便是合理規(guī)則用藥,治后仍有20%以上的復(fù)發(fā)率

        硫脲嘧啶類藥物的品種:臨床選用順序常為
        ,甲硫咪唑(他巴唑,MMI)
        、丙基硫氧嘧啶(PTU)
        、卡比嗎唑(甲亢平)和甲基硫氧嘧啶。PTU和甲基硫氧嘧啶藥效較其它小10倍
        ,使用時應(yīng)劑量大10倍

        藥物選擇:不同地區(qū)不同醫(yī)生之間依據(jù)其習(xí)慣和經(jīng)驗有其不同的選擇。在美國常選用PTU
        ,而在歐洲首選MMI的更多
        。在我國,選用PTU和MMI都不少
        ,選用前者考慮其可減少循環(huán)中的T4轉(zhuǎn)換為T3
        ,孕婦使用更為安全,而選用后者則認為該藥副作用更小
        ,對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具有較長時間的抑制作用
        ,有經(jīng)驗顯示該藥每日給藥1次即可,病人的依從性較好

        外周血白細胞數(shù)偏低
        、對硫脲類藥物過敏、肝腎功能異常
        、結(jié)節(jié)性甲狀腺腫合并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癌患者應(yīng)盡量避免應(yīng)用丙硫氧嘧啶。
        輔助藥物:普萘洛爾(心得安)
        ,主要用于ATD初治期
        ,對于有支氣管疾病患者可選用β1受體阻斷藥。碘劑僅用于手術(shù)前
        ,甲狀腺制劑維持期防止眼球突出及甲狀腺腫大的使用

        三、手術(shù)治療

        藥物治療后的甲狀腺次全切除
        ,效果良好
        ,治愈率達到90%以上
        ,但有一定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機率。

        、放射性碘治療

        約10%的病患永久的發(fā)生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
        。這是安全的治療。
        、甲狀腺介入栓塞治療
        適應(yīng)證是甲狀腺較大
        ,對抗甲狀腺藥療效欠佳或過敏者;不宜采用手術(shù)或放射性碘者
        ;也可用于甲狀腺非常腫大時的手術(shù)前治療
        。而初發(fā)的甲亢,甲狀腺腫大不明顯
        ,有出血傾向及有明顯的大血管硬化者應(yīng)為禁忌之列

        一般而言,對于初發(fā)的患者
        、醫(yī)療條件較好的患者
        、不愿意采用手術(shù)或者放射性碘治療的患者、生長發(fā)育期的少年兒童
        、無甲亢并發(fā)癥的患者
        ,可以采用抗甲藥物治療。對于復(fù)發(fā)的患者
        、抗甲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
        、難以及時復(fù)診的患者、有家族史的患者
        、有并發(fā)癥的患者
        、手術(shù)后復(fù)發(fā)的患者、病史較長的患者
        、甲狀腺癌手術(shù)后仍有殘余病灶的患者
        ,應(yīng)首先選擇131I治療。對于攝碘量過多導(dǎo)致的碘致性甲亢
        、因攝碘量較多導(dǎo)致病情反復(fù)的患者,131I治療亦為首選療法


        再就是別吃辛辣的
        ,以及油炸的,這些屬燥熱類的食品
        。還要戒煙酒
        ,調(diào)節(jié)情緒,焦慮生氣上火對這病尤其不利
        。生氣后以及吃了燥熱類的食品后
        ,有的人會明顯感覺出患病部位的不適

      • xuzhujun728
        回復(fù)
        2023-07-17 02:02:24

        甲狀腺功能偏高的患者應(yīng)正確使用藥物,不能使用過敏藥物

        ,患者應(yīng)適當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藥物
        。如果患者出現(xiàn)四肢麻木的癥狀還要及時進行補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颊呷粘
        ?梢猿宰喜恕⒑У雀缓獾氖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不能吃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
      。要保持良好穩(wěn)定的心態(tài),增強自身調(diào)節(jié)能力


      甲亢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
      ,甲狀腺功能偏高就是甲亢疾病之一,甲狀腺功能偏高的話
      ,患者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很多問題
      ,比如說飲食跟個人的生活習(xí)慣,調(diào)理好自身的生活習(xí)慣能有效的解決甲狀腺功能偏高的癥狀
      ,可以減少很多疾病的產(chǎn)生
      ,那么甲狀腺功能偏高的話應(yīng)該怎樣進行調(diào)理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患者出現(xiàn)甲狀腺功能偏高的癥狀應(yīng)及時進行治療
      ,如果患者出現(xiàn)皮膚干燥
      、瘙癢等癥狀,在使用藥物時要注意避免過敏藥物的使用
      ,要進行針對性治療
      。針對甲狀腺功能偏高患者的并發(fā)癥可采用不同的輔助治療,例如心慌
      、失眠
      、心跳過快的患者應(yīng)適當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如果患者出現(xiàn)四肢麻木的癥狀還要及時進行補鉀


      甲狀腺功能偏高的患者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猿宰喜恕⒑У雀缓獾氖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要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的水果蔬菜和蛋白質(zhì)較高的食物
      。不能吃白菜、油菜
      、卷心菜和核桃等易生甲狀腺的食物
      ,也不能吃動物內(nèi)臟、奶油等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
      ,不能吃
      、花生
      、核桃、 杏仁
      、芝麻
      、五花肉等脂肪含量比較高的食物。

