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作為飲茶的必要組成部分,你對它的了解有多少?看完文章,或許你可以為你的茶選擇一種更合適的杯~
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們的形有關(guān),釉、紋飾、工藝也決定一部分,但今天要說的杯的名字是跟它們的形相聯(lián)系的,多數(shù)是青花杯的杯名,有些杯名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杯上,茶杯有叫杯,有叫盞,有叫碗。
盞
材質(zhì)通常為陶瓷,木,竹,金屬等,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盞,建盞。建盞是漢族傳統(tǒng)名瓷,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nèi)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chǎn)生粘窯;由于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掛釉現(xiàn)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
鐘式杯
倒扣似鐘形,杯身高挑,器型俊逸,便于拿捏、聞香。集鎖香、聞香、品飲多功能為一體,是這幾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款式。
壓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豎直,自下腹壁內(nèi)收,圈足。握于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wěn)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六方杯
任何一個喜歡收藏汝窯口杯之人,應該對六方是沒有免疫力的。形狀大小適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線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來更加圓潤。六棱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
斗笠杯
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優(yōu)雅,燒成難度高,于簡潔中見大智,尤顯珍貴。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間心懷天下,于平凡中窺大智之道。
花神杯
源自康熙時期的“十二花神杯”型,原是畫花卉,后根據(jù)這種杯型,陶瓷工藝師傅用各種釉水制瓷,并畫出各式的紋路。杯壁上的花紋皆是手繪師一筆一劃在素胚上畫出來,屬于釉下彩?;y清晰,簡約大氣。
圓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徑略內(nèi)收,大肚能容。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顯更好一些。
竹絲杯
選用優(yōu)質(zhì)天然竹材,經(jīng)多重工序加工而成。編制匠人沿襲竹編“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特點,純手工依胎而制,渾然一體,宛如天成,彌漫著淡雅清新的東方氣質(zhì)與文化。
耳杯
亦稱“羽觴”,也是酒杯。系仿漢代漆制羽觴,器身呈橢圓形,兩側(cè)有對稱的小耳,故名。流行于東漢至兩晉、南北朝,品種有綠釉陶、青瓷等。這種杯子已經(jīng)很少見了,大概在古裝電視劇上還能看到一些。
雞缸杯
敞口,淺腹,臥足。杯上以斗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
臥足杯
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因杯底無圈足,呈內(nèi)凹的臥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種。
羅漢杯
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傳統(tǒng)羅漢缸,以佛教十八羅漢為主題,采用純手工拉坯制作,并獨創(chuàng)性地將粉彩工藝手法與釉下五彩工藝相結(jié)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細膩,粉潤、柔和的畫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瑩光亮、潤澤飽滿的水份感以及安全無毒、永不褪色的特性。因而是集觀賞、收藏與實用為一體的藝術(shù)珍品。
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內(nèi)凹底小平底,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狀倒置似馬蹄。明代以回青、灑藍、孔雀藍、白釉等品種為常見。清代雍正年間較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
茶壺(或蓋碗、蓋杯)茶杯(還有用聞茶香味的聞香杯)---壺與杯是泡茶的基本茶具。
茶盅(公道杯)——方便茶湯和茶渣的分離,使茶湯濃淡均勻。
茶船(茶池)——用以盛壺。
茶銜(茶漏)——用以導茶葉入茶壺。
茶夾——用以夾杯。
茶荷——用以置茶入壺。
茶巾——用以擦干。
渣匙——用以從壺去渣。
計時器——用以計時。
茶巾盤——用以置放茶巾及茶夾、茶匙等。
茶盤——用以端茶奉客。
茶托——用以托杯,不會燙手。
電壺——用以燒熱水。
保溫瓶——用以供水。
茶葉罐——用以存放茶葉。
茶車——是各項茶具的家,也是泡茶者的舞臺。有各種設計不同的茶車、茶枱。
了解更多到:品十茶城網(wǎng)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日常茶藝、茶道表演或是平時喝茶時,總能看到茶桌上放置許多瓶瓶罐罐,這就是我們喝茶時所需的茶具。從古沉淀至今的茶文化中,各類茶具均被賦予了極具文化底蘊的名字。
