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鐵壺的鐵離子可以讓水質(zhì)軟化的
用鐵壺燒水是可以軟化水質(zhì),但是鐵離子和水質(zhì)的軟化并沒有存在有直接聯(lián)系的,誰知的軟硬程度是水里的鈣鎂離子聚頂?shù)?,水質(zhì)軟化是抽取鈣鎂離子的過程,讓水質(zhì)軟化的不是分解的鐵離子。
2、鐵壺導熱好可以提供高沸點
鐵壺的導熱性好,但是水的沸點是和茶壺的材質(zhì)沒有存在聯(lián)系,導熱好不是代表水的沸點高,影響水沸點是因為氣壓的問題,想要沸點高的應該使用高壓鍋。
3、導熱好而且保溫
一邊說導熱,一邊說保溫是相互矛盾的,導熱好,就是吸熱快,散熱也是比較快。
鐵壺使用和保養(yǎng)
1、當鐵壺的水不足時候,要加熱水,補充水量的,避免水溫差過大了,當是鐵壺的溫度低時候,不要加入熱水,溫度高不要加冷水,預防鐵壺發(fā)生破裂,如果鐵壺沒水進行干燒的,會導鐵壺的使用時間縮短的。
2、當鐵壺用5天以后,內(nèi)壁會有半點的,10天就會有水垢的,這是正常現(xiàn)象,可以用軟棉質(zhì)抹布把它擦拭干凈就可以。
3、鐵壺最好保養(yǎng)的方式,是要多使用,這樣就可以預防鐵壺生銹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選購鐵壺技巧
1、破損程度
鐵壺的經(jīng)過提煉,會有一些痕跡留下的,看看鐵質(zhì)的崩解的程度,和皮殼是不是完整的,如果鐵壺的壺身是崩解松散的,大面積破損的,不要選擇。
2、外形
外形是一定要好看的,是自己所喜歡的類型。
3、工藝
仔細觀察鐵壺的壺把,還有鐵壺的鈕的造型特點的問題。
4、厚薄程度
鐵壺的壺底程度不是越厚就好,但是初學泡茶的人可以選擇壺底厚的鐵壺,鐵壺經(jīng)過長時間燒煮以后,鐵質(zhì)很容易辯駁的,所以經(jīng)驗少的朋友,選擇厚底的鐵壺是比較安全。
5、落款
不要總是著重落款,落款會因為時間推移而消失的,還有看看鐵壺的造型和細致程度如何。
茶具在整個泡茶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一種盛茶的器皿,也構成了中國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由我整理關于茶具基本知識的內(nèi)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按照功能不同,我們可以把常用茶具分成以下六類,即泡茶用具、分茶用具、品茶用具、備茶用具、備水用具和輔助用品。在選擇上可根據(jù)茶葉的特點和個人喜好自主選取。
一、茶具基本知識——泡茶用具
1.蓋碗:
用來泡茶的常用器具,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碗具有便捷、不吸味、散熱快、實用、高雅而優(yōu)美等優(yōu)點,適用性較廣。
2.茶壺:
用來泡茶的常用器具,材質(zhì)多為瓷質(zhì)、紫砂或者玻璃。紫砂壺具有透氣性好、保溫性能好、吸附茶汁等特點,常用于沖泡烏龍茶、普洱茶等。
3.飄逸杯:
根據(jù)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與泡茶原理設計出的與傳統(tǒng)沖泡用具有別的現(xiàn)代泡茶用具。同一杯組可使茶葉、茶湯分離,并自動過濾,能避免因茶葉在杯中浸泡過久而使茶湯過濃以至于苦澀的不足,同時簡化了泡茶過程,適合在辦公室等場合使用。
4.茶杯:
平常生活中,將茶葉直接投放在一個瓷杯或玻璃杯中沖泡的現(xiàn)象很常見。這種瓷杯或者玻璃杯,簡單是簡單,但非常大的一個不足之處是不能做到茶水分離。這種方式泡茶,喝頭幾口的時候可能問題不大,但十幾分鐘之后往往茶湯過濃,續(xù)水兩遍之后,茶湯又可能過淡甚至沒什么味道了。所以,從科學飲茶的角度,建議使用飄逸杯或能做到茶水分離的用具,便于享受到口感均勻合適的茶湯。
二、茶具基本知識——分茶用具
公道杯:
又稱茶海或茶盅,是用來分茶的器具,用茶葉沖泡完畢以后,可將茶湯倒入公道杯中勻茶,使茶湯均勻,然后平均分給客人,這樣就可以使每杯茶的濃度均勻,體現(xiàn)出一種平等。
三、茶具基本知識——品茶用具
1.品茗杯:
主要是用來品飲茶湯。材質(zhì)多樣,涵蓋紫砂、瓷質(zhì)、玻璃等。
2.聞香杯:
聞香之用,比品茗杯細長,多于品茗杯搭配使用,一般用于沖泡烏龍茶時使用。雙手掌心夾住聞香杯,靠近鼻孔,邊搓動邊聞香。
四、茶具基本知識——備茶用具
1.茶荷:
用于盛放待泡干茶的器具,用于置茶,還可以用來賞茶。茶荷的形狀以有引口的半球形為主,質(zhì)地多為瓷質(zhì)。
2.茶葉罐:
用來存放干茶的器具。主要作用是為了避免茶葉變質(zhì),茶香揮發(fā)等。從質(zhì)地上來說,一般有鐵質(zhì)、錫質(zhì)、陶瓷等。
五、茶具基本知識——備水用具
備水用具形式多樣,常見的有隨手泡、電水壺,也有的茶友使用鐵壺。隨手泡多集燒水沖茶與一體,簡單方便;電水壺則是日常家用的燒水用具,也可沖茶;也有茶友用鐵壺燒水、煮茶。
六、茶具基本知識——輔助用品
1.過濾網(wǎng)和濾網(wǎng)架:
濾網(wǎng)又名茶漏,放在公道杯上,主要用于過濾茶渣。濾網(wǎng)不用時,要放在濾網(wǎng)架上。
