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長城窟行》是唐代皇帝李世民創(chuàng)作的一首樂府體邊塞詩。此詩先描寫了悲壯的塞外之景,然后描述了一場戰(zhàn)爭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勝利的過程,最后寫對將士們努力作戰(zhàn)以名垂千古的勉勵及自勉、對邊境安寧、四境賓服的向往。全詩立意高遠,言辭從容,層次分明,音韻優(yōu)美。邊塞外悲涼的風刮得很是急切,北方的交河水面凌冰已經凍結。浩瀚的大海掀起了百重的波濤,陰山周圍千里之地鋪滿了白雪。將士們遠戍在高高的烽火臺上,一路上層層的山巒引導著高節(jié)。悠悠的長風輕輕地吹卷著戰(zhàn)旗,將士們?yōu)樽岏R喝水而出了長城。寒冷沙灘上有連綿的騎兵足跡,狂暴的北風吹斷了邊塞嘈雜聲。胡地灰塵凸顯出玉門關的寂靜,羌地傳來的笛聲如呼應著金鉦。大漠上干戈等武器被藏了起來,只剩下戰(zhàn)車震顫搖曳在原野上。將軍和都尉們有的返自白龍堆,有的凱旋而歸自馬邑這一戰(zhàn)場。高揚的旗子表明戰(zhàn)亂停了下來,于是刻石紀功以使功績不被忘。邊荒之上有一個穿著戎裝的人,靈武臺上傳來的凱歌入耳回蕩。貞觀四年(630年),唐將李靖率領大軍一舉掃除東突厥對內地的侵擾,李世民為了紀念這一勝利而創(chuàng)作了此詩。據《舊唐書·太宗本紀》所載,李世民平定宋金剛之亂時,于武德二年十一月,曾“率眾趣龍門關,履冰而渡之”,可能與此詩有關聯(lián)。此詩開頭二句當是描寫詩人親眼所見的悲壯之景。第三、四句進一步寫塞外之景,壯闊迷茫,渲染了一種壯烈豪邁之情,其眼光、氣度有指點江山、總攬寰宇之勢。第五、六句點明為救邊而出征,軍隊沿著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導著隊伍,意即此戰(zhàn)很得天時,必將獲勝。第七、八句點明了題中馳騁宇內,以天下為牧場之意。第九、十之后二句寫進軍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第十一、十二句寫大軍所指,因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蠻夷懾服,邊境一帶很快呈現出一片祥和、安寧的和平氣象。第十三、十四據寫平夷戰(zhàn)禍后,軍隊凱旋,所到之處,群情振奮,表明人民對正義戰(zhàn)爭的支持。第十五、十六句互文見義,稱述得勝還朝,所用地名都是邊塞一帶,給人以真實感,此后的邊塞詩也常用這種手法,羅列多個邊關地名,雖然這些地區(qū)往往與詩中的事件并無關聯(lián),而且地名之間常常不具有確定的邏輯關系。第十七、十八句運用了象征手法,“揚麾”象征唐軍旗幟鮮明地出戰(zhàn),“氛霧”象征外敵入侵時的紛擾之狀,這里既有對將士們的稱述,也有對將士們努力作戰(zhàn)以名垂千古的勉勵,同時也有自勉。最后二句是對李唐全盛時邊境安寧、四境賓服的描述,似是抒發(fā)抱負。全詩沒有具體描寫兩軍作戰(zhàn)的場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這場戰(zhàn)爭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勝利的過程,立意高遠,言辭從容,層次分明,音韻優(yōu)美,達到了藝術手段與個中立意的高度統(tǒng)一,一掃六朝以來的綺靡和宮廷詩的艷麗,堪稱唐詩的辟荒之作。李世民(599年—649年),唐代第二任皇帝。隋末,跟隨父親李淵起兵,推翻隋王朝,李淵即位后,被封為秦王,屢為統(tǒng)兵主將。武德九年(626年)發(fā)動玄武門之變而為太子,并受李淵傳位為帝,次年改元“貞觀”。即位后納諫用賢,輕徭薄賦,頗有政績,史稱“貞觀之治”。在位期間重視文人,并寫過不少詩。著有文集四十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77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命理學八字算流年運勢的方法和意義
下一篇:
唐代詩人盧仝詩《有所思》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