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姓簡介
“駱”字拼音:lào、luò,“駱”屬于常用字,“駱”字部首是:馬,構(gòu)造是:馬夂口,繁體字和筆畫為:駱:16;駱的五行屬性是火
駱姓全國人口約 150 多萬,屬最常見姓氏,最新統(tǒng)計的人口排名排在第130位,本姓氏人口在歷史的排名位置
駱姓各個時期人口排名走勢圖
說明:本統(tǒng)計根據(jù)網(wǎng)友訪問查詢名字測試排名進(jìn)行的統(tǒng)計,和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不完全一致,本數(shù)據(jù)每周更新一次。
駱姓人口在各個省市的最新分布
今河北省的保定市,廊坊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防城港市、桂林市、合浦市、柳州市、恭城縣,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縣、漳州云霄縣、莆田市,河南省的開封市、潢川縣、光山縣、桐柏縣,廣東省的廣州市白云區(qū)、花都區(qū)、湛江市、高要市、河源市、信宜市、汕尾市陸豐縣、珠海市、樂昌市、河源市龍川縣、徐聞縣、蕉嶺縣,甘肅省的天水、民勤縣、武威市,湖南省的岳陽市、桂陽縣、永州市新田縣,浙江省的杭州市、紹興市、義烏市、麗水市、安吉縣,江蘇省的無錫市、鹽城市、宿遷市、連云港市、蘇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徐州市豐縣、南京市句容縣、泗洪縣、興化市,湖北省的鄂州市、陽新縣、蘄春縣、黃石市、大冶市、增城市、浠水縣、應(yīng)城市、十堰市、赤壁氏、宜昌市、宜城市、黃梅市、麻城市,貴州省的普定縣、興義市、盤縣、都勻縣、普定縣,安徽省的六安市壽縣、宿州市、繁昌縣、舒城市、無為縣、定遠(yuǎn)縣、泗縣、廬江縣,江西省的南昌市、德安市、贛州市于都縣、撫州市,黎川縣。崇義縣、遂川縣,山東省的濟(jì)南市、長島縣、鄒城市、濟(jì)寧市、梁山縣、魚臺縣、菏澤市、齊河縣,河南省的夏邑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峨眉山市、瀘州市古藺縣、安岳縣、資中縣、廣安市岳池縣、珙縣、峨眉山市,云南省的昭通市,吉林省的長春市,遼寧省的葫蘆島市綏中縣,重慶市的萬州區(qū)、巴縣、忠縣,陜西省的西安市,天津市的寶坻縣,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的淡水縣、宜蘭縣,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美國等地,均有駱氏族人分布。
駱姓起源(來源)
駱姓主要源自:姜姓、嬴姓、姬姓、姒姓。
駱姓起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齊國姜太公之后裔公子駱,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姓譜》、《元和姓纂》等的記載,在周武王姬發(fā)病逝之后后,繼位的周成王姬誦在鎮(zhèn)壓了三監(jiān)之亂以及東夷部族的反抗后,為了更好第控制和同化東夷部族,敕封姜太公于齊地,建齊國,公爵,立都于營丘(今山東淄博),授以征討五侯九伯之特權(quán)。正確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二
源于嬴姓,出自殷朝紂王時大臣惡來之玄孫大駱,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史記》的記載,殷商王朝紂王時期,有大臣嬴惡來,其玄孫名叫嬴大駱。嬴大駱的長子叫嬴成,建有大駱國。到了周厲王姬胡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878~前828年,公元前878年繼位,公元前841年被國人驅(qū)逐),西周王朝內(nèi)亂頻繁,大駱國被西戎民族乘機攻滅。亡國之后,大駱國王族子孫和部分國人以故國名為姓氏,稱大駱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
嬴姓駱氏族人皆尊奉嬴大駱為得姓始祖,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王孫駱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鄭國有一位大夫名叫姬駱,為王孫貴族,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世代稱駱氏至今。
姬姓駱氏族人皆尊奉嬴姬駱為得姓始祖,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四
駱氏出自姒姓,出自先秦時期古越國及兩漢越王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史記·東越列傳》記載:“越國東海王姒搖,騶氏,騶一作駱?!痹谑芳妒酚洝つ显酵踬鳌分薪o予了比較詳細(xì)的記載:“佗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駱,越也。索隱曰:姚氏按廣州記云:交址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為駱侯,諸縣自名為駱將,后蜀王予將兵討駱侯,自稱為安陽王。尉佗攻破安陽王,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眞二郡,即甌駱也?!痹阪u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氏稱駱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姒搖是越王勾踐后裔。
甌駱國滅亡之后,其國民中多有以先祖名氏為姓氏者、或以郡邑名稱為姓氏者,世代稱駱氏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五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他駱拔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代北人復(fù)姓佗駝拔氏,亦稱他駱拔氏,后改為駱氏?!蹦媳背瘯r期,代北地區(qū)泛指漢朝、晉朝時期和唐朝以后的代州以北廣大地區(qū),大致在今天河北省蔚縣以西,山西外長城以南,原平、五臺山東北一帶地區(qū)。其間主要為鮮卑拓拔部的活動和控制地區(qū),其中有佗駝拔氏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遷都洛陽之后,佗駝拔氏族隨之入主中原,在其后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改漢姓為駱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大荒駱,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大荒駱,亦稱大駕、大荒輅、大荒落,就是為周王朝歷朝歷代君主駕車的車夫,即御用司機。這在史籍《史記·天官書》中有記載:“大荒駱,歲陰在巳。又作大荒落。與輅同?!彼抉R遷在《史記·秦本紀(jì)》中還特別加以說明:“非子為周大駱是也。古駕輅皆同駱字,駱主車駕,故字可互用,猶甸之與椉也?!痹诖蠡鸟樀暮笠嶙訉O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后省文簡改為單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
