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姓簡介
“殷”字拼音:yīn,“殷”屬于常用字,“殷”字部首是:殳,構(gòu)造是:殷,繁體字和筆畫為:殷:10;慇:14;殷的五行屬性是土
殷姓全國人口約 200 多萬,屬最常見姓氏,最新統(tǒng)計的人口排名排在第114位,本姓氏人口在歷史的排名位置
殷姓各個時期人口排名走勢圖
說明:本統(tǒng)計根據(jù)網(wǎng)友訪問查詢名字測試排名進行的統(tǒng)計,和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不完全一致,本數(shù)據(jù)每周更新一次。
殷姓人口在各個省市的最新分布
當代殷姓的人口已近210萬,為全國第一百零三(或一百零四)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tài)勢。現(xiàn)今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蘇,這兩省約占全國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山東、湖北、河北,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為云南,大約占全國殷姓人口的31%。全國形成了以西南云南、東部蘇皖為中心的殷姓聚集區(qū)。殷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云南大部、川黔南部、廣西西部、陜鄂渝交匯地區(qū)、蘇皖大部、上海、鄂皖贛交匯地區(qū)、甘夏大部、甘肅西部,殷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頻率約為0.21%,中心地區(qū)可以達到1.6%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1.8%,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48%的殷姓人群。在山東大部、皖蘇北部、鄂贛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東南、重慶南部、廣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東南、陜寧南部、遼吉大部、黑龍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大約在0.14%一0.21%之間,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5.6%,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31%的殷姓人群。
殷姓起源(來源)
殷姓主要源自:子姓。
殷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帝嚳嫡子殷偰(契古寫作偰讀偰xie)之后裔。
據(jù)《風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記載,商朝君主盤庚將國都從奄(今山東曲阜)遷于殷(今河南安陽),故稱“殷”或“殷商”。殷商滅亡后,殷商遺民以國名為姓,稱殷(依)氏。該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時間
,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該支殷氏早期讀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an,唐朝后亦皆混淆改姓氏讀音作yin。宋朝時,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名諱,許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為湯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殷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發(fā)源于河南境內(nèi)穎川的殷水,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jù)《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記載,禹州(今河南潁川)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殷氏正確讀音作yān。唐朝時,有“磤”字被簡筆為“殷”,此后殷氏族人大多隨之改用“磤”字讀音,其姓氏讀音亦隨改作yīn。
殷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北殷氏,屬于復姓省文簡化為氏。
據(jù)《世本》記載,北殷氏出子姓,即北髦氏,亦稱北旄氏。商朝時,有一支崆峒族,居于崆峒國(今甘肅隴東平?jīng)觯?,臣服朝貢于商朝。商人是東來民族,出東夷族一系。商族先世與戎族聯(lián)姻,所以史稱殷戎、戎殷、戎商。商族進入中原后,與周圍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風方等諸多方國交往。史載商族是在夷、戎基礎(chǔ)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顯崆峒族參與這種民族的融合。北殷氏在周武王滅商后,回遷至崆峒山區(qū)與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遺民,他們后來成為崆峒十二部族聯(lián)盟中的一部,因居北方,稱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稱為北殷氏。北殷氏的后裔子孫在秦漢時期,都逐漸省文簡化為單姓殷氏、北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殷氏正確讀音作yān,唐朝以后亦改姓氏讀音作yīn。
殷姓起源四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完顏部,是金國建立時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稱為王甲部,以部為氏,是滿族著姓之一。后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是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從元朝時期起,逐漸冠漢姓為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殷氏等。在女真完顏氏族人中,有著名的管旗十六大臣之一完顏·殷達呼齊,其后裔子孫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漢化為姓氏,稱殷氏。