主泡器之蓋碗。茶圣陸羽《茶經(jīng)》中曾這樣描述,“蓋碗的蓋意為天,蓋托意為地,蓋身意為人”。蓋碗故又名曰三才杯,寓意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蓋碗適合沖泡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和黃茶,即除了綠茶適合用玻璃杯沖泡茶外,其他茶類均適合用蓋碗沖泡。
主泡器之紫砂壺。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創(chuàng)始于明朝正德年間,其制作原料為紫砂泥,產(chǎn)于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故又名宜興紫砂壺。紫砂壺因其保溫性較強,不適宜沖泡綠茶,因其加熱時間過長,易破壞綠茶中的維生素。
公道杯,又稱茶海、公杯,是茶席上不可或缺的必備茶具之一。由于茶水直接倒入品茗杯時,容易出現(xiàn)前面的茶水淡、后面的茶水濃的現(xiàn)象。使用公道杯,將茶水直接出湯入公道杯中,再將公道杯中的茶水導入客人的品茗杯中,使茶湯不至先淡后濃,從而保證每位客人的茶杯中茶湯口味相同。
茶杯之品茗杯或主人杯。品茗杯,是用來品飲茶水和觀賞茶湯的專用茶杯。而多數(shù)愛茶人,會選擇專屬于自己的主人杯。在為客戶泡茶時,一般不會為客戶的茶杯斟滿,俗話說:“茶滿欺客”,故茶注七分滿。
隨手泡又稱煮水器。煮水是泡茶最重要的程序之一,掌握煮水技巧以及如何控制水溫是泡出一杯成功茶湯的關(guān)鍵。
茶道六君子?;ㄓ兴木樱础懊?、蘭、竹、菊”;茶道中有六君子,即“茶匙、茶針、茶漏、茶夾、茶則、茶筒”。
六君子之茶匙又稱茶勺,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為盛茶入壺之用具;
六君子之茶針(茶通),是疏通茶壺的內(nèi)網(wǎng)(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后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六君子之茶漏,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六君子之茶夾,又稱茶鏟,茶夾功用與茶則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wèi)生;
六君子之茶則,又稱茶撥,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 壺內(nèi)茶葉,茶葉沖泡過后,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wèi)生,故皆使用茶則。也可配合茶匙,撥弄茶葉進入茶壺使用,故名茶撥;
六君子之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美食不如美器",中國人之器用之道。
參考及引用資料:
[1] 《評茶員培訓教材》.中國茶葉學會組編.金盾出版社
[2] 《茶藝師》.中國就業(yè)培訓技術(shù)指導中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yè)技能鑒定中心組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3] 《中國茶事》.鄭國建.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4] 《茶道》.李梅.天津古籍出版社
[5]?圖文相關(guān)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
盞。
也叫做蓋碗,蓋碗也稱“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由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fā)明的。因為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常常燙著手指,于是崔寧之子就巧思發(fā)明了木盤子來承托茶杯。為了防止喝茶時杯易傾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中央環(huán)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來茶船改用漆環(huán)來代替蠟環(huán),人人稱便。到后世環(huán)底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tài),有如環(huán)底杯。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區(qū)誕生了。這種特有的飲茶方式逐步由點巴蜀向四周地區(qū)浸潤發(fā)展,后世就遍及于整個南方。蓋碗茶的品茶講究:川人使用茶蓋還有其特殊的講究:品茶之時,茶蓋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會很快過來將水續(xù)滿;茶客臨時離去,將茶蓋扣置于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遠,少時即歸,自然不會有人侵占座位,跑堂也會將茶具、小吃代為看管。茶博士的斟茶技巧,又是四川茶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水柱臨空而降,瀉入茶碗,翻騰有聲;須臾之間,嘎然而止,茶水恰與碗口平齊,碗外無一滴水珠,既是一門絕技,又是藝術(shù)的享受?;刈宓纳w碗亦稱三炮臺。因盛水的蓋碗由托盤、喇叭口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蓋碗或三炮臺。蓋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等。用滾開水沏成。給客人上茶,要在吃飯前。倒茶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茶料,然后沖開水加蓋,雙手捧送,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一般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五香茶(冰糖、茶葉、桂圓、葡萄干、杏干),八寶茶(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干、白糖、茶葉)等。