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姓的來源,都姓的人口分布,都姓名人,都姓百家姓排名
國學(xué)夢
2023-06-08 23:28:44
都姓的來源,都姓的人口分布,都姓名人,都姓百家姓排名
都姓簡介
“都”字拼音:dū
,“都”屬于常用字
,“都”字部首是:阝
,構(gòu)造是:耂日阝
,繁體字和筆畫為:都:16;都的五行屬性是火

都姓全國人口約 16 萬
,屬常見姓氏
,最新統(tǒng)計的人口排名排在第351位
,本姓氏人口在歷史的排名位置
都姓各個時期人口排名走勢圖
說明:本統(tǒng)計根據(jù)網(wǎng)友訪問查詢名字測試排名進(jìn)行的統(tǒng)計
,和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不完全一致
,本數(shù)據(jù)每周更新一次
。
都姓人口在各個省市的最新分布
都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
、多源流姓氏群體
。經(jīng)過三國、南北朝
、五代十國等歷史上的大動亂,都氏家族以河南省為中心
,分別向南北各地播遷
,到了宋
、明之際
,中國的大江南北都已經(jīng)有了都氏子孫的蹤跡。在過去的一二千年間
,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書香世家,出過許多學(xué)業(yè)有成就的人士
。望族居黎陽郡(今河南浚縣東北)
。
如今,都姓在全國分布較廣
,尤以河南
、陜西
、安徽
、山東
、四川等省為多
。都姓人口在全國排名二百六十一位。最新統(tǒng)計顯示全國有15萬都姓人口
。主要分布在:
河南省的焦作市
、商丘市
、安陽市
、南陽市新野縣
、洛陽市
、沁陽市、伊川縣
,山東省的煙臺市、青島市
、濱州市濱城區(qū)、牟平縣
、曹縣
、臨清市
、濰坊市安丘縣、蒙陰縣
、德州市慶云縣、夏津縣
,陜西省的寶雞市
、咸陽市
、商洛市
、禮泉縣
、山陽縣
,河北省的臨漳縣
、定洲市
、東光縣、高唐縣
、晉縣
、衡水市阜城縣、邯鄲市
、阜城縣、邢臺市
,遼寧省的本溪市、撫順市
、大連市莊河市
、沈陽市
、丹東市
、寬甸縣
、北票市
,陜西省的延川縣,吉林省的長春市
,江蘇省的常州市、南京市
、宜興市、蘇州市
,浙江省的海寧市
、嘉興市
、湖州市長興縣
,安徽省桐城市
、蒙城縣
、利辛縣
、廬江縣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
、海倫市、伊春市
,吉林省的長春市
、四平市、集安市
、松原縣、梨樹縣
,四川省的簡陽市
、眉山市
,貴州省的甕安縣
,北京市大興區(qū)
,甘肅省的慶陽市
,青海省的西寧市,湖北省的孝感市
,襄陽市,南漳縣
,山西省的晉城市
,湖南省的岳陽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赤峰市、烏蘭浩特市
、滿洲里市
,廣東省的廣州市
,臺灣省等地。
都姓起源(來源)
都姓始祖公都子
,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孟子學(xué)生
,載有:孟子卷十一之五“孟季子問公都子”章中。
都姓起源一
據(jù)光緒二十三年都其琛四修家譜原文記載
,都姓始祖公都子
,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
,孟子學(xué)生
,載有:孟子卷十一之五“孟季子問公都子”章中
。
都姓起源二
出自公都氏。春秋的時候
,楚國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地不詳)
,所以稱為公都氏,他的那一支子孫
,有單姓都的
,就成為都氏的一支
。
都姓起源三
蒙古族后裔
,元朝初期必里海出自成吉思汗黃金氏族
,以其卓越的功勛
,被封為中書省益都路寧海州(轄今牟平、乳山
、文登、榮成一帶)軍事
、政治
、經(jīng)濟(jì)的最高長官——都達(dá)魯花赤
,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nóng)事
,并具有世襲罔替特權(quán)
。必里海是牟平(現(xiàn)山東煙臺牟平區(qū))都氏始祖
。
韓國數(shù)萬姓都的人,祖先是漢代的臨蔡侯
先來說說《來自星星的你》劇情
。男主角叫“都敏俊”,是一個外星人
。他在地球上生活了400多年,因?yàn)橛兄焕系娜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怕暴露身份
,每隔幾十年
,這位帥哥就要換一次身份
。醫(yī)生、軍人
、銀行家……幾乎各行各業(yè)都嘗試了一遍
,光兵役就服了24次
,在部隊里度過了49年零7個月
。
在電視劇中,現(xiàn)在的都敏俊以大學(xué)講師的身份生活在首爾
,因此也被稱為“都教授”。
此外
,韓國都姓知名人士還有組合EXO的成員都暻秀(D.O.)。
根據(jù)來自韓國的權(quán)威資料
,目前
,韓國姓都的人有數(shù)萬人
,在韓國250多個姓氏中排名第66位
,不算大姓。
編成于1752年的朝鮮《星州都氏大同譜》的譜序跋文中提到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都氏
,其先祖為漢代的臨蔡侯都稽。
都稽為漢武帝時期人物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因?yàn)樽カ@南越相呂嘉被封為臨蔡侯。漢成帝鴻嘉年間(公元前20年~前17年)
,都稽的后代都祖從長安去了高句麗
,輔佐當(dāng)時的高句麗君主
。都祖于是成為韓國都氏源起第一人
。
公元158年前后
,都祖的后人都彌到百濟(jì)(韓國西部)做官。之后
,有一名叫都陳的人被當(dāng)時的朝鮮政府封為星山府院君;另一名叫都順的人
,官至典理尙書
。
這份跋文中還提到了韓國都氏的幾位知名人物:都元興是著名詩人,都興持
