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語錄:“只要不滿意就回窯再煉,前提是要舍得,也就是不迷戀作品的現(xiàn)狀,才能再超越。超越自己,也超越作品。好玩的是藏家也跟著你在玩超越,會有期待跟著你一同呼吸的感覺,創(chuàng)作至此已無憾。”田承泰
六年摸索,從不敢說放棄
進入陶藝領(lǐng)域的當下,田承泰可以說完全是一個門外漢。只是最早開店經(jīng)營民藝品的時候,經(jīng)手過一些老陶器,十分欣賞與喜愛。其中有些破損的物件,便自己動手進行修復(fù),這一來二去的,便對陶藝產(chǎn)生了興趣。
夫妻倆的民藝品店后來經(jīng)營不善,田承泰突發(fā)奇想對妻子提起,要不改做陶吧?“給我六年的時間,我會把這個陶藝做得非常好。”他給妻子承諾。
圖為:灰釉作品
下定決心的田承泰,想著應(yīng)該要從自己熟悉的角度切入陶藝,他想到了灰釉,因為木灰是最天然的。雖不懂釉藥,但可以從她熟悉的木頭下手。
當時的臺灣,幾乎沒有人做灰釉,因為木灰極其不穩(wěn)定,且所處環(huán)境對木灰的燒制也有著諸多限制,加上利用木灰作為釉的原料之過程十分繁雜“把木頭燒成灰,還需要篩、洗,因為它含有強堿,光洗就要洗九次以上,洗干凈之后再曬干?!边@一系列下來,十分費事。當時的田承泰還面臨著無人可請教的境況,便只能自己一步一步地慢慢摸索。
那時,他在三芝的家,靠近海邊,冬季帶來的東北季風又濕又冷,在家里用生鐵爐燒木頭取暖除濕,是他們過冬的方式,“每天從一睜眼燒到睡前”。而這些灰,正好是田承泰的試釉來源。
圖為:田承泰與妻子陳羽蓮
在這摸索的六年時間里,田承泰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家里生計,全靠妻子一人的小店扛著。幸而,不負六年的咬牙苦撐,田承泰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歡迎。
這之后,田承泰繼續(xù)灰釉研究創(chuàng)作有十多年的時間。而灰釉完全取決于木頭,木頭來源不穩(wěn)定的隱憂也隨著從事時間的延長益發(fā)明顯。田承泰想著,也許是時候“轉(zhuǎn)換跑道”了。
1280度,火焰與落灰留下痕跡
傳統(tǒng)柴燒,便是田承泰選擇的第二次征程。
田承泰非常愛喝茶,這在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且占據(jù)了極大的部分。也因此,他致力于研究怎么燒制出對茶是加分且體貼茶人的茶道具。
開始的時候,他也嘗試著在別人的柴燒窯里燒制作品,但出來的結(jié)果都不是他想要的。直到偶然間見到一位簡銘炤老師的柴燒作品,他才終于看到他所想要的柴燒質(zhì)量。簡老師的柴燒習自日本備前燒,它的特色在于不上釉、不繪彩,完全靠火焰或技巧來制作。
因著爽快答應(yīng)教授經(jīng)驗的簡老師,田承泰與妻子去其窯場認真學了一年。在老師的指導下,認識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溫度、濕度、風力、壓力等方方面面對柴燒的影響。
圖為:田承泰在苗栗南莊的有泥窯與工作室。夏日有流螢飛舞,山居時光是真正地遠離塵囂。
一年之后,田承泰和妻子離開三芝,回到了他的故土苗栗南莊,找了個遠離都市的山里,建起了一座山居木屋。還買了一塊地,建起了屬于自己的窯場與工作室“有泥窯”。
窯終于建成,開始燒窯。五天四夜的燒窯過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嚴陣以待。田承泰與妻子不眠不休地守在窯場,持續(xù)不斷地投柴燒制。一窯的作品,通常需要準備五千公斤的大小木頭。窯里的溫度最高會到達1280度,窯外頭投柴的夫妻倆,早已是汗流浹背。
圖為:呈現(xiàn)1280度的火紅作品
而完全沒有上釉的陶土胚體,經(jīng)由這許久的柴火高溫焠煉與自然落灰,在出窯之后呈現(xiàn)出了各種不同的肌理、火痕及多層次的豐富色澤。別人所追求的難得的窯變,在田承泰這里卻是可控、可期的。
圖為:圖一,田承泰偶爾也從工作室附近的茶園自己采制沖飲。圖二,達摩題材,是田承泰柴燒作品的偏愛,他將其打造的圓融且逗趣。
當然,這成功的背后,其實是田承泰的“敢于失敗”所帶來的。為追求豐富的層次及對作品的嚴格把關(guān),他常會選擇將作品回窯。
一些從早年一路支持到現(xiàn)在的藏家,對田承泰而言,“已經(jīng)是一輩子比家人還親的朋友了?!彼f,“所有的努力與成長,他們都看在眼里,讓我覺得很感恩?!保▓D/受訪者提供)
1、田承泰
田承泰對柴燒的追求,是顛覆性的反方向。他不再追逐古人那種純粹,而是盡力呈現(xiàn)灰的本來顏色,那種在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光澤。
2、彭宗文
