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姓簡介
“宗”字拼音:zōng,“宗”屬于常用字,“宗”字部首是:宀,構造是:宀二小,繁體字和筆畫為:宗:8;宗的五行屬性是金
宗姓全國人口約 23 萬,屬常見姓氏,最新統(tǒng)計的人口排名排在第306位,本姓氏人口在歷史的排名位置
宗姓各個時期人口排名走勢圖
說明:本統(tǒng)計根據(jù)網(wǎng)友訪問查詢名字測試排名進行的統(tǒng)計,和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不完全一致,本數(shù)據(jù)每周更新一次。
宗姓人口在各個省市的最新分布
宗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八位,人口約二十二萬一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17%左右。
宗氏族出多源,先秦時期宗氏族人已在今河南南陽、安徽廬江、四川渠縣、河南淮陽、淇縣以及山東淄博一帶落籍,如:《左傳》中陳國的宗豎,衛(wèi)國的宗魯,齊大夫宗樓。
漢朝時期,河南南陽宗氏族人是當時名門望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家輩出,如:五官中郎將宗伯,河內(nèi)太守宗均(宗伯子),遼東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隸校尉宗意(宗京之子),漢司空宗俱(宗意之孫),汝南太守宗資(宗均之孫),宗資之子宗承以及從事歷法研究的宗紺、宗誠。東漢時期以后,宗氏在陜西西安落籍,并從此繁衍播遷到今甘肅隴西、蘭州一帶。
三國時期,河南南陽宗預因入仕而進入四川,蜀亡后,又徙居洛陽。
兩晉時期,已有宗氏族人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河南南陽宗氏歷魏晉南北朝而不衰,如: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后代宗繇之、宗炳、宗夬、宗愨、宗測、宗懔等。
隋、唐時期南陽宗氏族人徙于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為后梁南弘農(nóng)太守,南陽人,梁亡入隋后居蒲州河東。
唐末五代時期宗澤八世祖,由南陽遷于浙江義烏,此際宗氏族人已廣布于黃河中下游諸省,并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帶定居者。
宋朝以后,宗氏族人的發(fā)展重心漸移到了今江蘇、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后來的夷族入侵則導致了他們逃亡于今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qū)。
明朝初期,山西宗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河南、湖南、湖北、山東、河北等地。
清朝時期,宗氏族人在全國分布愈廣,并有山東等地之宗氏族人入居東北三省。
如今,宗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江西、河北等地為多。
宗姓起源(來源)
宗姓主要源自:子姓、偃姓、媯姓、羋姓。
宗姓起源一
宗氏出自子姓。春秋前期的宋國(今河南商丘)君主宋襄公(子茲甫)同母之弟子敖,子遨奉其兄宋襄公之命出使晉國,他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務,但再也沒有回宋國。公子遨在晉國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伯宗,伯宗成為了晉國大夫,因為他耿正直言,結果被把持朝政的三郤所殺。伯宗之子州犁逃到楚國,出任楚國太宰,受封食邑於鍾離。生有二子。長子郤宛,其嫡支子孫后來就稱鐘離氏或鐘氏;其次子伯連,遷居于南陽(今河南南陽),其后裔子孫以先祖伯宗的名字為姓氏,稱宗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宗氏正宗。此系宗氏有宰相二人:宗秦客、宗楚客。
子姓宗氏唐朝部分世襲表
宗明,隋司隸刺史。宗岌,魏王府記室、巴西主簿。宗秦客,相武后。
宗楚客字叔敖,相武后、中宗。
宗晉卿,司農(nóng)卿。
宗鄭卿。
宗姓起源二
源于偃姓,出自春秋時期宗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春秋時期有一個偃
姓宗國(今安徽樅陽),為子爵,因此稱宗子國。據(jù)史籍《左傳·文公十二年》記載,“楚子孔執(zhí)舒子及宗子,遂圍巢”。杜注:“宗國為群舒之屬,即樅陽,是古代偃姓方國?!弊谧訃谥芟逋跫о嵍?楚成王羋頵四十六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熊惲(羋頵)展開了滅群舒的系列戰(zhàn)役,到周頃王姬壬臣四年(楚穆王熊商臣十年,公元前615年)群舒先后叛楚,楚穆王派遣上將軍子孔率大軍鎮(zhèn)壓,抓捕了舒、宗兩個子爵國君主,宗子國遂亡。
亡國后的宗子國貴族及子民以故國名為姓氏,稱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宗姓起源三
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宣公裔孫宗來,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陳宣公媯杵臼的第六世孫叫宗來,他的后裔子孫以先祖抿子為姓氏,稱宗來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宗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遠古四岳之后宗伯,屬于以職官稱謂為氏。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四岳,為堯帝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彼脑赖暮蟠谥芡醭瘯r期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亦稱秩宗、咨伯、祝宗、太宗、上宗,相當于后來的禮部尚書。諸多史書記載:“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痹诘浼稌に吹洹分幸灿涊d:“咨伯,汝作秩宗。主郊廟之官,掌敘鬼神尊,故曰秩宗,周禮謂之宗伯。又曰祝宗?!痹诘浼吨芏Y·春官·大宗伯》中記載:“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宗伯之職在西周時期多由德高望重的大祭司擔任,到了東周時期,則由姬姓家族宗親長者擔任,而且為世襲。
在宗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秩宗氏、咨伯氏、祝宗氏、太宗氏、上宗氏等,后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宗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殷商時期官吏瞽宗,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瞽宗,殷商王朝時期的學官職名,也就是太學之教官。太學,是古代的官家學校名,即國學。相傳,為了提高統(tǒng)治階級的執(zhí)政能力,從虞帝開始設庠(校長稱庠長),夏禹設為校(校長稱校長),商湯設為序(校長稱瞽宗),姬周亦設為庠(校長稱辟癰),都是古代太學的稱謂。到了西漢武帝劉徹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改其稱為“太學”,由五經(jīng)博士掌管。隋朝初期改設為國子寺,后來隋煬帝楊廣改設為國子監(jiān)。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分設國子、太學、四門、律法、書禮、數(shù)算七學,皆屬于國子監(jiān)。宋朝時期也兼設國子、太學。一直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太學,只設國子監(jiān),但在國子監(jiān)里讀書的學子仍稱為太學生。到了清朝時期,經(jīng)過官學初步考試合格的庠生,相當于今天的小學畢業(yè)。
