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姓簡介
“屠”字拼音:tú,“屠”屬于非常用字,“屠”字部首是:尸,構造是:尸耂日,繁體字和筆畫為:屠:12;屠的五行屬性是火
屠姓全國人口約 26 萬,屬常見姓氏,最新統(tǒng)計的人口排名排在第286位,本姓氏人口在歷史的排名位置
屠姓各個時期人口排名走勢圖
說明:本統(tǒng)計根據(jù)網(wǎng)友訪問查詢名字測試排名進行的統(tǒng)計,和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不完全一致,本數(shù)據(jù)每周更新一次。
屠姓人口在各個省市的最新分布
屠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八位,人口約二十四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15%左右。
在古代,屠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廣平郡。遠古氏族社會時候有個著名的部落首領叫蚩尤,他的部落崇拜牛圖騰,是勇猛好戰(zhàn)的部落。相傳有一次蚩尤的部落和黃帝的部落在河北逐鹿一帶決戰(zhàn),最后蚩尤被打敗。黃帝為了防止蚩尤的族人以后還會做亂,就把他們分散在各地居住。其中有的被遷居到屠和鄒的兩個地方去。這些人中有的就以居住的作為自己的姓氏,分別稱為屠氏和鄒氏。而屠氏就是今天屠姓的最早起源。屠姓還有另一支起源。春秋時候,有一種官職叫作屠人,是專門負責牲畜屠宰的官職。屠人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職名作為姓氏,稱為屠氏,是今天屠姓的又一來源。在古代,屠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廣平。
歷史資料中的最早記載是《左傳》中的晉國屠蒯(前525年)和(前425年)晉史官屠黍離開晉國見周威烈王論存亡。唐朝時有進士屠廷高由晉陽遷汴城(今開封)尉氏敦仁里,宋欽宗朝屠廷高二十三世孫屠挺(宋紹興七年拜內(nèi)閣大學士)、屠拱(宋乾造八年拜尚書令)遷常州。屠拱曾孫屠雷發(fā)、宋理宗戊戌進士,始居嵊縣后徙無錫,生七子志遠、志達、志通、志選、志進、志遜和志遂。志達生四子孟、仲、叔和季。孟居諸暨、仲居象山、叔居皋部、季居鄞縣(今寧波江北區(qū)老外灘),為甬上屠氏始祖。
今浙江省的溫州市樂清縣、寧波市北侖區(qū)、象山區(qū)、奉化市、紹興市嵊州縣、嘉興市、寧海市、臺州市黃巖區(qū)、吳興縣、鄞縣、杭州市蕭山區(qū)、桐鄉(xiāng)市、湖州市德清縣、廣水市、諸暨市、蘭溪縣,安徽省的六安市霍邱縣、寧國市,江蘇省蘇州市西山區(qū)、淮安市、鹽城市、揚州市、常州市武進區(qū)、鎮(zhèn)江市丹陽市、邳州市睢寧縣、江陰市、徐州市,山東省的濟寧市、菏澤市、東平市、棗莊市,陜西省的延安市吳起縣、西安市戶縣,河南省的商丘市、南陽市內(nèi)鄉(xiāng)縣、新鄉(xiāng)市、永城市、鄭州市、開封市、周口市,江西省的贛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京市,上海,貴州省的鎮(zhèn)遠縣、六盤水市、都勻市,甘肅省的蘭州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宜賓市、營山縣,湖南省的長沙市、永州市,河北省的保定市,湖北省的孝感市、宜昌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澳門特別行政區(qū),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泰國,緬甸,新加坡,巴西等地區(qū)合國家,均有屠氏族人分布。
屠姓起源(來源)
屠姓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姚姓、勝屠姓、杜姓。
屠(Tú)姓:源出有九
出自子姓