彭宗文老師陶杯收藏價值在于作者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意念,彭宗文老師的每個作品都各具特色,都具有舍我其誰的氣勢和力量,使人內(nèi)心淪陷。
3、黃賣九
景德鎮(zhèn)高等??茖W校藝術(shù)系副教授,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中國工藝美術(shù)學會會員,江西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景德鎮(zhèn)市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擅長中國書法,陶瓷青花裝飾。
4、李明松
臺灣養(yǎng)生大師李老師認為:每個人至少都必須擁有一個柴燒杯,用來日常飲水喝茶,讓茶湯味甘甜,凈化水的能量。即便是不用來喝茶,也可常置于手中撫摸,一樣可達養(yǎng)生之效。
擴展資料:
柴燒杯的特點:
柴燒的陶藝作品與一般窯的差別在於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nèi),產(chǎn)生落灰經(jīng)高溫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zhì)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藥不同。不重復(fù)且難預(yù)期燒窯的成果。
若是橫焰式窯,燒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它散發(fā)一種質(zhì)樸,渾厚,古拙的美感,是柴燒陶藝家為它著迷盡心追求的原因。
柴燒來就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質(zhì),只要大原則掌握住,其他的呈現(xiàn)就視為隨機性的效果,柴燒陶的特質(zhì)本來就不那樣精準,在預(yù)期效果外,出現(xiàn)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這也是柴燒迷人的部分。出窯前任何人都沒把握,總是有出乎意外的收獲。
作品表面可以感覺火焰流竄在坯體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燒后的灰燼產(chǎn)生的落灰釉,整體呈現(xiàn)的是,粗獷自然的質(zhì)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nèi)斂的古雅,帶給創(chuàng)作者更多的驚喜和藝術(shù)享受,這也是電窯或瓦斯窯所不能及的。
柴燒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執(zhí)著精神甚于技巧的琢磨,因為技巧早已被溶解在人與土、窯與柴、火與自然等共鳴的大地交響曲中,浴火重生為生氣盎然的茶器了。
● 簡介
亞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將鏡頭對準極具匠心的20位亞洲匠人的手藝生活,用微紀錄的形式展現(xiàn)精妙的20件器物及各地的人文風情。
明星林志玲首次跨界擔任分享人及解說詞配音,脫離既往類似題材的慣性講述手法,不為博眼球刻意的導演夸張的矛盾劇情,改變說教、敬畏和仰視,以平行視角,重在講述溫暖的匠人執(zhí)著的匠心,其實你只要堅持執(zhí)著地做一件事你也可以成為他們。每一集節(jié)目都有匠人制作器物從0到1的完整工藝流程,網(wǎng)友可了解每一件器物凝結(jié)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同時獲取知識。
第1集? 直通巴黎的高原女神
西藏紡織匠人 益西德成 :一位美國女孩用她十年的青春在高原深居簡出,帶領(lǐng)藏民用古法編織牦牛絨圍巾。她從美國到中國,從紐約到青藏高原上的村莊,十年堅守,把村民手作的圍巾帶到了巴黎,讓牦牛絨圍巾成為奢侈品。她就是紡織匠人——益西德成。
織布機上的十年,守望純粹的高原。
在青春的路上,無畏崎嶇,專注向前,編織奢華之巔。
不枉費時光,不辜負青春。
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了不起的匠人。
第2集?唐卡世家新勢力
西藏唐卡匠人 旦增平措: 唐卡也叫唐嘎(Thangka),唐卡是藏文音譯,它是繪畫或刺繡在布、綢或紙上的彩色卷軸畫,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個畫種。撞臉金城武的旦增平措是網(wǎng)紅也是唐卡大師,他利用網(wǎng)絡(luò)直播來傳授唐卡畫法、普及唐卡知識,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喜愛唐卡!
