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p>
說話和善,讓人心生溫暖;說話兇惡,讓人感覺像被矛刺。
言善言惡,福禍相依,不僅關乎品德修養(yǎng),還會影響一生的命運。為人善良,修好口德,才會有福報。
老話說:“良言如金玉,惡語似雪霜?!币痪鋵捨咳说脑挘瑫寪喝嘶谖驈纳?;一句污辱人的話,能使善人頑固行惡。
一位老道長有一個弟子,兩次偷竊被抓。眾弟子要求重罰,但是道長兩次都原諒了那個弟子。眾弟子一氣之下集體上書,他們認為偷竊的弟子有污師門,不將他趕走,他們就集體離開。
道長看完上書后,就把他們叫到跟前說:“你們能夠明辨是非,這讓我感到很欣慰。如果認為跟我學法悟道收效甚微,你們完全可以另投師門。但是我不能趕走偷竊的弟子,因為他還不能明辨是非,需要我繼續(xù)教化。你們對犯錯之人不挽救,想一棍子打死,這又合乎道法嗎?”眾弟子聽了面紅耳熱,那位偷竊弟子深受感動,從此改惡從善。
王陽明說過,人無絕對的善惡,善惡全在人心,即使不善的人,也應得到尊重和挽救。
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鄙频娜耍疑拼?;不善的人,我也會善待他,這樣就會人人向善,社會和諧。
人非圣賢,難免會犯錯。對犯錯之人嫌棄 ,就可能讓其破罐破摔,為害一方。如果親近他并良言相勸,就可能會讓浪子回頭,棄惡揚善。
古人云:“靜察己過,勿論人非?!逼湟馐钦f,人要常懷自省之心,檢討自己的過失,不要談論他人的是非。
一個人如果不懷好意,不懂得反省自己,對他人隨便妄言,只會自取其咎。《增廣賢文》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边@句話提醒我們,一個人到處說別人的是非,其本身就是個是非之人。
生活中,很多人愛扎堆講他人私生活,這未見得主觀上有什么惡意,但也絕非是善意的表現。
有道是“人言可畏”,你的一句話是非,就可能給他人造成麻煩。即便你是萬事通,也不要太八卦,因為你的消息未必可靠,很多話經人一傳都會變味。
王陽明說:“以言語謗人,其謗淺?!闭f話,要話出有據,事出有因,千萬不要捕風捉影,這既是修養(yǎng),也是智慧。
與其浪費時間和精力亂扯舌頭,不如靜心提升修養(yǎng)和能力,這樣才會讓人更加欣賞。
《圍爐夜話》說:“語言尖刻,終為薄福之人。”一個人說話尖酸刻薄,不積口德,得不到別人幫助,自己的福分很淺,通常沒有好下場。
《紅樓夢》中的晴雯心靈手巧,是賈府出類拔萃的女子,但她說話尖酸刻薄,得罪了不少人。晴雯跌折了扇子,寶玉說她幾句,她就夾槍帶棒地回懟:“二爺近來氣大的很,行動就給臉子瞧。要踢要打憑爺去。這會子一把扇子就這么著了。”
襲人來勸架,她又言辭犀利嘲諷:“因為你服侍得好,昨日才挨窩心腳。你們鬼鬼祟祟干的事,也瞞不過我?!蓖跎票<业某瓩z大觀園,晴雯當眾嘲諷她是“有頭有臉大管事的奶奶”,讓王善保家的顏面盡失、心生怨恨。王善保家的借繡香囊事件,向王夫人進了讒言。
后來,晴雯在生重病時,被王夫人毫不留情地趕出了賈府,最終落了個無人照料,命喪府外的悲慘下場。
尖言是割舌刀,隨性說出去的尖酸言語,遲早都是回頭箭,一定會射傷自己。
《弟子規(guī)》中說:“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边@是在告誡人們:張揚指責他人的缺點或過失,就是在作惡,如果過分,就會招來災禍。
王陽明也說:“大凡朋友,須箴規(guī)指摘處少,誘掖將勸意多,方是。”給別人提意見的時候,不要直接說別人的過失,要先夸贊別人,順著他說,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都有不順心的時候,如果一言不合,就惡語相向,只會結怨樹敵,危急時刻,那些人不但不幫,反而會落井下石。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fā)展之規(guī)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zhèn)饕痪湓?,假傳萬卷書”?!叭f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tài)。在這種清凈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復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為簡單才顯得崇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開悟,深奧了就簡單,簡單了才深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樣,從簡單到復雜,再從復雜到簡單,就是升華。生活的意義在于簡單,人修煉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你可以理解別人,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實人不在理解,在認同。
精于心,簡于形??絾栰`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赐噶瞬徽f透,高境界;朦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徹;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徹后的不透徹,明白后的不明白,難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簡”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將一件復雜的事情化為簡單,那是需要智慧的。將繁雜的事情回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因此,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可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用智慧化難為簡。
為名利盡拋寵辱,清純似兒時天真的童貞,樸實如父輩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悠閑,聽聞“荷風送秋氣,竹露滴清響”的天籟,感受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曠。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夠吟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句;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謫居時仍能悠然自得的寫出《醉翁亭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當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忘記自己的意識,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tài)。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誘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tài),須當從一而終。樂以忘憂,簡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毙姓邌枺骸澳堑玫篮竽兀俊崩系篱L:“砍柴擔水做飯?!毙姓哂謫枺骸澳呛沃^得道?”老道長:“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崩系篱L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簡,人生易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里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負擔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復雜,簡單生活。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里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墒呛唵蔚纳顓s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才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tài),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為,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對抗,有些人笑在開始,有些人卻贏在最終。試著微笑,試著回眸,放松自己,不強求、不萎靡、不浮躁。簡單生活,隨心、隨性、隨緣,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于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
