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凌泉
2023-07-18 04:29:40
筋瘤自動消失的可能性比較低,在早期患者會感覺到患肢酸脹,有疼痛感,站立時明顯行走或平臥時消失,通常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癥狀輕的以調養(yǎng)為主,癥狀嚴重的,還需要選擇適時手術治療。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太原`趙**
回復
-
就是那個人
回復下肢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是靜脈系統(tǒng)最重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通常在四肢血管疾病的大多數病例中,常因靜脈曲張及其合并癥尤其是潰瘍而就醫(yī)。靜脈曲張可分為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兩大類,而繼發(fā)性靜脈曲張將在有關章節(jié)討論,現主要介紹下肢原發(fā)性靜脈曲張。
為了更好地了解下肢靜脈曲張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病因學和治療基礎,首先必須熟悉下肢淺靜脈的解剖和生理狀況。下肢淺靜脈系統(tǒng)是由大、小隱靜脈及其屬支組成,可引流下肢皮膚和皮下組織的靜脈血。
1.大隱靜脈系統(tǒng):大隱靜脈自足背靜脈弓的內側開始直向上行,經內踝前方沿脛骨緣而抵達股骨內側髁后部,向上外行,位于大腿內側面在卵圓窩處注入股靜脈。在大隱靜脈進入股靜脈之前的5~7cm一段中接納許多屬支,它們分別是:①旋髂淺靜脈,接受腹壁下外側和大腿外側近端皮膚的血液;②腹壁淺靜脈,接受腹壁下內側皮膚的血液;③陰部淺靜脈,引流男性之陰囊與陰莖部血液以及女性之大陰唇血液;④股外側淺靜脈,它位于大隱靜脈的外側;⑤股內側淺靜脈,它位于大隱靜脈的內側。
2.小隱靜脈系統(tǒng):起自足背靜脈弓的外側,在跟腱和外踝后緣之間上行,在小腿下1/3段,位于深筋膜的淺面處受皮膚和淺筋膜覆蓋;在小腿中1/3段,在腓腸肌腱覆蓋下進入筋膜下組織;在上1/3段,穿過深筋膜,進入腘窩注入腘靜脈。上段小隱靜脈處于較深位置,又受筋膜支持,一般無明顯曲張靜脈可見。
3.交通靜脈支:交通靜脈在下肢靜脈曲張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因為交通靜脈破壞必然導致淺靜脈曲張。下肢淺、深靜脈之間和大、小隱靜脈之間,都有許多交通支互相溝通。大腿部淺、深靜脈之間的交通支,主要位于縫匠肌下,內收肌管和膝部三處;小腿部以內踝交通靜脈和外踝交通靜脈最重要,內踝交通靜脈有3支,引流小腿下1/3內側面的靜脈血;外踝交通靜脈引流小腿下1/3外側面的靜脈血。它們的瓣膜功能不全,往往與大、小隱靜脈曲張的發(fā)生和靜脈淤滯性潰瘍的形成有密切關系。大、小隱靜脈之間最重要的一個交通支位于膝部附近。
下肢靜脈曲張屬于中醫(yī)“筋瘤”范疇?!锻饪普凇酚涊d:“筋瘤者,堅而面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毕轮o脈曲張并發(fā)潰瘍屬于“臁瘡”的范疇?!鹅`樞·刺節(jié)真邪篇》云:“臁瘡者,風熱濕毒相聚而成,有新舊之別,內外之殊。”《外科大成》中謂:“臁瘡,女人為裙風褲口……”《外科正宗》曰:“臁瘡者,生于兩臁,初起發(fā)腫,久而腐爛或津淫瘙癢,破而膿水淋漓”都詳細描述了下肢靜脈曲張及其并發(fā)癥的臨床表現。對后世認識本病有較深遠的指導意義。
病因
1.靜脈壁薄弱和瓣膜缺陷:靜脈壁相對薄弱,在靜脈壓作用下可以擴張,瓣竇處的擴張導致原有的靜脈瓣膜無緊密閉合,發(fā)生瓣膜功能相對不全,血液倒流。瓣膜發(fā)育不良或缺失,亦不能發(fā)揮有效的防止倒流作用,導致發(fā)病。
