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詳解中國風水寶地(九):
風水名鎮(zhèn)——嘉善西塘鎮(zhèn)
嘉善縣西塘鎮(zhèn)地處杭嘉湖平原于蘇、浙、滬交界處,古稱胥塘、斜塘,又名平川,是獨具特色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西塘歷史悠久,在距今四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的遺跡。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之稱。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至明代時已是頗具規(guī)模的市集了。明代,在這里已設西塘鎮(zhèn),名稱沿用至今。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環(huán)境十分幽靜。有九條河道在鎮(zhèn)區(qū)交匯,把鎮(zhèn)區(qū)分劃成八個板塊,而眾多的橋梁又把水鄉(xiāng)連成一體。古稱“九龍捧珠”、“八面來風”。古鎮(zhèn)布局依水而緣,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園,家家臨水,戶戶舟楫,桃紅柳綠,小橋流水人家,一派水鄉(xiāng)風光。西塘的水,巧妙地將河橋、街路、宅園融匯成景。鎮(zhèn)上街河并行,橋路相接,通幽有徑,有“綠意紅情,春風夜月;小橋流水,琴韻書聲”的意境。
河網交錯,湖光水色,水蝦魚菱構筑成多情多姿的水鄉(xiāng)風情。遠眺水鄉(xiāng),白墻墨頂,舟影波光,在薄霧的暈染下恰如一幅淡彩的宣紙畫;走進古鎮(zhèn),廊棚蒼老,弄堂幽深,似乎進入了久遠的歷史……西塘,河流縱橫,綠波蕩漾,晨間,小橋流水,薄霧似紗;傍晚,夕陽斜照,漁舟扁扁,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的寫照,
在古鎮(zhèn)西塘石皮弄弄口停留,總會讓人感覺再等一會兒就會有位婀娜的水鄉(xiāng)女子身穿旗袍,手撐油布傘從石皮弄里緩緩走來,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在弄口滯留。
西塘有三大特色:橋多、弄多、廊棚多。弄堂拄不同的習途來分類,大致有三類:街弄、陪弄和水弄。連通兩條平吁街道的稱為街弄;前通街后通河的稱為水弄;大宅內設在廳堂側面的稱為陪弄。而弄的名稱一般都以弄中居住的大姓家族而命名,如王家弄、葉家弄、蘇家弄。弄堂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呢?以前弄堂的堂可不是這個堂,而唐朝的唐。古人稱:屋下小巷為弄,廟中之路為唐。人們后來將街路的支巷或屋邊的小路都稱為弄堂。
走在西塘的街弄里,往往可以看到這里前通新區(qū)后通老宅,穿過它就像穿過歷史隧道,街弄維系著兩個不同的時代。水弄連著河埠,往往是附近不臨水人家下河的通道。
與街弄和水弄不同的是:陪弄完全在室內。有墻和鄰居相隔,沒有采光系統(tǒng),所以許多陪弄的墻上挖有燈孔,就是為了放油盞燈照明用的。久居陪弄的人家閉上眼睛就能來去自如,不熟悉地形的外來客就得像打太極拳那樣慢手慢腳探路而行。
古鎮(zhèn)大戶人家的大門平常是關閉著的,一般只有等家中貴客臨門或逢上喜慶節(jié)日時大門才敞開。但婦女與傭人們走的永遠是陪弄,所以說它是中國封建思想留下的紀念品,陪弄本來是屬于大戶人家私人的,經過解放后的土改運動和房屋改革,這些大宅現在都住進了許多戶人家,這些弄也就成為各家出入的公共通道了。
西塘的弄一般寬僅二米,并排可同時行走二人,但西塘鎮(zhèn)最寬的弄,可并排走五人,位于燒香巷北李宅的宅弄。而最窄的弄.有人說是李家的小弄,寬度只限一個人側身而過,而位于環(huán)秀橋西的一條野貓弄,確實也很窄,最多三十厘米寬,它是兩幢房子中間的一條縫。西塘鎮(zhèn)最短的就是余慶堂內的宅弄,全長不過三米,最長的弄是位于北柵街的四賢祠弄,全長二百三十六米。
西塘最具特色的莫過于人盡皆知的石皮弄了,此弄位于下西街,全長六十八米,由二百一十六塊厚度僅三毫米的石板鋪就而成,是王家尊聞堂與種福堂之間的過道。上面是一條狹長的天空,所以又有“一線天”的稱法。據考證,弄內的石板路下是一條使全弄雨天不積水的下水道,薄如皮的石板作為下水道的表皮故稱石皮弄。它最寬處一點一米,最窄處只有零點八米,如果有兩個胖子在弄內交會,沒準擦墻貼肚皮也不一定能輕易通過。
石皮弄因為太有特色,已成為拍電影、電視劇的理想場景,多部電影電視劇都曾在這里取景,如:《天一生水》、《錢塘人家》、《畫魂》、《像霧像雨又像風》、《和你在一起》、《情牽一線天》等。是西塘人生活在電影里,還是電影入迷上了西塘?仁者見仁啦!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縱橫,環(huán)境幽靜,保存著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古鎮(zhèn)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廊棚沿河而建,連為一體,綿延不斷,總長近千米,類似北京頤和園的長廊。九條水道在鎮(zhèn)中縱橫交織,二十七座石橋架于其上。在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等不同時節(jié)呈現出不斷變幻的水鄉(xiāng)風情。
西塘的廊棚是眾多江南水鄉(xiāng)中獨一無二的建筑,也是古鎮(zhèn)中一道最獨特的風景線。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西塘的廊棚有的臨河,有的居中,有的在沿河一側還設有靠背長凳,供人歇息。廓棚的頂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過街樓形成廊棚的屋頂。廊棚里側是商店和民宅,行人來往無雨淋日曬之苦。古鎮(zhèn)的廊棚長達一千多米。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縱橫自然環(huán)境十分幽雅。古鎮(zhèn)內鱗次櫛比的明清建筑與縱橫交錯的市河相映成趣,街衢多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筑,并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著稱。古鎮(zhèn)處處綠波蕩漾,家家臨水人影。晨間,小橋流水,薄霧似紗;傍晚,夕陽斜照,漁舟扁扁,猶如一幅丹青,觸目所見,如詩如畫。
古老的歷史,優(yōu)美的風景,營造了古鎮(zhèn)濃郁的文化氛圍。從明代萬歷年間至清末的四百二十七年間就有名姓記載的進士十九名,舉人八十一名.許多歷史上的名人雅士都在西塘留下足跡,早在春秋時期,伍子胥佐吳興修水利,曾留跡西塘;元代錢塘詩人錢惟善,元末明初著名詩人高啟都曾到西塘尋幽探古;民國時吳江詩人柳亞子曾多次來西塘.南社成立后,在西塘的社員就有十七人之多。
古鎮(zhèn)延續(xù)著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河而筑的風格,九條河流把古鎮(zhèn)分割成八個板塊,古橋、古弄、廊棚、古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出“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風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bangongfs/4779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