生活容不容易,關鍵看你怎么活。處境在于心境,心境改變了,處境也會改變。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緊張、越復雜,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對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快樂。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閑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下,知足便能常樂。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灑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靜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tài),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總有一個故事,想講述卻難以開口,就這樣在心底,漸漸譜成了曲。人就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向往,失去了的,才會覺到珍貴。所謂的,得失、情緣、風景、驛站,都在時光的塵煙中,慢慢淡散。雖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難,但是,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終究會走遠。
人的一生,注定要經歷很多。紅塵路上,有朗朗的笑聲,有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著,有成功的自信,有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注定珍貴。生命的豐盈緣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于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簡單讓人輕松快樂,想法簡單讓人平和寧靜。因為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為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有道是“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遇事不能亂發(fā)脾氣,說話時注意給他人留情面,不要讓人家難堪,你才會受人歡迎。
行事不任性,為人謙和低調,戲謔有度,言語謹慎,才是最明智之舉。
多說良言,能化解難題,凈化人心;少說妄言,能趨利避害,受人尊敬;慎說尖言,能減少仇恨,避禍得福。
20世紀以來,環(huán)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tǒng)宗教,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沖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等理論?!爸泻汀敝畾饩哂小罢{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梢哉f,“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爸泻椭馈笔堑澜套非蠛椭C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fā),道教的生態(tài)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準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tài)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態(tài)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tài)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tài)倫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fā)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態(tài)度應該如葛洪《抱樸子內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guī)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tài)倫理。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yǎng)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tài)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fā),十分重視人對環(huán)境的依賴關系。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短浇洝窂娬{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為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guī)律,并按照自然規(guī)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態(tài)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智慧?!短浇洝氛J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只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產生“中和”之氣,并共同生養(yǎng)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系,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huán)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態(tài)失衡將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如在自身修煉方面,道教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再如,歷代道教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邊環(huán)境,道觀內外的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教關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tài)智慧?,F代環(huán)境科學告訴我們: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fā)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中。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并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huán)境采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于同一個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么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xié)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態(tài)建設
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享有對自然的權利的同時,應承擔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責任。去年召開的生態(tài)文明貴陽會議發(fā)表的“2010年貴陽共識”明確提出,“綠色發(fā)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zhàn),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內容”。