、都希慶功勛卓越
,都夏以文章詩文名聞中華
,都元結(jié)
、都元亮為朝廷命官等等
。
經(jīng)過2000多年的發(fā)展
,源自中華的韓國都氏發(fā)展到了數(shù)萬人的規(guī)模
。
都姓郡望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shè)黎陽縣
,屬冀州魏郡
,這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h設(shè)縣之始
,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
,東漢恢復(fù)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
,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
。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
,公元389年)屬黎陽郡
,黎陽縣屬汲郡
。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
,轄黎陽縣
。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
。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fù)置黎州
,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
,公元583年)
,黎州
、黎陽郡并廢
,黎陽縣屬衛(wèi)州
。隋開皇十六年(丙辰
,公元596年)置黎州
,轄黎陽縣
。隋大業(yè)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
,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
,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
、衛(wèi)
、澶
、洹四州
。唐武德六年(癸未
,公元623年)置總管府
,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
,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wèi)州
。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
,置通利軍
,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
,轄黎陽縣
。宋天圣元年(癸亥
,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
,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
,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wèi)州
。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fù)置通利軍
,轄黎陽縣
。宋政和五年(乙未
,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
,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
。金國皇統(tǒng)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
。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復(fù)名浚州
。明朝洪武三年(庚戌
,公元1370年)農(nóng)歷4月
,降州為縣
,始稱浚縣
,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
,)浚縣屬大名府
,清雍正三年(乙巳
,公元1725年)改屬衛(wèi)輝府。民國二年(癸丑
,公元1913年)3月
,廢府設(shè)道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h屬河北道
。民國十六年(丁卯
,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
,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
,公元1940年)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h抗日民主政府建立
,屬冀魯豫邊區(qū)行署
。民國三十六年(丁亥
,公元1947年)7月,民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h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
,公元1949年)5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h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h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qū)
。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
。12月1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h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