      以上就是甲狀腺功能偏高的調(diào)理方法
      ,希望能給患者帶來幫助
      。除此之外,甲狀腺功能偏高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內(nèi)容還有很多
      ,患者要保持良好穩(wěn)定的心態(tài)
      ,增強自身調(diào)節(jié)能力。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煉
      ,多運動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促進身體內(nèi)血液循環(huán)
      ,還能加強自身新陳代謝,對于治療甲狀腺功能偏高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颊咴陲嬍成弦⒁獾望}、少油
      、低脂
      、低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远喑愿缓鞍踪|(zhì)的食物
      ,這樣有利于身體盡快恢復(fù)。

      • 艾江
        回復(fù)
        2023-07-17 02:02:24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天突穴的別名5出處6穴名解7特異性8所屬部位9天突穴的定位10天突穴的取法11天突穴穴位解剖 11.1層次解剖11.2穴區(qū)神經(jīng)

        、血管 12天突穴的功效與作用13天突穴主治病證14刺灸法 14.1刺法14.2灸法 15天突穴的配伍16特效 *** 17文獻摘要18天突穴研究進展 18.1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18.2治療外周性呼吸衰竭18.3對支氣管平滑肌的調(diào)整作用18.4降低氣道阻力18.5對食管蠕動的影響18.6對免疫功能有調(diào)整作用 19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天突 1拼音

        tiān tū

        2英文參考

        Tiāntū CV22 [中國針灸學(xué)詞典]

        tiāntū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CV22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RN22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概述穴位 天突 漢語拼音 Tiantu 羅馬拼音 Tientu 美國英譯名 Sky Prominence 各


        號 中國 CV22 日本 22 法
        國 莫蘭特氏 VC22 富耶氏 VC22 德國 KG22 英國 Cv22 美國 Co22

        天突為經(jīng)穴名(Tiāntū CV22

        ,RN22)[1][2]。出《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本輸》
        。別名玉戶(《針灸甲乙經(jīng)》)
        、天瞿(《備急千金要方》、《針灸聚英》)
        、五戶(《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
        。屬任脈[1]。天突是陰維脈
        、任脈的交會穴[1][3]
        。天即天空,突即灶突
        ,此穴位所在相當于氣管上端,頗似肺氣通天的灶突
        ,故名天突[1]
        。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頸部疾患:如咳嗽
        ,哮喘,胸中氣逆
        ,肺癰
        ,咳吐膿血,喉痹
        ,咽干
        ,失音,暴瘖
        ,嘔吐
        ,呃逆,喉鳴
        ,梅核氣
        ,癭瘤,氣喘
        ,胸痛
        ,咽喉腫痛,暴喑
        ,癭氣
        ,噎膈,咳唾膿血
        ,喉中痰鳴
        ,心痛,舌下急
        ,衄血
        ,咯血,現(xiàn)代又用天突穴治療膈肌痙攣
        ,神經(jīng)性嘔吐等

        4天突穴的別名

        玉戶(《針灸甲乙經(jīng)》)

        天瞿(《備急千金要方》、《針灸聚英》)

        五戶(《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

        5出處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本輸》:缺盆之中

        ,任脈也
        ,名曰天突。

        6穴名解

        天即天空

        ,突即灶突
        ,此穴位所在相當于氣管上端,頗似肺氣通天的灶突
        ,故名天突[1]

        天,上意,指天氣及人身之上部

        。突
        ,指灶突。灶突
        ,即煙囪
        ,有穿通之義。天氣通于肺
        ,穴處猶如肺氣出入之灶突也
        。本穴位居胸腔最上的喉頭,既為清氣之所入
        ,又為濁氣之所出
        ,故以為名。[4]

        7特異性

        天突是陰維脈

        、任脈的交會穴[1][3]

        8所屬部位

        頸[5]

        9天突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天突穴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

        ,胸骨上窩中央[6]

        天突穴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

        ,胸骨上窩中央
        ,正坐仰頭取穴[1]。

        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窩正中

        ,當胸骨切跡上緣上0.5寸凹陷處(《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氣府論》王冰注)[3]

        另說“在頸結(jié)喉下二寸”(《針灸甲乙經(jīng)》)、5寸(《備急千金要方》)

        ,3寸(《太平圣惠方》)
        、1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

        天突穴在任脈的位置

        天突穴在頸部的位置

        天突穴在頸部的位置

        天突穴在頸部的位置(肌肉)

        天突穴在頸部的位置(骨骼)

        10天突穴的取法

        在璇璣穴上1寸

        ,胸骨上窩正中
        ,正坐仰頭取穴。

        天突穴位于頸部

        ,當前正中線上
        ,胸骨上窩中央。正坐仰頭取穴[1]

        正坐仰靠位

        ,于璇璣上1寸,胸骨上窩正中取穴[7]

        快速取穴:仰臥

        ,由喉結(jié)直下可摸到一凹窩
        ,中央處即是天突穴[8]。

        11天突穴穴位解剖

        天突穴下為皮膚

        、皮下組織
        、左右胸鎖乳突肌腱(兩胸骨頭)之間
        、胸骨柄頸靜脈切跡上方
        、左右胸骨甲狀肌、氣管前間隙
        。淺層布有鎖骨上內(nèi)側(cè)神經(jīng)
        ,皮下組織內(nèi)有頸闊肌和頸靜脈弓。深層有頭臂干
        、左頸總動脈
        、主動脈弓和頭臂靜脈等重要結(jié)構(gòu)。

