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無數(shù),人們一開始喝茶時,用什么泡煮呢?
答案是銅壺。春秋開始,便是皇宮貴族飲酒、煮茶、盛水的日用之物。因材質(zhì)較硬耐磨損、色澤如黃金,使其高貴且耐用。
打造這歷朝歷代傳家的寶器,并非一般人能為。只有上好材質(zhì),加至高手藝鍛造,才出得了一把好銅壺。
行內(nèi)人常說“千年銅壺,百年銅藝”,指的便是當下銅壺鍛造工藝最高的朱府銅藝。
眼下這把綠銅壺,便是出自朱府銅藝。原以為是冰冷的金屬,摸上去卻似玉溫潤光滑。外在通體盎然綠意,和春天一樣美。打開蓋子,壺內(nèi)金光熠熠,是皇家的高貴色。
《詩經(jīng)》說,銅壺煮茗,如仙瓊玉漿。就像一個謙謙君子,溫文爾雅,用它的時候如沐春風,有著一種溫和親切的感覺。伴隨淡淡清香,禪坐細品日月長。
朱炳仁,是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中國銅雕界唯一一位國家級工藝美術(shù)大師。
朱炳仁
雷峰塔、桂林銅塔、峨眉山金頂、天寧寶塔、靈隱寺銅殿等中國十大銅建筑均出自他手,被譽為“中國當代銅建筑之父”。
他們的一雙手,能建大型建筑,也能打造一把極致小壺。
手藝紀錄片《講究》之銅壺,專程采訪朱府銅藝第五代傳人朱軍岷先生,講述了銅藝的傳世與新生。
和火急火燎出爐的銅壺不同,朱炳仁的壺,骨子里透著精神氣。
型態(tài)自然古樸,富有現(xiàn)代簡潔內(nèi)秀,高貴而雅致,堪比古老的藝術(shù)文物,可用可藏。
銅金和墨綠相互輝映,置于茶臺一隅,勝春景無數(shù),叫人一眼入迷。
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五萬捶,手工制,一片銅打造成一把壺
朱炳仁深知好銅壺需要具備的條件:“優(yōu)質(zhì)紫銅制成的銅壺用上幾百年都沒問題,紫銅的銅含量更高,更純,更易于保養(yǎng)”。
來自古銅都云南東川的紫銅
想把銅片變圓壺,需5萬次捶打方可成型,在力量與硬度之間,是數(shù)十年的磨礪。
手工打造一把銅壺,要經(jīng)過剪裁、鍛打、拋光、熱灼色、封蠟等十多個步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微小而專注,否則難成大器。
敲出弧度,再細細找平,不斷往復。
木炭香灰打磨,滑如嬰兒肌膚。
涂釉料,1000度燒制,使自然氧化,產(chǎn)生不同顏色。
匠人的故事總是讓人著迷,敲打間,是讓人向往的一心做一事的生活,但背后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磨練卻鮮少有人能懂。
太多古老手藝面臨消失的命運,慶幸的是,銅藝沒有失傳。
朱府銅藝第五代傳人朱軍岷繼承了家業(yè),不是出于父輩的寄托,而是他自己的決心:“祖祖輩輩們精工細作的經(jīng)驗,才有了今天這一件藝術(shù)品。堅持下來絕非易事,我對這份工作感到自豪,未來,也還會繼續(xù)傳承下去”。
茶之絕配,抑菌養(yǎng)生,清甜如山泉
銅壺好看,泡茶更好喝。過去文人雅士,雅集茶席中,使用率最高的茶器便是銅壺。
銅具有天然抑菌性,其析出的銅元素可殺菌、軟化水質(zhì),使茶水口感厚實、飽滿、順滑。
銅能預防癌癥、改善貧血,泡茶、煮茶、燒水皆可。
口小肚大更有利于聚攏茶香,便于茶葉舒展浸泡,逼出并長久保持茶本味。
提梁做了如藤蔓般纏繞的處理,適手的壺,才更得心應手。
腹寬是歷代茶壺最為經(jīng)典的樣式,鼓腹小壺,整體比例剛剛好,看著及使用都舒服。
柔潤的表面沒有油膩感,流露出銅質(zhì)的厚重感,有著手工制品特有的沉穩(wěn),一看就是上得了席面的大氣!
