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姓簡介
“南宮”字拼音:nán gōng
南宮姓全國人口不足千人,屬稀有姓氏,最新統(tǒng)計的人口排名排在第1691位,本姓氏人口在歷史的排名位置
南宮姓各個時期人口排名走勢圖
說明:本統(tǒng)計根據(jù)網(wǎng)友訪問查詢名字測試排名進(jìn)行的統(tǒng)計,和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不完全一致,本數(shù)據(jù)每周更新一次。
南宮姓人口在各個省市的最新分布
南宮是漢族復(fù)姓,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沒有,望族出河南郡、東魯郡。南宮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南宮氏出自姬姓。關(guān)于南宮的起源,最早的是出自周文王四位好友之一的南宮子,他的后代就是南宮氏。另有兩種說法。一是春秋時魯國孟僖子之子括,居于南宮,以地名為姓,得南宮氏。后人隨之為南宮氏。又一說,魯國南宮閱,居于南宮,也以地名為姓,后人因之。據(jù)《尚友錄》載:“姬姓,文王四友南宮子之后?!蹦蠈m復(fù)姓的發(fā)源地在東魯郡(今山東省境內(nèi)),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望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東30里)、東魯郡(西漢初年置魯國,三國魏及晉改為魯郡。相當(dāng)于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地區(qū))。南宮姓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qū)泛區(qū)農(nóng)場南坡村有幾千口人是南宮姓的一聚集地。是明朝萬歷年從山西洪桐縣遷徙而來的一家人。南宮姓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的南營村現(xiàn)有3000多口南宮姓人,是從河南西華縣遷居而來,現(xiàn)仍保留有先祖墳?zāi)购湍贡?/p>
如今在中國江西南昌、吉林長春、河北邢臺、河南南陽、山東蓬萊、北京、香港等地,均有南宮氏族人分布。
南宮姓起源(來源)
南宮姓主要源自:姬姓。
南宮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孔子學(xué)生仲孫閔之后,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晚期,魯國有個大夫叫孟僖子,是慶父的后代,為魯昭公執(zhí)政時期(前541年―前510年在位)的上大夫,他曾陪同魯昭公前往楚國,但因不懂禮節(jié),致使魯昭公在歡迎儀式上出丑,為此孟僖子十分慚愧自責(zé)。古代,“括”、“適”二字同音,通假。史書記載,南宮敬叔“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污。”孔子曾贊嘆他道:“這人真是君子啊,高尚得很吶!”遂把侄女嫁給了他。史書記載:“孟僖子之子韜,封于南宮(今河北南宮),后世子孫遂以封地為姓,后又分化出南、宮二姓?!边@位“韜”,就是南宮敬叔。近人經(jīng)常將西周初期的南宮括與春秋末期的南宮敬叔這兩個相距六百余年的人混淆,蓋因這兩個人在歷史上均稱“南宮括”。該支南宮氏與西周初期的南宮括后裔之南宮氏同源不同宗,與春秋時期南宮闕后裔之南宮氏同宗不同源。
南宮敬叔的墓地,在今山東省鄒城市中心店鎮(zhèn)前南宮村東南二百米處。
南宮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闕的居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夫叫闕,因居住在南宮,故址按史籍《括地志》的記載,“在雒州雒陽縣東北二十六里洛陽故城中”,即今河南省洛陽市的白馬寺與首陽山之間,這位闕大夫遂以“南宮”命姓,史稱南宮闕。在南宮闕的后裔子孫中,多以先祖之姓南宮為姓氏,稱南宮氏,后又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宮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南宮氏與西周初期的南宮括后裔之南宮氏即不同源也不同宗,與春秋末期孔子弟子南宮適(亦稱仲孫閔、仲孫子容、仲孫敬叔、南宮敬叔、南宮括、南宮韜)同宗不同源。
南宮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四友南宮子,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
南宮氏,是商王朝時期的一種官位,為王朝為各諸侯國所設(shè),是一種專司宮廷內(nèi)部重要祭祀去品的管理、修繕、清潔,屬于王宮內(nèi)史,其職能類似當(dāng)今的國務(wù)院機(jī)關(guān)事務(wù)管理局,其后裔子孫遂稱南宮氏。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周圍有“八士”、“四友”,之一即為南宮括。所謂“文王四友南官子”,依照史籍《史記·周本紀(jì)》的師古注,南官子指的就是南宮括。據(jù)考證,南宮括是周文王時期的賢士,也是輔佐周文王父子興周滅紂的一位重臣,上馬能戰(zhàn),坐案能書,文武全才,絕非《封神演義》中描述得那樣“孔武烈燥,勝少敗多”。南宮括當(dāng)時被西伯候姬昌封居于陜南興安(今陜西安康嵐皋),其境內(nèi)有疊巒之山,后世因南宮括稱之為“南宮山”,今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集峻秀于一身。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封南宮括于冀、魯之間的平原上,建有南宮城(今河北邢臺南宮),后以其子南宮修為首的一支南宮氏族人則隨箕子遷徙遼東,成為后世朝鮮、韓國的南宮氏一族。
在南宮括的后裔子孫中,皆以南宮為姓氏,稱南宮氏,后又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宮氏等,世代相傳至今。南宮氏族人大多尊奉南宮括為得姓始祖。