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商朝建立之后,分封同姓諸侯,其中一支封于弦國。弦國滅亡后,其族人遂以國名命姓,為弦姓,后來又去邑為屠,稱屠氏。
出自九黎族
源于姜姓,出自九黎族首領蚩尤的后代,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相傳,上古時代,黃帝與炎帝兩個部族聯(lián)合起來,在涿鹿與九黎族大戰(zhàn)蚩尤部落,擒殺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之后將其部族人強行遷出中原,遷往甘肅地區(qū)。遂將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有一部分人愿意歸順的,就遷到鄒屠之地(今山東 鄒平)定居,其后裔子孫有以居住地名為姓氏者,逐漸形成屠氏、鄒氏,世代相傳至今。
這在東晉學者王嘉撰著的《拾遺記》中有記載:“軒轅去蚩尤,遷其民善者于鄒屠之地,惡者于有北之鄉(xiāng),其先以地命族,后分為鄒氏、屠氏。
以職業(yè)命姓
古人有屠宰為業(yè)者,其后便姓屠,稱屠氏。部分出自西周時期職人廛人,屬于以職業(yè)技能稱謂為氏。
廛人,即在古代屠宰為業(yè)者之統(tǒng)稱,亦稱屠沛,別稱屠士等。春秋時晉國有人名屠蒯,即為屠宰手。這在典籍《周禮·廛人》中有記載:“凡屠者,斂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乃市井鼓刀屠者?!?/p>
在屠人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或自己的職業(yè)技能別稱為姓氏者,稱屠氏,世代相傳至今。
出自部落文化
出自漢朝事情匈奴休屠部,屬于以部落文化上名稱漢化為氏。
休屠,是匈奴王號,其所統(tǒng)領的部落即稱匈奴休屠部,是漢朝時期匈奴民族中的一個勢力強大的部落群體。
要注意的是,休屠部雖為匈奴部落,但部落的民族主體卻并非匈奴本族。休屠部的形成是秦、漢之際活動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也就是西方史學家稱之所謂為“白匈奴”的民族。原來,河西月氏民族中有“酋涂部”,“酋涂”即“休屠”,是同部落名稱的兩種漢譯寫法。
在漢文帝劉恒初年(西元前174年),匈奴冒頓單于派右賢王領兵西征,擊敗大月氏,大部分“酋涂部”眾歸附組成匈奴的休屠部,余眾則西遷至甘肅酒泉一帶,成為小月氏之“酋涂部”。
漢武帝劉徹時期,在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出征河西擊敗匈奴后,匈奴休屠部在漢軍強大壓力下降漢小月氏“酋涂部”降漢,成為河西“休屠”的一部分。
匈奴休屠部的族源非匈奴本族,但其首領卻是匈奴貴族,世稱休屠王,由匈奴單于指派擔任。
漢武帝劉徹 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于春、夏二季連續(xù)率大軍反擊 位于隴西地區(qū)的右匈奴。當時,匈奴在隴西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者就是休屠王和昆邪王(渾邪王)?;羧ゲ÷饰迦f騎兵越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居延澤(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斬獲匈奴四、五萬人,并繳獲了休屠王用來祭天的金人(銅人祭天雕像),
使匈奴右部受到了幾乎是毀滅性的沉重打擊。匈奴伊稚斜單于將這一重大的失利歸咎于休屠王和昆邪王,要將二人召至單于王庭治以死罪。二人畏死,商謀降漢,派使臣通知了漢王朝。
但當漢朝派霍去病前去迎接他們時,休屠王卻反悔了。于是,昆邪王殺了休屠王,吞并了休屠王的兵眾,連同自己的兵眾共四萬多人,加上家屬號稱十萬,投降了漢朝。
漢武帝于二王故地設置了武威、酒泉二郡,此行政建制一直沿用至今。
