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姓簡介
“燕”字拼音:yān、yàn,“燕”屬于常用字,“燕”字部首是:灬,構造是:廿口丬匕灬,繁體字和筆畫為:燕:16;讌:23;醼:23;鷰:23;燕的五行屬性是土
燕姓全國人口約 29 萬,屬常見姓氏,最新統(tǒng)計的人口排名排在第271位,本姓氏人口在歷史的排名位置
燕姓各個時期人口排名走勢圖
說明:本統(tǒng)計根據(jù)網(wǎng)友訪問查詢名字測試排名進行的統(tǒng)計,和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不完全一致,本數(shù)據(jù)每周更新一次。
燕姓人口在各個省市的最新分布
燕姓歷史上燕姓的遷徙與分布
宋朝時期,燕姓大約有5萬2千人,約占全國人口0.07%,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七十位以后。燕姓主要集中在山東,約占全國燕姓總人口的六成;其次分布于甘肅、河南、四川、浙江等地。明朝時期,燕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2萬人,江西為燕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燕姓總人口的三成;其次分布于山東、湖南、山西、河南、河北、四川等地。
燕姓當代燕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燕姓的人口大約有26萬,為第二百五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21%。自宋朝至今1000年,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tài)勢。燕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為燕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山西、青海、四川、河南、河北,以上六省約占全國燕姓總人口的79%。燕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山東大部、青海東部、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東北、吉林西北,燕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话氵_到0.12%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0.5%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8.2%,居住了大約26%的燕姓人群。在陜晉、冀豫大部、山東東端、京津大部、皖蘇北部、湖北北部、重慶西部、四川北部、甘肅大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中部、黑龍江東部,燕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06%一o.1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0.2%,居住了大約50%的燕姓人群。
燕姓起源(來源)
燕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祁姓。
燕(Yān)姓源出有:
燕姓起源一
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代,以國名為氏。黃帝有后名棄,是周朝的始祖。周武王滅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立燕國,建都于薊(今北京市),歷史上為與延津一帶的燕國相區(qū)別,稱作北燕。召公派大兒子去管理燕國的國政,自己留在國都鎬京輔政。召公大兒子的后代世襲燕君共四十三代,后燕國被秦所滅,燕國公族子孫遂以原國名為姓,稱燕姓。
燕姓起源二
出自子姓,以國名為氏。黃帝的后代中有個叫伯倏的商朝貴族,商朝時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建立燕國,歷史上為與薊地燕國相區(qū)別,稱作南燕。后來南燕滅國,伯倏的后代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燕姓。
燕姓起源三
源于祁姓,出自漢朝時期劉漢燕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在劉漢燕國的歷代燕王呂通、劉澤、劉定國、劉旦等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封國名號為姓氏者,稱燕氏,世代相傳至今。
燕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三國時期曹魏燕國,屬于以國名為氏。三國時期,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明帝曹叡封其叔曹宇為燕王,改漢朝燕郡為燕國,都薊城。
燕姓起源五
源于高陽氏,出自西晉時期司馬燕國,屬于以國名為氏。西晉王朝先祖司馬懿,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周朝,以夏官為司馬,其后為程柏休父,到周宣王姬靜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稱司馬氏。
燕姓起源六
源于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部四大燕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燕姓起源七
源于祁姓,出自唐末五代時期的桀燕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桀燕國,是唐末五代時期軍閥割據(jù)之地,是原燕王、盧龍節(jié)度使劉守光割據(jù)的勢力范圍,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據(jù)的時間為公元895~913年,正式稱帝割據(jù)的時間為公元911~913年僅二年。
燕姓起源八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燕濟氏,亦稱顏濟氏、嚴穆吉氏,滿語為Yan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后多冠漢姓為燕氏、顏氏、嚴氏、楊氏、吉氏、穆氏等。
⑵.滿族燕札氏,亦稱顏扎氏、顏查氏、閻拉扎氏、顏之哈拉氏、庫雅拉彥札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顏盞部,以姓為氏,滿語為Yanja Hala,世居雅蘭西楞(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蘇城東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區(qū)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民間多冠漢姓為燕氏、顏氏等,官家則多冠漢姓為閻氏、張氏等,其中的張氏為乾隆大帝賜姓。