2.靜脈內壓持久升高:靜脈血本身由于重力作用,對瓣膜產生一定的壓力,正常情況下對其不會造成損害,但當靜脈內壓力持續(xù)升高時,瓣膜會承受過重的壓力,逐漸松弛、脫垂、使之關閉不全。這多見于長期站立工作,重體力勞動、妊娠、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等。
3.其次是年齡、性別:由于肢體靜脈壓僅在身體長度達最高時方達最高壓力,青春期前身體不高,故靜脈口徑較小,均可防止靜脈擴張,所以盡管30歲前有患嚴重靜脈曲張,但大多數是隨年齡增大,靜脈壁和瓣膜逐漸失去其張力,癥狀加劇迫使患者就醫(yī)。
靜脈曲張以女性多見,可能由于妊娠能誘發(fā)或加重靜脈曲張。但在沒有妊娠的女性,其發(fā)病率也比男性高(男:女=1:3),其原因可能是女性骨盆較寬大,血管結構過度彎曲以及月經期、妊娠期和絕經期時均可使骨盆內的靜脈增加充血。妊娠期易發(fā)生靜脈曲張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妊娠期四肢淺靜脈的張力降低,使其易于擴張,這種情況在產后可恢復。
二、發(fā)病機制與病理
正常情況下,下肢靜脈回流是依靠心臟搏動而產生的舒縮力量,在深筋膜內包圍深靜脈的肌肉產生的泵的作用,以及呼吸運動時胸腔內負壓吸引三方面的協同作用。靜脈瓣膜起著血液回流中單向限制作用。若有瓣膜缺陷,則單向限制作用就會喪失,而引起血液倒流對下一級靜脈瓣膜產生額外沖擊,久之就會導致下級靜脈瓣膜的逐級破壞。靜脈中瓣膜的破壞使倒流的血液對靜脈壁產生巨大的壓力,即可引起靜脈相對薄弱的部分臌脹。而長期站立、重體力勞動、妊娠、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等可使靜脈內壓力增高,進一步加劇了血液對瓣膜的沖擊力和靜脈壁的壓力,導致靜脈曲張。長期的靜脈曲張,血液淤滯,最終產生淤積性皮炎,色素沉著和慢性硬結型蜂窩組織炎或形成潰瘍。
曲張靜脈的病理變化主要發(fā)生在靜脈壁的中層。在初期,中層的彈力組織和肌組織都增厚,這種變化可視為靜脈壓力增大所引起的代償性反應。至晚期,肌組織和彈力組織都萎縮、消失,并為纖維組織所替代,靜脈壁變薄并失去彈性而擴張。靜脈瓣也發(fā)生萎縮、硬化。病變靜脈周圍組織的微循環(huán)亦由于靜脈壓的增高而發(fā)生障礙,引起營養(yǎng)不良,導致纖維細胞的增生。病變部位的皮下組織彌漫性纖維變性并伴水腫,水腫液內含大量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可引起纖維組織增生。靜脈淤滯使淋巴管回流受阻,淋巴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又加重了組織纖維化。如此惡性循環(huán)的結果是局部組織缺氧,抗損傷能力降低,因而容易發(fā)生感染和潰瘍。
三、中醫(yī)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本病乃因先天稟賦不足,筋脈薄弱,加之久行久立,過度勞累,進一步損傷筋脈,以致經脈不合,氣血運行不暢,血壅于下,淤血阻滯脈絡擴張充盈,日久交錯盤曲而成。日久類似瘤體之狀。亦有因遠行、勞累之后,涉水淋雨、遭受寒濕,寒凝血脈,淤滯筋脈絡道而為病。淤久不散,化生濕熱,流注于下肢經絡,復因搔抓、蟲咬等誘發(fā),則腐潰成瘡,日久難收斂。
四、臨床表現
原發(fā)性靜脈曲張患者早期多無局部癥狀,逐漸發(fā)展可出現以下臨床表現。
1.患肢常感酸、沉、脹痛、易疲勞、乏力。
2.患肢淺靜脈隆起、擴張、變曲,甚至迂曲或團塊狀,站立時更明顯。
3.腫脹:在踝部、足背可出現輕微的水腫,嚴重者小腿下段亦可有輕度水腫。
4.并發(fā)癥:
(1)皮膚的營養(yǎng)變化:皮膚變薄,脫屑、瘙癢,色素沉著,濕疹樣皮炎和潰瘍形成。
(2)血栓性淺靜脈炎:曲張靜脈處疼痛,呈現紅腫硬結節(jié)和條索狀物,有壓痛。
(3)出血:由于外傷或曲張靜脈或小靜脈自發(fā)性破裂,引起急性出血。
5.下肢靜脈功能試驗:
(1)深靜脈通暢試驗(Penhes試驗):用來測定深靜脈回流情況,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深靜脈往往是通暢的。方法是在大腿用一止血帶阻斷大隱靜脈干,囑病人連續(xù)用力踢腿或下蹲,由于下肢運動,肌肉收縮,淺靜脈血液經深靜脈回流而使曲張靜脈萎陷空虛。如深靜脈不通或有倒流使靜脈壓力增高則曲張靜脈壓力不減輕,甚至反而曲張更顯著。