南宮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東周時期官吏南宮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周景王二十五年至周敬王四年(前520年―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為篡奪王位,于成周之地(都王城,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發(fā)動了叛亂,史稱“周王子朝之亂”。最后,這一叛亂被晉頃公姬棄疾派大軍平復(fù)。在這一歷史時期,跟隨王子朝的貴族中有一著名的南宮囂,為周王室的宮內(nèi)史,居南宮。周王室的南宮,就是王宮內(nèi)史們的所居之地,其家族人等便以“南宮”為姓氏,稱南宮氏。周武王姬發(fā)滅商紂之后,將其傳承的“夏制九鼎”從朝歌(今河南淇縣)搬遷到了宗周(今陜西西安)。西周滅亡是,周平王姬宜臼在公元前770年舉遷成周(今河南洛陽),建立東周王朝時,又將“九鼎”搬至成周,一直由南宮氏管理。“王子朝亂周以爭王”失敗之后,“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边@批人后隱于河南省的南陽地區(qū),再后就不見于史載了,而且,“夏制九鼎”也隨之失蹤了。
在歷代史籍中,皆沒有提到“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時是否其中有祭祀之器,只說了“典籍”。但在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贏稷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滅東周王朝之后,遍搜成周王室之地數(shù)月,也沒有得到大禹鑄造的那九只鼎,之后的秦孝文王贏柱、秦莊襄王嬴異人(嬴子楚)、秦王贏政又繼續(xù)搜找,皆無下落。因此,有學(xué)者就推測是管理周王室重典物品的南宮囂在逃亡時將之隨帶至楚國去了,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其太也沉重,倉促之間的敗逃之人不可能將其遷走,而是埋藏起來了,總之,當(dāng)時無記載,如此重器從此再無下落。
南宮姓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yuǎn)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xù)至今。
東魯郡:亦稱魯國、魯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quán)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qū)。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quán)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fù)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zhèn))。
南宮:即今河北省邢臺市轄縣級南宮市,南宮之地自西漢初期置縣始,就一直沿用此名。相傳,春秋時期周朝時有個復(fù)姓南宮名適字子容的魯國人,曾寓居此地,很有德望,是當(dāng)時名人,稱南宮子。漢高祖劉邦用南宮子的姓氏做縣名,以示為“禮義之鄉(xiāng)”,這就是南宮縣名的由來。春秋時期,南宮屬晉國之地。戰(zhàn)國時期為趙國轄域。秦朝時期屬鉅鹿郡。西漢時期置南宮縣,新莽時期稱序下,故城在今城西三里舊城村(南、北舊城);在東南境還置有繚縣,故城在城東南二十三里。南宮縣初屬冀州信都郡(其間曾三次封為廣川國,三次復(fù)為信都郡),后隸信都國(曾改國為郡,后仍為國);繚縣初屬冀州清河郡,后為清河國(其間時國時郡,幾經(jīng)更迭)。東漢時期省繚縣入南宮縣,初屬冀州信都郡,漢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封為樂成國,漢延光元年(壬戌,公元122年)改名安平國,漢中平元年(甲子,公元184年)更為安平郡。三國曹魏時期,南宮縣屬安平郡。晉朝時期,南宮縣初為冀州安平國,晉太康五年(甲辰,公元284年)改為長樂國。北魏時期,南宮縣屬冀州長樂郡,于北魏太平真君二年(辛巳,公元441年)經(jīng)縣(今威縣地)省入,北魏太和十年(丙寅,公元486年)復(fù)析置。北齊時期廢南宮縣。隋朝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復(fù)設(shè)南宮縣,初屬冀州,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隸信都郡。唐朝時期,南宮縣初屬宗州(唐武德四年置),唐武德九年(丙戌,公元626年)改隸冀州,自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起,冀州隸于河北道,唐龍朔二年(壬戌,公元662年)更名魏州,唐咸亨三年(壬申,公元672年)復(fù)名冀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降為信都郡,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復(fù)升為冀州。五代時期,南宮縣仍屬冀州。宋朝時期,南宮縣屬河北東路冀州,于宋皇祐四年(壬辰,公元1052年),析南宮縣之新河鎮(zhèn)置新河縣,同時南宮縣省入;宋熙寧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復(fù)設(shè)南宮縣,而新河縣又省入為鎮(zhèn)。入金后仍從宋制。元朝時期,于元太宗四年(壬辰,公元1232年)析南宮縣原新河縣地復(fù)設(shè)新河縣,南宮縣屬真定路冀州。明朝時期,南宮縣于明成化十六年(庚子,公元1480年)徙治飛鳳岡(今城關(guān)),屬真定府冀州。清朝時期屬直隸省冀州。