燕姓郡望
上谷郡:戰(zhàn)國時期,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駐軍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陽(今河北懷來),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地區(qū)。
范陽郡: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范陽縣,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水:今定興縣固城鎮(zhèn)雞爪河),轄區(qū)大約在今河北省定興縣境內,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zhèn))。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qū)、房山區(qū)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zhèn)。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盧龍。唐大歷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燕姓堂號
上谷堂:以望立堂。
范陽堂:以望立堂。
吳興堂:以望立堂
召賢堂:戰(zhàn)國時燕昭王想要振興燕國,就以優(yōu)厚的待遇向天下招賢。他拜郭隗為老師,為他筑黃金臺,于是許多賢士從四面八方奔赴燕國,燕國于是得到振興。
燕姓源流
一、燕yān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度、東平、平邑,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jiān)利,安徽之涇縣,云南之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芬嗍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北燕也,舊幽州薊縣是也?!倏倒珚],周之支族,食邑於召,武王滅紂,封召康公於北燕,成王以為三公,與周公分陜西治,決獄甘棠之下,后世思之,不忍伐焉,然其國僻小,不能通諸夏盟會,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始見載籍?!薄稄V韻》亦云:“燕,姓,召公奭封燕,為秦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贝四思罩?;
2、鄭樵又注:“南燕,姞姓,伯爵,黃帝之后,實故國猶存於周者?!薄澳涎?,今滑州胙城是也?!惫手吩诮窈幽涎咏蚩h東三十五里。望出上谷、范陽。
3、《姓氏詞典》據(jù)《后漢書·鮮卑傳》注云:“鮮卑有燕氏?!睗h代有燕倉,宜城侯;后漢有燕瑗,中郎將;北齊有燕子獻,右仆射;唐代有燕欽融;宋代有燕肅。
燕姓起名的基本原則和起名原理
1、燕姓用字含有2個讀音,分別是:yān、yàn,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讀音,避免燕姓的2個讀音和名字中發(fā)音相同或相似的聲母韻母放在一起作為名字,這樣讀起來很拗口,比如:南蘭倪、孫存春等。
2、燕姓燕筆畫有16畫,筆畫數(shù)較多,寫起來比較麻煩,如果名字中的筆畫太少,會很不協(xié)調,如果名字中筆畫太多,寫起來會很麻煩。
3、燕姓五行屬土,燕姓吉兇寓意為吉,燕姓寶寶起名字應該從寓意出發(fā),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
4、燕姓寶寶起名字最好結合孩子的生辰八字,這樣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數(shù)理,如需根據(jù)生辰八字免費起名,可以參考“生辰八字起名”。
總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則是:念著好聽、寫著好寫、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數(shù)理。
“燕”姓在我們學校是沒有幾個的。除了與我關系親切的人之外,我并不認識別的姓“燕”的人了。那姓這個姓的一共有多少人口呢?“燕”是怎么來的呢?有多少名人姓“燕”呢?于是我查閱了很多資料,也得出了很多的結果。
歷史名人:
燕文貴(967—1044),北宋的一位畫家。燕文貴又名燕文季,吳興人(今浙江湖州)。擅長畫山水、屋木、人物。宋太宗看街頭賣畫,被這幅燕文貴畫的畫吸引住了,并夸獎了他。他畫的所有景物清潤秀雅,又善于把山水與界畫相結合,將巍峨壯麗的樓觀閣榭穿插于溪山之間,點綴以人物活動??坍嫾氈拢P法峭麗,境界雄渾,人稱“燕家景致”。代表作有有《江山樓觀圖》、《溪山樓觀圖》。
現(xiàn)狀:
經(jīng)過我的一番計算,“燕”姓在2021年的百家姓里應該排第303名(不一定很準確)。姓“燕”的也是已有26.4萬人,占全國的百分之0.021%。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山東省姓燕的最多了。
起源:
燕姓起源有兩點:
1、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代。周武王打過了商朝之后,封了召公奭(shi,同“世”)于燕,建立了燕國,建都于薊(今日的北京市),歷史上與延津一帶的燕國相區(qū)別,叫北燕。召公讓大兒子去管理燕國那里的國政,自己留在國都鎬京輔政。召公大兒子的后代世襲燕君共四十三代,后燕國被秦所滅,燕國公族子孫遂以原國名為姓,稱燕姓。出自姬姓。
2、出自“姞”姓,以國名為姓氏。黃帝的后代中有個叫伯倏(shu,同“輸”)的人,商朝時伯倏被封于燕(今日的河南省延津縣東北),建立了燕國,歷史上為與薊地燕國相差區(qū)別,稱作南燕。后來南燕滅國,伯倏的后代子孫于是就以原國名命姓,稱燕姓。
“ 燕”字的變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baijiaxing/28558.html,轉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據(jù)文獻記載,最開始收集了411個姓氏、后補充道568個,包含單姓444個,復姓124個。該文章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整齊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韻,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盡管百家姓內容沒有文理,但是對于中國的姓氏文化的認識有很大作用,所以才會流傳成百上千年?!栋偌倚铡放c《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我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