⑵.滿族殷佳氏,亦稱音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嘉木湖地區(qū)(今遼寧新賓),后多冠漢姓為殷氏。
殷姓起源五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回族、瑤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殷氏族人分布,除彝族殷氏自稱傳承上古之源外,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殷氏,世代相傳至今。
殷姓郡望
陳郡:亦稱陳國郡,秦朝時期置郡。西漢初期改為淮陽國。東漢章和二年(88年)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漢獻帝時改回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太康縣、西華縣、商水縣、淮陽縣、鄲城縣、柘城縣一帶地區(qū)。三國時魏國將其管轄區(qū)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縣的范圍之內(nèi),其中的太康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陽夏縣。隋開皇初年(581年),陳郡廢黜,隋、唐兩朝時期皆改為陳州淮陽郡。
汝南郡: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cè)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qū)。東漢時期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瑯琊郡:亦稱瑯琊國、瑯岈郡、瑯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瑯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瑯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在境內(nèi)設(shè)瑯琊郡,并附置瑯琊縣,治所均在瑯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并增瑯琊國、柜縣和祝茲侯國治于境內(nèi),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時期瑯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瑯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復置瑯琊縣。唐朝時期廢黜,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758年)曾廢黜,后有沂州瑯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瑯琊臺及秦朝瑯琊郡治均不屬瑯琊郡(國)。另一處瑯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后廢置至今已千余年。
殷姓堂號
汝南堂:以望立堂。
瑯琊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弘農(nóng)堂:以望立堂。
陳國堂:以望立堂,亦稱陳郡堂。
左馮翊堂:以望立堂,亦稱馮翊堂。
殷姓源流
一、殷yīn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霸縣,山東之平邑、東平,山西之太原,內(nèi)蒙與之烏海,湖北之監(jiān)利,江西之金溪,廣東之澄海,貴州之從江,云南之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回、鮮、土家、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契始封於商,后世遷于毫,司馬遷云:‘禹興、西羌湯起亳也,及有天下,始居宋地,復命以亳?!衲暇┓Y熟是也。”蓋有殷水出陽城,東至西華汝陽,入于榖水,合流。古人并謂‘潁’為‘溵’,故命以‘殷’,舊有溵水縣,宋建隆改商水。隸陳州。然遷于囂,遷于相、遷于耿、遷于朝歌,皆謂之殷,以成湯建國之所命也?;蛑^之商,以契始封之所命也。至于紂,為周武王所滅,封微子於宋,以奉湯祀,其子孫不得封者以國為氏?!贝水斚党鲎有?。
2、《姓氏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注》云:“殷水在潁川,居之者以為氏?!眲t此當以水名為姓氏。
3、清代滿族音佳氏或改單姓殷。見《滿族姓氏錄》。漢代有殷丹,會稽太守;晉代有殷浩,又有殷仲文、殷仲堪;唐代有殷沖容;清代有殷樹柏,秀水人。
殷姓起名的基本原則和起名原理
1、殷姓用字只有1個讀音yīn,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讀音,避免殷姓和名字中發(fā)音相同或相似的聲母韻母放在一起作為名字,這樣讀起來很拗口,比如:南蘭倪、孫存春等。
2、殷姓殷筆畫有10畫,筆畫數(shù)較適中,名字中可以用和殷筆畫相近的字為名字,這樣比較勻稱!
3、殷姓五行屬土,殷姓吉兇寓意為吉,殷姓寶寶起名字應(yīng)該從寓意出發(fā),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
4、殷姓寶寶起名字最好結(jié)合孩子的生辰八字,這樣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數(shù)理,如需根據(jù)生辰八字免費起名,可以參考“生辰八字起名”。
總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則是:念著好聽、寫著好寫、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數(shù)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baijiaxing/28146.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據(jù)文獻記載,最開始收集了411個姓氏、后補充道568個,包含單姓444個,復姓124個。該文章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整齊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韻,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盡管百家姓內(nèi)容沒有文理,但是對于中國的姓氏文化的認識有很大作用,所以才會流傳成百上千年?!栋偌倚铡放c《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我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