2.茶道用具組合:
也稱“茶道六君子”,包括茶筒、茶針、茶匙、茶則、茶漏、茶夾。
茶筒:茶筒是用來盛放茶針、茶匙、茶漏、茶則以及茶夾等的器具。
茶針:主要作用是用來疏通壺嘴。避免茶渣阻塞,造成出水不暢。
茶匙:主要作用是將茶投入到泡茶用具中或是從泡茶用具中掏出茶渣。
茶則:主要作用是用來量取茶葉,把茶從茶罐取出置于茶荷或泡茶用具中。
茶漏: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茶夾: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用來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wèi)生。
茶道六君子:茶漏、茶則、茶匙、茶夾、茶針、茶筒(如圖從左向右)
3.杯墊:
用來放置品茗杯、聞香杯等。目的是為了防止杯里或杯底的茶湯濺濕潤茶桌,同時使用杯托給客人奉茶,顯得更衛(wèi)生。
4.茶巾:
主要用來擦拭茶具上的水漬、茶漬和桌面上的茶水。主要用麻、棉等纖維制造而成。
5.茶盤:
導語:功夫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包括茶壺,茶碗,茶杯,茶盤,茶托等等,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非常注重茶具本身的藝術,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整套功夫茶具的配件比較多,很多朋友不清楚怎么買到整套的功夫茶具,下面就來和大家說說怎么購買整套功夫茶具。
怎樣選購一套完整的功夫茶具 1、蓋碗的茶具:蓋碗茶具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品蓋碗茶,韻味無窮。茶蓋放在碗內(nèi),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zhuǎn),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
2、茶海:(也叫“公道杯”),又稱茶盅或公道杯。形狀似無柄的敞口茶壺。為避免濃淡不均,先把茶湯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后再分至杯中。同時可沉淀茶渣、茶末。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濾網(wǎng),以濾去茶渣、茶末。茶海起均勻茶湯的作用,多用于烏龍茶(鐵觀音)的沖泡。其大致功用為:盛放泡好之茶湯,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湯濃度相若,沉淀茶渣。
3、聞香杯:聞香之用,比品茗杯細長,是烏龍茶(鐵觀音)特有的茶具,多用于沖泡臺灣高香的烏龍時使用。與飲杯配套,質(zhì)地相同,加一茶托則為一套聞香組杯。
好處:一是保溫效果好,可以讓茶的熱量多留存一段時間,飲者也能夠握住杯頸暖一會兒手;二是茶香的味散發(fā)慢,可以讓飲者盡情地去玩賞品味。
傳統(tǒng)的茶道講究的就是一嗅二聞三品味:
嗅:指的是嗅干茶葉的香味,這是品茶的第一道,也就是將茶葉倒進茶杓(又叫般若甌)中(當然,之前茶藝員需要進行沐手、焚香等等禮儀程序),清茶客觀其形狀、顏色,嗅其干茶香味。
聞:指泡茶時,在暖壺(開水沖淋壺身)之后,很快將第一道茶倒入茶杯中做洗滌之用,這些個茶水是要淋回壺身的,叫做玉液回,然后再出來的就是第二道茶了,這道茶斟到聞香杯中,用小杯蓋口,茶客用食指中指夾緊聞香杯,拇指緊壓杯底翻轉(zhuǎn)過來,輕旋聞香杯,徐徐提起,雙手輕搓,送至鼻門作深呼吸,吸聞茶香,叫做倒轉(zhuǎn)乾坤。
品茶:燙茶入口,是用力吸的,一小口茶液混著冷空氣入口,不沾牙唇,讓舌頭上的味蕾在第一時間感觸到甘醇,貌似這就是品味的真諦。
4、茶壺:(紫砂或朱泥的)選出水量為三杯或四杯的(干茶1/3壺,完全泡開時的出水),多了少了都難控制。這里的'考究多了。
5、茶盤:(寬、平)竹、木皆可,最好不用塑料的,有異味。它提供的方便在泡第一、二道茶不可或缺,因為那時的時間控制是論秒計的,一點不順手就泡壞了。
6、茶匙、茶荷:(就是干茶入壺前的量具)跟其他雜七雜八的用具一套買的,擱在一筆筒似的東西里,整套叫茶道。竹木石骨都無所謂,紫檀的不錯。茶量的合適直接影響茶湯的濃淡和氣,味,必須準確,泡多了就會知道一粒干茶的多少都有影響。
7、爐及水壺:電或酒精燒的都可以,本身發(fā)熱時不生異味就行(必備)。絕大多數(shù)功夫茶要求沸水,萬萬不能用飲水機或電熱水壺代替,因為它們設置的恒溫是90~95度,而且太多水不斷地沸騰水質(zhì)會受影響。
8、茶杯:白瓷薄壁的,不影響茶色和茶味,清洗也方便。
9、儲茶罐:紙罐,外套密封袋最方便實惠,紙罐遮光,密封袋封氣味和潮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84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同樣是銀壺為什么顏色差距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