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姓簡介
“禹”字拼音:yǔ
,“禹”屬于常用字,“禹”字部首是:忄,構造是:禹,繁體字和筆畫為:禹:9;禹的五行屬性是土禹姓全國人口約 26 萬
,屬常見姓氏,最新統(tǒng)計的人口排名排在第283位,本姓氏人口在歷史的排名位置禹姓各個時期人口排名走勢圖
說明:本統(tǒng)計根據(jù)網(wǎng)友訪問查詢名字測試排名進行的統(tǒng)計
禹姓人口在各個省市的最新分布
禹氏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
據(jù)湖南邵東《團山禹氏族譜》記載,該支禹氏始遷祖太白公自西晉咸寧年間(公元275年)由江西泰和肇基湘中邵邑
據(jù)韓國《丹陽禹氏族譜》記載
據(jù)歷史文獻《隴西堂禹氏族譜》記載,元朝末年
,禹氏族人一支從江蘇蘇州閶門外禹家巷遷興化東鄉(xiāng)(戴窯北側兩公里一帶),后逐漸形成禹莊自然村落。到了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禹氏家族遭難,全村禹姓幾乎滅絕。幸存一禹姓六歲男孩因急中生智躲在量米的笆斗里,才逃過劫難。因此禹氏小孩被喚作禹斗寶,在其舅母撫育下成人。因此據(jù)《河南滎陽禹氏族譜》記載
中國江蘇的阜寧縣
禹姓起源(來源)
禹姓主要源自:姒姓
禹(yǔ)姓:源于姒姓
禹姓起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開國君主大禹
在大禹后裔中
禹姓起源二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附庸國鄅國,屬于以國為氏
鄅國滅亡后
禹姓起源三
源于回族
據(jù)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安康禹氏后嗣為其始祖所立墓碑記載:“始祖禹開云
禹姓起源四
源于滿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yōu)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xiāng)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族、錫伯族伊拉哩氏
,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禹氏、伊氏、何氏禹姓起源五
羽氏改姓禹
羽姓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拓跋部羽弗氏族
,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羽弗部族人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在漢化改革過程中皆改為漢字單姓羽氏,后融合于漢族之中一些羽姓人將“羽”改為“禹”是可能的。禹姓起源六
萭氏,楀氏在古姓氏書籍出現(xiàn)
,已經(jīng)很難見到了,據(jù)歷史學家何光岳的見解此兩個姓氏都是禹姓的一支?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禹姓郡望
隴西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
,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中國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qū)。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中國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瑯琊郡:亦稱瑯琊國
、瑯岈郡、瑯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瑯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瑯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在境內(nèi)設瑯琊郡,并附置瑯琊縣禹姓堂號
瑯琊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十起堂:大禹治理天下,勤政愛民
惜陰堂:因大禹珍惜寸陰時間而命名。
此外
禹姓源流
一、禹yǔ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
1
、鄭樵注云:“姓姒,夏禹之后也。王僧孺《百家譜》云:蘭陵蕭道游娶禹氏女;南唐將禹萬誠。望出隴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2
禹姓起名的基本原則和起名原理
1
2
3
4
總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則是:念著好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baijiaxing/28203.html,轉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