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始終以老莊哲學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方法論作為其養(yǎng)生學的理論基礎(chǔ)、方術(shù)來源和實踐規(guī)范。道家宣揚清靜無為、靜觀玄覽、含德抱一、虛心坐忘,追求內(nèi)心的安寧,主張“道法自然”。這種離俗超凡的精神,發(fā)展并實踐為出世的養(yǎng)神之道。
養(yǎng)神之道包括內(nèi)觀、守靜、存思、守一諸術(shù),魏晉之前即已盛行,都是依據(jù)形神相依,形須神立的教義而來,認為人身五臟六腑器官都有神,神皆有姓字服色。這些神存在于人身,則形體安康,也就是說存神則可以安形、固形。但由于外界有色、香、味、欲的引誘,人身之神往往有被誘引而外逸。神離開了形,即生機離開了形體,神不守舍(形),形體就會敗壞,生命就要死亡。因此,欲求長生,則必須存神于形體之內(nèi)。
養(yǎng)神之道,始于何時尚難確定,早在《老子》、《莊子》和中醫(yī)典籍《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已提出專氣致柔的養(yǎng)神之道?!独献印分杏刑撈湫?,實其腹,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等論述。原始道典《太平經(jīng)》中詳盡地論述守一、潛心靜養(yǎng)的方法,認為養(yǎng)神乃一切養(yǎng)生的基礎(chǔ)和前提。東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張欲長生不死須恬愉淡泊、滌除嗜欲,必須靜寂無為,忘其形骸。但最為系統(tǒng)地論述養(yǎng)神之道的代表作,要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撰寫的《坐忘論》一書。
《坐忘論》認為,養(yǎng)神之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階論:
1、信教,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則道可長,蒂固則德可茂。
2、斷緣,即要求去物欲,簡塵事與一切有為俗事相隔絕,除去對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
3、收心,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覺、感覺及思維意識的存在,欲長生則必須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4、簡事,一切身外之物,皆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藥,唐代著名道士、醫(yī)學家孫思邈認為多欲則志昏,故事養(yǎng)生者須“簡斷事物,欲心不起,必清必靜,無動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5、真觀,收心簡事之后,“日損有為,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
6、泰定,收心之后還要虛心、安心,心不納外事,也不分心于外界,即心無所定,而無所不定。
7、得道,至此達到處物而不染,處動而不散,本心不起、離乎萬境的養(yǎng)神之道的最佳境界。司馬承禎在另一本著作《天隱子》中又將修煉的具體方法分為齋戒、安處、存想、坐忘、神解五個過程,使清靜無為的養(yǎng)神之道趨于完美和系統(tǒng)。
茲就養(yǎng)神之道有關(guān)內(nèi)容簡述如下:
存思也稱作存想,也就是閉目靜思某一特定的對象,存思的目的則是使外游之神返回身中,以及接引外界五行諸神入人身中,魏晉南北朝時,存思已成為上清派修真的主要道法。行存思之法,都有一定的儀式程序。比如《存思三洞法》說:常以旦思洞天,日中思洞地,夜半思洞淵,亦可日中頓思三真。其存思之法,先入室東向,叩齒三十二通,瞑目依次思洞天三真,各咽九氣,三真下入兆身中之泥丸上宮、絳宮、臍下丹田宮中,咽三洞氣畢,仰念祝詞;然后轉(zhuǎn)向南,思洞地之皇君,感受靈符、秘言,仰念祝詞;再轉(zhuǎn)向北,思洞源之仙君,感受寶符,仙君入兆身臍下丹田宮中,思畢便仰念祝詞;然后再轉(zhuǎn)東向,叩齒九通,咽氣九過。
《存思三洞法》說:子能行之,真神見形。道教認為存思可以預(yù)知吉兇,去惡獲福,長生成仙。據(jù)《老君存思圖十八篇序》師曰:修身濟物,要在存思。存思不精,漫瀾無感。感應(yīng)由精,精必有見。見妙如圖,識解超進。神氣堅明,業(yè)行無倦。兼濟可期。期于有證。證之顯驗,逆知吉兇。以善消惡,一切所觀求之能篤,隨漸升登。
按《天隱子》云:“存謂存我之神,想為想我之身。”其實存想之意義不僅存想一物。道教自天地山川,以及人身五官五臟,皆有神,皆欲以存思法想以迎合之,蓋人身一小天地也,道經(jīng)云:“萬化生吾身?!币晕嵘砩窈咸斓刂瘢晕嵘須夂咸斓刂畾?,神氣相感,是為“天人合一”,這就是存想的主要目的。守靜即守靜使神不出游。人能清靜自居,除去俗念妄想,便可使神常存于身,百病不加,兇邪不入,守靜不止,長生不死。
《太平經(jīng)》卷七三、卷八五說“求道之法靜為根?!薄熬镁米造o,萬道俱出,長存不死,與天相畢?!碧埔院?,更以守靜為修真首要之道。《老君清靜心經(jīng)》中說: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于空。守靜的最高境界為空寂忘我,俗念盡除。
守—即閉目靜思至高無上的一或氣,使它們常住自己的身體,使自己精神完全,不致喪失。內(nèi)觀、守靜、存思都使意念關(guān)注于身中幾處之神,而守一之法只是專注于一?!对企牌吆灐肪砣f:凡諸思存,乃有千數(shù)以自衛(wèi),率多繁雜勞人,若知守一之道,一切不須也?!短浇?jīng)圣君秘旨》中說:“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災(zāi),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窮閑,可以理病,可以長生,可以久視?!本烤谷松碇兄耙弧笔鞘裁?守一當守何處?其解釋不一。《太平經(jīng)》說:故頭之一者,頂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臍也。五臟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腸胃也。
葛洪《抱樸子·地真篇》中說法與《太平經(jīng)》有所不同,“一”有姓字服色,男長九分,女長六分,或在臍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絳宮金闕中丹田也;或在人兩眉間,卻行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也。
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口傳其姓名耳。后世道教之言守一,大都沿用《抱樸子》之說。丹氣法、丹法,都有守丹田之說,這便是守一之法的演變。另據(jù)《云笈七簽》載《元氣論》說:一者,真正至元純陽一氣,與太無合體,與大道同心,自然同姓。
《太平經(jīng)》卷一三五說: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為無極之道。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兇。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和即為一,可以長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應(yīng),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道也。在早期道教中也有所謂守三一者,是存想并列的三個對象,說法各有不同,有的守虛、無、空;有的守精、氣、神;有的守身中三宮神的姓名;有的守青、赤、白三氣等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404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命理約言》暗沖暗合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