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認識過程是先有存在,而后才有認識,反之,沒有存在,人類的認識也不可能產(chǎn)生。
《易經(jīng)》正是以六十四個卦,來告訴我們?nèi)绾握J識我們所生存的宇宙以及宇宙內(nèi)的所有事物。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易經(jīng)》關(guān)于卦的幾個基本名詞。
綜卦:將《易經(jīng)》的一個卦倒轉(zhuǎn)或旋轉(zhuǎn)180度而形成了一個新的卦,這個新卦與原卦形成互為卦象,稱之為綜卦。
綜卦的象是相對的,綜卦告訴我們?nèi)祟愃幍目臻g是一個相對的空間,萬事萬物具有相對性,如:陰、陽,剛、柔,矛、盾等等。需要說明的是有的易學家也將綜卦稱之為互卦,實際上說的是一回事。
錯卦:是陰陽交錯的意思,兩個卦之間與之相對應的每一爻均發(fā)生陰、陽交錯的轉(zhuǎn)化,錯卦的理是立場相同,目標一致,可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見自然不同,結(jié)論也就不同。
內(nèi)卦:一個卦通過內(nèi)部的變化,而組成新的卦稱之為內(nèi)卦。變化的方法為正卦(或目標卦)的2、3、4爻組成新卦的下卦部分,正卦的3、4、5爻組成新卦的上卦部分,由此得到的新卦被稱為內(nèi)卦。內(nèi)卦的理是事物內(nèi)部的變化對事物的影響,這個影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一種解卦模式,在《易經(jīng)》六十四卦中,多數(shù)卦具有正反相對的象即綜卦,綜卦的卦象就是相對應,而綜卦的理,是告訴我們?nèi)f事要客觀,因為立場不同觀念就完全兩樣,因而就形成了我們認識問題的所謂二分論。
但《易經(jīng)》還告訴我們,在六十四種卦象中同時存在著絕對的象,即沒有綜卦的卦。通過卦象可以看出它們是乾、坤、坎、離、大過、頤、小過、中孚,無論單方面看還是相對的看,它們的象都是一個樣子,因而它們的象被稱為絕對的象。
乾卦,乾為天,這個天無論是形而上的還是形而下的怎樣去看都是天。
坤卦,坤為地,地,無論怎樣去看總是地。
離卦,離為火,火無論怎樣看仍為火,或者說離為日為太陽,無論怎樣看,太陽仍是太陽。
坎卦,坎為水,水,無論怎樣看仍為水(至于水的其他形態(tài)構(gòu)成的象,《易經(jīng)》認為完全是另外一種東西,不屬于水的象)?;蛘哒f坎為月,月亮無論在任何角度去看都是月亮。
澤風大過,無論怎樣看也只有一種象,《易經(jīng)》認為即已鑄成大過,事實已然無法改變因而是絕對的。
山雷頤,其卦象無論怎樣看只有一種現(xiàn)象,《易經(jīng)》中頤卦的原意是用嘴來吃東西,所以吃的行為對人類及生物來說是取得物質(zhì)能量的不可缺少的行為因而是絕對的,不吃是絕對不可以的。
雷山小過,理解亦同大過。
風澤中孚,其卦象無論怎樣看也是只有一種現(xiàn)象,《易經(jīng)》中孚卦認為人生在世一定要講誠信,應是人類進化的絕對行為,不講誠信的人看似可以階段性或局部的成功,最終的結(jié)局確是最差的。
在《易經(jīng)》八個絕對卦象中,前四個絕卦乾、坤、離、坎為天、地、日、月,為自然之象,還可對應為男、女、火、水,為人文之象,這四象仍然是不可缺一的絕象。
后四個絕卦大過、頤、小過、中孚為人的行為之象,大過、小過為行為的禁區(qū);頤、中孚則為人類的行為準則。
前四卦說的是自然的唯一性,后四卦說的是行為的唯一性,這是另一種形式的二分理論,可以將其稱為錯卦二分法或變卦二分法。
乾、坤,離、坎,大過、頤,小過、中孚互為錯卦,之所以將它們的關(guān)系稱為錯卦,是由于我們在這些問題上會常常犯錯,無法客觀、正確的對待這些事物,諸如無法正確理解天、地的概念,無法正確處理水、火關(guān)系,在吃的問題上總存在“大過”,在誠信的問題上總存在著“小過”等等此類以及更深入的問題。
