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造形藝術(shù)上看,紫砂壺“圓不一相,方非一式”,以方和圓這樣簡潔的幾何體創(chuàng)出無窮的變化,在變化中又恪守了中國古典美學“和而不同,違而不犯”的法則。
方壺則壺體光潔,塊而挺括,線條利落。圓壺則在“圓、穩(wěn)、勻、正”的基礎(chǔ)上變出種種花樣,讓人感到形、神、氣、態(tài)兼?zhèn)洹?/p>
很多人做的紫砂壺是沒有氣息、沒有神韻的,方是呆板的方,圓是萎靡的圓,筋紋不勁道,花器更是了無生趣。
沒有生命的氣息,徒具形式,一味模仿而且沒有自己的思想,很難創(chuàng)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好的壺應(yīng)該有著和中國文化底色一樣的氣息。
我在很多老壺里都嗅到了這種氣味。陳鳴遠的南瓜壺,讓我想起兒時夏天的清晨,母親熱衷用南瓜同糯米熬粥,味覺的質(zhì)樸和嗅覺的清香,一直綿延至今日,每看此壺,都覺得有絲絲甜味在舌下回轉(zhuǎn)。
楊鳳年的風卷葵,那是一片充沛的氣場,風中舞動的葵花,像躍動的火苗。
它的氣味是任何一種花卉都不具備的,含著陽光氣息的香味,帶著我的思緒汪洋四溢的馳騁八極。
瞿子冶刻繪的子冶石瓢,通轉(zhuǎn)的竹枝,氣貞而靜,能令人解酲醒睡。
后世亦有通刻梅花的佳作,暗香浮動,孤標別韻,頓覺一股清逸上升至肺腑間,隔夜的宿氣漸漸消弭無形。
視覺只是制壺人所有感官的一道窗口,開啟了這扇窗,繼而調(diào)動起手、鼻、舌、身。觸覺、嗅覺、聽覺等等都跟著一起活躍起來了。
顧景舟大師的壺里有儒家氣味,儒家崇拜充實,顧壺正派而肅穆,單純的線條是一種質(zhì)樸的莊重,莊重里又有神的靈性。
好壺如好茶,不止有視覺和觸覺,同樣有嗅覺上的體驗。那是來自文脈深處的奇香,以才華底蘊支撐,不張不揚,有特定的林下風流,在隱約之間,利于輕嗅,不宜猛吸。
顧景舟大師曾經(jīng)說:“一把好的紫砂壺必是好看的、耐看的、有韻味的?!?/p>
能否將飄逸的紫砂魂凝聚在作品中,是對紫砂藝人最苛刻的要求與考驗。
好的紫砂壺,通常有氣息,有靈性!愛壺的你是否有同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79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關(guān)于銀壺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