回族講究沏茶,認為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一般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和自己的身體狀況配出不同的茶。夏天多茉莉花茶、綠茶、冬天多飲陜青茶。驅(qū)寒和胃飲紅糖磚茶,消積化食飲白糖清茶,清熱泄火飲冰糖窩窩茶,提神補氣、明目益思、強身健胃、延年益壽飲八寶茶。喝蓋碗茶時,用托盤托起茶碗,用蓋子“刮”幾下,使之濃釅。然后把蓋子蓋得有點傾斜度,用嘴吸著喝。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去吹飄在上面的茶葉,不能接連吞飲。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喝完一盅還想喝時,碗底要留一點水,不能喝干。
杯子 瓷杯,日用器皿,從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來飲酒或飲茶?;酒餍痛蠖嗍侵笨诨虺?,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脊刨Y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見于新石器時代。無論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見有陶制杯的存在。這一時期杯型最為奇特多樣:帶耳的有單耳或雙耳杯;帶足的多為錐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等。 戰(zhàn)國至漢代出現(xiàn)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漢代的橢圓形、淺腹、長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隋代杯多是直口、餅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紋胎陶杯最有特色,當時還流行盤與數(shù)只小杯組合成套的飲具。宋元時期的杯多直口、淺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為喇叭狀。宋杯多以釉色取勝,如龍泉窯及官、哥、汝、均各窯。其中磁州窯釉下黑彩裝飾頗為鮮明。元杯胎骨厚重,杯內(nèi)心常印有小花草為飾,明清時其制杯最為精致,其胎輕薄,其釉溫潤,其彩艷麗,其型多樣。明代有著名的永樂壓手杯、成化斗彩高足杯、雞缸杯等,中早期多見高足杯。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無把,還有帶蓋或無蓋的分別,裝飾手法豐富多樣,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種單色釉。 瓷盞,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據(jù)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制作,所見實物器形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開細碎紋片。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唐時茶盞又稱“甌”,陸羽《茶經(jīng)》中說:“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見越窯盞的大致形態(tài)。越窯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計成荷葉卷邊狀,上托蓮瓣狀茶盞,頗為精巧動人。越窯盞胎質(zhì)細膩,釉層均勻,釉色青綠,被陸羽稱為上品是理所當然的。邢窯盞以"白如雪"而聞名,且"天下無貴賤而通用之",由此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唐時南北茶盞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為常見器型。 宋代斗茶之風大盛,因便于觀察茶沫白色的緣故,所以特別崇尚建窯和永和窯的黑釉盞。連宋徽宗趙佶皇帝也不例外。他在《大觀茶論》中直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有玉毫條的盞即是人們常說的兔毫盞,產(chǎn)自福建建陽窯。宋時盞型大致有兩種:一為小淺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種為撇口,如喇叭,小淺圈足,腹壁斜直。有的以描金裝飾,書"壽山福海"字樣。除建窯外,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均窯、龍泉窯、吉州窯都普遍燒制茶盞。 元代黑釉茶盞相對減少,多見青白釉制品。元代茶盞多直口、胎體較為厚重。明代以宣德白釉盞制作最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盞次之。明代盞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闊下窄、圈足較淺,裝飾上多繪釉上青花圖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單色釉裝飾。清代茶盞的器形、裝飾手法、制作工藝均勝過前朝,其粉彩和琺瑯彩繪畫裝飾的小盞更是精美絕倫。基本器形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對低、小、淺,皆修制規(guī)整。 杯盞的發(fā)展史上,兩者相較,杯的產(chǎn)生在先,盞在后,杯多用以飲酒,盞多用以飲茶,杯的器形較小,盞的器形較大,杯多高腳,盞多圈足,杯的紋飾簡約,盞的紋飾繁雜。透過杯盞演變,可窺悟中華民族茶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80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紫砂壺知識︱小壺鈕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