(2)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Trendelenburg試驗):用來測定大隱靜脈瓣膜的功能,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大隱靜脈瓣膜功能喪失。方法是患者平臥位,下肢抬高,排空淺靜脈內的血液,用止血帶綁在大腿根部’卵圓窩下方處。隨后讓病人站立,10s內解開止血帶,大隱靜脈血柱由上向下立即充盈,則提示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病變部位極可能位于卵圓窩水平,深靜脈血通過隱股靜脈連接點泄人淺靜脈系統(tǒng)。淺靜脈如緩慢地(超過30s)而逐漸充盈,屬于正常情況,是血液由毛細血管回流入靜脈內的緣故。如果病人站立后,止血帶未解開而止血帶下方的淺靜脈迅速充盈,說明返流人該靜脈的血液來自小隱靜脈或某些功能不全的交通靜脈。
(3)交通靜脈瓣膜功能試驗(Pratt試驗):病人平臥,抬高患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帶,先從足趾向上至胭窩縛纏第一根彈力繃帶,再自止血帶處向下,扎上第二根彈力繃帶,一邊向下解開第一根彈力繃帶,一邊向下繼續(xù)縛纏第二根彈力繃帶,如果在兩根彈力繃帶之間的間隙內出現曲張靜脈,即意味著該處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靜脈。
五、輔助檢查1.超聲多普勒
2.血管造影
六、診斷標準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診斷并不難,根據臨床實踐總結診斷標準如下。1.有長期站立和使腹壓升高病史,或下肢靜脈曲張的家族史。2.患者下肢靜脈明顯迂曲擴張,站立時更為明顯。
3.深靜脈通暢,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可能有交通支靜脈瓣膜功能不全。4.超聲多普勒或靜脈造影示大隱靜脈迂曲擴張,瓣膜功能不全。5.可伴有色素沉著,潰瘍,血栓性淺靜脈炎,出血,潰瘍等并發(fā)癥。
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方法以手術療法為主,傳統(tǒng)手術方法為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剝脫術,手術需采用硬膜外麻醉、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患者臥床時間長、并發(fā)癥多,對于嚴重病例常難以徹底切除曲張靜脈團塊。近年來在下肢靜脈曲張手術治療領域做了諸多探索與開創(chuàng)性工作,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借鑒國外手術技術,不斷摸索、繼采用大隱靜脈內翻剝脫術聯合硬化劑治療靜脈曲張,激光聯合交通支結扎與電凝術治療靜脈曲張后,出現激光聯合透光直視旋切技術微創(chuàng)治療靜脈曲張,此方法實現了微創(chuàng)、徹底,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減少了手術切口,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該方法的優(yōu)點:①微創(chuàng),僅2~4個長約5mm小口;②療效徹底:手術幾乎是在直視下進行操作,可將迂曲的靜脈團塊及交通支以及靜脈內陳舊血栓完全清除;③ 手術操作簡單;④病情較輕病人可在門診手術。
-
成都-陳**
回復可以的。按我的方法去試試
精索靜脈曲張,一般是的發(fā)生在左側的睪丸,有的人兩側都會有,輕微的精索靜脈曲張是可以沒有任何不適的,嚴重的話睪丸會有疼痛,墜脹等感覺,還有睪丸處用手可以明顯摸到蚯蚓壯的團塊,是會影響生育的。