        11.1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左

        、右胸鎖乳突肌腱(兩胸骨頭)之間→胸骨柄頸靜脈切跡上方→左
        、右胸骨甲狀肌→氣管前間隙。[1]

        皮膚→皮下組織→左

        、右胸骨舌骨肌之間→左
        、右胸骨甲狀肌之間→上縱隔蜂窩組織→氣管前間隙[9]。

        11.2穴區(qū)神經(jīng)
        、血管

        淺層有頸橫神經(jīng)和頸靜脈弓屬支分布

        ;深層有舌下神經(jīng)降支和甲狀腺下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氣管[9]
        。向下刺可入胸骨柄后方
        ,有胸腺、左無名靜脈和主動脈弓等結(jié)構(gòu)[9]

        布有鎖骨上神經(jīng)前支

        ,皮下有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
        ,深部為氣管
        ,胸骨柄后方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3]。

        12天突穴的功效與作用

        天突穴具有宣通肺氣

        、消痰止咳的功效

        天突穴有理氣化痰,清咽開音作用[1]

        天突穴位于胸廓上口處

        ,深部為肺系,具有宣肺降氣
        、止咳平喘
        、化痰利咽之功
        ,可用于治療胸、肺
        、咽喉病[10]

        胃氣上逆則噎膈,取天突穴理氣降逆以治之[10]

        癭氣為天突穴局部的治療作用[10]

        天突穴具有豁痰開竅之作用,是治療諸痰之證的主要腧穴

        ,對于痰厥
        、中風(fēng)、眩暈
        、咳嗽
        、梅核氣等效果較好[10]。

        《針灸甲乙經(jīng)》有:“在頸結(jié)喉下二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髦窝屎砑不肌
        !秱浼鼻Ы鹨健酚涊d:“血氣乏閉
        ,咳逆咽冷,聲破喉猜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比酥厍挥魈欤骨挥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本穴位于胸腔最上
        ,其功用為通,刺法使患者含胸延頸
        。術(shù)者循胸骨內(nèi)緣向下探刺
        ,導(dǎo)引滯塞之氣上通,俾于痰郁氣之在胸臆者
        ,得以爽利涌出
        , *** 術(shù)有點天突法。1948年高式國醫(yī)師診一婦人
        ,因大怒氣厥
        。擬刺回陽九針,甫刺啞門一穴
        。一老人突然走入
        ,呼令去針,急起針
        。彼令一壯婦人抱扶患者端坐
        。另一婦人以中指探其天突
        ,叱令用力,再用力
        ,患者忽然啊的一聲
        ,大哭而蘇。后仿用此法
        ,通痰導(dǎo)氣
        ,多收捷效,愿同道共識之
        。[4]

        13天突穴主治病證

        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頸部疾患:如咳嗽

        ,哮喘,胸中氣逆
        ,肺癰,咳吐膿血
        ,喉痹
        ,咽干,失音
        ,暴瘖
        ,嘔吐,呃逆
        ,喉鳴
        ,梅核氣,癭瘤
        ,氣喘
        ,胸痛,咽喉腫痛
        ,暴喑
        ,癭氣,噎膈
        ,咳唾膿血
        ,喉中痰鳴,心痛
        ,舌下急
        ,衄血,咯血
        ,現(xiàn)代又用天突穴治療膈肌痙攣
        ,神經(jīng)性嘔吐等。

        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頸部疾患:如咳嗽

        、哮喘
        、胸中氣逆
        、肺癰、咳吐膿血
        、喉痹
        、咽干、失音
        、暴瘖
        、嘔吐、呃逆
        、喉鳴
        、梅核氣、癭瘤
        、膈肌痙攣
        、神經(jīng)性嘔吐等[1]。

        天突穴主治咳嗽

        、氣喘
        、胸痛、咽喉腫痛
        、暴喑
        、癭氣、梅核氣
        、噎膈[9]

        天突穴主治? 咳嗽,氣喘

        ,胸痛
        ,咳唾膿血,肺癰
        ;喉痹
        ,咽干,暴喑
        ,梅核氣
        ,喉中痰鳴;嘔吐
        ,噎膈
        ;心痛,舌下急
        ,衄血
        ,癭氣[7]。

        天突穴主治咳嗽

        ,哮喘
        ,咯血
        ,喉痹,失音
        ,嘔吐
        ,呃逆,噎膈
        ,癭瘤等[3]

        14刺灸法14.1刺法

        [1]

        先直刺0.2~0.3寸,然后將針尖轉(zhuǎn)向下方

        ,沿胸骨后壁刺入0.5~0.8寸[3]

        先直刺0.2寸,然后將針尖轉(zhuǎn)向下方

        ,緊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9]

        先直刺0.2~0.3寸,當針尖超過胸骨柄內(nèi)緣后

        ,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緣
        、氣管前緣緩慢向下刺入0.5~1寸,局部酸脹
        ,咽喉發(fā)緊似有阻塞感,起針后即消失
        ,不留針[7][1]

        注意:天突穴施術(shù)時不宜留針及施用強 *** 手法,以免傷及臟器

        ;對肺氣腫患者尤需謹慎[7]

        14.2灸法

        可灸[1][9][7]。

        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0分鐘[3]

        15天突穴的配伍

        天突穴配定喘、膻中

        、豐隆治支氣管哮喘[1]

        天突穴配天窗、合谷

        、人迎治聲帶炎[1]

