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姓簡介
“杭”字拼音:háng,“杭”屬于常用字,“杭”字部首是:木,構(gòu)造是:木亠幾,繁體字和筆畫為:杭:8;杭的五行屬性是木
杭姓全國人口約 21 萬,屬常見姓氏,最新統(tǒng)計的人口排名排在第320位,本姓氏人口在歷史的排名位置
杭姓各個時期人口排名走勢圖
說明:本統(tǒng)計根據(jù)網(wǎng)友訪問查詢名字測試排名進行的統(tǒng)計,和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不完全一致,本數(shù)據(jù)每周更新一次。
杭姓人口在各個省市的最新分布
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八十三位門閥。
關(guān)于杭氏起源的說法,最早和大禹治水有關(guān)。相傳夏禹治水時來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會天下諸侯。治水大業(yè)完成后,那里留下很多船只,他把這些船只交給他的一個兒子管理,并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建立了余航國(今浙江余杭)。后來,其子孫就將“航”去舟加木寫成“杭”,并自稱為杭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一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丹陽郡。杭氏族人落戶丹陽后,杭寅正的四世孫外徙杭柳茹,九世孫杭誠徙居榨上(今江蘇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孫杭鑒九卜居華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創(chuàng)業(yè)之艱,構(gòu)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聯(lián)代。自明朝后期至民國三十二年曾輯譜十三次。
東漢時期,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xiāng)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為杭姓始祖,后定居于云陽西鄉(xiāng)的新埭村(今全州杭甲村)。杭徐伯的后人為避五代兵革之亂,又從云陽遷至余杭泊水灣。此后很長一段時間,該支杭氏族人都以安徽、浙江為聚居之地。后隨著戰(zhàn)亂等原因,逐漸向沿海其它地區(qū)遷徙。當今杭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和東北地區(qū)。
如今,杭氏族人在丹陽群居村落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開發(fā)區(qū)華甸,陵口下柵口、司徒東王和云陽鎮(zhèn)等。
杭氏宗祠以“余杭堂”最為普遍。丹陽杭氏大宗祠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杭姓起源(來源)
杭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
杭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亢父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戰(zhàn)國策·齊策》的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貴族受封于軍事要地亢父(今山東濟寧),世稱其為“亢父”。據(jù)古籍說:“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并行?!?/p>
在亢父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亢父氏,后以通假字分衍為單姓亢氏、伉氏、抗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杭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wèi)國大夫三伉之后,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三伉氏,春秋時衛(wèi)邑也??故?,魏國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為漢中太守?!比诮窈幽鲜→Q壁市滑縣沙店一帶。據(jù)典籍《說文解字》中的注釋,古代“杭”、“抗”、“亢”、“伉”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的后裔子孫以居邑名稱為姓氏,分別有稱抗氏、杭氏、亢氏、伉氏者,四氏同宗同源。東漢時期,泰山太守杭徐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xiāng)侯”(今浙江余航),定居于云陽西鄉(xiāng)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杭徐本姓抗,后改為字面文雅的杭氏,他的后代子孫便以杭為姓氏,世代稱杭氏至今。這在史籍《姓苑》中記載:“望出丹陽,漢有長沙太守杭徐。”在唐末五代時期,天下兵革肆起,杭徐的后人為了避亂,又從云陽遷至余杭泊水灣。
到了宋朝慶歷年間(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趨定,杭徐伯的后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欽訓(xùn)跋山涉水輾轉(zhuǎn)抵丹陽郡(今江蘇鎮(zhèn)江),再返回歸先人舊地,仍定址于新埭村,此后在新埭村繁衍壯大,分播四方,稱云陽杭氏。故而,杭氏族人多尊杭徐伯為杭氏的得姓始祖。
該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確的姓氏讀音仍作kàng(ㄎㄤˋ),今音訛為háng(ㄏㄤˊ)是否妥確,則有待更嚴謹?shù)男帐蠈W(xué)專家和音韻學(xué)專家進一步考證。
杭姓起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庶支后代,屬于以國名改字為氏。杭氏源于國名。據(jù)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夏禹完成治水工作后,剩余和留下來不少舢板、船只,把九州內(nèi)所有的船只統(tǒng)統(tǒng)交由庶子管理,封國于浙江滂水之地,其地即稱“余航”。在典籍《禹貢》中記載:“余航,揚州之域。宋鼌無咎曰:左浙江,右具區(qū),北大海,南天目?!痹诘浼短祈崱分幸灿涊d:“杭,與航同。方舟也?!?/p>
其后世子孫有人將“航”字的“舟”偏旁抹掉,安之以“木”,從此便以“杭”為姓氏,稱杭氏,世代相傳至今。