去做手術的話,醫(yī)生應該會跟你說就算做了手術不一定能好的。
就算做了手術,再一手淫縱欲,又傷了腎氣 非常容易復發(fā)的,復發(fā)率幾乎80%以上。 就是因為手淫縱欲傷了腎氣,腎精虧虛才出現的。
不嚴重的只要徹底戒除手淫、最好不要有房事,先禁欲一段時間, 不泄為補,不再把腎精浪費掉。不然上面在補充下面又在大量的漏, 多鍛煉身體。不熬夜、不久坐不動、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精索靜脈曲張 ,這是 腎陽不足!精索中醫(yī)叫“筋瘤”。 多由腎虛血虧,寒凝血瘀、外受寒濕之邪所致。 傳統(tǒng)醫(yī)學應用溫補肝腎,散寒行氣的療法。在戒色的基礎上,通過運動,食療方法來保養(yǎng)你的腎。推薦食療方,杜仲豬腰湯。平時可以吃韭菜,枸杞,核桃,桂圓,桂圓等溫補腎陽之品。
這個不嚴重沒什么不適的都可以自愈。
慢慢的讓身體補充腎氣,氣血充足了,自動能恢復的。
這方面百度貼吧 戒色吧 ,sy后遺癥治療吧太多例子了 ,有很多手淫上癮,縱欲導致出很多問題的。你也可去看看的。
真心希望能幫助到你
-
xuzhujun728
回復腱鞘炎、肌腱炎和腱鞘囊腫都是運動系統(tǒng)慢性疾病,常見于手工操作者、運動員和家庭婦女等。
肌腱和腱鞘是人體運動系統(tǒng)中的二種重要結構,二者之間的關節(jié)猶如"劍"和"鞘"。正常生理情況下,腱鞘除保證肌腱有效滑動外,還能分泌少量滑液營養(yǎng)肌腱。然而近來研究表明,腱鞘炎與肌腱炎則是二種不同的病理改變。腱鞘炎是肌腱在腱鞘內長時間的機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其病理改變主要是腱周組織出現炎性細胞。而肌腱炎則是一種肌腱本身的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變主要是組成肌腱的膠原纖維發(fā)生退變,常與年老、顯微損傷和血液損傷有關。至于腱鞘囊腫則是一種發(fā)生于手和足部的良性腫塊,其發(fā)病機理多數學者認為是關節(jié)囊或腱鞘中多余的結締組織發(fā)生粘液樣變性所形成。
1.屈指肌腱腱鞘炎 本病多見于拇指、中指和環(huán)指,發(fā)病部位在掌骨頭相對應的屈指肌腱腱鞘起始部。當手掌握物時,腱鞘受到物體和掌骨頭的擠壓而損傷,腱鞘長期摩擦而逐漸形成狹窄,相對應的肌腱亦可變成梭形或葫蘆開膨大,肌腱滑動發(fā)生困難,手指屈伸時產生板機樣動作或彈響聲,故本病又稱為板機指或彈響指。本病治療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療包括局部固定、理療、熱敷、中藥熏洗等。亦可腱鞘內注射類固醇類藥物,但注射時應注意無菌操作。一般每周一次,3~5次為一療程。如仍無效者,可考慮手術縱行切開狹窄腱鞘,必要時可縱物切除一小條腱鞘。術后24小時后練習手指屈伸活動。
2.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腕部橈骨莖突骨槽與上方腕背側韌帶共同形成一骨纖維性管道,拇短伸肌腱和拇長展肌腱經過這一鞘管后折成一定角度,當拇指及腕部活動時,肌腱與鞘管摩擦而易產生腱鞘炎。如果同時存在鞘管內迷走肌腱,則更易產生腱鞘炎,本病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現為橈骨莖突處局限性疼痛,有時可放射至手、肘、肩部、腕部及拇指活動時可加重疼痛,握拳尺偏試驗陽性。本病早期保守治療同前。保守治療無效者建議手術治療。術中注意探查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腱兩個腱鞘。如有迷走肌腱,須切除之。術中還應注意勿損傷神經和血管,術后鼓勵早期活動。