        天突穴配內(nèi)關(guān)、印堂

        、足三里治神經(jīng)性嘔吐[1]

        天突配膻中,有降氣平喘的作用

        ,主治哮喘
        ,胸痹

        天突配璇璣、風(fēng)府

        、照海
        ,有行氣解表,養(yǎng)陰清熱的作用
        ,主治喉腫咽痛

        天突配靈道、陰谷

        、復(fù)溜
        、豐隆、然谷
        ,有滋腎降火利咽的作用
        ,主治咽痛久不愈,喑啞
        ,入睡口干

        天突配定喘、膻中

        、豐隆
        ,治哮喘[7]。

        天突配內(nèi)關(guān)

        、中脘
        ,治呃逆[7]。

        天突配石關(guān)

        、足三里
        、胃俞、中脘
        、膈俞
        、水分、氣海
        、胃倉
        ,治噎膈[7]。

        天突配瀉人迎

        、喉中
        ,治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7]

        天突配筋縮

        ,治小兒喉閉[7]。

        16特效 ***

        用中指指腹慢慢按壓天突穴1~2分鐘, *** 時要格外輕柔

        ,可治由于咳嗽
        、咽炎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引起的聲音嘶啞[8]。

        17文獻摘要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氣穴論》:背與心相控而痛

        ,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

        《針灸甲乙經(jīng)》:陰維、任脈之會

        《針灸甲乙經(jīng)》:咳上氣

        ,喘,暴喑不能言
        ,及舌下挾縫青脈
        ,頸有大氣,喉痹
        ,咽中干
        ,急不得息,喉中鳴
        ,翕翕寒熱
        ,項腫肩痛,胸滿
        ,腹皮熱
        ,衄,氣梗心痛
        ,癮疹頭痛
        ,面皮赤熱,身肉盡不仁
        ,天突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治咳嗽上氣

        ,胸中氣噎
        ,喉中狀如水雞聲,肺癰
        ,咳唾膿血
        ,氣咽干,舌下急
        ,喉中生瘡
        ,不得下食。

        《玉龍歌》:哮喘之證最難當

        ,夜間不睡氣遑遑
        ,天突妙穴宜尋得,膻中著艾便安康

        《百癥賦》:咳嗽連聲

        ,肺俞須迎天突穴

        《普濟方》:針五分,留三呼

        ,得氣即瀉
        ,灸亦得。即下針宜直橫下
        ,不得低手
        ,即損五臟之氣,傷人短壽

        《類經(jīng)圖翼》:治一切癭瘤初起者

        ,灸之妙。

        18天突穴研究進展18.1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

        針刺天突對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可使甲狀腺縮小
        ,癥狀消失,基礎(chǔ)代謝明顯降低
        。對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治療
        ,有效率可達86.9%,尿中排碘量明顯降低
        ,甲狀腺對碘的吸聚和利用能力提高
        。有實驗正常人服131I 2μBq(微貝可),20 min后用重手法刺雙合谷
        、扶突
        、天突,于行針3次后的2
        、4
        、6、24
        、48 h測定
        ,發(fā)現(xiàn)甲狀腺對131I的攝取量大多提高,而針刺通里等穴則無影響
        。[7]

        針刺甲亢患者天突穴

        ,可使基礎(chǔ)代謝降低,而對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
        ,針后基礎(chǔ)代謝可增加[1]

        18.2治療外周性呼吸衰竭

        臨床觀察,電針天突穴對呼吸衰竭有一定療效

        ,特別是對外周性呼吸衰竭療效明顯[4]

        18.3對支氣管平滑肌的調(diào)整作用

        針刺天突對支氣管平滑肌也有調(diào)整作用,對支氣管哮喘有治療作用[7]。

        18.4降低氣道阻力

        針刺天突

        、肺俞等穴
        ,無論吸氣或呼氣階段的氣道阻力,都從增高狀態(tài)明顯下降
        ,特別是呼氣時的氣道阻力下降最為明顯[4]

        18.5對食管蠕動的影響

        在X線下觀察,針刺天突

        、膻中可使健康人食管蠕動增加
        ,內(nèi)徑增寬,也可使食管瘤瘤部的上
        、下段食管蠕動呈相同改變
        。[7]

        針刺食道癌患者天突穴,可使蠕動增強

        ,內(nèi)徑增寬[1]

        18.6對免疫功能有調(diào)整作用

        針刺天突對免疫功能有調(diào)整作用,針刺家兔“天突”

        、“內(nèi)關(guān)”
        ,可看到淋巴母細胞轉(zhuǎn)化率明顯提高,但是對于有些淋巴母細胞轉(zhuǎn)化率針前較高的針刺麻醉患者
        ,針后反見下降
        。針刺天突也可使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加。[7]

        電針實驗性結(jié)核性家兔“天突”“內(nèi)關(guān)”部位

        ,發(fā)現(xiàn)針后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計數(shù)
        、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有明顯增加[1]。

      • 逍遙子
        回復(fù)
        2023-07-17 01:01:14

        經(jīng)外穴

        1.內(nèi)迎香

        【取法】鼻孔內(nèi)上部外側(cè)之鼻粘膜上



        【主治】⑴扁桃體炎 ⑵咽炎

        【機理】內(nèi)迎香位于鼻內(nèi)
        ,肺開竅于鼻,胃經(jīng)起于鼻
        ,大腸經(jīng)挾鼻孔
        ,三經(jīng)均與咽喉關(guān)系密切,取本穴放血
        ,可清瀉肺與手足陽明之熱、消腫止痛


