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艾灸師小愛
2023-07-19 22:00:08
中風和肝腎陰虛有一定的關系的當出現(xiàn)這種重要的時候,應該及時的進行改善的,是你得到有效的幫助的。如果得不到的話,會使身體上的嚴重的影響和損傷的建議根據(jù)目前的情況來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和改善。是身體的上的調整,如果得不到的話,會使你受到危害和損傷。建一個就目前的情況來進行改善,使身體得到有效的幫助
最新回答共有4條回答
-
成都-陳**
回復
-
周口-李**
回復中風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而僅以半身不遂為主證的一種病證。西醫(yī)的腦血管意外、面神經麻痹,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一、病因病機中風之發(fā)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氣血虧虛,與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過度,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濡養(yǎng);或陰虧于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夾痰夾火,橫竄經隧,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系的危急證候。其病機不外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腎陰虛為其根本。
二、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
(1)發(fā)病急驟,口眼歪斜,舌強語謇,半身不遂;或猝然昏倒,神志昏蒙或不省人事。
(2)常發(fā)生于中年以上,老年尤多。
(3)病前多有頭痛、眩暈、肢麻、心悸等癥狀,多因暴怒、飲食、勞倦誘發(fā)。
2.診斷
(1)本證應與厥證、癇證、痙證鑒別。
(2)作CT等檢查,常可發(fā)現(xiàn)腦部病變。
三、辨證施治
1.中經絡
(1)風痰阻絡型
【辨證】突然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肌膚麻木,甚則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脈弦滑。
【施治】祛風化痰通絡。
【方藥】牽正散合導痰湯加減:白附子、膽南星各12g,僵蠶、地龍各10g,全蝎5g,法半夏、鉤藤各15g,陳皮、甘草各6g。水煎服。
【加減】痰瘀交阻者,可酌加丹參20g,桃仁10g,赤芍12g。
(2)陰虛陽亢型
【辨證】平素頭暈痛,耳鳴目眩,少寐多夢,突然發(fā)生口眼歪斜,語言不利,或手足重滯,甚則半身不遂。舌紅苔膩,脈弦細數(shù)或弦滑。
【施治】平肝息風潛陽。
【方藥】鎮(zhèn)肝息風湯加減:代赭石30g,白芍、天冬、玄參、菊花各15g,鉤藤、龜版、龍骨、牡蠣各20g,天麻12g,牛膝18g。水煎服。
2.中臟腑
(1)閉證
【辨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紅,目赤,口噤,氣粗,肢體偏癱,或兼拘急。舌質紅苔黃,脈弦滑。
【施治】清肝息風,開竅。
【方藥】羚羊角湯加減:羚羊角0.3g(銼末沖服),菊花、夏枯草各15g,石決明、龜版各30g,生地黃、鉤藤各20g,白芍15g,牡丹皮、天竺黃、黃芩各10g。水煎服。
【加減】若痰濕偏盛、苔白膩,屬陰閉者,方用滌痰湯加減(法半夏15g,陳皮10g,茯苓、竹茹、膽南星、枳實各12g,鉤藤20g,石菖蒲9g,甘草6g,天麻10g。水煎服)。
(2)脫證
【辨證】神志昏糊,面色蒼白,口開,目合,氣息低微,汗出肢冷。舌痿,脈微欲絕。
【施治】回陽固脫。
【方藥】參附湯加減:人參15g,熟附子12g,山茱萸15g,五味子6g,龍骨、牡蠣各30g。水煎服。
四、輔助治療
1.成藥方
(1)川芎嗪注射液、益腦復健膠囊、腦血康口服液(適用于中經絡之風痰阻絡型)。
(2)清開靈注射液(適用于中臟腑之閉證)。
(3)心脈靈注射液(適用于中臟腑之脫證)。
(4)川芎嗪注射液、華佗再造丸、中風回春丸、散風活絡丸(適用于中風后遺癥)。
2.驗方
(1)鉤藤15g,半夏、天南星、天麻、紅花、生姜、桂枝各10g,竹瀝10ml,甘草5g,雞血藤30g。水煎服(適用于中經絡之風痰阻絡型)。
(2)天麻、黃芩、鉤藤、玄參、懷牛膝、丹參、夏枯草各9g,生地黃12g,生牡蠣、石決明各30g。水煎服(適用于中經絡之陰虛陽亢型)。
(3)生地黃、山藥各20g,山茱萸、知母、鉤藤各15g,天麻、麥冬、桑葉、菊花、夏枯草各10g,蟬蛻9g,甘草6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劑(適用于中經絡之陰虛陽亢型)。