色如金,潤如玉,聲如鐘,極具收藏價值的東方器質(zhì)
茶器不僅承載著茶水,更是喝茶人生活的體現(xiàn)。
用平平靜靜做的茶器,平平靜靜地喝茶,也是一次修煉,修煉如何摒棄于己于世的燥。
綠銅壺,恰似一抹春天的詩意,叫人心情甚好??少p,可用,更可養(yǎng)。
這份非遺茶禮,自用或送予愛茶或愛器之人,去享受純粹的茶趣,是一輩子的事。
防偽鑒定:底款刻印
繼西周青銅器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鑄作的又一個高潮期??煞譃榇呵镌缙?,春秋中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戰(zhàn)國中晚期3個階段。春秋早期青銅器形制和組合與西周晚期基本相同, 紋飾也沿襲西周的特點。這一階段代表器物有山東黃縣南埠出土的紀國媵器、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的虢國青銅器、湖北京山蘇家垅出土的曾國青銅器、山東煙臺上夼出土的紀國青銅器、山東歷城百草溝出土的魯國媵器及湖北隨縣熊家老灣出土的曾國青銅器等。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銅器以蟠螭紋的流行為標志,山西侯馬所出的陶范和舊著錄中的晉公等器物上都有細密的平面蟠螭紋。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 青銅器紋飾發(fā)展成浮雕狀,繁復的鏤空花紋則達到了東周時期青銅器制作的頂峰代表器物有河南新鄭銅器群,安徽壽縣蔡侯墓銅器群,山西渾源李峪村銅器群以及輝縣山彪鎮(zhèn)和琉璃閣,河南淅川、長治分水嶺,湖北隨縣擂鼓墩等地出土的銅器群等。到了戰(zhàn)國中晚期,許多銅器都變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代表器物有長沙、壽縣等地出土的楚器,陜縣后川出土的魏器等。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的主要特點是:①列國器物大量出現(xiàn)。西周的有銘青銅器屬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數(shù),諸侯國的為數(shù)甚少。到了春秋時期,王室、王臣的禮器幾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國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鑄造的器物。這和當時王室衰微而諸侯、大夫及家臣勢力不斷壯大的形勢相吻合。②地域風格的形成。大體上呈現(xiàn)以三晉為中心的中原、以秦國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國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東南方等幾處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也各有其獨特風格。③各地區(qū)之間逐漸交流。例如吳越地區(qū)流行的細線云雷紋在楚地也時有發(fā)現(xiàn),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帶鉤也傳播到了南方,從物質(zhì)文化角度反映出東周時期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趨勢。④鑄造技術(shù)的長足進步。器物制作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合范法鑄造的高度發(fā)達、失蠟法的應用、模印法制范、鑲嵌工藝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處理技術(shù)等。湖北大冶縣銅綠山的礦井遺址體現(xiàn)了東周時代青銅冶鑄業(yè)的巨大規(guī)模,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chǎn)力的提高。
沒有。
首先,許多人認為銅壺有害,是因為了解到銅綠是有毒的,但其實銅綠是一種難溶性化合物,不溶于冷水或熱水,即便進入人體也很難被吸收,而會直接被排出體外。
銅壺已經(jīng)被使用了數(shù)千年,并且在云南、西藏等地仍在被天天使用,可至今也未發(fā)現(xiàn)有人的人體健康由此受損的記載。
其次,生活中的鐵質(zhì)、鋁制用具很常見,但它們幾乎對人體無害,不然也得不到大面積的使用。而相對鋁、鐵來說,銅在高溫燒水過程中的分解量更小,因此銅壺泡茶對身體帶來的危害是很小很小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擴展資料 銅壺易氧化,日常使用時需要注意保養(yǎng)維護,每次用完銅壺記得用電陶爐的余溫將壺內(nèi)的水控干,防止銅壺內(nèi)壁氧化,從而生銹發(fā)黑。按照燒水泡茶的口感效果,銅壺中以紫銅鑄銅壺最好,手打紫銅壺其次,黃銅壺稍差。
我國有些邊遠地區(qū),婦女,兒童有佩帶銅墜,銅項圈等銅制道飾習慣,日常生活中多用銅鍋。銅杯,銅鏟等銅制餐具,這些地區(qū)的癌癥發(fā)病也就很低。另外,少年白發(fā),白癜瘋也是由于銅缺乏的緣故。
人民網(wǎng)-說杯子
藝術(shù)中國-純銅水杯COHO讓日常飲水更健康
可以。銅壺只是金屬在燒水過程中都會分解微小一部分金屬物質(zhì)。不過,銅的密度比較高,相對鋁鐵而言,分解量更小,比鐵鋁穩(wěn)定。
好處
1、補充微量元素
用銅壺煮水相對于用其它的鋁壺,不銹鋼壺等煮水都要好得多。因為銅壺煮水雖然在一定溫度下,即使析出的也是微量銅元素。對人體是有好處的。因為人體內(nèi)需要各種微量的銅元素。而從其它的地方又得不到銅元素。因銅具有殺菌的作用,對身體有益,有錢的國家都用銅作自來水管線的。
2、銅吸收能力強
從五行上講,金生水,銅屬金,而且它比金銀的吸納力量都強,用銅壺煮水很好。銅綠的性能其實非常穩(wěn)定,根據(jù)日本東京大學醫(yī)學部教授豐穿行平的“銅的衛(wèi)生學報告”,銅綠不溶于冷水和熱水,所以進入體內(nèi)也不會被吸收。
3、預防貧血
銅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催化劑。貧血是常見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多屬缺鐵性貧血,但仍是百分之20到30的缺鐵性貧血常規(guī)給予鐵劑治療難以見效。原來是肌肉缺乏銅。銅不僅參與紅細胞中銅蛋白組成,還是構(gòu)成人體多種銅酶的主要成分。
銅酶是體內(nèi)鐵離子的吸收,利用,轉(zhuǎn)化及紅細胞等生代謝的催化劑。因此,銅的缺乏,會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使貧血難以糾正。若同時把銅補進去,定會收到立桿見影之功效。
擴展資料:
我國有些邊遠地區(qū),婦女,兒童有佩帶銅墜,銅項圈等銅制道飾習慣,日常生活中多用銅鍋。銅杯,銅鏟等銅制餐具,這些地區(qū)的癌癥發(fā)病也就很低。另外,少年白發(fā),白癜瘋也是由于銅缺乏的緣故。
在民間有用銅器來治療疾病的習慣,如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患者戴銅手鐲和腳鐲或用銅暖腳壺數(shù)月后,能減輕或消除關(guān)節(jié)炎癥狀,據(jù)測定,銅鐲在佩戴后。平均每月減輕13毫克,其中一部分銅離子先溶于汗水中,再通過皮膚進入血液循環(huán)。進入肝臟,以肛銅蛋白的形式輸送至局部炎癥組織,發(fā)揮其特異性的抗炎作用。
人民網(wǎng)-說杯子
-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76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這些茶具你了解多少,如何使用,
下一篇: 鑄鐵之壺可以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