只有該支駱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jià(ㄐㄧㄚˋ),今讀音作luò(ㄌㄨㄛˋ)亦可。
駱姓起源七
源于鮮卑族,出自唐朝時期鮮卑吐谷渾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吐谷渾,是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原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個分支。西晉末期,其首領(lǐng)吐谷渾率部西遷到枹罕(今甘肅臨夏),后逐漸發(fā)展壯大,在最強盛時期曾一度統(tǒng)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qū)的羌、氐部落,建立了初級奴隸制國家,向西曾一度占有古安息國東部邊沿地區(qū)(今伊朗),虜掠了一些古安息人。后唐末帝李從珂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燕云地區(qū)割屬契丹遼國,吐谷渾族人皆臣役于遼國,后世最終融合于漢族、蒙古族、女真族。而留居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渾族人,近代學(xué)者中有人認(rèn)為其即今少數(shù)民族土族的先民。
在唐朝時期,吐谷渾部中已經(jīng)存在有漢姓駱氏族人,其祖先即為吐谷渾部在強盛時期俘虜?shù)墓虐蚕⑷?。在唐代宗李豫?zhí)政時期(公元762~779年),這部分吐谷渾部族人中有人投靠了著名的大宦官駱奉先(今陜西富平人),隨駱奉先之姓,成為冒姓的駱氏族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駱奉先的養(yǎng)子、唐軍將領(lǐng)駱元光,唐德宗曾賜其姓名為李元諒,其后裔子孫世代相傳駱氏、李氏至今,其駱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八
源于姬姓,出自北宋理學(xué)家周敦頤之孫周坦,屬于避難冒姓為氏。宋朝著名理學(xué)家周敦頤(字茂叔,公元1017~1073年)有個孫子叫周坦,于“靖康之難”(公元1127年)后扈蹕南遷,并成為南宋王朝的第一位狀元。周坦有五個兒子,散居各邑,其次子周永泰后來入贅浙江諸暨東郭王氏,成為遷諸暨始祖,改冠郭氏,稱郭永泰。郭永泰的曾孫叫郭德榮,為了避權(quán)臣韓侂胄之難,奉祖母駱氏隱居于長寧洄溪,并冒其姓以自晦,改稱駱德榮。
從駱德榮開始,其后裔子孫皆改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而祠名紹濂者,即含不忘本意。
駱姓起源九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諸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金國時期,女真族中有兩個部落,分別叫作散答氏族、獨鼎氏族,后在元、明時期皆改漢姓為駱氏,大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十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洪駱氏,亦稱洪羅氏、候勒氏、霍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漢姓為駱氏、何氏、石氏等。
⑵.滿族薩克達(dá)氏,原稱巴雅拉氏,后有改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即改為薩克達(dá)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悠久、蒼老”,世居薩克達(dá)(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畔)、黑龍江流域等地,所冠漢姓為多為駱氏、蒼氏、倉氏、麻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滿族駱氏的姓氏讀音皆作luò(ㄌㄨㄛˋ)。
駱姓起源十一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駱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
駱姓郡望
內(nèi)黃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內(nèi)黃歷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fā)祥地。四千五百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建都并安葬于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內(nèi)黃毫城,約百余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陽殷墟;是春秋時期偉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和唐朝時期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朝民族英雄岳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漢朝時期,其地置內(nèi)黃縣。曹魏時期,稱黃河以北為內(nèi),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nèi)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nèi)黃。1999年,內(nèi)黃縣轄四個鎮(zhèn)、十三個鄉(xiāng)。到2000年,內(nèi)黃縣轄六個鎮(zhèn)、十一個鄉(xiāng)。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于揚州刺史部,時領(lǐng)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nèi)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qū)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shè)臨海(今浙江臺州)等郡后,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后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yuǎn)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xù)至今。