道教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fā),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態(tài)倫理?!短浇洝分赋觯撕妥匀蝗f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昂秃瞎采本褪且笕伺c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現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的中國道教界,正在積極闡發(fā)和弘揚道教的生態(tài)智慧,踐行著“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進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建設。
積極倡導生態(tài)保護,著力推進生態(tài)道觀建設。道教崇尚自然,歷來就十分注重對環(huán)境的保護。早在1993年中國道教協(xié)會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表彰會上,就積極鼓勵全國道教徒“植樹造林、美化環(huán)境”,并對“植樹護林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1995年,中國道教協(xié)會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世界宗教與環(huán)境保護會議,發(fā)表了《中國道教關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與環(huán)境保護聯合會。此后,我國道教界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全面推進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道觀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倡導植樹造林,建立中國道教生態(tài)林建設基地。中國道教協(xié)會于2003年初向全國道教界發(fā)出倡議,計劃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態(tài)林建設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樹造林任務,對民勤縣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提出“生態(tài)道觀”理念,舉辦道教宮觀生態(tài)保護論壇。生態(tài)道觀就是強調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以實現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國道教生態(tài)保護教育工作間(中國道教宮觀生態(tài)保護論壇前身)召開,通過的《秦嶺宣言》提出了致力于營建環(huán)境友好型道教宮觀的奮斗目標。2007年,第二次中國道教生態(tài)保護教育工作間舉行,提出了7項具體任務,如將宮觀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納入區(qū)域生態(tài)保護規(guī)劃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國道教宮觀生態(tài)保護論壇召開,“生態(tài)道觀”項目得到了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的關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與環(huán)境保護基金會的支持。論壇發(fā)布了《生態(tài)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觀“建立健全生態(tài)保護和宣傳教育的規(guī)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觀道眾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最大限度地采用節(jié)能技術和材料,形成與周邊自然環(huán)境和社區(qū)人群相協(xié)調的良性生態(tài)圈”。這使營建生態(tài)道觀的活動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為道教參與環(huán)境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積極開展環(huán)保規(guī)劃,著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2009年,中國道教協(xié)會形成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huán)境的8年規(guī)劃(2010-2017)綱要意見》,向各地?。ㄊ校┘壍澜虆f(xié)會下發(fā)?!毒V要意見》要求各地方道協(xié)、宮觀進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將宮觀的生態(tài)保護納入創(chuàng)建和諧宮觀的目標中,為建設生態(tài)道觀、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作出新的貢獻。《綱要意見》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提高環(huán)保意識;在資源使用中實現生態(tài)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規(guī)劃建筑設施,倡導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護道教宮觀周邊的水資源等;把環(huán)保意識和行動落實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導道教節(jié)儉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環(huán)保要求的養(yǎng)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宣傳環(huán)保,如倡議在所有道教節(jié)日和大型宗教活動中,都要突出生態(tài)保護宣傳內容等。
積極宣傳環(huán)保理念,著力推進生態(tài)和諧建設。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方面,筆者認為必須要注重“三個保護”的真正落實。即是說,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態(tài)文明的保護;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生態(tài)和諧的保護。
在現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實現“四個觀念”的根本轉變。即是說,要實現自然觀念的根本轉變,懂得尊重和保護自然;要實現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用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倫理去約束無限消費的欲望;要實現倫理觀念的根本轉變,把倫理的指向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愛護環(huán)境;要實現生產觀念的根本轉變,人類應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博愛萬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在高度和諧統(tǒng)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發(fā)展。
在自然環(huán)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四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即是說,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堅持社會法制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態(tài)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智慧。道教的這種生態(tài)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別是對于現代生態(tài)和諧建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做人要心慈胸寬,說話要抑惡揚善,修好口德,才會吉祥。愿你我都能遵道貴德,懷仁愛心,說德善語,廣結良緣,一生幸福平安。
本文作者:京博國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391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七句被后人曲解的古文名句讀罷長知識
下一篇: 供燈極容易把已有的福報放大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