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一家之學 (yī jiā zhī xué)
簡拼 : yjzx
近義詞 :
反義詞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成語結構 : 偏正式
成語解釋 : 自成一家的學派。
出處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睗h·班固《典引》:“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p>
成語用法 : 作賓語;用于書面語
例子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一般
基本釋義
《說文解字》:家,居也。從宀,豭省聲,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與房屋有關,下面是“豕”,即豬。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里養(yǎng)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志。本義:房屋,住所。
家文化一般是指以家庭(家族)為單位的存在與活動為基礎, 以家庭(家族)的認同與強化為特征,注重家庭(家族)延續(xù)與和諧,并強調(diào)個人服從整體的文化系統(tǒng)。家文化能促進家庭(家族)的團結,形成積極、樂觀和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家文化不單單是指一個好的文化氣氛,更是精神上的支撐力量。家文化基本原素主要包括:家庭、家族、家風、家訓、家規(guī)、家傳、家譜、家教等。
歷史背景
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原始社會人們必須依靠群體生活才能生存,最早的組織是血緣關系組成的氏族部落,這便是“家”的雛形,經(jīng)歷了上萬年的時間、最后逐步衍化到各部落之間為爭奪食物進行戰(zhàn)爭。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族,家族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基本保證,母系氏族轉(zhuǎn)化成父系氏族,這種血緣繁衍關系是根本原因。以女性為主的母系氏族不能使家族快速發(fā)展,只有父系社會才能快速發(fā)展起來,這種血緣家族關系維持形成原始部落的家。到了黃帝時期,黃帝靠家族的力量打敗蚩尤,形成多種部落的聯(lián)合,成立了國家式的部落聯(lián)盟體制。從此,天下是一家,由最大的“家長”---黃帝統(tǒng)一管理天下,制定了家規(guī)、家訓,進而形成了最早的家文化體系。
隨后,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的興起過程中,在倫理道德方面,對“天下是一家”的家文化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對家的管理制度、提供合理的思想理論,并在信仰、思想、行為上給予理論支持,從而豐富了家文化思想,是對家文化的信仰和管理思想的補充。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結合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進而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家族文化體系,如:家規(guī)、家教、家訓、家風等,并以此代代相傳!在西方國家追求人人享受獨立、自由的同時,由于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一直秉承孔孟之道,“忠孝”、“仁義”、“家和萬事興”的儒家理念,依舊延續(xù)著家庭生活的習慣。也正是因為這樣,中國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下來。
價值意義
“家”對中國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從家庭到家族、到國家、到家天下,中國人以“家”為紐帶,安身立命、構建社會、管理國家、治理天下,世代傳承。在崇尚人文精神與世俗生活的中國文化中,家作為飲食起居的場所、親情血緣的紐帶,具有極高的地位。家文化思想是維系社會秩序和國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國人的精神源泉和連接紐帶,有效地穩(wěn)定了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秩序。
家庭是中國社會的細胞。中華文明五千年源遠流長,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它所起到的作用異常廣泛深遠:培養(yǎng)親情、穩(wěn)定社會、處理矛盾、教育后代……家文化為中華民族的世代祥和、延綿傳承做出了獨一無二的卓越貢獻。
主要元素
1.家之序:家規(guī)、家訓、家風;
常言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家規(guī)家訓是祖輩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的教誨。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國家富強興旺的必要一環(huán)。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逐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1]的節(jié)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guī)等以資子孫遵行。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著名的家訓傳世,從北齊顏之推(唐顏真卿的祖上)的《顏氏家訓》到唐太宗的《帝范》,司馬光的《家儀》,陸游的《家訓》,以及元代鄭太和的《鄭氏規(guī)范》,清代康熙的《庭訓格言》等。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币簿褪钦f,從家庭和家族的延續(xù)來看,道德能夠傳承十代以上,其次是耕讀和詩書,而富貴傳承不過三代而已。正是出于后世福澤和家族傳承的考慮,傳統(tǒng)社會的人們更注重對后代的道德教化。無論是《顏氏家訓》《朱熹家訓》,還是《曾國藩家書》,都注重對子孫后代品德的培養(yǎng)和砥礪?!吨祆浼矣枴氛f:“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薄对鴩視氛f:“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此君子也?!笨梢?,自古以來,人們對于家庭和家族延續(xù)來說,傳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與良好家風的傳承,才是真正意義的“薪火相傳”。 ?
