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莊子修道第五步:見獨
,見道,覺悟整體

荊十三 2024-05-27 12:42:26

朝徹

,而后能見獨
。《莊子·大宗師》
成玄英【疏】解釋到:夫至道凝然
,妙絕言象
,非無非有,不古不今
,獨往獨來
,絕待絕對。睹斯勝境
,謂之見獨
。故老經(jīng)云寂寞而不改。

即是見到一個整體之道了

老子曰:獨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道德經(jīng)》)
見獨即是見道了

微信圖片_20240527172942.png

莊子又曰:
出入六合

,游乎九州,獨往獨來
,是謂獨有
。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在宥》)
道是孤獨的
,人亦是孤獨的
,但他們又是至貴的,也是合一的
。如老子所言:故道大
,天大,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
亦莊子所言:“道通為一”

然而莊子說過:
“道不可聞

,聞而非也
;道不可見,見而非也
;道不可言
,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
?道不當名
。”(《知北游》)
老子也說過:
視之不見
,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
,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道德經(jīng)》)
既然老莊都認為“道”不可聞
、見、言
、博
,那上面說見道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其實不然,莊子有言:
無謂有謂
,有謂無謂
。(《莊子·齊物論》)
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
?若有能知
,此之謂天府。(《莊子·齊物論》)
彼之謂不道之道
,此之謂不言之辯
。(《莊子·徐無鬼》)
言無言,終身言
,未嘗言
;終身不言,未嘗不言
。(《莊子·寓言》)

上面所說的“見獨”是不見之中的“見”

,見不到之中的“見。亦如莊子所謂:不道之道
、不知之知
、不言之辯、無言之言
、無為之為
、不射之射。也是道家的思想里的不自然中的自然
,自然中的不自然

偉大的武術(shù)家李小龍先生就深受道家和禪宗的影響,他說理想的武術(shù)狀態(tài):
“不是簡單的自然或非自然
,理想狀態(tài)應該是自然中的非自然
,或非自然中的自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在《莊子》中

,“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蔼殹痹凇肚f子》中也出現(xiàn)了六十余次
,其中大部分用作形容詞或者副詞,表示“單獨的”“僅僅”“難道”等義
。而作為境界使用的“獨”
,莊子稱之為“見獨”: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

曰:“吾聞道矣

。”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

?”

曰:“惡

!惡可!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無圣人之道
,我有圣人之道而無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
,庶幾其果為圣人乎
!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
,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
,三日而后能外天下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
,七日而后能外物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
,九日而后能外生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
;朝徹,而后能見獨
;見獨,而后能無古今
;無古今
,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
,生生者不生
。其為物,無不將也
,無不迎也
,無不毀也,無不成也
。其名為攖寧
。攖寧也者,攖而后成者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洞笞趲煛罚?/p>

何謂“見獨”

?一種觀點認為,“獨”即“道”
,“見獨”就是“見道”
。如成玄英解釋說:“夫至道凝然,妙絕言象
,無非無有
,不古不今,獨往獨來
,絕待絕對
。睹斯勝境,謂之見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糩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肚f子集釋》
,第254頁〗他認為“道”的特點是“絕待絕對”,所以稱之為“獨”
。馮友蘭先生也持相似的觀點:“所謂見獨
,就是與道相見了。莊周認為
,道是絕對
,沒有跟它相對立的,所以稱之為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捡T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載《三松堂全集》第8卷
,第358頁〗不過
,這種解釋會引發(fā)一些疑問。既然“道”是絕對的
,那么作為認識者的“人”也應該屬于“道”的一部分
。按照這個邏輯,“道”應該是不可見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暗啦豢梢姟钡恼f法,在《莊子》文本中確有依據(jù):“夫道有情有信
,無為無形
;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
,長于上古而不為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洞笞趲煛罚┣f子明確指出
,“道”是“可得而不可見”的,所以
,把“獨”解釋為“道”是有問題的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獨”是一種境界
,如徐復觀先生認為:“莊子之所謂‘獨’
,是無對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夹鞆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3年
,如果持這種理解,那么“見”字就不應該作“看見”解
,而應作“顯現(xiàn)”解
。人經(jīng)過不斷的“忘”,最終達到了一種境界
,這就是“與物無對”的“獨”境