譙陽郡:亦稱洛陽郡,主要是指今河南省的洛陽地區(qū)。殷商時期稱譙陽。西周時期開辟為成周,成為王朝的輔都,在東周時期成為周王室的正式都城。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shè)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當(dāng)時屬于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后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該地,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政權(quán)正式設(shè)置為洛陽郡。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為陪都。隋移治到漢城以西九公里處一帶地區(qū)。唐朝時期,洛陽郡的轄境曾一度抵達(dá)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dá)十四年。由于東周、新莽、唐朝、五代后唐、后粱、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國均以洛陽為都城或陪都,故而在中國歷史上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zhàn)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qū);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后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北燕時期又復(fù)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qū);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wèi),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wèi)(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qū);自明正統(tǒng)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清)所并。③軍鎮(zhèn)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dāng)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zhèn)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qū)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qū)。
駱姓堂號
內(nèi)黃堂:以望立堂,亦稱相土堂、殷城堂。
會稽堂:以望立堂,亦稱山陰堂、紹興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稱三川堂、河內(nèi)堂。
譙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洛陽堂、白馬堂、東都堂、成周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余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駱姓源流
一、駱(駱)lào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香河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榜槨毙栈蛞鬺uò。音lào者,北方方音所致,當(dāng)與luò同姓,或為其分族。
駱姓起名的基本原則和起名原理
1、駱姓用字含有2個讀音,分別是:lào、luò,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讀音,避免駱姓的2個讀音和名字中發(fā)音相同或相似的聲母韻母放在一起作為名字,這樣讀起來很拗口,比如:南蘭倪、孫存春等。
2、駱姓駱筆畫有9畫,筆畫數(shù)較適中,名字中可以用和駱筆畫相近的字為名字,這樣比較勻稱!
3、駱姓五行屬火,駱姓吉兇寓意為吉,駱姓寶寶起名字應(yīng)該從寓意出發(fā),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
4、駱姓寶寶起名字最好結(jié)合孩子的生辰八字,這樣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數(shù)理,如需根據(jù)生辰八字免費起名,可以參考“生辰八字起名”。
總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則是:念著好聽、寫著好寫、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數(shù)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baijiaxing/28281.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據(jù)文獻(xiàn)記載,最開始收集了411個姓氏、后補充道568個,包含單姓444個,復(fù)姓124個。該文章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jìn)行了整齊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韻,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盡管百家姓內(nèi)容沒有文理,但是對于中國的姓氏文化的認(rèn)識有很大作用,所以才會流傳成百上千年?!栋偌倚铡放c《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我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