2.家之學:家教、家學;
家教是指家庭內(nèi)部家長對子女的言傳身教,家長通過自己的善言善行來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好的家教對于子女一生是至關重要的。中國人由于注重家庭,所以傳下來不少家庭教育的紙本,箴言和故事。在民間有《家訓詩》《二十四孝》等故事。關于家教的古書很多,其中《弟子規(guī)》《禮記?曲記》《顏氏家訓?教子》等古書中有一些內(nèi)容至今仍可值得借鑒。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通過細微的“禮”教育,達到“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的教育效果。
我們有個詞叫“家學淵源”,體現(xiàn)了家學的傳承與發(fā)展。中華文化以“家”為主體,可以說,家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珍貴的史實在家譜里得以記載;很多精湛的手藝靠家庭代代相傳;很多思想和學問在家族的傳承中發(fā)揚光大。中華的家文化特別注重積累、傳承,把好的東西一代一代傳下去,不斷積累、不斷傳承,使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得以源遠流長。
? ?3.家之傳:家譜、家乘;
古釋“有夫有婦然后為家?!庇帧凹?,謂一門之內(nèi)”。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內(nèi)的本家之譜。家譜是傳記的譜碟,記載的是一個家族的來源、發(fā)展、功績及本門子孫姓名,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chuàng)造積累并沿襲下來的一筆獨特的文化遺產(chǎn),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更把它視作尋根問祖、辨別血緣歸屬的依據(jù)?!傍B飛千里不離林,樹高萬丈不離根?!睂ぷ趩柋?,弘揚祖德,這是華夏子孫固有的世俗觀念。中華民族,古往今來,國有國史,地有方志,家族有族譜,從而形成中國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光輝史冊。
漢以前,見之于正史載錄的家譜類書多以“世家”為名,且屬王侯大夫及有社會重大影響的人物才具有。如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至漢,以“世本”為書目,專門記錄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屬譜牒的籍名多樣,如:家傳、家紀、家記、家史、世系、家牒、譜記等。按正史《隋書》載,首先出現(xiàn)在正史載錄中有“家譜”冠名一書的為“楊氏家譜狀并墓記”。隋之后,在《新唐書》中,以“家譜”冠名的才真正開始多起來,如“謝氏家譜”“薛氏家譜”“顏氏家譜”“李用休家譜”等。家乘,則屬于家譜的范疇,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譜也冠用家乘。雖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對譜牒的稱謂單位則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發(fā)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譜牒定量的又一別稱。
內(nèi)涵核心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文化能夠幫助人們抵御功利主義、拜金主義誘惑;良好的家文化能夠讓人平復浮躁、浮華的心態(tài),更能孕育風清氣正的民風、政風。而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為我們建設良好的家文化留下了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古人的寥寥數(shù)語,就能讓我們受益良多,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教導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歐陽修在《誨學說》中教導二兒子歐陽奕努力學習時寫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朱柏廬在《朱子家訓》里告誡后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縱觀中國的發(fā)展歷史,“家”始終是中國人磨滅不掉的印記,它承載著所有人對生活的最終幻想和歸屬,家文化將中國的政治、傳統(tǒng)宗教、禮俗與文化生活融為一體,使中國文化具備巨大兼容性,并且超越了民族的局限性。?
傳承舉措
家文化對家族對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孟母擇鄰而居,憤斷機杼,而篤勵出一代圣人孟子,梁啟超的祖父為使后人有出息,力塑家學文化與書香門第,得以培養(yǎng)出學業(yè)大成的思想家梁啟超。莊子曰: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天性”與祖宗的修道立德、宗族的文化淵源有關,它會影響到下一代人的心態(tài)、性情、知行、人格及富貴等。一代人傳藝給一代人。如歷史上出現(xiàn)的許多祖孫或父子相傳、相繼的各類專業(yè)世家或文化世家,慢慢形成“家文化”,使家庭成員“天性”亦離兇趨吉,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旺族)臨門,人生幸福。傳承舉措主要有:
1.修家譜
幫助家庭修好家譜,傳承優(yōu)秀的家文化,讓每個家庭都建立一部屬于自己的“家譜”紀念冊,記載家庭家族的繁衍歷史,傳承祖先的家規(guī)、家訓、繼承祖德遺風,弘揚家族優(yōu)秀傳統(tǒng),保存家庭重要文化遺產(chǎn),給子孫后代留存智慧財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清除非主流文化侵襲,純潔家庭文化傳遞血脈,固化家庭美德,最終形成新時代的家文化體系,成為一代傳一代的“傳家寶”,使新時代的新“家譜”走入尋常百姓家,走入海內(nèi)外千千萬萬炎黃子孫的家庭。在中華大地和海外炎黃子孫中掀起尋根問祖、立業(yè)報國的熱潮,去創(chuàng)造比祖先更加輝煌的業(yè)績。
? ? ?2.樹家風
“家風”是精神、文化層面的東西,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還可稱之為 “家庭文化”。作為“文化”現(xiàn)象,“家風”跟生物一樣,是可以遺傳的,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一代一代不間斷的傳遞、延續(xù),逐步形成相對穩(wěn)固的,特定的風俗、習慣、作風。良好的家風可以使家人朝積極的方向發(fā)展,不良的家風會引導家人走向歧路。家風對于家庭、家族成員發(fā)展和家庭、家族的社會形象意義十分重大。因此,要幫助家庭成員樹立家庭風范,形成好的生活、學習、工作、創(chuàng)業(yè)習慣,傳承良好的家教、家風,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3.揚正氣
要大力倡導和弘揚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誠信文化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鼓勵自強不息、敬業(yè)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tǒng)美德。開展節(jié)儉養(yǎng)德全民行動和學雷鋒志愿服務。積極參與和開展文明家庭創(chuàng)建活動,挖掘和整理家訓、家書文化,用優(yōu)良的家風家教培育青少年。重視保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那要看是多古了,最普遍最大眾化的明顯是儒家,但儒家的孔子又求學于道家的老子。在各種家還沒有形成之前,人們就已經(jīng)在探尋真理,并不分類為什么家什么家,后來探尋宇宙本源和真理的人自老子開始稱為道家,而規(guī)定社會制度的一類人慢慢形成了另一個流派稱為儒家,再后邊所謂的陰陽家,法家,兵家等等其實互相之間都有聯(lián)系,而一切的本源都從道而來,所以可以說道家是根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engyu/84499.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學如登山
下一篇: 真才實學