“道通為一”意為從道的角度去觀萬物,萬物同歸于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皬屯橐弧敝敢磺卸細w于“道”。徐復觀先生指出:“《莊子》上所用的‘一’字
,以寬泛的意思為多
,即‘一’就是‘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夹鞆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第334-335頁〗正因為“道”是“一”,是“無分別相”,所以“體道”的境界才被稱為“獨”

具有“獨”之境界的人

,莊子稱之為“畸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盎恕辈⒉皇恰盎巍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嚴格來說,在《莊子》文本中
,“畸人”具體指的是“臨尸而歌”的孟子反和子琴張二人
。子貢去吊唁子桑戶,結(jié)果卻碰到“不知禮”的孟子反和子琴張
,孔子說他們二人是“畸人”:“畸人者
,畸于人而侔于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洞笞趲煛罚┏尚⑹柙唬骸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不耦之名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糩清]郭慶藩撰
,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
,第273頁〗“耦”字在《齊物論》中也曾出現(xiàn)
,描述的是“體道”之人南郭子綦的精神狀態(tài),說他“荅焉若喪其耦”
。陳啟天解釋說:“耦
,同偶,對也
。似喪其偶
,謂似忘我與物之相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缄悊⑻臁肚f子淺說》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
,第14頁〗其實
,這里的“不耦”也是“喪其耦”的意思,即超越了物我對立而歸于“一”
,這實質(zhì)上是“有大我”的境界
。莊子這樣描述處于此種境界的孟子反和子琴張:

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

。彼以生為附贅縣疣
,以死為決肒潰癰
,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
!假于異物
,托于同體;忘其肝膽
,遺其耳目
;反覆終始,不知端倪
;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
,逍遙乎無為之業(yè)。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
,以觀眾人之耳目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ā洞笞趲煛罚?/p>

可見,處在“獨”境的“畸人”與“真人”一樣

,也是“不知”的
。兩者同為“不知”,但是有區(qū)別:前者是“無我”的境界
,后者是“有大我”的境界

也如莊子所言:
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大宗師》)
意思是:怎么知道我所謂的自然不是人為的
,我所謂的人為不是自然的?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
,習慣如自然
。”
很多事情剛開始都是勉強做的
,但最后你會慢慢習慣
,然后接受這種習慣
,最后好像它就是自然如此的

如練習一種技藝或培養(yǎng)一種習慣,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
,從生疏到爐火純青
,好像它們自然就是如此,就是為你量身定做的

你現(xiàn)在的自然形態(tài)
,包含了過去的人為,而現(xiàn)在新的人為
,又會成為未來的自然狀態(tài)

這個和莊子《齊物論》中所談對立轉(zhuǎn)化類似

,如下: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自彼則不見
,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說也
。雖然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果且無彼是乎哉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樞始得其環(huán)中
,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
,非亦一無窮也
。故曰“莫若以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互相轉(zhuǎn)化
,彼此依存
。對立統(tǒng)一于道樞,而“樞始得其環(huán)中
,以應無窮”
,最后用行動落實于當下的生活中
,也即是“莫若以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欣碚撋系淖韵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都需要靠行動去化解。
再如:
“孰能相與于無相與
,相為于無相為
?”(《莊子·大宗師》)
意思是:誰能在不相交往中互相交往,在不相幫助中互相幫助

即是相交而出于無心是自然而成的
,相助出于無意,像水一樣流淌
,隨緣潤物

能做到這個程度就是莊子眼中好朋友了,即:“相視而笑
,莫逆于心
,遂相與為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class="sys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display: inline;"/>這里面的思辨確實有些復雜
,我們可以再做些解讀,如:

,無為而無不為
;水,無形而無不形
;水在杯子中就是杯子的形狀
,在瓶子中就是瓶子的形狀,在茶壺中就是茶壺的形狀
,在方則方形
,在圓則圓形,水無常形
,隨物而賦形

命運,偶然而自然
,人生
,無常而正常
。就是接受所有的不確定性
,把它當成確定性來接受。

微信圖片_20240527172946.png


也是莊子所說:知其不可奈何

,而安之若命
,惟有德者能之

俗話說:萬變中存不變之道,不變中存萬變之法
。也就是只有變化才是永恒不變的
。所以我們應該以:不變應萬變。
也是李小龍先生所說:
“以無法為有法
,以無限為有限
。”
關于“不自然中的自然”和“不射之射”莊子的兩個例子可以參考

公文軒見右?guī)煻@曰:“是何人也
?惡乎介也?天與
,其人與
?”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獨也
,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
,非人也
。”(《莊子·養(yǎng)生主》)


亦即:
公文軒看到右?gu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驚訝地說:這是什么人
?為什么只有一只腳?這是自然的
,還是人為的?”接著又說:“這是自然的
,不是人為的。自然將他生成一只腳
,而人的身體應該有兩只腳
。所以知道這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

“介”是一足
,通常是受刖刑的結(jié)果,不過
,一足既以無法改變的事實
, 那只要接受已然發(fā)生的悲劇,那它就與自然無異了

這就是:不自然中的自然
。這需要極高的境界,所以莊子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德之至也

見獨 戰(zhàn)國莊子用語

。指能見到獨一無二的道的境界。修身養(yǎng)心過程的一個階段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肚f子·大宗師》:“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
,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唐成玄英疏:“夫至道凝然
,妙絕言象
,非無非有,不古不今
,獨往獨來
,絕待絕對,睹斯勝境
,謂之見獨
。”莊子認為
,養(yǎng)生十九日便能達到“朝徹”(豁然貫通)的階段
,朝徹以后才能達到“見獨

在“有待”的認識方式下,認識主體不僅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其他的動物
。因此,對于不同的認識主體來說
,什么是“正處”“正味”“正色”
,答案都是不同的。因此
,人作為認識主體而存在
,其知識是不可靠的。

被認識對象的不確定與認識主體的不確定

,都會導致認識結(jié)果的不可靠
。莊子將其歸結(jié)為“有待”的認識方式本身存在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
,就要消解“有待”
,回到主客尚未分離的“真”境。所以
,莊子提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大宗師》)

不過,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如果莊子是因為想要回到“無我”的“真”境而提出“無待”的話,那他為什么也認可“有大我”的“獨”境呢

?這與其“忘”的工夫論有關

“真”境在莊子那里又叫做“渾沌”之境

。因為在最初的“至德之世”
,“人”與“物”本來就是渾然不分的,此時的“人”都是“真人”“至人”“神人”
,其境界就是“渾沌”:

南海之帝為儵

,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
,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
,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砧徱桓[,七日而渾沌死
。(《應帝王》)

陳鼓應先生指出“渾沌喻真樸的人民”〖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修訂本)

,第246頁〗。但是
,人的這種渾沌狀態(tài)又是極容易被打破的
。莊子給殺死“渾沌”的罪魁禍首取名為“儵”與“忽”,而“儵”“忽”都有疾速的意思
。當然
,“儵”與“忽”并非有意謀殺“渾沌”,而是為了“謀報渾沌之德”
。因此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并不是真正的兇手
。真正的兇手是“人”
,是“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的“小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皟迸c“忽”正是為了讓“渾沌”成為“人”
,結(jié)果導致了“渾沌”之死,一如憨山指出的那樣:“渾沌
,雖言俄爾有形
,尚無情識,渾然沌然,無知無識之時也
。及情竇日鑿
,知識一開,則天真盡喪
,所謂日鑿一竅
,七日而渾沌死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糩明]釋德清撰
,黃曙輝點校《莊子內(nèi)篇注》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第149頁〗“渾沌”之境的打破
,在于人之主體意識的挺立