昆邪王降漢后,被漢武帝封為萬戶侯,自去享受榮華富貴。而休屠王因悔降之故,累及妻子,其閼氏(王后)、太子及太子之弟均被沒為奴婢,從他們習慣生活的水草豐美之河西走廊被押送到西漢的都城長安,送入黃門為漢武帝養(yǎng)馬。休屠王的太子就是后來著名的西漢駙馬都尉、光祿大夫、托孤重臣金日磾。
在休屠部降漢之后,部眾中有依漢俗以原部落文化上名稱漢化為姓氏者,稱休屠氏,后省文簡改為休氏、屠氏,歷經(jīng)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最終大部分文化上漢化。
出自姚姓
源于姚姓,出自上古舜帝的后代勝屠氏,屬于以音訛改姓為氏。為上古舜帝的后代,屬以部落名為姓。史載舜帝的后代有一支為勝屠部落,后來遷至渭水旁落居,遂將落居地命名為屠原(今陜西 合陽縣),這支部落后來以部落各改氏,改稱勝屠氏。原為勝屠氏,古代“勝”與“申”兩字同音,故俗稱申屠氏源自勝屠姓,屬復姓簡姓。上述勝屠氏在后來的姓氏演變中大多簡化為單字姓勝、屠。
出自蒙古族
屬于以部落名稱文化上漢化為氏。據(jù)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圖色哩氏,亦稱圖色勒氏、圖克色里氏,后又分衍出圖木爾齊氏,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 布列亞河流域)、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 雙城子一帶)、沙濟(今遼寧新賓西北部)、黑龍江穆塔喀村(今黑龍江省 三江平原地區(qū))等地。后有滿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語拼音為Tuseri Hala。
明朝中期,蒙古族圖色哩氏、圖木爾齊氏多有改漢字姓為屠氏、圖氏者。
清朝前期,滿族、錫伯族圖色哩氏則多改漢字姓為屠氏、圖氏、多氏、涂氏、佟氏等。另外還有晉朝武都大族 氐族人屠氏者。清代太平天國 楊秀清覆滅后,兒子丙照 逃亡,改姓屠姓
出自杜姓
古代杜,屠二字聲音相近,相通。
屠姓郡望
陳留郡: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制陳留郡。在今河南省開封地區(qū)。
廣平郡:漢景帝置。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縣一帶。
屠姓堂號
暫無收錄屠姓堂號。
屠姓源流
一、屠tú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景縣、黃驊,山東之平邑、東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jiān)利,江西之崇仁,廣東之澄海,貴州之普安,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中文大字典》據(jù)《拾遺記》注云:“軒轅出蚩尤,遷其氏善者於鄒、屠之地;惡者於有北之鄉(xiāng)。其先以地命族,后分為鄒氏、屠氏?!?/p>
2、《姓氏考略》注引《潛夫論》云:殷之舊族(按:《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作“殷之歸族”,“歸”,當為“舊”之誤)有屠氏,即荼氏。
3、鄭樵將其歸入“以技為氏”之列,其先當為屠戶。
4、歷史上氐族亦有屠姓?!缎帐峡悸浴窊?jù)《北史》又注:“夷姓。武都氐有屠飛?!贝呵飼r晉有屠蒯(按:《禮記》作“杜蕢”),鄭有屠擊;漢末有屠景先;元代有屠性(按:此從《中國姓氏大全》,《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作“屠姓”);明代有屠??;清代有屠守仁。
屠姓起名的基本原則和起名原理
1、屠姓用字只有1個讀音tú,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讀音,避免屠姓和名字中發(fā)音相同或相似的聲母韻母放在一起作為名字,這樣讀起來很拗口,比如:南蘭倪、孫存春等。
2、屠姓屠筆畫有11畫,筆畫數(shù)較適中,名字中可以用和屠筆畫相近的字為名字,這樣比較勻稱!