        【刺灸法】竹針刺放血

        此法來源于一老中醫(yī)家傳秘方
        。筆者運用內(nèi)迎香放血治療各種急、慢性扁桃腺炎和急
        、慢性咽炎
        ,取得滿意的效果。急性發(fā)作者,一般針刺1-2次即可明顯好轉(zhuǎn)或痊愈
        。特別是對慢性扁桃腺炎及慢性咽炎
        ,屬痰熱火毒瘀阻,久治遷延不愈者
        ,針刺3-5次后
        ,大都可痊愈,且一般不再復(fù)發(fā)


        操作:取一支2cm×0.3cm之竹簽
        ,將一端削成三棱針樣尖端,制成竹針
        ,常規(guī)消毒后備用
        。從竹針尖端起,向下量取相當患者中指1同身寸長
        ,做一標記
        。針刺時,令患者坐位
        ,背及頭的后枕部靠于墻上
        ,以免針刺時移動位置。將竹針尖端向上
        ,伸入患者鼻孔中1同身寸深
        ,使針尖一端緊貼于鼻孔外側(cè)之粘膜上,針尖所到之處即是穴位
        。醫(yī)者左手持針
        ,用右手拇指彈擊針柄,針尖迅速刺破鼻粘膜使之出血
        ,根據(jù)病情和患者體質(zhì)不同
        ,出血在數(shù)滴或數(shù)10滴后自止。如出血過多
        ,以消毒棉球塞入鼻孔壓迫止血
        。咽部一側(cè)患病,只針患側(cè)鼻孔即可
        ,咽部兩側(cè)患病兩鼻孔都針
        ,3日針l次,一般不超過5次


        2.金津
        、玉液

        【取法】伸舌,當舌下系帶兩側(cè)靜脈上


        【主治】⑴急性胃炎嘔吐 ⑵舌腫脹 ⑶急腹痛

        【機理】穴位舌下
        ,故凡瘀血阻于舌竅者刺之有效
        。嘔吐為胃氣不降,舌為心苗
        ,胃之經(jīng)別屬胃散脾
        ,上通于心。故刺舌又有調(diào)理脾胃
        、和胃降逆之功用


        【刺灸法】放血

        對急性嘔吐患者,用金津
        、玉液放血
        ,1-2次可愈;對重舌腫脹
        、喉痹失音的患者
        ,用此法大都在1-3次治愈。

        操作:患者把舌伸出口腔
        ,術(shù)者左手用消毒紗布捏住舌體向外向上翹起
        ,右手持三棱針在舌下正中兩側(cè)靜脈上點刺出血。

        3.安眠穴

        【取法】翳風(fēng)穴與風(fēng)池穴連線之中點取穴


        【主治】失眠

        【刺灸法】直刺

        【治療經(jīng)驗】

        失眠
        ,治當辨別虛實,虛證針用補法
        ,實證針用瀉法
        ,主取安眠穴,療效甚捷


        按語:安眠乃經(jīng)外奇穴
        ,其特點是治病針對性強,療效甚捷
        。本穴臨近于腦部
        ,針用補法,可獲益氣養(yǎng)心
        、補腦安神之良效
        。若于針治同時,適當加以口頭暗示療效更佳


        注意事項:此穴位于腦部附近
        ,不易直刺過深,亦不要作大幅度提插動作


        4.海泉

        【取法】舌系帶根部正中


        【主治】中風(fēng)后手指不用

        【機理】心開竅于舌,主神志
        、主血脈
        ,故該穴可醒神清腦、通經(jīng)活絡(luò)


        【刺灸法】點刺
        、合谷刺

        【治療經(jīng)驗】

        中風(fēng)偏癱手功能不用者,不論病情輕重均可用海泉穴針治


        操作:患者正坐張口
        ,倚靠椅背,自然伸舌
        ,醫(yī)者立于患者右前方
        ,左手隔著消毒紗布抓住患者舌體,向后上方拉起
        ,充分暴露舌底舌系帶根部
        。右手持28號1.5寸毫針先點刺海泉穴,然后于其穴位兩側(cè)
        ,應(yīng)用合谷刺手法
        ,左右成30度斜刺進針,稍加捻轉(zhuǎn)提插
        ,當患者有強烈刺激感或閃電感時即出針
        ,出針后令患者運動舌體1-2分鐘。

        5.耳尖

        【取法】折耳
        ,耳廓尖端


        【主治】⑴麥粒腫 ⑵眼瞼部肉芽腫 ⑶眼燙傷 ⑷急性結(jié)膜炎 ⑸蜂窩組織炎 ⑹急性腰扭傷 ⑺頑固性失眠 ⑻口唇皰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點刺放血;封閉
        ;灸

        按語:用火柴灸耳尖穴
        ,能引內(nèi)部郁熱邪氣透達體表瀉而散之,加之耳尖穴能流散風(fēng)熱
        ,解熱毒之邪
        ,則病自愈。