《易經(jīng)》用這八個卦來引起人類的特別關(guān)注,六十四個卦都具有錯卦的存在,因而這并不會影響我們對于相對空間的理解。
《易經(jīng)》中有五十六卦兩兩互為綜卦,這是一種簡單快捷分析問題的模式,一直被人們所采用。
在對卦進行分析時,一定要考慮到它的錯卦以及綜卦,才能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認識問題,也就是事物的二元論,不至于犯主觀上的認識錯誤。
當然事物的變化是錯、綜、復、雜的,所以認識的方法也一定要錯綜復雜起來,而“錯綜復雜”一詞也正是來自《易經(jīng)》。
第二種解卦模式,將我們接觸的第一卦定義為正卦,或稱為基準卦(或稱為目標卦都是可以的),這一卦是分析或演卦的起點。
正卦的每一爻進行陰陽轉(zhuǎn)換(陰變陽、陽變陰)得到錯卦,正卦由下向上翻轉(zhuǎn)換位得到綜卦,正卦的二、三、四爻組成內(nèi)卦的下卦,正卦的三、四、五爻組成內(nèi)卦的上卦,由此得到的卦為內(nèi)卦。
下圖給出解卦的順序。
從圖中可以看出認識問題或事物要從十個方面入手,其中有四個主要方面(圖示中1、2、3、4),其余六個次要方面,要全面的認識一個事物,就必須要從十個方面入手,也就是錯、綜、復、雜分析法。
這樣一來人類認識事物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 二分法,屬于基本的認識方法。圖示中(1)、(2),(1)、(3),(1)、(4)三種二分法;
2. 東、南、西、北四向分析法,這類分析方法可以基本全面的認識事物。圖示中將(1)、(2)、(3)、(4)結(jié)合起來;
3. 八面玲瓏法即八方,從八個不同的角度或位置看待事物,可以說能夠達到全面的認識事物了。圖示中將(1)、(2)、(3)、(4)、(6)、(8)(9)、(10);
結(jié)合起來,或者(1)、(2)、(3)、(4)與(5)、(6)、(7)、(8)、(9)、(10)中的任何四個加以結(jié)合構(gòu)成了八面玲瓏法;
4. 錯、綜、復、雜分析法,這是由十個角度或位置的全方位認識事物,達到了十全十美的理想境界,符合《易經(jīng)》“合十”并“合適”的最高境界,這是由圖示中全部卦組成。
由此可知,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所以萬事、萬物就一定存在著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xiàn)象。也只有在上述3、4的認識方法上,才能最接近事物的本質(zhì)。
理論上來講任何人的觀點都是對的,理由是他所處位置決定了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因而決定了他的觀點。
由于我們所處的時空的相對性,觀點也是具有相對性的。
依據(jù)事物的本質(zhì)來看待不同的觀點,存在著所謂的三乘(這里的“乘”是借用名詞,并無特殊意義)或三重境界說,一個人不會永遠處于下乘,同樣也不會永遠處于上乘,原因就在于事物在不斷的變化,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一直在發(fā)生著變化。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一個事物都會存在著完整的十個觀察角度,角度存在的多少與事物的復雜性相關(guān),只有那些極其復雜的事物才會提供足夠的十個角度來助你分析事物,這一點我們在應用《易經(jīng)》的認識方法過程中會有所體驗。
《易經(jīng)》每卦的六爻為事物的發(fā)展進程或演變?yōu)榱鶄€階段,對卦爻的分析我們則需要深入理解孔子的論述:“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401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