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蓋指生命體與其環(huán)境的有機聯(lián)系
。生態(tài)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關系的道德觀念、基本規(guī)范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huán)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tài)意識猛然走出專業(yè)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huán)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tài)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tài)學,但其生態(tài)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xié)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于體玄修道,韜光養(yǎng)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tài)和人的關系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fā)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tǒng)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tài)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道教生態(tài)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xù)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
。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tǒng)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五是循環(huán)再生的精神
。在關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tǒng)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并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jié)制人的無窮欲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
本文作者:國文 國學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389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在單位不能犯的三個大忌(精辟)
下一篇: 煲中藥頭煎二煎-不能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