傳承是一種使命。
叛逆的青年,也會回歸單純的世界。
專注于眼前,任時光流逝。
心有多凈,畫面就有多美。
第3集?浪人大叔的漆器魂
輪島漆器匠人 坂本雅彥: 有著叛逆青春經(jīng)歷的浪人大叔坂本雅彥選擇成為了一名漆器匠人,他用四十年的時間將輪島漆器的涂刷工藝做到了極致。從最日常的味噌湯到隆重的懷石料理,漆器的溫潤光澤和質(zhì)感無不將食物之美一再放大。工作以外的浪人卻又展現(xiàn)著“暴走族”的動感一面。
不慢待每一分鐘,是為不辜負時間。
只投入自己熱愛的事,是為不辜負生活。
所謂匠心,就是不懼枯燥和漫長。
為接近極致,傾注一生。
第4集?團扇狂人的碎碎念
蘇州團扇匠人 李晶: 唯有不辜負,方能歸初心。都說過去回不去,但有一位癡迷古文化的年輕人卻花了3年的時間,遍訪了蘇州僅剩的傳統(tǒng)手藝人,并帶著這些人還原了老祖先的“工”,傳承了舊時文化的“藝”,讓沉寂千年的緙絲團扇從過去穿越到了現(xiàn)代社會。
沒有無價值的藝術(shù),只有被壓抑的付出。
用固守己見回應(yīng)世俗偏見。
不為自己掙名,只為傳承正名。
最終讓心中執(zhí)愛,被任何一個時代所善待。
第5集?修復(fù)殘缺的戲法
金繕匠人 鄧彬: 生活中,總有一些破碎讓人猝不及防。面對殘缺,你會選擇將就還是選擇丟掉?好羨慕有這樣一個人,他可以不做這樣的選擇,就靠一雙手修復(fù)殘缺的美。本期《了不起的匠人》帶您認識金繕匠人——鄧彬。
在古老中,回歸驚艷。
從不拒絕遺憾,只對美的事物低頭。
一路荊棘,一路好奇。
堅持著,只為不辜負初心。
第6集?錫伯古弓的鐵血柔情
錫伯族角弓匠人 伊春光: 在新疆,有一位錫伯族的老人,在沒有任何文字記錄的情況下,他再現(xiàn)了祖輩的傳統(tǒng)弓箭手藝。他將勞作視為信仰,能做最硬朗的冷兵器,卻也是最柔情的身邊人。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這位錫伯族的角弓匠人——伊春光。
匠心是守護信仰,守護愛人。
是影響家人,向上的德行。
用最冷的兵器,迸發(fā)最火的熱情。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一輩子只愛一個人。
第7集?北京遇上景德鎮(zhèn)
陶瓷匠人 董全斌: 他曾經(jīng)是一個從沒接觸過手藝的人,在北京做著爆款工業(yè)設(shè)計師,而他只用了四年時間,就變身為制作瓷器的手藝人。他的作品提前兩年預(yù)定還不一定搶得到,這四年在他身上究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他是陶瓷匠人——董全斌。
一開一合,一枯一榮,一切都源于自然。
生活也應(yīng)如此,順應(yīng)本心,自然而然。
心安處,即是家。
第8集?富士山下的人形師