        6.太陽

        【取法】病人取正坐
        、或仰臥位
        ,在眉梢與目外眥中點外l寸凹陷中。

        【主治】⑴急性結(jié)膜炎 ⑵偏頭痛 ⑶面神經(jīng)麻痹 ⑷電光性眼炎

        【刺灸法】點刺出血
        ,平刺

        【治療經(jīng)驗】

        針刺太陽穴治療急性結(jié)膜炎和麥粒腫有的1次見效
        ,一般不超過3次。

        操作:毫針斜刺或平刺0.3-0.5寸
        ,或點刺出血
        ,不灸。

        按語:太陽穴屬經(jīng)外奇穴
        。在它的周圍有足陽明
        、足少陽
        、手太陽和手少陽四條經(jīng)脈分布,有經(jīng)穴和經(jīng)外奇穴10數(shù)個環(huán)列
        。臨床上此穴主要用于治療頭面部疾病
        。今筆者利用此穴,采取以該穴為中心向周圍鄰經(jīng)輸穴及經(jīng)外奇穴多向透刺的手法
        ,可大大增強針刺的感應(yīng)性
        ,激發(fā)經(jīng)氣,加強太陽經(jīng)氣的輸布和與鄰經(jīng)腧穴及經(jīng)外奇穴經(jīng)氣的溝通
        ,從而提高療效


        太陽穴屬經(jīng)外奇穴,太陽透浮白穴是一種穴位之間的透刺法
        ,從太陽至浮白之間經(jīng)過三焦經(jīng)到膽經(jīng)
        ,故此針能溝通三焦與膽經(jīng)的經(jīng)氣,通則不痛
        ,所以用太陽透浮白方法對偏頭痛有一特殊療效


        注意事項與禁忌:有出血性疾患者禁用。腦疝引起的頭痛禁用


        7.印堂

        【取法】兩眉頭連線的中點


        【主治】⑴急性腰扭傷 ⑵過敏性鼻炎 ⑶頭痛

        【刺灸法】平刺,可灸
        ;點刺放血


        8.山根

        【取法】雙眼內(nèi)眥部連線與督脈經(jīng)交點上。

        【主治】⑴癲癇 ⑵偏頭痛

        【刺灸法】推針

        要求:山根穴定位必須準確
        ,即在鼻梁根部督脈上
        ,同時在運針時也不能偏離經(jīng)線,刺激手法要保持相對恒定
        ,以震顫手法使病人感到舒適為度
        ,才能起一腔四竇共振作用,達到預(yù)期效果
        。堅持弱刺激
        ,不能使病人有刺痛等不適之感,以免造成不良反應(yīng)


        按語:山根穴是督脈經(jīng)上一個奇穴
        ,它同樣具備該經(jīng)臨床上主要治療頭、頸
        、項部病癥
        、熱病、神志病的功能


        該穴所處的部位是一個特定位置
        ,在該穴的下方是鼻咽腔
        ,而鼻咽腔與上頜竇、篩竇
        、額竇
        、蝶竇有著直、間接聯(lián)系
        ,所以山根穴實質(zhì)上是連結(jié)一腔四個竇的重要樞紐,故在山根穴施以一定刺激
        ,而這個刺激是以推刮針柄的弱刺激所產(chǎn)生的顫動
        ,通過一腔四竇共振作用,又直
        、間接地對顱底韋立氏動脈環(huán)起刺激作用
        。所以盡管病人感到局部只是比較輕微的弱刺激,但內(nèi)在的效應(yīng)波及范圍卻相當廣泛
        ,達到有效刺激量值
        ,從而改善了腦部的血液循環(huán)和功能。

        9.三角灸

        【取法】以患者兩口角的長度為一邊
        ,以臍孔為頂點
        ,作一等邊三角形,使底邊在臍下呈水平
        ,兩底角處是穴


        【主治】慢性泄瀉

        【刺灸法】隔姜灸

        【治療經(jīng)驗】

        凡慢性腹瀉服藥效不佳者,采用三角灸效果良好
        ,多3-7天可愈


        操作:按取穴法標記,以生姜2片厚1分者置穴上
        ,以中等艾炷灸之
        。一般5-7壯為宜。

        10.下秩邊

        【取法】患者側(cè)臥位
        ,伸直小腿
        ,屈曲大腿,屈膝為130度
        ,胸部稍向前傾斜約10度(體位必須正確)
        。以髂前上嵴與股骨大轉(zhuǎn)子高點連線作為一邊,另兩邊向骶尾方向劃一等邊三角形
        ,在其兩邊相交處即為下秩邊穴
        。體胖者可向骶尾方向下移1-2cm。

        【主治】尿道痛
        、尿道炎

        【刺灸法】直刺

        按語:下秩邊穴是師懷堂老中醫(yī)多年來治療偏癱
        、腰腿痛
        、肛腸病、生殖系統(tǒng)疾病的常用效穴
        。筆者學(xué)習(xí)后屢用屢效
        ,對尿常規(guī)檢查有、無異常的尿道痛均有良效
        。氣至病所是取效的關(guān)鍵
        ,本穴應(yīng)嚴格按照要求取穴、進針
        ,感傳直達前陰
        、尿道方可獲效。

        注意事項:針刺前囑患者排尿
        。孕婦禁針
        。不可久留針,否則可有較強的后遺感


        11.手跟點

        【取法】手的小魚際上(少府與神門之連線上)神門穴下1寸取之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12.?足跟穴

        【取法】在手掌大陵穴與勞宮穴連線近端1/3處取穴。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治療經(jīng)驗】