3、屠姓五行屬火,屠姓吉兇寓意為吉,屠姓寶寶起名字應該從寓意出發(fā),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
4、屠姓寶寶起名字最好結合孩子的生辰八字,這樣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數(shù)理,如需根據(jù)生辰八字免費起名,可以參考“生辰八字起名”。
總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則是:念著好聽、寫著好寫、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數(shù)理。
428 申屠(shēntú)
428 申屠(shēn tú)
【尋根溯源】
申屠復姓源自姜姓。西周末,周幽王王后申后的兄長被封為申侯,其支子居住于屠原,其后代子孫故以申屠為氏。
【變遷分布】
早期在陜西居住。漢代以后,散居在今河南的商丘、禹州、民權以及山東、陜西等地,以京兆郡(今陜西西安)為郡望,在陜西關中地區(qū)形成申屠望族,在山西則以河西郡(今屬山西)為郡望。宋代以來,申屠氏已經(jīng)不常見。當今在遼寧、北京、浙江、安徽、臺灣等地分布,其中以浙江分布最為廣泛。
【名人薈萃】
申屠嘉:西漢大臣。文帝時拜丞相,封故安侯。為人廉直,不受私人拜托。幸臣鄧通戲殿上,申屠嘉欲殺之,為文帝赦免。景帝時,晁錯用事,申屠嘉欲借晁錯穿鑿宗廟垣事殺晃錯未成,憤恨吐血而死。
申屠剛:東漢大臣。性情方直,常慕史魷、汲黯之為人。平帝時,舉賢良方正,因?qū)Σ邥r忤上意罷歸。光武帝時征拜侍御史,后任尚書令。帝欲出游,申屠剛以隴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勸諫不聽,以頭抵輿輪,使車不得行。后數(shù)次以諫忤旨,貶為平陰令,終官太中大夫。
申屠致遠:元代著名大臣。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時,被經(jīng)略使乞?qū)嵙ε_薦為經(jīng)略司知事。當時元軍中政務,多為申屠致遠謀劃。累官至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事。所至有風裁。申屠致遠清修苦節(jié),恥事權貴,家無余產(chǎn)卻聚書萬卷,名曰“墨莊”。著有《忍齋行稿》、《杜詩纂例》、《集古印章》等。
[申屠氏屬地]
河西郡,今山西臨汾縣。
[申屠氏來歷]
源流一
源于姚姓,出自上古舜帝的后代,屬于以音訛改姓為氏。上古舜帝的后代中有一個古老的勝屠氏部落,在遷徙過程中占據(jù)屠原(今陜西合陽)生息繁衍,故稱“勝屠”。原為勝屠氏,后因古代“勝”與“申”兩字同音,故俗稱申屠氏。
在勝屠氏、或申屠氏、申徒氏的后裔子孫中,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申氏、屠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周平王給申侯幼子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夏朝時期,炎帝裔孫四岳之后被封于申(今河南南陽),為侯爵位,世稱申侯。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先娶申侯的女兒為王后,后來又寵幸美女褒姒,為此廢掉了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為太子。申侯對此大為不滿,便聯(lián)合鄫國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敵兵壓境,周幽王趕緊點燃烽火,召喚各國諸侯前來援救,可是等來等去,連一路援軍也沒有來。后來,周幽王死后,申侯和魯侯、許侯等一起,擁立姬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為了酬謝申侯的擁立之功,周平王晉升申侯為侯爵,稱申伯,并把自己的小舅舅、申侯的小兒子賜封在屠原(今陜西合陽)。此后居于屠原的姜姓申氏族人中,就有以原國姓“申”與新封地名“屠”合為復姓,稱申屠氏,其舅稱“申屠侯”。
隨著歷史變遷,有些申屠氏族人又隨音改為申徒氏、信都氏、申都氏、勝屠氏等諸姓氏;還有些申屠氏族人后隨音簡化為申氏、宇氏、謝氏、射氏等諸姓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申屠氏名望]
在我國歷史上,申屠氏的名氣非常好,如西漢丞相申屠嘉,東漢尚書令申屠剛、經(jīng)學家申屠蟠,明代翰林申屠衡、醫(yī)學家申屠相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人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baijiaxing/28502.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據(jù)文獻記載,最開始收集了411個姓氏、后補充道568個,包含單姓444個,復姓124個。該文章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整齊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韻,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盡管百家姓內(nèi)容沒有文理,但是對于中國的姓氏文化的認識有很大作用,所以才會流傳成百上千年?!栋偌倚铡放c《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我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