靜岡人偶匠人 竹扇春泉夫婦: 有一種人偶是用來護佑而不是玩耍的。被寄予祝福的東西,一定要用經(jīng)年練習的經(jīng)驗、虔誠和溫柔的心去制作。在富士山腳下的小城靜岡,有一對制作守護人偶的夫妻,他們制作的人偶,伴隨了很多孩子平安長大。我們來認識人偶匠人:竹扇、春泉夫婦。
匠心,不代表墨守陳規(guī)。
傳承舊有,也開創(chuàng)新篇。
以愛之名,制作更好的東西。
第9集?與火對賭的柴燒賭徒
臺灣柴燒匠人 田承泰: 在臺灣苗栗南莊的深山里,有一位燒陶人。30年前,他是一個柴燒門外漢,現(xiàn)在他是臺灣柴燒第一人。幾十年無數(shù)個不眠不休的燒窯中,他用泥巴與火博弈,用火的熱度賦予陶生命,用不平整的觸感讓人與土第一次連接起來。他是“柴燒狂徒”——田承泰。
黑暗中的蟄伏,不怕滿盤皆輸?shù)挠職狻?br>
是忠于自我的真性情。
是死磕到底的韌勁。
第10集?京城鐵匠斯文硬漢
鐵器匠人 蔡德全: 他伴著小鎮(zhèn)里鐵匠鋪子的捶打聲長大,北漂成為一名畫家后卻發(fā)現(xiàn),記憶中的鐵匠鋪子已經(jīng)再無可尋。不甘心看到手作鐵器,在工業(yè)化的碾壓下悄無聲息,他拿起鐵錘,成為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鐵匠。他是否找到了答案?他是,鐵器匠人蔡德全。
敲打中回到原始和根本的生活。
對時光與季節(jié)順服,重獲日常靈韻。
鐵匠對專注,不孤獨。
第11集?被微縮的時光
香港微縮模型匠人 黎熾明: 有一雙手,它能重現(xiàn)逝去的場景,香港霓虹閃爍的大都市里,臨街小吃攤油膩膩的碗筷,隔壁理發(fā)店太空艙似的椅子等等,他重現(xiàn)著那些被現(xiàn)代化淹沒的古舊,一毫不差,做出記憶中的樣子。他是微縮模型匠人——黎熾明。
用自己的雙手,重塑留戀的回憶。
所謂匠心,就是確立自己的目標。
一直做下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12集?東源村的木活字修譜師
東源木活字匠人 王超輝: “家譜”是一個距離現(xiàn)代生活越來越遠的詞,但仍然有人在堅守著“譜師”的職業(yè)。撿字塊、排印版、修家譜,這是王超輝大半輩子的生活狀態(tài),也是他們王家祖祖輩輩的生活。在電子排版和鉛字印刷的時代,他卻仍然執(zhí)著于木刻刀和撿字訣,親手在書頁里留下墨香。
成為宗師,路上沒有捷徑。
最笨拙的努力,也能收獲緩慢的前行。
愚公雖愚,亦見匠心。
第13集?南部鐵器的十一代傳人
盛岡鐵壺匠人 小泉任左衛(wèi)門: 在日本的茶道里,用來煮水的鐵壺有著特別的地位。南部藩的小泉家族有著特殊的技法,為冰冷的鐵器賦予陶土般的溫潤。歷經(jīng)三百余年的興衰,小泉仁左衛(wèi)門這個稱號已經(jīng)流傳到第十一代。是什么力量讓一個家族一代代堅守一件事?