        治足跟痛均見顯效


        操作:患者直立
        ,左足取右,右足取左
        ,用1.5寸毫針直刺0.5寸
        ,上下提插,左右捻轉(zhuǎn)
        ,同時令患者頓足跟
        ,每隔半分鐘運針1次,直至足跟痛消失
        。如痛點轉(zhuǎn)移到足跟外側(cè)
        ,針刺方向轉(zhuǎn)至拇指方向提插捻轉(zhuǎn);如果疼痛轉(zhuǎn)向內(nèi)側(cè)
        ,針刺方向轉(zhuǎn)至手外側(cè)方向提插捻轉(zhuǎn)
        。留針20分鐘,同時令患者往返行走
        ,至疼痛完全消失


        13.鬼哭穴

        【取穴】即雙側(cè)少商、隱白穴
        。少商:在拇指橈側(cè)
        ,去指甲角約0.1寸許。隱白:在拇趾內(nèi)側(cè),去趾甲角約0.1寸許


        【主治】神志失常

        【刺灸法】艾灸


        治療癡呆病。由痰濁蒙蔽心竅所致

        操作:用艾炷灸
        。先后將雙側(cè)大拇指
        ,足拇趾并攏,用繃帶捆縛
        ,使少商
        、隱白穴并齊。灸少商穴時
        ,固定患者前臂于桌上
        ;灸隱白穴時,固定患者雙下肢于床上
        ,或取坐位固定患者雙下肢于櫈面上。艾炷如黃豆大小
        ,各直接疤痕灸5-7壯


        注意事項:艾灸鬼哭穴時,艾炷不可太大
        ,如黃豆大小即可
        。灸前應(yīng)先搽些萬花油于穴上。艾炷太大則燒傷面積大
        ,局部難愈合
        ,易感染。艾炷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ㄈ缇G豆或芝麻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t火力不夠,達不到療效
        。灸后局部再搽些萬花油
        ,用消毒紗塊包扎以保護灸瘡不受損及感染。待灸瘡愈合后方可沾水


        14.足中趾尖

        【取法】雙側(cè)足中趾尖部


        【主治】⑴麥粒腫 ⑵霰粒腫

        【刺灸法】點刺放血

        【治療經(jīng)驗】

        采用雙側(cè)足中趾尖點刺放血,治療麥粒腫
        、霰粒腫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用該法治療,1日后炎癥
        、腫塊明顯減輕
        、變小。3日后痊愈。

        操作:采用三棱針于雙側(cè)足中趾尖部行點刺放血3-5滴
        ,點刺時要迅速以減輕患者的疼痛
        。術(shù)前術(shù)后應(yīng)行常規(guī)消毒以防感染。

        15.下照海

        【取法】該穴在照海穴直下約1.5寸的赤白肉際處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針刺

        【治療經(jīng)驗】

        針刺成功的關(guān)鍵在于必須得氣
        ,方能奏效。

        耳穴

        神門

        【取法】在耳廓三角窩部對耳輪上
        、下腳分叉處取之


        【主治】神經(jīng)衰弱

        【機理】耳與臟腑經(jīng)絡(luò)有著密切聯(lián)系,耳穴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耳穴神門具有寧心安神
        、調(diào)整臟腑之功,故對于神經(jīng)衰弱療效甚捷


        【刺灸法】壓豆

        頭面五官病

        1.咽喉病

        ⑴喉痹(急
        、慢性扁桃腺炎、咽炎):少商 魚際 照海 天柱 內(nèi)迎香 乳蛾穴 孔最 商陽 合谷 天突 大椎 百勞 胸1夾脊 扁桃腺穴 關(guān)沖 崇骨 中渚

        ⑵梅核氣:天容 天突 太溪 璇璣

        ⑶其它:咽干:太溪 照海

        吞咽困難:太溪 咽中

        ⑷失音:天容 天突 廉泉 膻中 上廉泉 復(fù)音穴

        2.鼻病

        ⑴鼻衄:少商 素髎 尺澤 中魁 曲差 委中 涌泉 迎香 上星

        ⑵鼻炎:印堂 神闕

        ⑶其它:酒皶鼻:素髎

        鼻部癤腫:鼻通

        3.面部病

        ⑴面癱:翳風(fēng) 顴髎 后溪 口眼歪斜點 吊線穴 陽陵泉 下關(guān) 太陽 臼間穴

        ⑵面肌痙攣:四白 風(fēng)池

        ⑶面痛(三叉神經(jīng)痛):顴髎 聽宮 三間 人迎 豐隆

        ⑷腮腺炎:翳風(fēng) 角孫 耳尖 腮腺穴

        胃腸病

        ⑴胃脘痛:尺澤 曲澤 中樞 筋縮 胃穴(生物全息律) 素髎 大陵 至陽 公孫 內(nèi)關(guān) 中脘 足三里 中渚 胃腸反應(yīng)區(qū) 梁丘 髀關(guān) 曲池 天牖 胃俞

        ⑵嘔吐:涌泉 內(nèi)關(guān) 梁丘 素髎 中脘 金津
        、玉液

        ⑶呃逆:太淵 內(nèi)關(guān) 膻中 身柱 中縫 扶突 中魁 天突 攢竹 膈(耳穴) 涌泉 太溪 頸4
        、5夾脊

        ⑷胃下垂:

        足三里 神闕 建里 胃上穴 胃下垂穴 胃下垂上下點

        ⑸泄瀉、痢疾:

        關(guān)沖 申脈 長強 神闕 天樞 商陽 梁丘 陰交 上巨虛 三角灸

        ⑹腸癰(闌尾炎):上巨虛 蘭尾穴 胃腸反應(yīng)區(qū)