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南宮縣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為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于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劃屬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區(qū)。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于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創(chuàng)建冀南區(qū),屬晉冀魯豫邊區(qū)(辛巳,公元1941年成立),南宮縣為冀南區(qū)之十三專區(qū)。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自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底始,南宮縣一直屬冀南區(qū)四專區(qū)。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qū)即行撤銷,南宮縣改隸華北行政區(qū)冀南區(qū)四專區(qū)。1949年8月1日。南宮縣劃歸河北省邢臺專區(qū)。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宮縣仍為邢臺專區(qū)。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qū),南宮縣劃歸邯鄲專區(qū)。同年12年20日,撤銷威縣、清河縣并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qū),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fù)設(shè)邢臺專區(qū),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析南宮縣復(fù)置威縣、清河縣。1970年邢臺專區(qū)改稱邢臺地區(qū),仍轄南宮縣。南宮縣1986年3月5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縣建市。1993年7月,邢臺地區(qū)與邢臺市合并,南宮市改隸邢臺市管轄。
南宮姓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東魯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任城堂。
南宮堂:以望立堂。
南宮姓源流
一、南宮nán gōng
現(xiàn)行較罕見復(fù)姓。今山西之運城、黑龍江之嫩江縣有分布。漢族、朝鮮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姬姓,孟僖子之后也?!币缘貫槭稀?/p>
2、又云:“或言文王四友南宮子之后?!笔贩Q“南宮括”者二:其一,周武王臣。武王滅紂,命括散鹿臺之財、發(fā)鉅橋之粟以賑貧乏。見《史記·周本紀(jì)》。《漢書·古今人表》作“南宮適”,師古注謂“為文王四友之一”。其二,春秋魯人,即孟僖子之子仲孫閱,以居南宮,因以為氏(按:故《姓氏考略》注引《世本》稱:“魯有南宮閱,居南宮,因為氏?!?字子容,亦稱南容,孔子弟子,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污,讀《詩》嘗三復(fù)《白圭》之章,孔子妻以兄女。見《史記·仲尼弟子傳》。《漢書·古今人表》師古(注)作“南宮縚”;《家語·弟子解》作“南宮韜”;《論語·憲問》作“南宮適”。
3、《姓氏詞典》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云:“其先有食邑南宮者,以邑為氏。唐冀州南宮縣(今屬河北),即其地也?!?/p>
南宮姓起名的基本原則和起名原理
1、南宮姓用字只有1個讀音nán gōng,起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讀音,避免南宮姓和名字中發(fā)音相同或相似的聲母韻母放在一起作為名字,這樣讀起來很拗口,比如:南蘭倪、孫存春等。
2、南宮姓用字一定要用常用字,非常用字不容易寫也不容易念,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3、南宮姓寶寶起名字應(yīng)該從寓意出發(fā),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
4、南宮姓寶寶起名字最好結(jié)合孩子的生辰八字,這樣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數(shù)理,如需根據(jù)生辰八字免費起名,可以參考“生辰八字起名”。
總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則是:念著好聽、寫著好寫、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數(shù)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baijiaxing/28868.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據(jù)文獻(xiàn)記載,最開始收集了411個姓氏、后補充道568個,包含單姓444個,復(fù)姓124個。該文章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jìn)行了整齊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韻,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盡管百家姓內(nèi)容沒有文理,但是對于中國的姓氏文化的認(rèn)識有很大作用,所以才會流傳成百上千年。《百家姓》與《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我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