在衰落遺失的邊緣堅守,在快捷功利的繁榮里堅持。
自信,不在意浮云過眼的浮沉。
不負,家族名號。不負,手作之心。
第14集?煙斗老炮兒雷州陳
雷州煙斗匠人 陳燦聰: 煙斗是舶來品,在中國,真正嚴格按照西方傳統(tǒng)制作工藝方式來制作煙斗的“斗師”不超過20個。從一個對煙斗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到中國第一代手工煙斗制作師,他讓煙斗形成了部落。
成就匠人的,不會單純是技藝。
匠心,就是將自己的個性,放入器物之中。
認清自己,才能成就好的器物。
第15集?天目孤人江有庭
天目盞匠人 江有庭: 天目盞是一種茶器,古時候,一只頂級天目盞可換一座城池,可見它的珍貴。是什么樣的才華可以把五元錢的陶土燒制成價值超過一萬倍的茶碗?是什么樣的功夫,可以讓他穿越唐宋,突破天目盞千年黑褐單一色,燒制出璀璨的碗底星空?
直面孤獨,才能平靜獨行。
放任孤獨,是另一種天賦。
沒苦無樂,世間最美的生活方式。
第16集?一個人的木勺世界
深圳木勺匠人 黃強: 人們說“物似主人形”,簡單也是豐盛。有一雙粗糙的手,通過一把把小小的勺子,讓木頭變幻出了不同的姿態(tài)和質(zhì)感。木亦有靈,需要靜下心傾聽自然的聲音。
膽子大一些,舍棄一些,其實會得到更多。
有趣的,歡欣的,原來是最簡單的。
以手抵心,落手無悔。
第17集?京城斫琴師
京城斫琴師 梵戈: 古琴,是魏晉文人的避世閑情,也是今日都市里的桃花源曲。曾游歷四方,曾商海浮沉,卻能放下一切,潛心二十年于古琴制作,為求索,也為知音。
時間,也是器物制作的參與者。
聲音,也需要成長和成熟。
做好可以做到的,剩余的,交給時間。
第18集?高考狀元的皮影夢
沈陽皮影匠人 陳雪月: 舊時的匠人,都會有行當?shù)淖鎺煚?,做的好就是“祖師爺賞口飯吃”。匠人對行業(yè)的歸屬感到了認祖歸宗的地步,就是所謂的天職。今天我們要認識的這位就是把手藝當天職的人,不光安身立命,簡直融入骨血。
欲以一己之力,守千年手藝。
匯人生所感,聚于一把小刀。
集匠心之力,刻守藝人生。
第19集?木下生花的潮州郎
潮州木雕匠人 盧進文: 器物是有魂魄的,可以穿越時光與人相遇,匠人和器物的關(guān)系,也有點生死相隨的味道。這種古老神秘的關(guān)系貫穿了整個手工業(yè)史,本期帶您認識的是一個重建人與器物關(guān)系的匠人,他讓一切變得輕松自在、美妙有趣。
把枯燥當樂趣,以重復(fù)當生活。
心無旁騖,借木穿梭于時空之間。
一刀一刻,皆匠心。
第20集?上海灘的百年老裁縫
上海旗袍匠人 褚宏生: 從民國美人的衣香鬢影,到紐約大都會的T臺。褚宏生,上海灘最后的旗袍裁縫。見過了悲歡,見過了繁華,風尚去又回,不變的是對手藝的歷練。
悲歡糜華,過眼煙云。
風尚來來去去,不變的是,對手藝的歷練。
● 影評
工匠精神不僅僅是一種手藝的傳承,更是一種匠人內(nèi)心的執(zhí)守。
這里,有四十年如一日的輪島漆器匠人坂本雅彥,有半路出家的陶瓷匠人董全斌,有與泥土對話的臺灣柴燒匠人田承泰,也有賦予陶土珍貴價值的天目盞匠人江有庭。最打動我的,不是他們?nèi)諒?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陶土制作工藝,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執(zhí)著。執(zhí)著,意味著耐心。匠人們打磨手藝的每一秒,都是用歲月的積淀來換取更為珍貴的價值所在。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苯橙舜蠖鄶?shù)是沉默的。我們雖然在銀幕上看到他們光鮮亮麗的外表,但殊不知背后付諸過多少汗水。所謂匠心,不過是為一件簡單平凡的事著迷,執(zhí)著到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85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銀壺熏銀工藝是什么,對人體有害嗎,
下一篇: 名家新作|少石建水陶品茗杯新作賞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