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壺主要分為純手工銀壺、半手工銀壺、機制銀壺這三種。銀壺客之前的文章主要是介紹了手工銀壺和機制銀壺,一直沒有說半手工銀壺的工藝。那么,今天就來給大家說說什么是半手工壺。
半手工顧名思義其實就是一半手工一半機制。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有兩種:
其中一種是壺身是機器打制的,模由模具倒?;蛘哂脵C器壓片成壺身,包括圖案、壺蓋、壺嘴、提梁等小零件會用半手工完成。
第二種就是壺身、壺嘴、壺蓋提梁等
它們都是用機器模具制作而成,表面紋理的圖案由手工完成等。一般而言市面多數(shù)的半手工銀壺,使用的都是壺身和零件機制壺,表面花紋用手工鏨刻,以此來混淆市場充當純手工銀壺。
對很多商家來說,純手工打造壺身的工序復雜,難度大所消耗時間較多。而機器制作多的壺身速度快、產(chǎn)量大,只是機制的壺身雖然快捷方便。但是壺的整體大小比例不對稱,使用體驗不是很好,而且易損壞不易修復。
銀壺客在這里要說說機制壺的幾個弊端:
1.壺整體粗糙,不細致;
2.可復制、產(chǎn)量大,除使用外幾乎無意義、無價值;
3.不可定制克重、大小,是固定的;
4.易損壞,不可修復。
銅包銀壺,因純銅的柔軟性和延展性最接近純銀,兩種金屬在導熱和導電性能中十分接近,對茶湯的提升也很相似。
雖兩種金屬十分相似,但要制作成一把壺難度卻特別大,尤其是錘打一把銅壺比錘打一把銀壺難度要大,畢竟純銅相對純銀還是比較硬的。
一把成型的銅包銀壺,得經(jīng)過無數(shù)次錘打、淬火。首先錘打銀壺和銅壺的半成品,兩個壺的比例一定要非常精準;然后銅壺半成品套在銀壺半成品上接著錘打、淬火加工。
憑著精湛的金工技術(shù),并依靠銀、銅的延展性把兩種金屬之間的縫隙敲打成零,包括空氣都要擠走。銅包銀壺的壺嘴也是要一起打出來的,這更是一個難題,更加考驗工匠師傅的手工藝。
正因為銅包銀技術(shù)的復雜性,對技術(shù)的精準度和對藝術(shù)審美的要求高,這種高難度工藝的銅包銀壺本身就是一件工藝上品,也必然是一件藝術(shù)品。
銅包銀壺不僅收藏性極好,實用性也是銀壺中最好的。他不僅擁有了銀壺的特性,并且相比普通銀壺,在保溫性、欣賞性、耐用性等方面更是出類拔萃。
還是要看實物工藝是否精致,畢竟制作工藝比較復雜。
水為茶之父,器為茶之母。
用不一樣的茶具泡不一樣的茶,
茶味質(zhì)感發(fā)揮出來,也是一種情味。
你會挑選哪種茶壺與你為伴呢?