,撤銷安陽專區(q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h劃歸新鄉(xiāng)專區(qū)。1961年12月19日
,恢復(fù)安陽專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h歸安陽專署
。1970年安陽專區(qū)改為安陽地區(qū)
。1983年10月撤銷安陽地區(qū)
,改設(shè)安陽、濮陽兩個市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h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
,國務(wù)院批準(zhǔn)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h劃歸鶴壁市
。1986年
,浚縣轄10鄉(xiāng)1鎮(zhèn)
,即城關(guān)鄉(xiāng)、善堂鄉(xiāng)
、王莊鄉(xiāng)、屯子鄉(xiāng)
、白寺鄉(xiāng)
、鉅橋鄉(xiāng)
、大賚店鄉(xiāng)
、衛(wèi)賢鄉(xiāng)
、小河鄉(xiāng)
、新鎮(zhèn)鄉(xiāng)和城關(guān)鎮(zhèn)
。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fù)
,撤銷善堂鄉(xiāng)、大賚店鄉(xiāng)
,設(shè)立善堂鎮(zhèn)、大賚店鎮(zhèn)
,實(shí)行鎮(zhèn)管村體制
,原轄行政區(qū)域不變
。1995年6月12日
,省民政廳批復(fù),同意撤銷新鎮(zhèn)鄉(xiāng)
、小河鄉(xiāng),設(shè)立新鎮(zhèn)鎮(zhèn)
、小河鎮(zhèn)。1997年7月15日
,省政府批準(zhǔn)
,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h大賚店鎮(zhèn)劃入鶴壁市郊區(qū)
。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
。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
。2000年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h轄六鎮(zhèn)四鄉(xiāng)
,即城關(guān)鎮(zhèn)、善堂鎮(zhèn)
、屯子鎮(zhèn)
、鉅橋鎮(zhèn)
、新鎮(zhèn)鎮(zhèn)
、小河鎮(zhèn)和城關(guān)鄉(xiāng)
、王莊鄉(xiāng)
、白寺鄉(xiāng)、衛(wèi)賢鄉(xiāng)
。
都姓堂號
黎陽堂:以望立堂。
鴻臚堂:宋朝的都貺
,官至鴻臚卿
,拜鋅州轉(zhuǎn)運(yùn)
,提轄四川四十五州,有很多顯著美好的成績
。
余慶堂
植本堂:清 安徽桐城都其琛四修家譜,植本堂木刻活字本五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被收藏在人民大學(xué)圖書館。
都姓源流
一
、
都dū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
。今北京、天津之武清
、河北之黃驊、山東之平邑
、遼寧之清原、內(nèi)蒙古之烏海
、山西之太原
、河南之義馬
、湖北之洪湖
、安徽之貴池、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漢族
、朝鮮族姓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源不一:
1
、《姓氏考略》據(jù)《通鑒·胡注》云:“鄭公子閼字子都,后以為氏
。”此以字為氏
,系出姬姓
。
2
、《姓氏詞典》據(jù)《新纂氏族箋釋》注云:“以祖輩名號為姓氏
,源于田姓,系戰(zhàn)國時齊公族大夫公都子的后代
。”
3
、為清代滿族姓都佳氏所改
。見《滿族姓氏錄》
。
都姓起名的基本原則和起名原理
1
、都姓用字只有1個讀音dū,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讀音
,避免都姓和名字中發(fā)音相同或相似的聲母韻母放在一起作為名字,這樣讀起來很拗口
,比如:南蘭倪、孫存春等
。
2
、都姓都筆畫有10畫
,筆畫數(shù)較適中
,名字中可以用和都筆畫相近的字為名字
,這樣比較勻稱
!
3
、都姓五行屬火,都姓吉兇寓意為吉
,都姓寶寶起名字應(yīng)該從寓意出發(fā),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
。
4、都姓寶寶起名字最好結(jié)合孩子的生辰八字
,這樣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數(shù)理
,如需根據(jù)生辰八字免費(fèi)起名
,可以參考“生辰八字起名”
。
總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則是:念著好聽、寫著好寫 、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數(shù)理
。
都姓
各大姓氏都是怎么來的 ?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姓氏,姓氏代表你的家族傳承
,如果不是經(jīng)歷特殊情況,大家的姓氏是不會改變的
。從最早的炎黃到今天,姓氏文化已經(jīng)傳承達(dá)5000年之久了
。很多家族現(xiàn)在還保留家譜
、族譜
,上面有詳細(xì)的姓氏起源
,但也有很多家族族譜,在歲月的長河里消失不見
。
姓氏的起源紛繁復(fù)雜
,五花八門,有人以國為姓
,有人以官職為姓,也有人以職業(yè)為姓
,咱們就來看看當(dāng)今中國的各大姓氏,都是怎樣起源的吧
!
