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健康管理師
2023-07-26 10:10:12
刮痧一般是不進行脊柱的刮痧的,刮痧主要是針對局部肌肉,組織軟組織進行刮痧緩解。但進行刮痧一定要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中醫(yī)科進行進一步的治療,避免造成對皮膚過度的受損。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就是那個人
回復1 刮痧的作用
中醫(yī)刮痧,源于我國舊石器時代,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已盛行。它以中醫(yī)理論特別是經(jīng)絡理論為基礎,利用表面光滑的器具(如牛角、玉石等),配以一定的介質(zhì)(水、油、膏等),在人體皮膚表面特定部位,如經(jīng)絡、穴位、疾病反應點等進行反復刮拭,直至刮出痧疹,以達到調(diào)和陰陽、扶正祛邪、疏經(jīng)通絡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2 刮痧的要點知識刮痧前準備
現(xiàn)代醫(yī)學已證實,刮痧具有鎮(zhèn)痛作用,可用于治療頭痛、風濕痛、胃痛等疼痛性疾?。荒茉鰪娋植亢腿硌?、淋巴液的循環(huán),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還具有強心發(fā)汗,增強免疫和養(yǎng)顏美容,防止皮膚老化等作用。刮痧療法雖有防治疾病的作用,但當患有重大疾患時,還是要前往醫(yī)院進行綜合檢查后再對癥治療。刮痧者要知曉經(jīng)絡在體表的循行分布,依經(jīng)脈分布規(guī)律進行刮拭,并據(jù)病情選擇刮拭的部位及確定被刮拭者的體位,初次刮痧者一般選擇臥位。要對器具、操作者的雙手和被刮拭的部位進行消毒(75%酒精),再在刮拭部位上涂上一層介質(zhì),如水、刮痧油、嬰兒油、橄欖油等。
刮痧時的要點刮痧時,操作者手持刮板與刮拭部位的皮膚呈45度角,靈活地利用腕力、臂力進行刮拭,用力均勻適中,以病人的耐受力為度。刮痧順序一般以頭部、頸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為序,從上到下,從內(nèi)到外,單方向刮拭,切忌來回刮拭,刮好一部位(經(jīng)絡),再刮另一部位(經(jīng)絡);刮拭的速度自然平穩(wěn),刮至局部出現(xiàn)痧點或微紫紅斑塊為止。不可強求出痧量的多少,切忌盲目追求出痧的程度,避免機械作用下的皮下出血。
刮痧板的使用刮痧板的使用也分為多種情況,通常治療疾病時多選用刮板薄面刮拭皮膚;以保健為目的時多用刮板的厚面;而關節(jié)附近穴位和需要點按的穴位則多用棱角處;手指、足趾、脊柱等部位可用凸曲面部位可用凹口部分進行刮拭。
3 刮痧的注意事項隨著現(xiàn)代傳媒對刮痧療法的介紹,越來越多的百姓接受并親自實踐它,在這里提醒大家在日常的刮痧操作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項:
1.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流通,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風。
2.刮痧后最好飲用一杯溫開水(淡鹽水為佳),30分鐘內(nèi)忌洗澡,禁食生冷油膩食物;夏季刮痧不要對著風扇,冬季刮痧治療后應注意保暖。
3.刮痧后1—2天內(nèi),如刮拭部位出現(xiàn)疼痛、癢、蟲行感、冒冷/熱氣或皮膚表面出現(xiàn)風疹樣變化等現(xiàn)象,均為正常。
4.如用于美容時,可用具有潤膚緊膚作用的刮痧油或膏,手法宜輕。
5.刮拭第七頸椎(大椎穴)手法宜輕。
6.胸部乳頭禁刮。
7.孕婦腰腹部禁刮。
8.年老體弱者應輕手法刮拭。
9.皮膚病如潰瘍、嚴重過敏、痣瘤、皮下有不明原因包塊、新鮮的傷口禁刮。
10.骨折病人骨折部位禁刮。
11.凝血機制障礙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禁刮。
12.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水腫的患者,刮拭方向應從下向上刮拭,用輕手法。
13.保健刮痧和頭部刮痧可不用介質(zhì),可隔衣刮,手法宜輕。給小兒手法宜輕,隔衣刮。
14.空腹、過度疲勞、低血糖、過度虛弱和神經(jīng)緊張患者忌刮;低血壓、特別怕痛的患者輕刮。
15.再次刮痧時間需待上次痧疹消退(5—7天左右)后再進行。
16.經(jīng)過正確的刮痧治療數(shù)次后,若病情沒有減輕或反而加重,應去醫(yī)院做進一步檢查,并改用其他方法治療。
17.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刮痧也和針灸一樣,有可能像暈針一樣出現(xiàn)暈刮。癥狀多表現(xiàn)為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fā)冷,惡心欲吐等。遇到這樣的情況時首先要冷靜,立即讓患者平臥并飲用1杯溫糖開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會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輕刮)、內(nèi)關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如未明顯好轉(zhuǎn),要及時送往醫(yī)院。
-
xuzhujun728
回復現(xiàn)在很多人都喜歡刮痧,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怎樣背部刮痧吧!