杭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黑龍江志稿》、《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哈勒斌氏,源出蒙古新巴爾虎氏族,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lbin Hala。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哈勒斌氏多冠漢姓為杭氏。
⑵.蒙古族杭津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nggin Hala。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杭津氏后多冠漢姓為杭氏。
⑶.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稱杭阿覃氏,世居羅和邁蘭(今內(nèi)蒙古興安盟科爾沁草原東北部與遼寧交界處)。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nggatan Hala。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杭噶坦氏多冠漢姓為杭氏。
杭姓起源五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杭佳氏,亦稱杭錦氏,滿語為Hanggiy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漢姓為杭氏。
⑵.滿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滿族自稱其為以地為氏,滿語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遼寧新賓老城章京河畔)、長白山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宜漢阿拉(今遼寧新賓)、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后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章佳氏世居扎魯特、歸化城、土默特。后多冠漢姓為杭氏、張氏、尹氏、章氏、車氏、英氏、寧氏等。
⑶.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完顏部,以部為氏,金太祖建國后為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王甲部,滿語為Wanggiya Hala,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區(qū))、訥圖(今俄羅斯境內(nèi)能圖河)、喀拉沁(今內(nèi)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杭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等。此外,蒙古族、錫伯族也有完顏氏,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
杭姓起源六
源于維吾爾族,高昌回鶻王火赤哈兒的斤之后,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主要分布于安徽無為、廬江二縣。
古居于火州城。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發(fā)動叛,叛元攻打高昌回鶻,史稱海都之亂。至元二十年(1283)哈密力失守,火赤哈爾戰(zhàn)敗身亡。國滅,其子紐林的斤奉旨遷往關(guān)內(nèi),世襲亦都護,官居要職。
長子鈕林的斤承襲亦都護位,封綬高昌王金印,生三子,皆襲高昌王爵;次子朵爾的斤,官至中書省右丞相,追封荊南王,生六子皆顯宦,次子名子用不花。子用不花,又名杭子用,官至福建行省平章,因父曾任浙江省丞相,遂以杭為姓。元天光三年(公元1381年)兵亂,先祖潔身致仕,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一,奉明太祖朱元璋 “著戶部安插無為州” 旨,遷居無為。
杭姓郡望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于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于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qū)。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后轄區(qū)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后南朝陳國后曾廢黜,后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zhèn)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涂縣一帶,唐朝時期被并入當涂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xiàn)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
余杭郡:本來是秦朝的會稽郡所管轄的余杭縣。東漢的時候又隸屬于吳郡。南朝陳國在此設(shè)置錢溏郡,隋朝的時候改名為余杭郡。其時轄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內(nèi)杭山一帶,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杭姓堂號
余杭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東鄉(xiāng)堂:東漢時期有個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當宣城長,把山林中的蠻夷全部遷到縣城附近當農(nóng)民,境內(nèi)遂無盜賊。后來他升為中郎將,因攻破泰山的盜賊,被封為東鄉(xiāng)侯,遷長沙太守。杭氏因以“東鄉(xiāng)”為堂號。
杭姓源流
一、杭háng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魚臺、平度、東平、龍口,新疆之塔城,江西之崇仁,廣東之高要,云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初見于《姓苑》,稱:“杭氏望出丹陽,漢有長沙太守杭徐?!睋?jù)此,《姓氏考略》云:“《后漢書·度尚傳》作‘抗徐’;《江南通志》作‘杭徐’;《尚友錄》抗徐、杭徐并收;《圖書集成·氏族典》承之;《通志·氏族略》‘抗氏’下云:‘后漢泰山都尉抗徐。’;‘杭氏’下云:‘宋杭開,饒州人?!呛夹沾加谒螘r??肌墩f文》‘杭’為‘抗’之重文。徐鉉云:‘俗作胡郎切’。是抗、杭本一字也?!?/p>
杭姓起名的基本原則和起名原理
1、杭姓用字只有1個讀音háng,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讀音,避免杭姓和名字中發(fā)音相同或相似的聲母韻母放在一起作為名字,這樣讀起來很拗口,比如:南蘭倪、孫存春等。
2、杭姓杭筆畫有8畫,筆畫數(shù)較適中,名字中可以用和杭筆畫相近的字為名字,這樣比較勻稱!