(4)全瓜蔞30~40g,膽南星6~10g,生大黃10~15g,芒硝10~15g(熔化)。水煎服(適用于中臟腑之閉證)。
(5)當歸、丹參、白花蛇、蜈蚣、地龍、紅花、忍冬藤,制成片劑,每片重0.3g。每日3次,每次5~6片,1個月為1個療程(適用于中風后遺癥)。
3.針灸療方
(1)半身不遂:上肢取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穴;下肢取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穴。一般刺病側,用瀉法。病久者也可先針健側,后針病側。
(2)口角歪斜:取地倉、頰車、牽正、合谷、內庭、太沖穴。按病部酌加取迎香、水溝、陽白、下關等穴。一般刺患側,用瀉法。病久可左右均刺。
(3)中風不語:取金津、玉液放血,針內關、通里、廉泉、三陰交等穴,用瀉法。
(4)中風閉證:取水溝、十二井、太沖、豐隆、勞宮、人中等穴,用瀉法或點刺出血。
(5)中風脫證:灸關元、神闕、百會、刺氣海、關元、足三里。
五、調護
(1)中年以上,經常頭暈痛,血壓偏高,肢麻肉瞤者,此乃中風之先兆,應戒除煙酒,忌肥甘厚味,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樂觀情緒,血壓高者應適當藥物治療。
(2)對中臟腑者,應注意觀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脈搏、血壓等的變化。
(3)對肢體癱瘓者,應注意經常變換體位,注意局部保暖,按摩患肢,防止褥瘡發(fā)生。
(4)對恢復期患者,在綜合治療同時,鼓勵病人積極進行功能鍛煉,以促進癱瘓肢體的康復,防止肌肉萎縮,關節(jié)變形等。
-
周口-李**
回復中風又稱卒中,臨床以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不語或言語謇澀,偏身麻木為主證,并具有發(fā)病急劇、變化快,善行數(shù)變的風邪特點,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西醫(yī)的腦血管疾病,無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腦卒中,均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發(fā)病是在人體氣血內虛的基礎上,多因勞倦內傷,憂思惱怒,嗜食肥甘厚味及煙酒等誘發(fā),以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形成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中風屬于本虛標實之證,以肝腎陰虛為本,風、火、痰為標。主要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依據(jù)
(1)半身不遂,神識昏蒙,言語澀謇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為主癥。
(2)常伴有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fā)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
(3)急性起病,發(fā)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如素有頭痛、眩暈、耳鳴,突然出現(xiàn)一過性語言不利或肢體麻木、視物昏花,甚至昏厥。
(4)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5)結合顱腦CT,磁共振影像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2.鑒別要點
(1)癇?。荷窕瓒酁闀r短暫,移時自行蘇醒,醒如常人,多伴有肢體抽搐,口吐白沫,四肢僵直,兩手握拳,雙目上視,小便失禁,一般無半身不遂,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等癥。
(2)痙證:神昏時間歇短暫,常伴有四肢厥冷,一般移時蘇醒,醒后一般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中風特有的癥狀。
(3)痙證:以四肢抽搐,項背強直,角弓反張為主癥,發(fā)病后可出現(xiàn)神昏,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中風見癥。
(4)痿?。憾嗥鸩【徛?,以雙下肢癱瘓或四肢癱瘓為多見,起病時無神昏。
(5)口僻:以口眼?斜,目不能閉,口角流涎為主癥,但無肢體偏癱,半身麻木,神昏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