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紫砂器不用于普通的陶器,根本原因其實就在于,紫砂的原料是礦石,而陶瓷器的原料則是泥土。
例如潮州朱泥本身就是泥土,而紫砂中的朱泥,則是朱泥礦石加工成泥,由礦石成泥,也要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的工序,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陳腐。
紫砂礦石在經(jīng)過風化后,大礦石會散成小塊,我們需要在小塊中剔除雜質,選出好料。
而后便是碾磨成泥粉,經(jīng)過篩網(wǎng)過濾,得到想要的目數(shù),再加水攪拌均勻,制成泥塊,這也是所謂的生泥。
將泥塊存放在陰暗潮濕的地方,這個存放的過程就是紫砂泥料陳腐的過程,紫砂泥料在這個環(huán)境下,泥料發(fā)生氧化和水解反應,泥料中的有機物的腐爛并產(chǎn)生有機酸。
泥料中的有機質成為膠狀體后,可塑性會進一步提高,更利于制品的成型與燒成,陳腐時間越長越有利,經(jīng)長時間陳腐的泥料燒成后更易泡養(yǎng)。
如在相同的燒成氣氛及溫度下,陳腐過的泥料做的壺更潤。
紫砂料陳腐的過程可以增加泥料的粘性,增加泥料內(nèi)部各種組成物質的兼容性,經(jīng)過陳腐的紫砂泥料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1、可以降低燒制的溫度,因為燒制的溫度低了,燒制的風險相對也降低了,而且古代都是龍窯,龍窯的溫度一般比較難超過1000度,所以在過去有些高溫泥料,就必須要陳腐,否則就燒不透,達不到最佳燒制效果。
陳腐的時間越久,其燒制溫度下降的越多?,F(xiàn)代窯技術的改良,窯內(nèi)溫度可以超過1300度,所以有些高溫泥料不怎么久陳腐也可以拿去燒制了。
2、陳腐過的紫砂料,所做出的紫砂壺,經(jīng)過燒制后其新壺的“水色”就很好看,這樣的壺也很好養(yǎng)出效果,養(yǎng)出包漿后的紫砂壺更加具有“玉質感”。
3、工手們用陳腐過的泥料做壺要比不怎么陳腐的料要好做,料的泥性比較好,粘性也比較好,這樣紫砂壺去燒制時也不太容易會開裂。
紫砂泥被稱作“泥中泥、巖中巖”,是紫泥、綠泥、紅泥,產(chǎn)于宜興市鼎蜀鎮(zhèn)黃龍山,深藏在黃石巖下,夾存于夾泥礦層中;本山綠泥則是紫泥層的夾脂;紅泥是泥礦里的石黃,一般在嫩泥礦的下層。紫砂泥為制作紫砂壺(器)的主要原料。
紫砂泥的材質特點
一、可塑性好。
以紫泥為例,它的液限為33.4%,塑限15.9%,指數(shù)為 17.5%,屬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制作時粘合力強,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單獨制成,再粘到壺體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藝;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進行加工。這樣大的工藝容量,就為陶藝家充分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施展工藝技巧,提供了物質保證。
二、干燥收縮率小。
紫砂陶從泥坯成型到燒成收縮約8%左右,燒成溫度范圍較寬,變形率小,生坯強度大,因此茶壺的口蓋能做到嚴絲合縫,造型輪廓線條規(guī)矩嚴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壺的粗,不怕壺口面失圓,這樣與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與壺身同樣大的大口面茶壺。
三、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
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一為閉口氣孔,是團聚體內(nèi)部的氣孔;一為開口氣孔,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就比較欠缺。同時茶壺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壺口壺蓋配合嚴密,位移公差小于 0.5mm,減少了混有黃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氣流入壺內(nèi)的渠道。因而,就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相對地推遲了茶葉變質發(fā)餿的時間。其冷熱急變性能也好,即便開水沖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四、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
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澤的外形,用的時間越久,把摩的時間越長,它就會發(fā)黯然之光。這也是其它質地的陶土無法比擬的。
石黃、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大紅袍泥、 白泥、 土骨、天星泥。 嫩泥,可作輔助原料。
顏色分類:
石黃:呈卵狀,外殼鐵質褐黃色,中核似雞蛋黃,粉狀細膩,含鐵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紅泥成大紅袍泥。 白泥:呈白色,微泛綠,成陶后呈白色,出產(chǎn)于宜興大潮山(洑東),原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細之泥為原料,加入金屬氧化物后制成各種色泥。 土骨:呈骨狀,其含鐵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顆粒,可摻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 嫩泥:呈磚紅色,原為日用陶所用原料,摻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燒結溫度,如取其精細之泥可作輔助原料。
紫砂壺的原料為泥土,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
紫泥:剛剛開采出的紫砂泥礦也叫紫砂陶土,深埋于宜興丁蜀鎮(zhèn)北的黃龍山、青龍山巖石層下面。也被叫“青泥”。原礦呈深紫、灰紫、暗紫紅色。紫砂泥的品種很多,有紫泥、底槽清和烏泥等。其中底槽青是紫泥中的上佳泥料,又分老、中、嫩三種。
紅泥:也叫“石黃泥”,礦土呈橙黃色,因深埋于嫩泥礦土底層,產(chǎn)量很少。根據(jù)其含鐵量的多少,燒成后呈朱砂色、朱砂紫和海棠紅等色澤。
綠泥:因剛開采出來的礦泥略帶青灰色得名,古時又叫“團山泥”。綠泥是紫泥礦層中的夾脂,燒成后呈典雅的米黃色。產(chǎn)量十分稀少。
此外,還有天青泥,出于黃龍山山麓的蠡墅,燒成后成黯肝色。其支脈有梨皮泥,燒成后呈凍梨色。淡紅泥,燒成后呈松花色。淺黃泥,燒成后呈豆碧色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86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一把優(yōu)質的銀壺有哪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