3.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肱二頭肌長頭位于肱骨大、小結節(jié)之間形成的結節(jié)間溝內。當肩關節(jié)活動時,此肌健即在溝內滑動和摩擦,過度活動可引起腱鞘炎。本病也可因肩袖損傷、鈣鹽沉著,肩關節(jié)內病變等累及腱鞘而造成腱鞘炎。本病多見于中年人,是肩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多數學者認為是單一疾病,應與肩周炎分開。主要臨床癥狀為肱骨結節(jié)間溝疼痛和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抗阻力屈肘和前臂旋后時疼痛加劇。早期治療除上述保守治療外,還應避免提拳重物及外傷。手術治療僅適用于個別病例。手術將肱二頭肌長頭切斷,遠端與肱二頭肌短頭縫合或固定于肱骨上端,效果很好,但肩部功能完全恢復需6個月。
4.肌腱炎 肌腱炎是肌腱組織內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單純肌腱炎是跟腱和肱二頭肌腱等發(fā)生自發(fā)性斷裂的主要原因。其典型的病理改變包括肌腱細胞內細胞器減少,粘多糖和水分減少,膠原纖維直徑增粗和明暗帶增加。一般認為上述病理改變與肌腱內血供減少有關,上述病理改變結果導致膠原纖維的力學性能下降,最終導致肌腱發(fā)生自發(fā)性斷裂。臨床上常見的跟腱和肱二頭肌腱斷裂多發(fā)生于運動員和中年以上病人。對于急性完全性肌腱斷裂者,應予手術修補。而對慢性部分損傷者可予保守治療。
5.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臨床比較常見,好發(fā)于足部,多見于青壯年。囊腫一般發(fā)展緩慢,除局部腫塊外,很少有癥狀,偶爾局部酸痛。個別囊腫發(fā)生于腕管或踝管內,可壓迫神經引起相應癥狀。少數囊腫能自行消失,亦不再復發(fā)。多數囊腫可持續(xù)增大或存在,應予治療。早期可予保守療法,常用局部擠壓破裂或用針頭將囊液抽出后注射類固醇類藥物。保守治療無效者可予手術切除。
由于腱鞘炎、肌腱炎和腱鞘囊腫是臨床上運動系統(tǒng)的常見病、多見病,而且這些疾病與某些職業(yè)和操作技術有關,因此除對這些疾病予以有效治療外,還應注意防治結合,增加療效,預防復發(fā)。在防治這類疾病中應注意下述幾點:①局部制動,動靜結合。限制損傷的動作,鼓勵其他方面的動作。②局部注射類固醇類藥物,劑量及次數要適當控制,特別注意不要將藥物注射到肌腱內。③對于局部有細菌性炎癥及有糖尿病和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患者,應局部禁用類固醇藥物。
腱鞘囊腫是關節(jié)附近的一種囊性腫塊,病因尚不太清楚。慢性損傷使滑膜腔內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結締組織粘液退行性變可能是發(fā)病的重要原因。目前臨床上將手、足小關節(jié)處的滑液囊疝(腕背側舟月關節(jié)、足背中跗關節(jié)等處)和發(fā)生在肌腱的腱鞘囊腫統(tǒng)稱為腱鞘囊腫。而大關節(jié)的囊性疝出又另命名,如膝關節(jié)后方的囊性疝出叫腘窩囊腫,或叫Baker囊腫,故存在混亂之處,尚待商榷。
臨床表現:
1.本病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見。腕背、腕掌側橈側屈腕肌腱及足背發(fā)病率最高,手指掌指關節(jié)及近側指間關節(jié)處也常見到。偶爾在膝關節(jié)前下方脛前肌腱膜上也可發(fā)生這類粘液退行性變囊腫,但因部位較深,診斷較困難。
2.病變部出現一緩慢長大包塊,小時無癥狀,長大到一定程度活動關節(jié)時有酸脹感。檢查發(fā)現0.5~2.5cm的圓形或橢圓形包塊,表面光滑,不與皮膚粘連。因囊內液體充盈,張力較大,捫之如硬橡皮樣實質性感覺。如囊頸較小者,略可推動;囊頸較大者,則不易推動,易誤為骨性包塊。重壓包塊有酸脹痛。用9號針頭穿刺可抽出透明膠凍狀物。
治療與預防:
腱鞘囊腫有時可被擠壓破裂而自愈。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復發(fā)率高。
1.非手術治療 原理是使囊內容物排出后,在囊內注入藥物或留置可取出的無菌異物(如縫扎粗絲線),并加壓包扎,使囊腔粘連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內注入醋酸強的松龍0.5ml,然后加壓包扎。本方法簡單、痛苦較少,復發(fā)率也較低。