        ⑺習(xí)慣性便秘:人中 上巨虛 下腹穴(第二掌骨橈側(cè))

        ⑻其它:

        不欲食:太溪

        癥瘕:中脘

        腹痛:關(guān)元

        水臌:中脘

        神志病

        ⑴失眠:內(nèi)關(guān) 大陵 神門 三間 太沖 百勞 安眠 耳尖 風(fēng)市 大椎 天柱 百會 睡眠 太溪

        ⑵癲癇
        、狂癥:神門 百會 中脘 長強 山根 人中 腰俞 鳩尾 腰奇

        ⑶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荷耖T 合谷 人中 天突 人迎 宗脈穴 太沖 涌泉 太溪

        {4)癔病性癱瘓:絲竹空 后溪 環(huán)跳

        ⑸其它:

        多夢:神道

        精神分裂癥:內(nèi)關(guān)

        各種類型精神病:耳穴精神穴

        受驚后嗜眠:神門

        郁證:中脘

        腦炎后遺癥:四神聰

        ⑹急救:合谷 內(nèi)關(guān) 天突 氣舍 膻中 翳風(fēng) 太沖 涌泉 素髎 足三里 太溪 膏肓俞

        自汗
        、盜汗:魚際 神闕

        高血壓:內(nèi)關(guān) 曲池 中脘 下髎 大椎 星穴 百會 人迎 太沖 涌泉

        其它

        ⑴發(fā)熱:大椎

        ⑵外感:合谷

        ⑶陽虛畏寒:大椎

        ⑷后背冷癥:后溪

        ⑸甲亢:人迎

        ⑹奔豚氣:太溪

        ⑺甲狀腺腺瘤:阿是穴

        上肢病

        臂叢神經(jīng)痛
        ;尺澤

        尺神經(jīng)痛:少澤

        正中神經(jīng)麻痹:中沖

        網(wǎng)球肘:曲池

        右肘部撕裂傷痛:天牖

        手臂不舉癥:肩舉(耳穴)

        上肢及指端麻木:少商

        上肢麻木:天鼎

        下肢病

        ⑴坐骨神經(jīng)痛:通里 神門 環(huán)陽穴 雙陽穴 環(huán)跳 肩井 絲竹空 秩邊 新環(huán)跳 腰3、4
        、5夾脊

        ⑵膝關(guān)節(jié)痛:犢鼻中 髕下 人迎 陽陵泉 髀關(guān) 手三里 曲池

        ⑶下肢痹痛:關(guān)沖 陽陵泉 太溪 太沖 氣海 膻中 懸鐘 隱白 三陰交 委中 承山 昆侖 秩邊 氣海俞 內(nèi)庭 腰眼 對應(yīng)點

        ⑷足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1)足跟痛:合谷 太溪 腦橋穴 足跟穴 天柱 大陵 下照海 手跟點

        2)踝關(guān)節(jié)扭傷:肩髃 沖陽

        3)其它:

        足內(nèi)翻:申脈

        末梢神經(jīng)炎:隱白

        局部抽搐癥:太溪

        足癬:視區(qū)

        紅斑性肢痛癥:隱白

        皮膚病癥

        1.蕁麻疹:曲池 神闕

        2.扁平疣:曲池 支正 大骨空

        3.帶狀皰疹:陽陵泉 扶突 阿是穴

        4.癤腫:大椎 商陽 委中 阿是穴

        5.其它

        ⑴口唇皰疹:耳尖

        ⑵痤瘡:大椎

        ⑶脫發(fā):會陰

        ⑷濕疹:委中

        ⑸老年皮膚搔癢:血海

        ⑹頸淋巴結(jié)核:肩井

        ⑺癰疽:癰疽點

        ⑻小腿潰瘍:陰陵泉

        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脈根

        ⑽指甲前積膿:拇指麻醉穴(手術(shù)麻醉用)

        銀屑病(牛皮癬)

        此術(shù)治療銀屑病
        ,止癢效果甚好
        ,一般1療程可愈。此病易于復(fù)發(fā)
        ,難于根除
        ,如發(fā)再按法灸之即可痊愈。

        操作:以大蒜數(shù)枚
        ,搗如泥
        ,平鋪在病損處約1分厚,范圍要超過病損處
        ,上置1cm大小之艾炷灸之
        ,一般5-7壯為宜
        ,日1次,連灸5天為1療程
        。不愈可隔3日再行第2療程
        。如面積大,其上可置數(shù)枚艾炷灸之


        按語:灸法對銀屑病的奇癢有奇功
        。大蒜可解毒,灸之能滲透皮層
        ,有溫通經(jīng)絡(luò)
        ,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功
        ,故可治愈本病


        蜂、蝎
        、蜈蚣等毒蟲咬螯傷

        對毒蟲咬螯傷
        ,均以此法灸治,多1次可愈
        。如好轉(zhuǎn)未愈可再易炷灸之以痛止方可停灸


        操作:以病變中心取患部阿是穴,在毒蟲咬螯腫痛處
        ,用隔蒜灸之,以痛愈為止


        按語:毒蟲咬螯傷
        ,其痛甚劇,治之必以痛為腧
        ,用隔蒜灸以解其毒
        ,經(jīng)驗證明,此法有特效

      肺熱咳嗽黃痰按什么穴位

      怎么用艾灸治療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