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播放鍵收聽本文語音版
在道教宮觀內
這就是道教的齋醮,俗稱“道場”
,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1、“齋”的意義
“齋”的原意指齊和凈,后為齋戒
、潔凈之意。古人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寢,以示祭者莊誠。道教繼承此禮
,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潔身,謂之“修齋”,初為“積德解愆”,再則“和神保壽”,后為“專道”、“樂道”、“合道”,即為“修道”,此為修齋的最高境界按照它的規(guī)模和作用可以分為:
內齋(極道):包括心齋
外齋(濟度):包括三篆七品
各種齋法有著不同的意義,如金篆齋 “上消天災
2、“醮”的意義
“醮”的原意是祭
,為古代禮儀。《說文》曰:其一為冠娶;二為祭祀。道教繼承并發(fā)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與神靈相交感“醮”亦有“醮法”
“齋醮科儀”指醮禱活動所依據(jù)的一定法規(guī)。一般有陽事與陰事之分
宮觀道眾每逢朔、望日
齋醮祈禱
早在東漢以前
東漢時,太平道已有向天祈禱和稱謝等儀式
東晉
繼寇謙之后,南朝劉宋靈寶派道士陸修靜亦改革南方天師道
唐玄宗于開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741)
,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二所,每年依道法齋醮。此間他還于道場內親教道士步虛聲韻,并詔道士司馬承禎、李含光等作《玄真道曲》、《大羅天曲》等。唐武宗即位(841),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場。帝幸三殿,于九天壇親受法箓。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是道教齋醮科儀的集大成者,他搜集、整理、編纂、刪定了南北朝以來的各種科儀。在此基礎上又新修了《太上正一閱篆儀》、《洞神三皇七十二君齋方懺儀》、《道門科范大全集》等科醮書多種,影響十分深遠北宋太宗
明代以后,道教轉衰
,但齋醮科儀仍流傳于民間。此階段出了許多民間宗教,流傳十分廣泛,許多齋醮科儀被民間宗教所吸收。同時有許多大型的齋醮科儀因無力承辦而失傳,小型的齋醮科儀因進一步簡化而更適合一般群眾的需要,故一直流傳至今。舉行一項齋醮科儀
,往往要通過建壇、設置用品、誦經(jīng)拜懺、踏罡步斗、掐訣念咒等來共同完成。這其中,道士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因為所有的這些都是由他們來完成的,這一切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齋醮科儀。醮壇,建醮必先設壇
,稱為 “醮壇”,又稱“法壇”。據(jù)《道書授神契》記載:“古者祭皆有壇,后世州郡有社稷壇。記曰:壇而不屋,古醮壇在野不同形式的齋醮
,往往建有不同規(guī)模的壇。大型齋醮活動,通常筑有若干個壇,其中一個是主壇,叫做 “都壇”,其余的壇,叫做“分壇”。“生態(tài)”蓋指生命體與其環(huán)境的有機聯(lián)系
。生態(tài)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關系的道德觀念、基本規(guī)范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huán)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tài)意識猛然走出專業(yè)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huán)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tài)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tài)學,但其生態(tài)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xié)調,以人為本道教生態(tài)倫理精神體現(xiàn)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xù)
、發(fā)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tài)倫理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
。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lián)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
。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
五是循環(huán)再生的精神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