2.手術治療 手指腱鞘囊腫——般較小,穿刺困難;其他部位多次復發(fā)的腱鞘囊腫,都可手術切除。術中應完整切除囊腫,如系腱鞘發(fā)生者,邊同時切除部分相連的腱鞘;如系關節(jié)囊滑膜疝出,應在根部結扎切除,以減少復發(fā)機會。
腕部腱鞘囊腫
腕部腱鞘囊腫,是一種常見的傷病,多發(fā)生于關節(jié)的肌腱滑動處。臨床常見于舟、月骨關節(jié)的背面,位于拇長伸肌腱及指總伸肌腱之間;其次是腕部掌面橈側,位于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古稱“腕筋瘤”。本癥多見于青壯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認為多由于局部氣血凝聚而成,與外傷沉寂和慢性勞損有關。也有認為是因局部膠樣變性所引起。囊腫壁的外層是由致密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蓋,囊腔內充滿蛋清樣稠密或稀薄的膠凍狀粘液。有時囊腔可與腱鞘或關節(jié)腔相通(有人認為囊腫的形成與關節(jié)或腱鞘內壓力增大有關),也有的囊腔呈封閉狀態(tài),囊腫根部與腱鞘或關節(jié)囊緊密粘連。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癥的主要表現是局部有一個發(fā)展緩慢的半球形包塊凸起。
2.病人感覺囊腫局部輕度酸脹、疼痛,腕手部無力。患部遠端出現軟弱無力感者,提示囊腫與腱鞘相連所致。但亦有部分病例,無任何不適感,僅覺是一種累贅,不美觀。但腕部活動過度(由于內壓加大),可出現酸脹無力感。
3.檢查囊腫觸之表面光滑與皮膚無粘連,早期質軟有輕度波動感;后期因纖維化改變,而顯得小而堅硬,用力按壓時則有酸脹感,或向囊腫周圍放散性疼痛。若囊腫生長于小魚際近端或腕管內,可壓迫尺神經或正中神經,則出現相應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覺異常。
X線檢查,無異常發(fā)現。
(治療)
(一)手法治療
1.原則 溫經鎮(zhèn)痛,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
2.施術部位 囊腫局部及其周圍。
3.取穴 囊腫上部相應穴位及局部壓痛點。
4.施術手法 按、揉、擠、壓。
5.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5到7分鐘,刺激量應因人因癥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驟施術)
(1)對壓內外關穴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拇、中指重疊,相對擠壓內關、外關穴半分鐘。
(2)屈腕按揉推擠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托握腕部,將腕關節(jié)略向囊腫的對側屈曲,使囊壁緊張,雙拇指在囊腫局部及其周圍按揉數分鐘,或以局部充血、麻木為度;繼之,雙手拇指重疊撳定囊腫近端推擠,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本法適用于一般的囊腫。
(3)針刺推擠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膚消毒后,用毫針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頂刺)后,再用雙拇指強力推擠(方法同上法),然后加以按揉,囊腫即可消散,本法適用于質硬、較小而扁平的囊腫。 以上手法使囊腫消散后,隨即加壓用繃帶包扎固定3日。
(二)手術治療
經數次手法治療無效,或經常復發(fā)者,可考慮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