1
、李姓
李姓的“李”原本寫作“理”,后改用李字
。李姓得姓始祖是皋陶,皋陶與堯舜禹并稱“上古四圣”之一
,皋陶第一個創(chuàng)立了刑法,監(jiān)獄就是此人發(fā)明的
,皋陶在位時推行"五刑"
、"五教"
,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
。因此“理姓”便是以官職為姓,后改“理姓”為“李姓”
。關(guān)于為何要改李,說法很多
,但不能確認(rèn)真?zhèn)危虼瞬贿^多贅述
。
2
、王姓
王姓起源復(fù)雜,分支較多
。一支出自姬姓,東周靈王太子姬晉之后
,姬晉后被貶為庶民,因其是王子身份,當(dāng)?shù)厝司头Q他們?yōu)椤巴跫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久而久之
,就以王為姓了
;第二支王姓出自子姓
,始祖是比干,比干又叫王子比干
,比干死后,一部分子孫開始棄用“子姓”改“王姓”
;另有一支出自姚姓,舜帝后裔
。其他的來源就比較雜了
。
3
、張姓
張姓得姓始祖為少昊
,張姓的起源從字面意思就很容易看出來,正所謂“弓長張”
,少昊的第五個兒子揮,是弓箭的發(fā)明者
,所以后代以“張”為姓。
4
、劉姓
劉姓是中國歷史上登基做皇帝人數(shù)最多的姓氏,號稱“帝王專業(yè)戶”,劉姓稱帝者有1000多人
。劉姓是堯帝之后,是“以國為姓”的典型
,堯帝后裔祁氏被封于劉國
,后人便以劉為姓
。
5
、陳姓
陳姓與劉姓一樣,也是以國為姓,最早出自媯姓
,是舜帝的后裔。舜帝的后人胡公滿建立陳國
,后陳國被楚國所滅,陳國的國人為了紀(jì)念
,開始使用陳姓
。
6
、楊姓
咱們都知道
,楊姓是隋朝的國姓。楊姓分支很多
,最多的一支出自姬姓,得姓始祖為伯僑
。本來歷史上也有楊國的
,春秋時晉獻(xiàn)公滅掉了楊國
,把他的二弟伯僑封到了楊地
,伯僑的后人開始以楊為姓
。
7
、趙姓
咱們知道《百家姓》出自宋朝,而宋朝的國姓為趙
,因此趙姓排在百家姓第一位。趙姓起源于嬴姓
,得姓始祖為造父
,造父是伯益的后裔
,在西周周穆王是駕車高手
。當(dāng)年徐國反叛
,形勢危急
,此時的周穆王不在京城,造父駕車飛奔
,日行千里
,及時將周穆王送回京城,發(fā)兵平叛了徐國
。造父救國有功,周穆王把趙城封給了他
,因此造父的族人便以趙為姓了
。
8
、黃姓
黃姓同樣出自嬴姓
,伯益之后,公元前2148年黃國建立
,存世約1500年
,后被楚國所滅,滅國后
,子孫后代便以黃為姓了。
9
、周姓
周姓主要有兩大分支
,一支為
黃帝時期的大將周昌之后
;另外一支則是姬昌之后
,也就是出自姬姓,周朝滅亡后
,姬姓部分后人開始以周為姓。
10
、吳姓
吳姓同出自姬姓
,黃帝之后
。上古時期
,“吳部落”逐漸形成
,吳部落以驍勇善戰(zhàn),擅長狩獵而聞名
,得姓始祖為吳權(quán)
。吳姓其實(shí)得姓始祖太多了,包括還有“吳國”后裔以國為姓的
。
11、徐姓
徐姓同樣出自嬴姓
,伯益之后
,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于徐地
,建立徐國
,到了徐偃王時期,徐國成為東方第一大國
,方圓百里,擁護(hù)的諸侯國達(dá)30多個
,于是徐偃王起兵反周。此時主政的就是上面說的周穆王
,周穆王發(fā)兵平叛
,徐偃王躲進(jìn)彭城(徐州),徐偃王的后代繼續(xù)管理徐國
。后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人為紀(jì)念
,開始以國為姓。
12
、孫姓
孫姓出自姬姓和羋姓
,姬姓這支源自春秋初期衛(wèi)武公之子惠孫,后人以祖先的名字為姓
;出自羋姓的孫姓為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后,同樣是先祖的名字
。
13、胡姓
胡姓的起源同樣繁雜
,有出自媯姓
、姬姓
、官位的
。胡姓有很大一支是何陳姓同祖
,是陳國的創(chuàng)始人胡公滿之后
。
14
、朱姓
朱姓是明朝國姓,源于朱襄氏
,朱襄氏是炎帝系統(tǒng)中有影響的先帝之一,也是最早以朱名號
,為朱姓中最為古老的一支
。另有出自祁姓
,堯帝嫡子丹朱之后
。
15
、高姓
高姓出自姜姓
,為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得姓始祖為高一
。還有一部分源自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
,他的后代也以高為姓
。
先說這15大姓氏的起源
,后面再聊
。其實(shí),很多姓氏的起源并非是唯一絕對的
,大多數(shù)姓氏起源都比較復(fù)雜,有好多支
。有些姓氏是古時候皇帝賜姓的,有些是躲避仇家而改姓的
,有些是為了和皇家避諱而換姓的
,還有是入主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漢化之后的姓氏。
大家都看看自己家譜上的姓氏起源和這個一樣嗎
?歡迎留言討論,其他還沒有說到的姓氏
,或者不知道你的姓氏祖先是誰的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