3、杭姓五行屬木,杭姓吉兇寓意為吉,杭姓寶寶起名字應(yīng)該從寓意出發(fā),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
4、杭姓寶寶起名字最好結(jié)合孩子的生辰八字,這樣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數(shù)理,如需根據(jù)生辰八字免費起名,可以參考“生辰八字起名”。
總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則是:念著好聽、寫著好寫、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數(shù)理。
中國百家姓排名如下:
王李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
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
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
顧侯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
龐樊蘭殷,施陶洪翟,安顏倪嚴,牛溫蘆季,俞章魯葛。
伍韋申尤,畢聶叢焦,向柳邢路,岳齊沿梅,莫莊辛管。
祝左涂谷,祁時舒耿,牟卜肖詹,關(guān)苗凌費,紀靳盛童。
歐甄項曲,成游陽裴,席衛(wèi)查屈,鮑位覃霍,翁隋植甘。
景薄單包,司柏寧柯,阮桂閔歐陽,解強柴華,車冉房邊。
凈陰閆佘,練駱付代,麥容悲初,瞿褚班全,名井米談。
宮虞奚佟,符蒲穆漆,卞東儲黨,從艾苻厲,岑燕吉冷。
仇伊首郁,婁楚鄺歷,狄簡胥連,帥封危支,原滕苑信。
索栗官沙,池藏師國,鞏刁茅杭,巫居竇皮,戈麻饒習(xí)。
巴曠宗荊,榮孝藺廉,員西寇刃,見底區(qū)酈,卓琚續(xù)樸。
蒙敖花應(yīng),喻冀尚頓,菅嵇雒弓,忻權(quán)諶卿,扈海冼倫。
鹿宿山桑,裘達么智,宣尉遲東方幺,郎農(nóng)戚屠,樓步鞠仲。
尉藍招攀,欒籍壽鄔,莢稅逄加,勾由福緱,欽鮮于但邸。
逢況鄢古,樂斯鈕蓋,旦毅邰哈,鄂商英遲,仝亓玄黑。
擴展資料:
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依托全世界最大、覆蓋全國14億人口的信息系統(tǒng),采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shù)對全國戶籍人口(不含港澳臺地區(qū))的姓氏和姓名用字、2019年新生兒姓名用字等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萬”姓以275萬人、“歐”姓以261萬人,雙雙躋身2019年“百家姓”?!俺!薄皽眱尚談t排至第101、102位。
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姬,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chǎn)生則在姓之后,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guān)系的結(jié)果,這只能在父權(quán)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百家姓排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baijiaxing/28337.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據(jù)文獻記載,最開始收集了411個姓氏、后補充道568個,包含單姓444個,復(fù)姓124個。該文章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整齊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韻,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盡管百家姓內(nèi)容沒有文理,但是對于中國的姓氏文化的認識有很大作用,所以才會流傳成百上千年?!栋偌倚铡放c《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我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