其實對于茶具的使用好壞,不能一概而論,每一種茶具都有其不同的價值所在。不同的茶具所適合配對的茶類不同,我們就來說說幾種茶具的特點和適合的茶類。
一、鑄鐵壺
鐵壺文化是首先在日本流行起來的,最早可追溯至江戶時期,距今有數(shù)百年歷史,從2012年開始回潮。市面可以買到的鑄鐵壺,未必都是來自日本,大部分是臺灣或者內(nèi)地制造,手工打制與模具制作的,價格也相當迥異,因此市面上的鑄鐵壺從幾百元到上萬元的都有。
市面上的鑄鐵壺,紋路樣式多數(shù)沿用日本南部鐵器的小格、龍甲、線紋、櫻花等傳統(tǒng)紋路,著色純樸,紋樣細膩古樸。鑄鐵壺之所以回潮,還有茶友們對它養(yǎng)生價值肯定的因素——鐵壺在煮茶時由于火焰的灼燒,會釋放人體易吸收的二價鐵離子,起到一定的補鐵作用。有茶友反映,鐵成分會讓水更具柔性,還原茶香。因此,在茶友的心目中,鑄鐵壺兼具了實用和收藏的價值。
保養(yǎng)方式:就是經(jīng)常使用。在壺尚有余溫的時候用茶巾擦拭,時間長了壺身外部就會散發(fā)天然光澤。
配對茶類:茶友們一般不會把茶葉直接放到鐵壺泡,而是用來提高水質(zhì)再泡茶。
二、銀壺
純銀手工銀壺不僅工藝精湛無可挑剔,而且亮澤流光溢彩、質(zhì)感也是奢華大氣,盡顯高貴典雅、豪華亮麗,是既能呈現(xiàn)金銀富貴華麗的本色又具高尚藝術(shù)鑒賞價值的純銀茶具工藝品。手工銀壺以其稀有貴金屬材質(zhì)的特征多為皇室定制珍品,工藝精湛而無可挑剔,流光溢彩的亮澤、奢華大氣的質(zhì)感盡顯無與倫比的尊貴,也顯示出擁有者的生活品質(zhì)與藝術(shù)品位。手工銀壺擁有銀千年的手工工藝,也將銀精湛的手工工藝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銀的手工工藝傳承千年,銀壺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銀壺還會釋放銀離子,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一升水中只要有五百億份之一的銀離子,就足以使細菌無法生存。用銀壺盛放過的飲水,可以保持幾個月不腐敗。銀離子不僅能殺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等六十余種有害病菌,還能促進人體排毒養(yǎng)生,加速新陳代謝,增強對疾病的抵御能力。銀離子還能平衡人體中樞神經(jīng),而達到清思安神的效果。而且利用銀的導電、導熱功能可以快速疏通人體血脈和生物電路,迅速減輕局部疼痛,治療腦部、關(guān)節(jié)、臟腑等人體電、熱集中區(qū)的各種疾病。
銀壺煮水,能使水質(zhì)變軟變薄,古人謂之“若絹水”就是說水質(zhì)柔薄爽滑猶如絲絹。另外,本身潔凈無味,而且熱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不易銹,不會讓茶湯沾染異味。銀的熱傳導性在所有的金屬中是最突出的,它能夠迅速散發(fā)血管的熱量,因此可以有效預防多種心血管疾病。
保養(yǎng)方式:每次使用完后,擦干水分,用柔軟的干布輕輕擦拭。銀茶具長時間使用會發(fā)黑,這是銀純度高的表現(xiàn),不影響正常使用。如遇變色或使用過程中有污垢,使用擦銀布獲知拭銀粉輕輕打磨。由于銀硬度軟,若擠壓或硬物的撞擊,會變形或留下劃痕,請小心呵護!盛水位保持在整壺容量的80-90%為最佳,否則沸水外溢會將加熱爐的電熱絲徹底損壞,也會導致其它不必要的危險。銀壺不得在無水狀態(tài)下加熱,避免部分焊接處受高溫而損壞。
配對茶類:適合沖泡各種類茶,包括普洱、烏龍、鐵觀音、金駿眉、龍井、益陽黑茶等。
三、紫砂壺
紫砂壺是陶器茶具的佼佼者,早在北宋初期就已“成名”造型簡練大方,色調(diào)淳樸古雅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結(jié)、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形狀的,明代大為流行。
由于成陶火溫在1000-1200攝氏度,質(zhì)地致密,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能吸附茶汁,長時間使用,紫砂壺的顏色會變得越來越自然,而在壺內(nèi)泡著的茶會滲進壺體內(nèi),使壺蘊含茶味。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紫砂,主要來自福建、宜興、臺灣三地。福建紫砂其實使用的也是宜興的砂,只不過是在福建加工而已。其中臺灣紫砂壺砂質(zhì)比較細膩,不同于其它兩地產(chǎn)的紫砂,相比之下更適合泡烏龍茶。壺的價格從百元至幾千元不等。
保養(yǎng)方式:雖然紫砂怕油、怕臟、更怕摔,但如果買來紫砂放著不用,將嚴重影響其色澤,更不利于其保值增值。圈子里行家說“紫砂的生命在茶海里,不能侍茶,紫砂就失去了生命的光彩”,可見“養(yǎng)”壺才是紫砂收藏的正道。
配對茶類:一般認為用來泡臺灣的烏龍茶、鐵觀音等半發(fā)酵茶最能展現(xiàn)茶味特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66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寵一種茶文化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