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老子的以德報怨與孔子的以直報怨一直存在爭議,其實二者是有區(qū)別的。
1.出處
以德報怨出自《道德經(jīng)》
以直報怨出自《論語》
2.含義
以德報怨的意思是:用恩德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恨,以德來感化他人。
以直報怨的意思是:當別人侵犯自己的利益時就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耙缘聢笤埂笔堑兰宜枷?,這句話出在《老子》??鬃铀枷胧恰耙灾眻笤埂薄?/p>
儒家思想有一點俠義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腳;你對我不好,我不理你,這很直嘛!你對我不好,我還要對你好,要如基督教《圣經(jīng)》上說,你在我左臉打了一個耳光,我再送上右臉讓你打一個耳光。就像唐朝的婁師德,告訴他弟弟要唾面自干一樣。但對于婁師德這句話,我們要了解,這是中唐以后的修養(yǎng)。當時天下太平、社會安定,而婁師德是世家公子,歷代都做大官,聲望很高,他自己在京里做大官。他的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辭行。婁師德說,我們婁家受國家、朝廷的恩惠太大,我兩兄弟現(xiàn)在都在做官,一般人會批評我們世家公子比較驕傲,你出去做官,千萬要認清這一點,多多忍耐,不要為我們婁家丟人。他弟弟說,這點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臉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婁師德說這樣做并不好啊!你把它擦掉,還是違其怨,給人家難堪哪!弟弟說,我懂了,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干了。婁師德才說,這就對了。假使所有中國人都是這種修養(yǎng),那還得了!所以話說回來,做學問不要斷章取義,不管上下文,只抓中間一句兩句去做,那就要出問題。每個思想,要做整體的研究才行。剛才已經(jīng)聲明了,婁師德出身在中唐以后,國家社會已經(jīng)有了兩百多年的安定,而他家里又歷代做官,他本身又在中央政府當相職。這樣的時代背景,這樣的家庭背景,他弟弟在這樣環(huán)境中所處的立場、位置,就與一般人不同。由窮小子經(jīng)過考試出來做官,就可以傲慢一點。如果婁師德的弟弟有一絲傲慢,人家就會批評,說靠世家的勢力欺負人,所以婁師德對他弟弟的這個教訓才沒有錯,并不是說在亂世之中,拔刀而起的時候也要如此。在這樣的時代,不要說口水吐到我們臉上,如有外國人不禮貌地瞪我們兩眼,我也要打他兩拳。時代不同、環(huán)境不同,對事情的處理態(tài)度就有所不同。所以做學問不能斷章取義。
這里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等于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復,也沒有直接反對,只是在邏輯上作一個論辯。他說,別人對我不起,我對他好;那么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
說到中國文化中,比如有人打了你一拳,如果憑借肌肉記憶,會回應人家一拳,你會怎么做?或者一個接受過文化熏陶的人,至少要想一想,如果我要回他一拳,我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其實背后文化的約束。它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過程,背后有文化的基底。中國人就有兩句話。
第二個叫,問題是,“我要不要"以直報怨",要不要"以德報怨"的時候,你面臨的是兩個選擇。如果給定這兩個選擇,選擇的背后是文化規(guī)則。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主要是寫給統(tǒng)治階層的,以德報怨是老子對君主或圣人提出的要求,希望他們以德治國、以德治民。
而以直報怨是孔子針對普通官員、普通讀書人或平常人提出的人際處理方式。
了解了二者不同的受眾面,就能明白有關以德報怨和以直報怨哪個對哪個錯的爭論其實是毫無意義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79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