人之主體意識的覺醒,表現(xiàn)為“人”從“物我不分”的“無我”變成了“與物有對”的“小我”

。為了回到渾沌
,人需要消解這種主客對立,重新回到“物我不分”的狀態(tài)
,因此莊子提出了“忘”的工夫

《莊子》中關于“忘”的論述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坐忘”:

顏回曰:“回益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敝倌嵩唬骸昂沃^也?”曰:“回忘禮樂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痹唬骸翱梢樱q未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眨瑥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
?”曰:“回忘仁義矣
。”曰:“可矣
,猶未也
。”他日,復見
,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
?”顏回曰:“墮肢體
,黜聰明
,離形去知
,同于大通,此謂坐忘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洞笞趲煛罚?/p>

從上面這段論述可以看出,顏回先是忘掉外在的禮樂

,然后是忘掉內(nèi)在的仁義
,最后“離形去知”,忘掉了自己的感官
,達到了“同于大通”的境界
。這是一個由外而內(nèi)的“損之又損”的過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忘”要達到的結(jié)果就是“物我不分”。

通過“忘”的工夫?qū)嵺`

,莊子達到了“物我不分”的境界
,但是,這個“物我不分”并不是原始的自然境界
,而是天地境界
。因為在“忘”的過程中,人從一個作為相對主體的“小我”
,轉(zhuǎn)變成了作為絕對主體的“大我”
,而非回到“無我”。換言之
,“忘”并沒有消解人的主體意識
,而是轉(zhuǎn)變了人的主體性。關于這一點
,莊子也看得很清楚: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

,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隱機者
,非昔之隱機者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子綦曰:“偃

,不亦善乎,而問之也
!今者吾喪我
,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
;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齊物論》)

微信圖片_20240527172951.png

莊子向往的是“無我”的“真”境,最終通達的卻是“有大我”的“獨”境

。這看似是一個失誤
,其實不然。首先
,莊子向往“真”境
,看重的是“真”境“無待”的特點,而“獨”境本身也是“無待”的
,所以兩者都是莊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
。其次,無論提出什么樣的工夫論
,向“真”而“獨”都是不可避免的
。因為人的主體意識一旦覺醒,就不可能再被消解了
。即使以具有“損”之性質(zhì)的“忘”作為修養(yǎng)工夫也是如此
。這與“我思故我在”的邏輯一樣:當我們說“忘”的同時,已經(jīng)確證了“忘”之主體的存在
。莊子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所以他說:“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短镒臃健罚?/p>

對于莊子來說,雖然“真”境與“獨”境有本質(zhì)區(qū)別

,但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其“無待”的共同點
。馮友蘭先生從自己構(gòu)建的“人生境界論”出發(fā),誤判了莊子的境界論
。莊子以原始的自然境界作為最高境界
,這一點馮友蘭先生肯定是不同意的,因為他認為自然境界是不可欲的
,所以提出莊子誤把天地境界當做了自然境界
。其實,這已經(jīng)陷入了“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的邏輯矛盾--作為一個旁觀者
,如何知道自然境界是不可欲的?〖對馮友蘭先生“自然境界不可欲”觀點的質(zhì)疑
,詳見蔡祥元《馮友蘭境界論之得失》
,載《東岳論叢》2021年第1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揭苍S我們可以說
,“真”境是莊子向往的最高境界
,而“獨”境則是通過“忘”之工夫?qū)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79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對這個故事
再善良這三件事不能讓
作者:云谷禪師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通往地獄的路
,通常是由善意鋪就。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誦讀美文古語云:人之初
,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