背部刮痧的要求01肩背部的刮痧要求患者坐著背對醫(yī)生。如果趴下的話,肌肉就會放松下來,刮的效果就不好了,這個最好就是坐著刮。首先我們要找到病灶所在,通過按壓找到痛點,往往就是原發(fā)病灶部位。治療時,對疼痛點施以彈撥、點壓、按揉的刮法,以達到緩解痙攣、減輕疼痛、松解粘連、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的效果。
02通常刮痧方向都是由上而下、由內(nèi)而外,單向順刮,不可來回重復刮。通常刮背部夾脊穴(或稱督脈,或中樞神經(jīng))時,宜由后腦勺最突出的枕骨、大椎穴一直往下。 主風寒的膽經(jīng)、膀胱經(jīng),則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刮到肩膀。而刮腰部經(jīng)絡主腎,刮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部則主肝膽脾胃。
背部刮痧的做法01采用端坐位,或雙腳分開,刮頸部正中部位,采用直線刮法,手法要輕,移動速度要慢,從發(fā)際向下刮頸背部正中督脈巡行區(qū),刮10-20次即可。
02如果病人偏瘦,頸部肌肉比較少,頸椎骨性凸出明顯,可用刮痧板的棱角點壓、按揉椎間隙,自上而下每個間隙按壓10秒鐘左右。
03然后沿直線刮頸背部。每側(cè)20-30次,由于這里的肌肉比較多,手法力量可以加重一點,由輕漸重,最后3-5次再減輕。
04刮脊柱兩側(cè)的足太陽膀胱經(jīng)巡行線區(qū),用刮痧板的邊角刮背部脊柱正中旁開2-4指的區(qū)域,從上往下刮拭,每側(cè)刮拭20-30次即可。
刮痧的注意事項011、刮痧過程中不可開空調(diào)、風扇、避免空氣對流。
2、老年人體質(zhì)弱者、大病初愈、患皮膚病者禁做刮痧
3、月經(jīng)期、孕婦禁做刮痧。
-
江蘇-吳**
回復刮痧對于很多喜歡對身體保養(yǎng)的人來說并不陌生,而且刮痧能夠很有效地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來改善我們身體出現(xiàn)的一些癥狀,下面跟著我一起來學學背部刮痧的方法。
背部刮痧的方法采用端坐位,或雙腳分開,刮頸部正中部位,采用直線刮法,手法要輕,移動速度要慢,從發(fā)際向下刮頸背部正中督脈巡行區(qū),刮10-20次即可。如果病人偏瘦,頸部肌肉比較少,頸椎骨性凸出明顯,可用刮痧板的棱角點壓、按揉椎間隙,自上而下每個間隙按壓10秒鐘左右。然后沿直線刮頸背部。每側(cè)20-30次,由于這里的肌肉比較多,手法力量可以加重一點,由輕漸重,最后3-5次再減輕。刮脊柱兩側(cè)的足太陽膀胱經(jīng)巡行線區(qū),用刮痧板的邊角刮背部脊柱正中旁開2-4指的區(qū)域,從上往下刮拭,每側(cè)刮拭20-30次即可。
肩背部的刮法一定要注意方向問題。很多人都是由上向下刮,實際上是錯誤的。應該順著骨骼走向,由內(nèi)向外來刮。否則刮到骨頭上,出瘀血了,晚上睡覺都沒法躺下。正確的方法是弧線刮法,也就是說刮痧的移動路線是弧形的,刮后體表出現(xiàn)弧線形的痧痕,操作時刮痧方向要按照肌肉走向或骨骼結(jié)構特點而定。此法適用于胸背部肋間隙、肩關節(jié)、膝關節(jié)周圍以及面部等部位。
背部刮痧的要求肩背部的刮痧要求患者坐著背對醫(yī)生。如果趴下的話,肌肉就會放松下來,刮的效果就不好了,這個最好就是坐著刮。首先我們要找到病灶所在,通過按壓找到痛點,往往就是原發(fā)病灶部位。治療時,對疼痛點施以彈撥、點壓、按揉的刮法,以達到緩解痙攣、減輕疼痛、松解粘連、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的效果。