在瞽宗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瞽宗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宗姓起源六
源于羋姓,出自漢朝劉邦的同父異母弟楚元王劉交,屬于以官職為姓。劉交的曾孫叫劉德,官至宗正,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的官員。
在劉德的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宗正氏,后改稱宗政氏,今多已簡化為單姓宗氏。
宗姓起源七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國后期女真完顏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隨著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女真完顏氏成為國姓,產(chǎn)生了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完顏·宗翰、完顏·宗望、完顏·兀術、完顏·宗浩、完顏·襄等著名將、相。
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漢化省稱宗氏,后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宗姓起源八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宗佳氏,亦稱周佳氏,滿語為J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和(今黑龍江上游或嫩江一帶),后多冠漢姓為宗氏、周氏、鐘氏等。
宗姓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nèi)。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qū)。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zhèn))。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jié)度使,道治在蒲州,節(jié)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nèi)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qū)。明朝時期并河東縣入蒲州。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jié)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tǒng)轄范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范圍上有部分重疊。
宗姓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忠簡堂:源出宋朝時抗金名將宗澤,文武全才,抗金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皆捷。金人呼為“宗爺爺”。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臨終時,還三呼“渡河”(渡過黃河收復失地),卒謚忠簡。
安西堂:源出后魏宗政珍的孫子,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宗姓源流
一、宗zōng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湖北之監(jiān)利、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及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土家族有此姓?!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宗氏)又為宗伯氏,周大夫宗伯之后。以官命氏。”《中國姓氏大全》稱:“周代有官名宗伯,輔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后人以官名為氏?!币纱水斚党黾?。
2、又,其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注云:“宗氏,子姓。宋襄公母弟敖,仕晉,孫伯宗為三郤所殺,子州犂奔楚。少子連家於南陽,以王父字為氏?!眲t此以字為氏,系出子姓。
3、《姓氏考略》據(jù)《漢宗俱碑》注稱:“四岳之后?!彼脑?,相傳為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
4、為清代滿族姓宗佳氏所改。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漢代有宗資;南朝宋有宗炳;宋代有宗澤,元祐進士,抗金名將;清代有宗元鼎,江都人。
宗姓起名的基本原則和起名原理
1、宗姓用字只有1個讀音zōng,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讀音,避免宗姓和名字中發(fā)音相同或相似的聲母韻母放在一起作為名字,這樣讀起來很拗口,比如:南蘭倪、孫存春等。
2、宗姓宗筆畫有8畫,筆畫數(shù)較適中,名字中可以用和宗筆畫相近的字為名字,這樣比較勻稱!
3、宗姓五行屬金,宗姓吉兇寓意為吉,宗姓寶寶起名字應該從寓意出發(fā),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
4、宗姓寶寶起名字最好結合孩子的生辰八字,這樣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數(shù)理,如需根據(jù)生辰八字免費起名,可以參考“生辰八字起名”。
總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則是:念著好聽、寫著好寫、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數(shù)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baijiaxing/28323.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據(jù)文獻記載,最開始收集了411個姓氏、后補充道568個,包含單姓444個,復姓124個。該文章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整齊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韻,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盡管百家姓內(nèi)容沒有文理,但是對于中國的姓氏文化的認識有很大作用,所以才會流傳成百上千年?!栋偌倚铡放c《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我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