背部刮痧的力度痧時用力要均勻,由輕到重,先輕刮,然后逐漸加重,以人體能夠承受為度,尤其是穴位部位。頭面部刮痧就要很輕,肌肉不太豐滿和骨關節(jié)明顯的部位,刮痧應該在一個位置輕刮10-20次就可以了。
刮痧絕不要強求出痧。刮痧的程度應該本著這樣一個原則,即通過刮痧使人體感覺到局部肌肉放松、全身舒適,絕對不可強求出痧。一般刮至皮膚出現(xiàn)潮紅、紫紅色等顏色變化,或出現(xiàn)粟粒狀、丘疹樣的斑點,或片狀、條索狀斑塊等形態(tài)變化,并伴有局部熱感或輕微疼痛時就可以了,這些都是出痧的正常表現(xiàn)。
背部刮痧的周期如果癥狀較輕,每天刮1次即可,如果癥狀較重,就應該采取多次輕刮法,也就是手法輕點,每天刮2-3次。
通過痧象看健康痧象的形態(tài)和部位,對診病、治療、病程、預后判斷上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出痧的部位:哪里出痧就代表與這里經(jīng)脈相關的地方出問題了。比如背部心肺對應的位置出痧了,就說明他的心肺有問題。
出痧的顏色和形狀:一般痧色鮮紅,呈點狀,多為表癥,病程短,病情輕,刮痧取效快;痧色暗紅,呈斑片狀或瘀塊,多為里癥,病程長,病情重,刮痧取效慢。隨著刮痧的治療,痧象的顏色由暗變紅、由斑塊變成散點,說明病情在好轉(zhuǎn),治療見效。感冒一般都是紅的,關節(jié)疼痛是紫。
-
寧吉兒
回復脊椎骨是可以刮痧的、刮痧是以中醫(yī)經(jīng)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zhì),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xiàn)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簡、便、廉、效的特點,臨床應用廣泛,適合醫(yī)療及家庭保健。還可配合針灸、拔罐、刺絡放血等療法使用,加強活血化瘀、
操作要點
(1)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膚上均勻涂上刮痧油等介質(zhì);
(2)手握刮拭板,先以輕、慢手法為主,待患者適應后,手法逐漸加重、加快,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宜單向、循經(jīng)絡刮拭,遇痛點、穴位時重點刮拭,以出痧為度。
(3)可先刮拭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jīng)背俞穴循行路線,振奮一身之陽、調(diào)整臟腑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再根據(jù)病情刮拭局部阿是穴或經(jīng)穴,可取得更好療效。
(4)刮痧后囑患者飲用溫開水,以助機體排毒驅(qū)邪。注意事項
(1)刮痧后1~2天局部出現(xiàn)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F(xiàn)象;出痧后30分鐘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diào)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
(2)刮痧療法具有嚴格的方向、時間、手法、強度和適應證、禁忌證等要求,如操作不當易出現(xiàn)不適反應,甚至病情加重,故應嚴格遵循操作規(guī)范或遵醫(yī)囑,不應自行在家中隨意操作。
(3)有出血傾向、皮膚高度過敏、極度虛弱、嚴重心衰的患者均應禁刮或慎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